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方案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45952650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力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电力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电力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电力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电力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力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力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方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力送电线路新建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一、基础部分质量通病1、基面降不够1.1原因分析1.1.1施工人员不了解“规”或设计要求,挖坑前未考虑边坡距离及地形高差。1.1.2员工责任心不强,不到岗、不到位,基础型坑深没有认真核对。1.1.3降基面桩位置不准确,上边坡未按规要求保证足够的坡度。1.2预防措施1.2.1施工人员要认真学习“规”和设计图纸要求。1.2.2员工坚持现场检查。1.2.3挖坑前认真检查核对基面降是否达到设计要求。2、基础成型2.1原因分析2.1.1责任心不强、质量意识不高。2.1.2工器具旧,模板固定支撑不牢固。2.1.3模板尺寸校准有误,捣振时将支撑件震松,使其发生跑位现象。

2、2.2预防措施2.2.1施工人员提高质量意识,认真学习规及规程,树立精品意识的观念。2.2.2更新工器具,不符合工艺要求的坚决淘汰不用。2.2.3用钢管或槽钢多层固定,砼振捣中模板不变形移位。2.2.4模板固定好后,认真校对各部尺寸,浇制时要经常检查,校核尺寸。3、回填不夯实或夯实不好3.1原因分析3.1.1无专人负责或领工人员责任心不强。3.1.2没有严格按要求施工,回填土中有杂草现象。3.1.3现场检查少或无检查。3.2预防措施3.2.1加强回填夯实的现场检查,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及“规”要求。3.2.2加强管理,回填夯实设立专人负责。4、保护帽成型差4.1原因分析4.1.1保护帽制作没有统一

3、要求。4.1.2保护帽尺寸控制不好。4.1.3配合比不合格,养生不好。4.2预防措施4.2.1保护帽模板根据塔型,按规定尺寸,统一制作,不同要求不同制作。4.2.2严格按照尺寸要求、工艺要求,认真制作保护帽。4.2.3浇制保护帽,砼配合比要正确计量。二、铁塔部分质量通病1、螺栓规格不统一。1.1原因分析1.1.1责任心不强,未按图纸施工。1.1.2准备工作不充分,螺栓未预先分类标识、标识不清。1.1.3抢进度,工艺意识不强。1.2预防措施1.2.1组织全体施工人员认真学习规、规程要求,加强质量意识教育。1.2.2组塔前将螺栓规格进行分类,按类放置并进行标识,特殊部位螺栓标识使用部位。1.2.3

4、严格按图施工,严禁代用。1.2.4讲究施工工艺,把质量放在首位,不能只讲进度忽视质量。1.2.5螺栓穿向必须按设计要求及规要求。2、交叉物件空隙处未按要求安装垫片2.1原因分析2.1.1不了解要求,不按图施工。2.1.2工艺要求低,质量意识不强。2.1.3高处作业不好安装、遗漏。2.2预防措施2.2.1认真熟悉施工图纸,按图施工。2.2.2认真学习本工程质量标准和“规”要求,加强质量意识教育。2.2.3每组好一段,螺栓紧固前认真检查、补齐、加装。3、螺栓紧固达不到要求3.1原因分析3.1.1质量意识不强,要求不严,员工责任心不强。3.1.2杆塔组立完未能全面紧固达不到规定扭矩。3.1.3责任不

5、到位有漏紧现象。3.1.4无专人负责检查、验收。3.2预防措施3.2.1铁塔组装一段,紧固一段。铁塔组立好后即刻全面紧固,达到扭力值。3.2.2改进螺栓紧固用的工器具,螺栓紧固达标。3.2.3落实责任制,分工明确。3.2.4有专人负责检查验收,配置检查专用扭力扳手。3.2.5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上道工序不合格,不能转入下道工序。三、架线部分质量通病1、导地线展放磨损1.1原因分析1.1.1障碍物损伤。1.1.2导线保护不周到,保护套损伤导线。1.2预防措施1.2.1力放线有障碍物导线易碰撞点用7轮滑车支顶,防止导线与障碍物相磨而损伤导线。1.2.2障碍物设专人负责,沿线人员到岗到位,不得脱岗。1

6、.2.3通讯畅通。1.2.4压接管保护套绑扎牢固,铁丝头压下,保护套外用布包扎,防止导线展放好后刮大风鞭击损伤导线。2、导地线弛度超标2.1原因分析2.1.1质量意识不强、要求不高。2.1.2观测方法不当,量尺不准。2.1.3仪器精度低。2.2预防措施2.2.1加强施工人员质量意识教育,高标准、严要求,严格按照规程及规要求施工。2.2.2根据不同地形选择弛度观测方法,山区选择角度法观测,平地导线观测尽量选择角度法,地线用平行四边形法,量尺准确。2.2.3观测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理论学习,培训合格,持证上岗。2.2.4观测弛度所使用的仪器必须经过检验校准,合格后方可使用。四、接地部分1、接地体埋设深

7、度不够,引下线工艺差。1.1原因分析1.1.1接地槽挖好后,无专人检查验收。1.1.2接地体埋设无专人负责,是否按设计要求敷设、埋设接地体。1.1.3质量意识不强,引下线工艺要求低。1.1.4接地安装完毕后,未按要求进行接地电阻值的测量。1.2预防措施1.2.1接地槽挖好后,专人负责检查深度、长度,验收合格后,方可埋设。1.2.2埋设接地体由专人负责,严格按照“规”要求进行埋设。1.2.3高标准、严要求,引下线制作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施工。1.2.4用校验过的专用仪表,对接地电阻值进行测量,达到设计数据。xxKV送电线路改建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一、基础部分质量通病1、基面降不够1.1原因分析1.1

8、.1施工人员不了解“规”或设计要求,挖坑前未考虑边坡距离及地形高差。1.1.2员工责任心不强,不到岗、不到位,基础型坑深没有认真核对。1.1.3降基面桩位置不准确,上边坡未按规要求保证足够的坡度。1.2预防措施1.2.1施工人员要认真学习“规”和设计图纸要求。1.2.2员工坚持现场检查。1.2.3挖坑前认真检查核对基面降是否达到设计要求。2、基础成型2.1原因分析2.1.1责任心不强、质量意识不高。2.1.2工器具旧,模板固定支撑不牢固。2.1.3模板尺寸校准有误,捣振时将支撑件震松,使其发生跑位现象。2.2预防措施2.2.1施工人员提高质量意识,认真学习规及规程,树立精品意识的观念。2.2.

9、2更新工器具,不符合工艺要求的坚决淘汰不用。2.2.3用钢管或槽钢多层固定,砼振捣中模板不变形移位。2.2.4模板固定好后,认真校对各部尺寸,浇制时要经常检查,校核尺寸。3、回填不夯实或夯实不好3.1原因分析3.1.1无专人负责或领工人员责任心不强。3.1.2没有严格按要求施工,回填土中有杂草现象。3.1.3现场检查少或无检查。3.2预防措施3.2.1加强回填夯实的现场检查,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及“规”要求。3.2.2加强管理,回填夯实设立专人负责。4、保护帽成型差4.1原因分析4.1.1保护帽制作没有统一要求。4.1.2保护帽尺寸控制不好。4.1.3配合比不合格,养生不好。4.2预防措施4.2.

10、1保护帽模板根据塔型,按规定尺寸,统一制作,不同要求不同制作。4.2.2严格按照尺寸要求、工艺要求,认真制作保护帽。4.2.3浇制保护帽,砼配合比要正确计量。二、铁塔部分质量通病1、螺栓规格不统一。1.1原因分析1.1.1责任心不强,未按图纸施工。1.1.2准备工作不充分,螺栓未预先分类标识、标识不清。1.1.3抢进度,工艺意识不强。1.2预防措施1.2.1组织全体施工人员认真学习规、规程要求,加强质量意识教育。1.2.2组塔前将螺栓规格进行分类,按类放置并进行标识,特殊部位螺栓标识使用部位。1.2.3严格按图施工,严禁代用。1.2.4讲究施工工艺,把质量放在首位,不能只讲进度忽视质量。1.2

11、.5螺栓穿向必须按设计要求及规要求。2、交叉物件空隙处未按要求安装垫片2.1原因分析2.1.1不了解要求,不按图施工。2.1.2工艺要求低,质量意识不强。2.1.3高处作业不好安装、遗漏。2.2预防措施2.2.1认真熟悉施工图纸,按图施工。2.2.2认真学习本工程质量标准和“规”要求,加强质量意识教育。2.2.3每组好一段,螺栓紧固前认真检查、补齐、加装。3、螺栓紧固达不到要求3.1原因分析3.1.1质量意识不强,要求不严,员工责任心不强。3.1.2杆塔组立完未能全面紧固达不到规定扭矩。3.1.3责任不到位有漏紧现象。3.1.4无专人负责检查、验收。3.2预防措施3.2.1铁塔组装一段,紧固一

12、段。铁塔组立好后即刻全面紧固,达到扭力值。3.2.2改进螺栓紧固用的工器具,螺栓紧固达标。3.2.3落实责任制,分工明确。3.2.4有专人负责检查验收,配置检查专用扭力扳手。3.2.5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上道工序不合格,不能转入下道工序。三、架线部分质量通病1、导地线展放磨损1.1原因分析1.1.1障碍物损伤。1.1.2导线保护不周到,保护套损伤导线。1.2预防措施1.2.1力放线有障碍物导线易碰撞点用7轮滑车支顶,防止导线与障碍物相磨而损伤导线。1.2.2障碍物设专人负责,沿线人员到岗到位,不得脱岗。1.2.3通讯畅通。1.2.4压接管保护套绑扎牢固,铁丝头压下,保护套外用布包扎,防止导线展放

13、好后刮大风鞭击损伤导线。2、导地线弛度超标2.1原因分析2.1.1质量意识不强、要求不高。2.1.2观测方法不当,量尺不准。2.1.3仪器精度低。2.2预防措施2.2.1加强施工人员质量意识教育,高标准、严要求,严格按照规程及规要求施工。2.2.2根据不同地形选择弛度观测方法,山区选择角度法观测,平地导线观测尽量选择角度法,地线用平行四边形法,量尺准确。2.2.3观测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理论学习,培训合格,持证上岗。2.2.4观测弛度所使用的仪器必须经过检验校准,合格后方可使用。四、接地部分1、接地体埋设深度不够,引下线工艺差。1.1原因分析1.1.1接地槽挖好后,无专人检查验收。1.1.2接地体埋设无专人负责,是否按设计要求敷设、埋设接地体。1.1.3质量意识不强,引下线工艺要求低。1.1.4接地安装完毕后,未按要求进行接地电阻值的测量。1.2预防措施1.2.1接地槽挖好后,专人负责检查深度、长度,验收合格后,方可埋设。1.2.2埋设接地体由专人负责,严格按照“规”要求进行埋设。1.2.3高标准、严要求,引下线制作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施工。1.2.4用校验过的专用仪表,对接地电阻值进行测量,达到设计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