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古诗文1.第一讲 古诗词鉴赏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145956796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PTX 页数:49 大小:289.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古诗文1.第一讲 古诗词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古诗文1.第一讲 古诗词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古诗文1.第一讲 古诗词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古诗文1.第一讲 古诗词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古诗文1.第一讲 古诗词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古诗文1.第一讲 古诗词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古诗文1.第一讲 古诗词鉴赏(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 古诗词鉴赏,1 观沧海(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炼字、内容:点明“观沧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诗人策马扬鞭、高瞻远瞩,这两句意境开阔,透露出一股雄伟的气势。 写法、画面: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由近及远,水波荡漾是动态,山岛和草木是静态,动静相互衬托,景象雄奇壮观,有力地刻画出大海的壮阔。 炼字:“若”字为虚写,通过奇特的想象,描绘出一幅大海吞吐日月、包容群星的图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重点鉴赏,写法、情感:用丰富的联想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主旨:诗人将眼前所见的景色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渴望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宽广的胸襟、豪迈的气概。,1.诗中的“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2.这首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

3、西。,画面、修辞、情感:暮春时节,清风拂来,杨花随风落尽,杜鹃鸟一声声哀啼,令人揪心,烘托出一种哀伤忧愁的气氛。借用“子规”的典故,渲染了哀伤的氛围,奠定了全诗伤感的感情基调。 炼字:“过”字不仅写出了龙标的荒远、道路的艰难,更将诗人同情好友旅途艰辛、牵挂好友的关切之情突显了出来。,重点鉴赏,写法、情感、修辞:借景抒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表达了作者对好友的同情、担忧、关切之情,表现了诗人与好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主旨:此诗是李白因好友王昌龄被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了作者对好友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1.“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尽”和“啼”都用得很精彩,请任

4、选一个字赏析。 示例一:“尽”字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时节,含飘零之感,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示例二:“啼”字从听觉上进行描写,渲染出悲凉之意,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以西。 示例二:情景交融,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示例三:运用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3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5、。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题解:次,停宿。北固山,江苏镇江三山名胜之一。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 修辞、炼字: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写出了江面的恢弘阔大;“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写出了海上孤帆行船的景象。,重点鉴赏,炼字、修辞、哲理:“生”“入”二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日”“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蕴含着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道理,揭示新旧事物交替变化的规律。 典故、情感:面对江南美景,看到北归的雁群,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借用西汉苏武

6、“雁足传书”的典故,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主旨: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1.请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设问;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4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写法:寓情于景。描写“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点明秋末之景,渲染

7、出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现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态。后一句描绘了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增添游子的思乡之情。 画面、炼字: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之苦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瘦”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子无限的凄凉、悲苦之情。,重点鉴赏,写法、情感:直抒胸臆,“夕阳西下”点明了时间,照应上文的“昏”字,“断肠”二字为全曲之“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悲秋思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主旨: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低落,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1.简要分析“夕

8、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氛围;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这首元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异乡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5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写法:点明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高气爽,月色明朗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巧妙 炼字内容:“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重点鉴赏,内容情感:第三句表明作者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乍离乡土,透

9、露出对故乡故人的恋恋不舍之情末句更是极言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主旨:全诗连用五个地名,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无尽的思念与关怀,写山月更突出了心中的思绪,脍炙人口虽与朋友远隔千里,但情谊依然不改,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半轮秋月悄悄爬上峨眉山头,皎洁的月影映入平羌江中,与滔滔的江水一道奔流。 2.赏析“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点出秋夜行船之事。,6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10、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题解:江南,这里指湖南一带李龟年,唐玄宗时期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 情感:前两句通过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着诗人对开元初年社会繁华鼎盛的眷怀之情,重点鉴赏,画面炼字情感: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漂泊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面容憔悴的老人,形成了一幅典型的见证时代沧桑的画面“落花时节”,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正是”和“又”两个虚词起承转合,更在字里行间蕴藏着无限感慨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主旨:全诗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诗人对时世凋零丧乱与

11、人生凄凉飘零的无限感慨,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己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7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题解:行军,行营军营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故园,即故乡炼字:“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前面冠以“强欲”二字,表现

12、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典故写法:“送酒”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因为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实际上写出了旅途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目中“行军”的特定环境,重点鉴赏,炼字情感:“遥”字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深深叹息,百般怜惜“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主旨: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只是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1.这首诗写了这一中国

13、传统节日,从诗中的“ ” “ ”“ ”“”等词语可以看出。 2.诗中的“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两方面加以简析。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其他意思合理也可),重阳节,九日,饮酒,登高,菊,8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画面写法: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作者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悲惨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将士们的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写法情感:“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

14、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末句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重点鉴赏,主旨: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满的哀愁之情,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

15、思乡之情。,9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题解:秋词有两首,这是第一首 写法情感: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写法:该句直抒胸臆,“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论调的有力否定,气势不凡,重点鉴赏,画面写法:选取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排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景象的生动描绘 内容情感: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

16、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飞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主旨:这首诗一改过去诗文悲秋的传统,热情赞美秋天的美好,并借飞鹤直上云霄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怀,1.这首诗一改传统秋词的 情调,赞美了秋天的 ,反映出诗人的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全诗表达了诗人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诗人认为“秋日胜春朝”的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凄凉,开阔明丽,乐观,10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题解: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炼字、写法:“期”字两见,其一为妻问归期,一为己答叹其归期无准,一问一答,平铺自然。“涨”字用得极其生动,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长。 写法、情感:诗人展开极其丰富的想象,设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