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诗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965801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5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志摩的诗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徐志摩的诗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徐志摩的诗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徐志摩的诗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徐志摩的诗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徐志摩的诗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志摩的诗课件(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徐志摩的诗,一、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又申。曾经用过的笔名字:南湖,云中鹤。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林徽因,1925年赴欧洲、

2、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被称为新月诗派的盟主。茅盾在徐志摩论中说徐志摩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

3、的诗人”。 他著作颇丰,一生创作出版的作品: 诗集著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 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 其诗文多发表在友声(杭州一中校刊)、努力周报、改造月刊、晨报副镌文学刊、语丝周刊、南开月刊、小说月报、时事新报学灯、现代评论、新月月刊、独立评论、人间世月刊等杂志上。,二、徐志摩的诗的思想 1.前期诗集的思想 徐志摩前期诗集是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大多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追求光明与自由的

4、思想。由于作者长期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教育,他的关于“新的政治、新的人生”的理想,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空想主义的混合物。如婴儿里,寄托着他的政治理想。为要寻一个明星、我有一个恋爱抒发了作者对这一理想执着的追求。追求的过程中,他显得自信、乐观。由于他的政治理想与中国现实情况的矛盾,作者又感到这理想有如一个梦,作为中国资产阶级开山诗人,他的内心也不无悲凉之慨。这些诗篇中,闪耀着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诗魄。,反映现实社会。如太平景象人变兽揭示了反动军阀统治的罪恶,发出了对黑暗现实生活的诅咒。先生!先生!写出了劳动人民的痛苦。这些诗篇,明晰地显示了诗人关注现实、憎恨封建军阀、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人道主义

5、、民主主义的倾向,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描写爱情体验。爱情诗是他全部诗作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有时以自己的感情经历为基础,有时以假想的异性为对象,真挚、坦率地表现了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如起造一座墙望月决断翡冷翠的一夜等包含着反对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性解放的积极因素。 歌咏大自然。徐志摩把大自然称为“最伟大的一部书”。不少诗作中,经常出现众多美丽的物象景观。如再别康桥康桥再会吧都以自己曾留学的英国剑桥大学的校园景色为对象写出的佳作,抒发了对母校的深厚感情。,2.徐志摩后期诗集的思想 徐志摩后期诗集主要有猛虎集和云游,主要思想有:随着革命的深入和爱情理想的破灭,他看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与他的资产阶级

6、理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于是苦闷更深。表现了较深厚的消极悲观倾向。如我不知道风从哪个方向吹表现的是梦的悲哀。对革命的实践和理论的恐惧和敌视。如西窗。,三、再别康桥分析,1.背景: 康桥即剑桥,这首诗是诗人1928年秋再度来到故园剑桥大学时的心境记录。诗末标上“11月6日中国上海”字样,说明此诗作于归途中。诗人对剑桥大学有着特殊的感情,一方面剑桥大学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清幽宜人的环境。同时这地方也是诗人“精神依恋之乡”,他在这里接受资产阶级浪漫派文化的熏陶,在这里接受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思想。他最欣赏英国的政治体制,认为“英国人是自由的,但不是激烈的;是保守的,但不是顽固的”。对英国的政治体制进行美

7、化。这次故土重游,时间却在接触了中国现实,政治理想破灭之后。康桥依然美好,可是物是人非,重温旧梦,触景生情,不觉黯然神伤。康桥的告别是理想的告别。因之,政治理想的破灭是这首诗感情表达的基点。,2.赏析 全诗七段。第一段是诗情的中心内容。全部感情集中在“别”字上。“西天的云彩”是美丽理想的象征。“轻轻”是小心珍惜的样子。诗人一再加以重迭复唱,是因为不愿惊动干扰它的美好。轻轻挥手作别,反衬内心的沉重的压抑。别时容易见时难,哀伤依恋之情蓄于“轻轻”之中。 第二、三段描绘康桥最优美的康河风光,诗人选取了岸上的“金柳”、水底的“青荇”的实景,进行如痴如醉的描绘,有层次地展示了康河优美的景色。因而,即有实

8、景描绘,同时又有心境的烘染,缘景生情,景融情中;既浓化了康桥之美,又寄托了萦绕在心头的热烈的赞颂之情。 第四段,将清泉比作天上的彩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借物托寓,含意深沉,那是指他曾在这里酝酿了他的理想主义,回国后的几年经历了人世的沧桑,理想似乎在虚无缥缈之间,如梦如影,似沉似浮,捉摸不定,这彩虹似的梦被“揉碎在浮藻间”,未能出现,诗人的感情似在发展,在深化。另外从诗的结构来看,这一节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发出下文,把诗的情绪推向高峰。,第五段,是全诗的高潮,“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寻梦,寻回那彩虹似的梦。“满载一船星辉”,这是诗人理想的憧憬,他是多么的激动和欢乐,他情不自禁地

9、放喉高歌但是梦毕竟是构,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告别是注定要的。 紧接第六段“但我不能放歌”一句,诗人情绪陡然逆转,变扬为抑,由高而低,“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以闹写静,愈见其静,这是辩证法。与前节形成鲜明的对照。前者高扬,后者低回;前者欢快,后者沉默,气氛陡然变化,收先扬后抑之功效。 诗的末段的核心内容,是情绪的扩延,感情的深化。用“悄悄”代替“轻轻”,哀伤、依恋之情更深沉了。“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看似轻松,实际上表现出诗人告别康桥的“不忍”,然而“决绝”的神态,流露美好的政治理想不能在中国实现时的无限惆怅和沉重。,3.艺术特点 这首诗艺术特征之一

10、,是融情于景,使信念和理想情感拟人化。“康桥理想”化为轻轻招手作别的“西天云彩”,自己变成“一条水草”,以期永远同自己向往的美景介质亲近,善解人意的“夏虫”突然“沉默”不语。 第二,鲜明的对比手法。情绪由高到落,尤其先扬后抑的运用,使诗情收到波澜起伏、跳跃激宕的效果。“笙箫”与“悄悄”“夏虫”与“沉默”本是无法调和的对立物,但诗人偏偏要把对立的事物串在一起,给以比喻和联想,说明不能放歌。这是神来之笔,收到不同寻常的效果。 第三,在运用色彩、音韵上,也很有特色。如“金柳”、“青荇”“艳影”“彩虹”“星辉斑谰”等,给人以光艳的色泽,美丽的构图。诗中有流淌着流畅而带有轻微弹跳的节奏。自然和谐的韵律(

11、每两行押一韵,每节换新韵)造成音乐美的艺术境界。这首诗在节式、章法、句法上匀整而又有变化。基本保持诗行的均衡、对称和多样的统一。因而基本上也体现闻一多先生倡导的“三美”格律诗论的特点。,四、徐志摩诗的艺术特点 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最大的抒情诗,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突出特点在于: 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如她是睡着了以丰富的想象,描摹意中人的睡态,“白莲”、“琴弦”等富有诗意的物象,营造出美妙的意境。沙扬娜拉中心意象是一朵不胜娇羞的水莲,用以状写日本女郎温柔多情的神态,贴切传神。婴儿用产妇对腹中的婴儿的企望,象征地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

12、级理想的向往。 2.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他在大量的四行一节的抒情诗中,常常使用重叠、反复、排比等手法。再别康桥开头的短短四行中,三次反复“轻轻的”,造成缠绵中不乏轻快的韵律,在节奏感之外平添了旋律感。用韵上和谐中显出变化。 3.章法整饬,灵活多样。他的诗虽以四行一节式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等都各有变化,讲究诗形而能不为其束缚。整饬中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 4.词藻华美,风格明丽。徐志摩的诗思富于想象力,表现为文词的丰富,词藻的华丽。夕阳中的金柳、潭底倒映的彩虹织成了色彩明丽的画面,使再别康桥别具一种温柔纤丽的风情。,思考和练习 1.结合再别康桥,分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2.徐志摩的诗作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