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第一讲)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966037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2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第一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第一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第一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第一讲)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第一讲)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第一讲)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第一讲)课件(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欢迎选修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章玲 彭善枝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主要内容,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彭善枝) 循环经济理论框架体系(彭善枝) 国外循环经济的发展(章玲) 中国循环经济的实践(章玲)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建设(章玲) 考试,第1讲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 资源、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1.1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人类发展观的演进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ESN(经济-社会-自然)系统的运行规律及可持续发展的调控原理,1.1.1人类发展观的演进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经济增长决定论 零经济增长论 经济技术

2、发展决定论 可持续发展论,1、经济增长决定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经济活动就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总收入的增长为主要目标,把追求经济增长作为人类发展的第一标志。这是西方国家率先推出来的富强之路。 为迅速摆脱贫困,赶超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纷纷选择了传统的发展模式,即实现农业国的工业化,并以工业化为实力基础提高人均GNP (Gross national product)水平。(GNP是一年内一国居民所拥有的投入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总值),经济增长决定论的后果: 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生产体系和对生活资料高消费的生活体系构成的传统发展模式,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严

3、重后果,使经济发展难以持续。因此,一进入70年代就出现了悲观派和乐观派的大论战。,2、零增长论,“零增长论”是悲观派的论调,悲观派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主要人物有D.L.Meadows, JaY. W. Forester, E.Smith等。 D.L.Meadows 的增长的极限 E.Smith的生存的蓝图 M. Mesarovic等的人类处在转折点上 J. Timbergen的改造国际秩序,“零增长论”的主要观点:“零增长论” 认为如果人口、工业、粮食生产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按照当时的增长率继续下去,那么未来100年内地球上的经济增长将达到极限,可预期的结果是,人口和工业生产增长率将突然不可抑制

4、地下降,于是提出:除非到2000年人口和经济增长率停止下来,否则社会就会超过限度而崩溃,而避免这种前景的最好办法是限制增长,乃至“零增长”。,“零增长论”与“经济增长决定论”的命运不同,“经济增长决定论”:直到1992年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政治的角度提出之前,它实际上一直是很多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发展战略。 “零增长论”:至少并没有在哪一个国家的政府或市场调控方面占主导地位,但在理论界和思想界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3、经济一技术发展决定论,与悲观派持相反观点的是乐观派,主要人物有H. khan, J.L.Simon等人,“技术发展决定论”是其主要观点。典型的乐观派

5、著作有H. Kahn的今后200年美国和世界的一幅远景,J.L.Simon的没有极限的增长和资源丰富的地球。 环境污染并非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不可避免的后果,而且技术进步本身还提供了清除污染的可能性;自然资源储量减少是事实,但技术进步也在不断制造和发现新的资源。虽然目前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发展趋势给技术、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带来了一些问题,但人类能力的发展也是无限的。,4、可持续发展观,(1) 中国古代朴素的可持续性思想 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体现在我国古代的一些政治家和先哲的思想里 孔子就主张“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孟子也有“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

6、的感叹,认为人所处的环境足以改变人的气质,人所得到的奉美足以改变人的体质,环境对人的作用十分重大。 齐国相管仲,就提出过“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的高论,并说:“为人君而不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二是体现在我国古代的一些政策和法律条款中 秦朝的田律: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中,出土了一大批秦朝竹简,弥足珍贵的当属秦朝法典秦律十八种,在其中有关农业生产的田律中,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保护环境的条款。在条款中规定耕田者不许砍伐山坡上的树木,捕鱼者不许用毒药捕鱼,猎人不许捕杀幼鸟和未成年野生动物。田律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体现了古代“以时禁发”的原则,是先

7、秦时期处于萌芽状态的生态学思想和各种保护生物资源的理论的法律实践,明显体现了可持续性的思想。 环保史学者确认田律是世界上首部环保法典 。 旧唐书所记载的中唐时期,朝败,生活糜烂,朝中及地方官僚竞相以“奇鸟异兽毛羽”攀比织裙,以至于许多鸟兽“采之殆尽”。唐玄宗李隆基从整刷政治、革除时弊的需要出发,作出禁令,不准制作穿戴这类奇异的毛羽物。,(2)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关于资源稀缺性的观点,在人类历史上真正从经济学角度系统地理论探讨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问题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尔萨斯、李嘉图和约翰穆勒等。 马尔萨斯关于资源问题的探讨集中在他于1798年发表的著作人口原理中,后人将他在该著作中所表达的思想概括为“

8、资源绝对稀缺论”。 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中指出,人口要素往往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模式,这种快速的增长必然要受制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如果要保证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要对人口增长进行有效的干预,这是西方在人口研究领域产生的原始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大卫李嘉图在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分析和结构上明显迥异于马尔萨斯,后人又将李嘉图关于自然资源利用的理论概括为“资源相对稀缺论”。他的这一理论主要集中体现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 在李嘉图看来,较高肥力的资源,在数量上不存在绝对稀缺,只存在相对稀缺,而且这种相对稀缺并不构成对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制约。,约翰穆勒对资源稀缺与否的探讨体现在他于1848年发

9、表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反对无止境地开发自然资源,提出了“静态经济论”。 首先,穆勒明确接受了绝对稀缺的概念。 其次,对于相对稀缺论,穆勒全部继承过来,并且加以引申扩展,穆勒明确区分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的特征差异。同时还将资源稀缺论引申到环境分析中。 他认为资源除作为物质生产的“功能”之外,还具有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景观美的功能,而且,生活空间的博大和自然景观美是人类文明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思想源泉和激励动因均与大自然密切相关。,再次,穆勒通过对环境经济研究产生了“静态经济”的构想。他认为,“自然环境、人口和财富均应保持在一个静止稳定的水平,而且这一水平要远离自然资源的极限水平,以防

10、止出现食物缺乏和自然美的大量消失”。,(3)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时间跨度长达20年的三次全球范围内环境与发展的重要活动是人类寻求正确发展道路的集中体现: 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首次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表明人类对自身活动所产生的后果开始有了明确的反思,是人类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共同采取保护地球的重大行动。会议成果: 只有一个地球,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就世界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键问题问题作了全面和系统的评价,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992年,联合国在巴

11、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70个国际组织及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参加的会议,会议通过了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21世纪议程,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推向行动。,1.1.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各种表述及评价 (1)从自然属性和生态学观点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以国际生存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为代表,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强调对生命系统的强化,使人类生存环境得以维持,其侧重点是生态持续性。 (2)从经济属性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以世界银行等为代表,把经济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净利益最大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3)从社会属

12、性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以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为代表,更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强调人类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与地球承载能力的平衡,把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4)从科技属性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更强调科技进步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5)布伦特兰夫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首先,它强调发展目标的确定必须根据持续的原则;其次,指出“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三,强调发展中国家需要经济增长,并获得平等的机会;第四,

13、人类的需求和欲望应限定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第五,强调发展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第六,强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每一代人内部和各代人之间的社会公正。,(6)叶文虎、栾胜基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坏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7)以刘培哲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刘培哲等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可持续发展就是综合调控经济社会自然三维结构的复合系统(简称ESN系统);以期实现世世代代的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和生态安全。” 刘培哲等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比较全面又比

14、较简洁,有对象、有目标,有时间范畴、有空间范畴,有调控手段,有概念模型。因此,这里采用刘培哲等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2、可持续发展内涵的三大特征,(1)可持续发展系以经济增长为前提,为国家富强和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提供永续的经济支撑。这里,经济增长不仅仅包括数量或经济总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优先、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改善。 (2)可持续发展系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3)可持续发展系以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1.1.3 ESN系统的运行规律 及可持续发展的调控原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模型 ESN系统运行的客观规律 可持续发展的调控原理,1、可持

15、续发展的概念模型,刘培哲等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模型表示为: V = f (Y,Z,W) = fY(R,S,T,H),Z(R,S,T,H),W(R,W,T,H) (1.1) 约束条件: YYmin ZZmin WWmin YmaxWmax Zmax 符号含义:,V经济社会自然三维复合系统的发展状态 Y经济子系统发展变量。可将Y视为生产函数 W社会子系统发展变量。可将W视为福利函数 Z自然子系统发展变量。可将Z视为环境函数 R资源利用指标,系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指标,内涵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及其他环境资源等因子。 S相应于R的资源存量指标,系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指标,包括相应于R的因子。 T社会响应指标,一般

16、以投资形式回应于社会、经济和自然子系统。 H社会人文指标:包括人口、就业、消费、卫生、教育及社会分配等因子。,2、ESN系统运行的客观规律,(1)共生法则 ESN系统的共生关系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上: 子系统及其因子之间的整体性 子系统边界的相互重叠性 因子对系统影响的协同性(或制衡性) ESN系统有一种制衡机制,如果一组指标变量对子系统的产出具有明显影响,则该子系统对ESN系统的总体影响将趋于弱化,使得ESN系统不会因某一组变量的变化而产生剧烈震荡。,(2)循环法则 循环法则指能量在ESN系统的子系统及子系统之间循环做功,直至变成熵为止。 以资源利用指标R及相应的资源存量指标S的变化为例。当我们让一部分资源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循环时,则可产生以下结果: 当资源存量S不变,资源循环等于增加了资源利用量R,这对经济(生产函数)增长的贡献和对福利(福利函数)的贡献都是积极的。而且,增加的资源量等于进入环境中的废弃物的减少量(循环条件下)。所以,它对环境的贡献也是积极的。 当资源利用量R不变时,资源循环等于增加资源存量S,其结果对Y, Z和W的贡献都是积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