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古诗文1.第一讲 古诗词鉴赏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145956830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PTX 页数:63 大小:326.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古诗文1.第一讲 古诗词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古诗文1.第一讲 古诗词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古诗文1.第一讲 古诗词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古诗文1.第一讲 古诗词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古诗文1.第一讲 古诗词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古诗文1.第一讲 古诗词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古诗文1.第一讲 古诗词鉴赏(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 古诗词鉴赏,1 木兰诗(乐府诗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

2、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内容:写出征前的准备和出征的线路。塑造了木兰策马扬鞭的英雄形象,也表现出征途遥远、行军神速和军情紧急,写出了木兰奔赴战场时的紧张氛围,扣人心弦。 修辞: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征途的遥远,刻画了木兰矫健的英姿。 修辞、写法: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和环境描写,烘托出战场上雄壮悲凉的气氛,突出战地生活的艰苦卓绝。,重点鉴赏,修辞、内容:运用互文和对偶的修辞手法,

3、概述战事频繁、战争旷日持久和战斗激烈悲壮。 修辞:“十二转”和“百千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衬托出木兰英勇善战,战功赫赫。 情感:表现木兰眷恋家乡生活的纯真性格。 情感:表达了木兰恢复女装,梳妆打扮的喜悦之情。 写法、情感:以“双兔”为喻,赞美木兰的才智,演变成成语“扑朔迷离”。,主旨:本诗通过对木兰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爱国、不慕荣利、深明大义的巾帼女英雄形象,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1.请从写作手法角度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这两句运用衬托手法,通过写木兰的伙伴惊讶的情态,侧面衬托了木兰替父从军时的谨

4、慎和机敏。 2.诗歌通过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诗歌通过塑造木兰的英雄形象,表达了古代劳动妇女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发挥自己聪明才智,保家卫国的英雄主义主题。,2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题解:作者曾在陕西蓝田的辋川居住,有辋川集组诗二十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七首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内容情感: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一边发出长长的啸声不论是“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了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他人共鸣的,重点鉴赏,内容修辞:作者一人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

5、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主旨: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3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题解:洛城,即洛阳城,今河南省洛阳市题作“春夜洛城闻笛”,

6、明示诗人因闻笛声有感而发“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炼字:“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特意飞来给漂泊在外的游子听,以激起离愁别恨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重点鉴赏,炼字情感:“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的意思笛声“散入春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了其城之静,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心切 内容情感: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还有谁能够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的角度反说,足见诗人的思乡之切 主旨:全诗扣紧一个

7、“闻”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1.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无意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担忧,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2.第二句和第四句的修辞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怎样? 夸张。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反问。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4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题解:

8、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内容:该句写的是眼前的景象以及诗人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边塞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涌上心头 内容修辞写法: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只袖子都擦湿了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铺垫,重点鉴赏,写法情感:“逢”字点题,表现出马上相逢行者匆匆,末句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却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主旨: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

9、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饱含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夸张;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5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题解:这是作者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 炼字修辞情感:一个“知”字,一个“斗”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这一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10、,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的美好情怀,重点鉴赏,修辞哲理:“无才思”和“惟解”同样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似乎是在启示读者,“杨花榆荚无才思”尚且能“惟解漫天作雪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 主旨: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的美丽景象。 2.本诗通

11、过对晚春景色的描写,表达出诗人何种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大好时光的赞美珍惜之情。,6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题解: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含义、情感:“古人”指古代爱惜人才的贤君明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君明主。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的感慨,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诗人的心情非常苦闷。诗人俯仰古今,表现了自己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炼字:“悠悠”是辽阔、遥远的意思,展现了诗人登楼所见天地的辽阔、苍茫,表达了诗人的沧桑感。,重点鉴赏,炼字:“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上幽州台,茕

12、茕孑立,悲从中来,不禁潸然泪下。 内容、情感:诗人登台远眺,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伤心落泪,这是他内心极度悲哀的反映,再现了诗人慷慨悲壮的形象。 主旨: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典型的社会意义。,1.这首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请赏析诗中的“独”字。 独: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纵观古今,寻遍天地,诗人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了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 2.这首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13、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出人生的孤独感。,7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题解、炼字:岳,高大的山。杜甫共写了三首“望岳”,分别是东岳、西岳和南岳。这首是咏东岳泰山。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之精妙奇绝。 修辞、写法:以设问的方式展开全篇,自问自答中突出泰山的绵延和高大。写远望之所见,借齐鲁两地烘托出泰山之高峻。,重点鉴赏,炼字、修辞:“钟”在这里是“聚集”的

14、意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写出了远望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割”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内容、情感:由静转动,具体写远望的实景,“曾云”衬托出山高。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 情感、哲理:以“众山小”反衬泰山的高大,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蕴含着只有不畏艰险去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的哲理。,主旨: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1.“阴阳割昏晓”

15、一句中,“割”字用得极好,试分析其作用。 “割”字写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阳光切开,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气概。 生活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8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题解: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建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 修辞:“千寻”

16、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塔的高。 内容:点明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为下文抒怀作铺垫。 炼字、修辞:“不畏”道出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浮云”既是实写眼前之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重点鉴赏,情感、哲理: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道出了“不畏浮云”的原因,抒发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升华了全诗的主旨。也蕴含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勇气和决心。,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9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题解:山西村,作者故乡山阴的一个村庄。 内容、炼字:首联两句写了农家的好客习俗。“莫笑”二字表现了乡民的淳朴,“足”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