(优质医学)病机(发病)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5970094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医学)病机(发病)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优质医学)病机(发病)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优质医学)病机(发病)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优质医学)病机(发病)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优质医学)病机(发病)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质医学)病机(发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医学)病机(发病)(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 机 第一节 发病原理,概 说,正气邪气与发病,内外环境与发病,1,一、概 说 1、发病的概念 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即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2、发病学说概念 是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类型、机制、规律以及影响发病诸因素的理论。 3、发病学说的特点 内因和外因在发病过程中有时相互影响,机体自身功能的失调最易导致外在致病因素的侵袭,而外在致病因素侵入之后,又导致或加重机体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2,4、发病学说的源流 (1)内经提出“外内合邪” 内经以后,历代医家重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也不忽视邪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2)瘟疫论指出“本气充实,邪不能入”;“本气亏虚,呼吸

2、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充分说明了人体正气不足,是病邪侵入和发病的内在因素。,3,二、正气邪气与发病 (一)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1、正气的基本概念 正气,是人身之气相对邪气的称谓,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抗病、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其所产生的维护健康的能力。 2、正气的防御作用 (1)抵御外邪的入侵: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驱邪外出:邪气入侵后,正气可驱邪外出,消解邪气对机体的损伤。 (3)修复调节能力:邪气致病后,当阴阳失调程度在正气的“自和”能力之内,可不药而愈。 (4)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不息,推动和调节各脏腑经络的机能,使之正常发挥并推

3、动和调节全身精血津液的代谢及运行输布,使之畅达,从而防止各种病理产物的产生。,4,3、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1)正虚感邪而发病:正气不足,抗邪无力,外在邪气乘虚而入,疾病因之发生。 (2)正虚生“邪”而发病:对脏腑功能活动的推动和调节能力下降,脏腑经络功能失常,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运行失常,内生五“邪”而发病,或导致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而引起新的病变。 (3)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 正盛邪实多表现为实证;邪盛正虚多表现为虚实错杂。,5,(二)邪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1、邪气的基本概念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2、邪气的侵害作用 (1)导致生理机能失常: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精、气、血

4、、津液的代谢及功能障碍,以及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等。 (2)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貭损害:对机体的皮肉筋骨、脏腑器官造成损伤,或滞精、气、血、津液的亏损。 (3)改变体貭类型:改变体质特征,进而影响其对疾病的易罹倾向。,6,3、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1)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没有邪气的侵袭,机体一般不会发病。 (2)影响发病的性质:不同的邪气作用于人体,表现出不同的发病特点、证候类型。 (3)影响发病的类型与病情:邪气的性质与感邪的轻重,与发病时病情的轻重有关。 (4)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在邪气的毒力和致病力特别强,而正气虽盛但也难以抗御的情况下,邪气对疾病的发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7,(三

5、)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1、包括发病与否 (1)正胜邪却则不发病。 (2)邪胜正负则发病。 2、决定证候类型 发病后,其证候类型、病变性质、病情轻重与正邪都有关。,8,三、内外环境与发病 (一)外环境因素与发病 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若这种“天人相应”的关系一旦破坏,则会出现病理反映。 1、自然环境与发病 (1)气候因素:不同季节气候变化,感受邪气不同,易发疾病也就各不一样。 (2)地域因素:不同的地域,地势高低、气候特点、物产各不相同,也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理特点,并发生地域性的多发病与常见病。 (3)生活工作环境:生活和工作环境的不良,亦可成为疾病发生的因素而致病。

6、 2、社会环境与发病:社会环境的变迁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9,(二)内环境与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的发病观认为,正气在发病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而作为反映正气盛衰特点的体质,往往会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1、决定发病倾向:体质是正气盛衰的体现,决定着发病的倾向。 2、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不同的体质,精气阴阳盛衰有别,对某些病邪具有不同的易感性,对某些疾病具有不同的易发性。,10,3、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感受相同的病邪,因个体体质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类型。 (1)病因同,体质异,证候异。 如感风寒之邪:表不虚,腠理固密,易形成表实证;表素虚,腠理疏,易形成表虚证(也可变为虚

7、实夹杂证)。 (2)病因异,体质同,证候同。 如阳热体质:感暑热之邪表现为热证;感风寒之邪也可表现为热证。,11,(三)精神状态与发病 精神状态影响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平衡,故能影响发病。 1、精神状态与发病与否 (1)精神状态好,情志舒畅,气机通畅,气机调和,脏腑功能旺盛,则正气强盛,邪气难以入侵,或虽受邪也易祛除而不易发病。 (2)情志不舒,则气机逆乱,气血不调,脏腑功能失常而发病。 2、精神状态与发病缓急 (1)情志变化明显、激烈则急性发病。 (2)情志不舒,忧郁不解则慢性发病。,12,四、发病途径 (一)外感病邪侵入的发病途径 六淫、疫疠 皮毛、口鼻。 (二)内伤病因伤人的发病途径 邪伤

8、 脏腑组织、气血功能失调 或脏腑组织结构损伤。 正虚 脏或腑或经络,13,(三)其他病因致病的发病途径 外伤 肌肤或筋骨或内脏 寄生虫 皮肤或口鼻 饮食 口 医过 脏腑气机紊乱,14,五、发病形式 (一)感邪即发 感邪即发,又称卒发、顿发,即感邪后立即发病,发病迅速之意。感邪后正气抗邪反映强烈,迅速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调,临床症状明显。多见于:新感外邪较盛、情志剧变、毒物所伤、外伤、感受疠气。,15,(二)徐发 徐发,是指感邪之后缓慢发病。徐发与致病因素的种类、性质以及体质因素等密切相关。 (三)伏而后发 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多见于外感

9、性疾病和某些外伤。,16,(四)继发 继发,是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五)合病与并病 1、合病与并病的概念 合病,是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多见于感邪较盛,而正气相对不足。 并病,是指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的病症。多体现于病位传变之中。 2、合病与并病的区别 合病,是感受一种邪气致多部位的侵害,出现多部位的病症; 并病,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病变部位的传变,而原始部位依然存在。 ”合则一时并见,并则以次相乘“。,17,(六)复发 复发,是指疾病初愈或疾病缓解阶段,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引起疾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的一种发病形式。复发引起的疾病称为”复

10、病“。 复发的机理:余邪未尽,正气未复,同时有诱因的作用。 1、复发的基本特点 (1)基本证候类似初病。 (2)复发的次数越多,静止期恢复就愈不完全,预后愈差,容易留下后遗症。 (3)大多有诱因。,18,2、复发的主要类型 (1)疾病少愈即复发:多见于较重的外感性疾病的恢复期。因饮食不慎、用药不当、过度操劳等使正气受损,余邪复燃,引起复发。 (2)休止与复发交替:多因初病后有宿根未除,一旦正气不足,后感受新邪引动宿根即可旧病复发。 (3)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交替:此为慢性病症状较轻的缓解期与症状较重的急性发作期的交替变化。,19,3、复发的诱因 (1)重感致复:因感受外邪致疾病复发,称为重感致复

11、。 (2)食复:因饮食不和而致复发者,称为食复。 (3)劳复:指形神过劳,或早犯房事而致复病者,称为劳复。 (4)药复:病后滥施补剂,或药物调理失当,而致复发者,称为药复。 (5)情志致复:因情志因素引起疾病复发者,称为情志致复。 另外,某些气候因素、地域因素也可成为复发的诱因。,20,第二节 基 本 病 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内生五邪,21,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邪正斗争,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影响到疾病的发展、转归和病证的虚实变化。 (一)邪正盛衰与病邪出入 1、表邪入里:一是感邪较重,或邪

12、气的致病性较强;二是机体正气较虚,抗邪无力。 2、里邪出表:正气恢复,抗邪有力。,22,(二)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1)邪气盛则实 a.概念:“邪气盛则实”,指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b.病理特点:邪气较亢盛,正气未衰,故邪正相搏,斗争剧烈,病理反应明显. c.病因:外感六淫或疠气致病的初、中期,或由于水湿、痰瘀、气滞等引起的内伤疾病。患者体质壮实,正气不虚。 d.临床表现:一系列病理性反映比较亢奋有余的表现。如壮热、声高气粗、脉实有力等。,23,(2)精气夺则虚 a.概念:“精气夺则虚”,指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b.病理特点:正虚抗邪无力,

13、邪气已退或不明显,邪正相争不剧烈,反应低下。 c.病因:素体虚弱;或久病正气耗伤;或暴病吐利、大汗、亡血,使正气脱失。 d.临床表现:一系列不足、虚弱和衰退的表现。如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虚细弱等。,24,2、虚实变化 主要指在长期、复杂的疾病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虚实之间的多种变化。 (1)虚实错杂 a.概念:指在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并存的一种病理状态。 b.病理特点:正虚邪盛并存,但以一方为主要矛盾。 c.病因:邪盛正伤,或失治、误治,使病邪久留,损伤正气;虚体受邪,正虚无力驱邪外出;本已正虚,又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 d.临床表现 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

14、损的病理状态。 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25,(2)虚实转化 a.概念: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正邪盛衰在一定条件下所导致的虚实转化的病理反映。 b.病理特点:邪气久留损伤正气,或正气虚损,邪气积聚。 c.临床表现 由实转虚:在疾病过程中由邪气盛实转为正气虚损为主的虚性病理变化。 因虚致实:由于正虚日久,邪实渐生,或由于脏腑机能衰退,从而使病理产物等实邪留滞于体内的病理变化。,26,(3)虚实真假 a.概念:指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疾病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理反映。 b.病理特点:疾病临床表现与病机本质不符。 c.临床表现 真实假虚:指疾病本质为实,反见假虚之象的

15、病理状态。又称为”大实有羸状“,即指实邪结聚的病证,出现类似虚弱的假象。 真虚假实:指疾病本质为虚,反见假实之象的病理状态。又称为”至虚有盛候“,即指虚弱病证发展到严重阶段出现类似盛实的假象。,27,(三)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疾病的趋向与转归,实质上取决于邪正的消长盛衰。 1、正胜邪退 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日趋强盛,奋起抗邪,而邪气渐趋衰减,疾病向好转或痊愈方向发展的一种病理过程。是许多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转归。 2、邪盛正衰 指在疾病过程中,邪气亢盛,正气虚弱,机体抗邪无力,疾病向恶化甚至死亡方面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28,3、邪正相持 指在疾病过程中,邪正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的一种暂时的病

16、理状态。 4、正虚邪恋 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大虚,余邪未尽,正邪相争不剧烈,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一种病理过程。,29,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 阴阳失调,是指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基本表现为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理状态。 阴阳失调,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及气机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失常的概括。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 阴阳失调,是对人体各种功能性和器貭性病变的高度概括。是人体各种病变最基本的病机。,30,(一)阴阳偏胜 阴阳偏胜,指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病理性亢盛,属”邪气盛则实“的病机变化。其病机发展趋势可出现”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1、阳偏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康复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