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传输模式-CDT方式-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965882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传输模式-CDT方式-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循环传输模式-CDT方式-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循环传输模式-CDT方式-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循环传输模式-CDT方式-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循环传输模式-CDT方式-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循环传输模式-CDT方式-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传输模式-CDT方式-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课件(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远 动 监 控 技 术,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第五章 远动通讯规约,第一节 传输控制规约 第二节 远动通信规约概述 第三节 CDT远动规约 第四节 IEC608705-101远动规约 第五节 远动调试,遥测信息:各种运行参数,分为电量和非电量两类。 遥信信息:断路器、隔离开关等的状态信号。 遥调信息:改变运行设备状态的命令。必须进行返送 校核。无误才能发送执行命令。 遥控信息:传送改变运行设备参数的命令。遥视,远动信息,上行信息:遥测和遥信信息。事件顺序记录,返送时 钟报文和遥控返送校核信息等。 下行信息:遥调信息遥控信息。对时功能中设置时钟 召唤时钟命令,装置复归,广播命令等。,计算机网

2、络的通信规约:通信双方是计算机和计算机,或者是计算机和终端设备。 为保证双方进行有效、自动地数据通信,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需要有一系列的约定和顺序,这种约定和顺序叫做通信控制规程(或协议),简称通信规约(或规程),也叫传输控制规程。 通信协议分:面向数据链路的底层协议和面向应用的高层协议。,一、 数据链路控制,线路规程:现在该谁发送? 流量控制:可以发送多少数据? 差错控制:如何检错及纠错?,1、线路规程 (1)询问/确认:两个设备之间存在一条专用链路,(2)轮询/选择 一个设备为主站,其它设备为从站 设备是否就绪?(选择) 哪个节点使用信道?(地址) (3) 主动发送 设备主动发送数据(如果

3、有多个设备,则对信道有要求),循环传输模式CDT方式:以被控端为主,被控站的远动信息按规约规定组成帧,再编排帧的顺序,周期性地以循环方式向调度端传送。信息传送是周期性的、发端不顾及收端的需要,也不需收端给以回答。 问答(查询)传输模式Polling方式:调度端必须主动向被控端发送查询报文,被控端按调度端的查询要求发送回答报文。要保证调度端发问后收到正确的回答,必须保证有上下行信道。 自发工作方式:只有当被控端有监控信息的变化需要传输时,才向调度端发送信息。为避免信道拥挤按优先级发。 混合工作方式:自发工作方式常与CDT、Polling结合使用。,远动信息的传输模式,2、流量控制 告诉发送方在等

4、待接收方的确认信号之前最多可以传送多少数据,数据流不能使接收方过载。 (1)停止、等待 发送方每发送一帧就等待一个确认帧,(2)滑动窗口 发送方在需要确认前可以发送若干帧,接收方使用一个ACK帧来对多个数据帧进行接收确认 (报文给出数据长度),3、差错控制 在数据链路层,差错控制主要指检错和重传的方法。 自动请求重传(ARQ) 循环传送检错 前向纠错FEC 混合纠错HEC,二、数据链路协议 除去线路规程、流量控制、差错控制以外的其它的规范,也叫链路控制规程。 可分为:异步协议(速率较低) 同步协议 (1)异步协议 主要用在调制解调器中,引入了起始位、停止位及字符间变长的空隙。 XMODEM、Y

5、MODEM、ZMODEM、Kermit、阻塞异步传输等,(2)同步协议 面向字符的协议:将传输帧看作是连续的字符,每个字符通信包含一个字节(8比特),所有控制信息以现有字符编码(如ASCII)的形式出现 面向比特的协议:将传输帧看作是单个比特的连续流,通过它们在帧中的位置和与其它比特的组合模式来表达意义,面向字符的协议,面向字符的协议不如面向比特的协议效率高,现在已不太采用。 最著名的是IBM公司的二进制同步通信BSCBinary 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采用停等ARQ半双工传输,三、面向比特的协议,面向比特的协议将传输帧看作是单个比特的连续流,通过它们在帧中的位置

6、和与其它比特的组合模式来表达意义。1975年IBM研究开发了面向比特的协议:同步数据链路控制(SDLC)。1979年ISO基于SDLC提出了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HDLC协议逐渐被其他组织所接受和扩展。现在使用的所有面向比特的协议要么是从HDLC派生出来的,要么是HDLC协议的改进。因此,通过了解HDLC,就有了了解其他协议的基础。,HDLC (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即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 SDLC(Synchronous Data Link Control),即同步数据链路控制规程等。,1、HDLC 简介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是为支持在

7、点对点和多点链路上的半双工和全双工通信而设计的,采用HDLC的系统可以通过它们的站点类型、配置及响应模式进行描述。 (1)站点类型 三种不同类型的站点:主站点、从站点、复合站点 。 主站点是在点对点或多点线路配置中对链路具有完全控制的设备。主站点发送命令给从站点,从站点进行响应。复合站点既可以发送命令,也可以进行响应。,(2)配置 非平衡式配置(也称为主从配置):有一个设备为主站点,其余设备均为从站点的配置方式 对称式配置:每一个物理设备在逻辑上分为两个站点,即主站点和从站点。从物理连接上说,一个物理站点的逻辑主站点和另一个物理站点的逻辑从站点用独立的线路链接在一起。 平衡式配置:在点对点的连

8、接中两个站点都是复合型的站点,站点间由一条线路连接,并且该链路可以由任何一方控制。,(3) 通信方式 正常响应方式(NRM):标准的主从关系,从站点只有获得许可才能发起一次具有一帧或多帧数据的传输响应。 异步响应方式(ARM):只要信道空闲,从站点就可以在没有得到许可的情况下发起一次传输。异步响应方式在其他方面没有改变主从关系,从一个从站点发出的所有传输也必须经过主设备中继再转发到最终目的地。 异步平衡方式(ABM):所有站点都是平等的,因此只有复合站点使用。任何一个复合站点可以在未获许可时发起一次到另一个复合站点的传输。,主站和RTU间的操作原理,主站控制整个通信网络的工作,向RTU发各种控

9、制命令,RTU只能按来自主站的命令动作,并作出响应回答。 主站可选择任意一个RTU交换数据,构成通信双方。RTU一旦被选中,既可接收来自主站信息,也可发送信息。,HDLC是基于在公共通信链路上,主站和一个或多个RTU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规约。,主站和RTU之间采用帧格式传送,帧结束时采用CRC校验和帧序列号校验。在接收端,对收到的信息进行校验,如发现错误,将其作废,并请求重发;在发送端,如逾期收不到接收端的“确认”响应,也自动重发。如接收到正确信息,则给予“确认”响应。 当发送端由于某种原因(如遥信优先插入)在一帧的结束前需中止现行的信息发送时,可发送一个“提前终止”符号(ABORT)。接收端一

10、旦收到ABORT符号,把该帧中已收到的信息作废。一帧内信息不允许间断,帧与帧之间的间隔可用标志符(FLAG)或ABORT符来填充。 信息传送结束时,发送端用传送“拆除”链接命令的方法,表示它希望结束信息传送转入“空闲”(IDLE)状态。当接收端收到连续的15个“1”时,自动进入空闲状态。,2.HDLC的帧结构,HDLC规程是面向比特(或位)的规程,即能传送任意比特的信息,信息长度不必是字符的整数倍,(与基本规程面向字符不同)。规程中用一帧表示一组完整信息,既可用于通信的控制,也可用于数据的传输。一帧信息用标志序列包封起来。 标志序列F(Flag)。固定形式的8位序列,用来划分一帧的开始和结束,

11、可作为一帧的同步码。两帧之间用标志序列来填充,一帧内不允许用标志序列填充。,帧标志序列必须与一帧中的其他序列形式不同,但数字序列是随机的,若出现相同,为假同步。 “0”比特插入法实现: 发送端:有监控电路,对信息码:出现连续5个“1”时,自动在第五个“1”的后面插一个“0”; 接收端:收到5个连续“1”,自动删除第五个“1”后的一个“0”。若传输中发生错码、使第六位“0”变成“1”,继续判下一位,若仍为“1”,则判出错。若下一位是“0”则判为帧标志序列,帧结束。 地址字段A:共8位,可扩充。发送时先发低位,最低位是地址扩展位,其他7位表示RTU的地址(128个)。“0”扩展,“1”无扩展。“F

12、FH”为广播令、“00H”用于系统故障查寻,非RTU地址。,控制字段C:8位可扩,说明帧的格式和帧的序号,帧的格式由b1、b0两位编码确定。 帧格式分: (b1 b0 ) 信息格式:用来传送数据 ( 0 ) 管理格式:用来表示接收端状况 ( 0 1 ) 非顺序格式:用于附加的链路控制功能 ( 1 1 ) 帧序号指主站和某RTU通信中,在连续进行帧的传送时,对各帧的顺序编号,由Nr=b7b6b5 表示下次希望接收的帧号、Ns=b3b2b1表示发送的帧号。 b4为询问/停止(P/F)位。 b7 b6 b5 b4 b3 b2 b1 b0,3.HDLC的控制字段格式,信息帧(I): 第1位:为“0”,

13、即该帧中的信息字段用于传输数据信息 第2、3、4位:用Ns表示,Ns为发送帧的顺序编号,范 围是07。 第5位:P/F表示询问/终止。P是询问位,主站使用。 P=1表示主站请求RTU响应;0不要求回答; F是终止位,由RTU使用,F=1表示该帧是传输 的最后一帧,RTU将停止再传送。希望回答,管理帧(S):控制字段中第1、2位为10。其一般作为响应帧,用于表示接收端的状态,如准备好接收、拒收等。第3、4位S是不同管理功能的编码。第5位P/F用于询问和响应。在确认和要求重发时需指明帧序号,所以该帧中也有顺序编号Nr。 非顺序帧(U):控制字段中第1、2位为11。用于传输链路的建立或拆除,以及报告

14、特殊情况等。第3、4、6、7、8位M编码最多可定义32种命令或响应功能。可以在序列出错后使用,使链路置于初始状态,它不受帧顺序编号检验的限制,其控制字段不包含帧序号。 管理帧、非顺序帧的具体编码格式,见书P.88,89页。,信息字段I:字长度任意,一般长度不超过255个字符。用于传输一个完整的数据,只在由控制字段表示的信息帧及个别非顺序帧中才有信息字段,管理帧没有该字段。 帧校验段FCS:每一帧应有FCS字段,采用CRC 16位校验。 标志序列F不参加校验。,第五章 远动通讯规约,第一节 传输控制规约 第二节 远动通信规约概述 第三节 CDT远动规约 第四节 IEC608705-101远动规约

15、 第五节 远动调试,一、概述 所谓通信协议是指通信双方的一种约定. 约定包括对数据格式、同步方式、传送速度、传送步骤、检纠错方式以及控制字符定义等问题做出统一规定,通信双方必须共同遵守。通信协议应由下列三部分组成: (1) 语法:规定通信双方彼此“如何讲”,即确定协议 元素的格式,如数据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 语义:规定通信双方彼此“讲什么”,即确定协议 元素的类型,如规定通信双方要发出何种控 制信息,执行什么动作和返回什么应答等 (3) 定时关系:规定事件执行的顾序,即确定通信过 程中通信状态的变化。如规定正确的应答关 系等,以往,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标准,各个设备厂家各自制定一套自

16、己的通信规约。这些规约无法通用,使得各个厂家的监控系统只能配套自己的设备,各厂家设备间的互换性差, 导致:系统集成难、维护难(维护成本高)、升级难、 扩展难、使用难、投资大。 要使不同厂家的计算机能够连成网络互相通信、资源共享、更加充分的发挥计算机网络的效益,就需要一个国际范围内的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所谓开放,就是指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也遵守OSI这一标准的其它任何系统进行通信。OSI参考模型共分为7层。7层次协议分为低层协议及高层协议,低层协议是面向通信功能的协议,物理层、链路层及网络层为低层协议,其余为高层协议。,近年来制定了相应的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与远动系统相关的国际标准包括:IEC 60870-5-101、103、104和IEC 61850。 传统的远动通信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