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古诗文1.第一讲 古诗词鉴赏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145956786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PPTX 页数:78 大小:378.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古诗文1.第一讲 古诗词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古诗文1.第一讲 古诗词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古诗文1.第一讲 古诗词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古诗文1.第一讲 古诗词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古诗文1.第一讲 古诗词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古诗文1.第一讲 古诗词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古诗文1.第一讲 古诗词鉴赏(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 古诗词鉴赏,1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炼字情感:“东皋”点明地点“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欲何依”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写法情感:总写秋色,着重于色彩的描绘,诗人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重点鉴赏,画面写法: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从反面衬托出诗人孤单郁闷的心境 典故情感:借用伯夷叔齐采薇而食,最后饿死的典故,表明了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道出了内心的

2、苦闷和惆怅主旨:本诗描绘了秋天黄昏时分萧瑟恬静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1.本诗寓情于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的心情。 2.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孤独抑郁,2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典故、内容、情感:首联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

3、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是仙人留下来的,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铺垫。 炼字、情感:“空”有空空的、空荡荡的意思,表达的是诗人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内心充满孤独、寂寞和惆怅之情。 画面:晴朗的汉川平原上,是一片片葱郁的树木和茂密的芳草,它们覆盖着鹦鹉洲。,重点鉴赏,炼字、情感: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出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出缠绵的乡愁。 主旨:本诗写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1.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

4、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2.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3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法、炼字、情感:颔联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征蓬”与“归雁”、“出汉塞”与“入胡天”进行对比,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凄凉中

5、饱含悲壮。运用“征蓬”和“归雁”自比,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被排挤出朝廷,就像这随风飘拂的蓬草一样飘出汉塞,又像归雁一样凄凉地飞入胡人居住的地区,身世浮沉之感和乡思之愁涌上心头。表现了诗人因受排挤而激愤和压抑的内心感受。,重点鉴赏,炼字、内容:“大”字写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表现了孤烟之高,“长”字表现了大漠的无边无际和黄河的渺远,“圆”字表现了落日之低、之大。一“直”一“圆”,展现了边塞的壮阔。这两句描绘了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内容、情感:迎面碰到前线巡逻的士兵,从“候骑”的口中得知“都护”在燕然,可知虽打了胜仗

6、,但都护并未放松警惕。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敬佩与赞美之情。,主旨: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1.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伟。“直”字表现出挺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温暖、亲切、苍凉之感,这两个字准确地写出了沙漠浩瀚无边、孤寂荒凉的壮观景象。 2.请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好在哪里。 这两句诗叙事兼抒情,既写出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同时以“蓬”“雁”自比,

7、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4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题解: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 内容: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是到楚地漫游一个“游”字贯穿全诗始终 写法炼字情感:颔联写景,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船过荆门山进入楚地的壮阔“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变化和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表现出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重点鉴赏,写法情感:两句运用想象

8、,将水中的月影比喻成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写法情感:尾联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相呼应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来送别,实则深切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不舍之情 主旨: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1.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 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颔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

9、人称道。请选择其中一个字作简要分析。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长江滚滚远去,一个“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5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内容: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诗人行至孤山寺所看到的山光水色等远景。 炼字、写法:“争”“啄”两个动词,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几处”勾画出莺歌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似问非问,技巧俏皮,使诗歌更富意韵。 炼字

10、:“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早春的妩媚动人。“渐欲”“才能”描绘出春的发展变化,突出春的生机勃勃。,重点鉴赏,写法、情感:直抒胸臆,“最爱”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证明“白沙堤”具有别样情趣,使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主旨: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1.颔联中的“几处”“谁家”换成“处处”“家家”好不好? 不好。“几处”“谁家”突出的是当时正是早春时节,飞鸟不多。 2.颔联中“争”和“啄”这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一个“争”字,运用拟

11、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生动地写出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写活了。这两句着意写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全诗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生机。,6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题解: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这组古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内容写法:这两句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庭中”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

12、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 写法:颔联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重点鉴赏,内容写法:颈联两句描绘出花的美好和人物的神情,引发读者的进一步想象“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一个“盈”字,暗示了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主人公深深的思念 写法: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之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时日之久,至此全诗的情感得到升华 主旨:此诗前四句描写环境,后四句抒发情感叙写了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表达其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1.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13、 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2.这首诗中的哪一句涉及了主人公的动作细节?请简要分析这一动作的内涵 。 “攀条折其荣”。主人公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思念。,7 龟虽寿 (东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

14、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题解: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 写法哲理:这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都有生死盛衰的客观规律 修辞情感:这四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活力,重点鉴赏,内容情感:说明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取决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所体现的乐观向上精神,历久而弥新 主旨:全诗诗情与哲理交融,构思新巧,作者自比一匹上

15、了年纪的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其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几句,以“神龟”和“腾蛇”为喻,主要想说明什么道理? 衰老和死亡也是人们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历来为人称道,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以老了的千里马自比,表现了自己豁达乐观的精神状态,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8 赠从弟(其二)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题解:这组诗共3首,这是第二首

16、从弟,堂弟 内容炼字:这两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表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模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写法炼字: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重点鉴赏,内容: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示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写法: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的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主旨:本诗中,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1.诗中的“一何盛”“一何劲”分别写出了“风”和“松”的什么特点? “一何盛”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一何劲”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本诗以松柏为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