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弈》《两小儿辩日》中的“为”读什么

上传人:h****q 文档编号:145950458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弈》《两小儿辩日》中的“为”读什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弈》《两小儿辩日》中的“为”读什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弈》《两小儿辩日》中的“为”读什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弈》《两小儿辩日》中的“为”读什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弈》《两小儿辩日》中的“为”读什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弈》《两小儿辩日》中的“为”读什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弈》《两小儿辩日》中的“为”读什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弈两小儿辩日中的“为”读什么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学弃和两小儿辩日中有这样两个句子:“为是其智弗若与?”“孰为汝多知乎?”关于这两个“为”的读音,我们教研组的人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应该读wi,表示“说”的意思;另一种认为应该读wi,表示“认为”的意思。两种读法都有道理,到底这个“为”读什么?山西省太原市青年路小学李敏四川省射洪县柳术镇第二中心校管茂发这两个“为”都是“以为、认为”的意思,因此都读wi。于在春翻译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续编)将学弈中的“为”注释为:“谓也。”翻译为“认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谓”的第三个义项解释为“认为,以为”。两小儿辩日中的“为”,在现行初中语文第二

2、册(人教版)中也注释为“以为、认为”。辞海语词分册:“为(wi)谓;以为。列子汤问:孰为汝多知乎?”这里明确告诉我们:“为”读wi。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北京出版社,1984年,白化文等编写):“孰为孰,在这里相当于谁。为,有说的意思,有人认为是谓的通假字。孰为,谁说。”这里没有肯定“为”是“谓”的通假字,即没有明确肯定“为”读 wi。乍一看,这个“为”字读成wi或wi似乎都无不可。但从它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编者倾向于读wi,解释为“以为、认为”,引申为“说”。我也这么认为,既然“为”和“谓”都有“以为、认为”的意思,就不看作“为”是“谓”的通假字。另外,对“知”字的理解也存在着分歧,初中语文注释

3、中确认“知”通“智”,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把这个“知”字解释为“知识”,例句也是“孰为汝多知乎”。本人赞同后者,“孰为汝多知乎?”应译为:“谁说你知识丰富呢?”(令怡) 课外拓展阅读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译)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二者不能同时得到,放弃鱼而选择熊掌。生是我想要的,义气也是我想要的,二者不能同时得到,放弃生而选择义气。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译):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父母身上,爱护自己的儿女,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

4、儿女身上。 3、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译):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历史任务交给这个人,一定要首先磨难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络骨骼,饥饿他的肉体皮肤,空匮疲乏他的身体,所作所为总是被干扰搅乱,借以撼动他的心志使他性情更加坚韧,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译):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2019-07-06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学弃和两小儿辩日中有这样两个

5、句子:“为是其智弗若与?”“孰为汝多知乎?”关于这两个“为”的读音,我们教研组的人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应该读wi,表示“说”的意思;另一种认为应该读wi,表示“认为”的意思。两种读法都有道理,到底这个“为”读什么?山西省太原市青年路小学李敏四川省射洪县柳术镇第二中心校管茂发这两个“为”都是“以为、认为”的意思,因此都读wi。于在春翻译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续编)将学弈中的“为”注释为:“谓也。”翻译为“认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谓”的第三个义项解释为“认为,以为”。两小儿辩日中的“为”,在现行初中语文第二册(人教版)中也注释为“以为、认为”。辞海语词分册:“为(wi)谓;以为。列子汤问:孰为

6、汝多知乎?”这里明确告诉我们:“为”读wi。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北京出版社,1984年,白化文等编写):“孰为孰,在这里相当于谁。为,有说的意思,有人认为是谓的通假字。孰为,谁说。”这里没有肯定“为”是“谓”的通假字,即没有明确肯定“为”读 wi。乍一看,这个“为”字读成wi或wi似乎都无不可。但从它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编者倾向于读wi,解释为“以为、认为”,引申为“说”。我也这么认为,既然“为”和“谓”都有“以为、认为”的意思,就不看作“为”是“谓”的通假字。另外,对“知”字的理解也存在着分歧,初中语文注释中确认“知”通“智”,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把这个“知”字解释为“知识”,例句也是“孰为汝多

7、知乎”。本人赞同后者,“孰为汝多知乎?”应译为:“谁说你知识丰富呢?”(令怡) 课外拓展阅读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译)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二者不能同时得到,放弃鱼而选择熊掌。生是我想要的,义气也是我想要的,二者不能同时得到,放弃生而选择义气。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译):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父母身上,爱护自己的儿女,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儿女身上。 3、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8、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译):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历史任务交给这个人,一定要首先磨难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络骨骼,饥饿他的肉体皮肤,空匮疲乏他的身体,所作所为总是被干扰搅乱,借以撼动他的心志使他性情更加坚韧,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译):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2019-07-06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学弃和两小儿辩日中有这样两个句子:“为是其智弗若与?”“孰为汝多知乎?”关于这两个“为”的读音,我们教研组的人有两种

9、意见:一种认为应该读wi,表示“说”的意思;另一种认为应该读wi,表示“认为”的意思。两种读法都有道理,到底这个“为”读什么?山西省太原市青年路小学李敏四川省射洪县柳术镇第二中心校管茂发这两个“为”都是“以为、认为”的意思,因此都读wi。于在春翻译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续编)将学弈中的“为”注释为:“谓也。”翻译为“认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谓”的第三个义项解释为“认为,以为”。两小儿辩日中的“为”,在现行初中语文第二册(人教版)中也注释为“以为、认为”。辞海语词分册:“为(wi)谓;以为。列子汤问:孰为汝多知乎?”这里明确告诉我们:“为”读wi。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北京出版社,1984年,

10、白化文等编写):“孰为孰,在这里相当于谁。为,有说的意思,有人认为是谓的通假字。孰为,谁说。”这里没有肯定“为”是“谓”的通假字,即没有明确肯定“为”读 wi。乍一看,这个“为”字读成wi或wi似乎都无不可。但从它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编者倾向于读wi,解释为“以为、认为”,引申为“说”。我也这么认为,既然“为”和“谓”都有“以为、认为”的意思,就不看作“为”是“谓”的通假字。另外,对“知”字的理解也存在着分歧,初中语文注释中确认“知”通“智”,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把这个“知”字解释为“知识”,例句也是“孰为汝多知乎”。本人赞同后者,“孰为汝多知乎?”应译为:“谁说你知识丰富呢?”(令怡) 课外拓展

11、阅读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译)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二者不能同时得到,放弃鱼而选择熊掌。生是我想要的,义气也是我想要的,二者不能同时得到,放弃生而选择义气。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译):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父母身上,爱护自己的儿女,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儿女身上。 3、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译):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历史任务交给这个人,

12、一定要首先磨难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络骨骼,饥饿他的肉体皮肤,空匮疲乏他的身体,所作所为总是被干扰搅乱,借以撼动他的心志使他性情更加坚韧,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译):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2019-07-06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学弃和两小儿辩日中有这样两个句子:“为是其智弗若与?”“孰为汝多知乎?”关于这两个“为”的读音,我们教研组的人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应该读wi,表示“说”的意思;另一种认为应该读wi,表示“认为”的意思。两

13、种读法都有道理,到底这个“为”读什么?山西省太原市青年路小学李敏四川省射洪县柳术镇第二中心校管茂发这两个“为”都是“以为、认为”的意思,因此都读wi。于在春翻译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续编)将学弈中的“为”注释为:“谓也。”翻译为“认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谓”的第三个义项解释为“认为,以为”。两小儿辩日中的“为”,在现行初中语文第二册(人教版)中也注释为“以为、认为”。辞海语词分册:“为(wi)谓;以为。列子汤问:孰为汝多知乎?”这里明确告诉我们:“为”读wi。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北京出版社,1984年,白化文等编写):“孰为孰,在这里相当于谁。为,有说的意思,有人认为是谓的通假字。孰为,谁

14、说。”这里没有肯定“为”是“谓”的通假字,即没有明确肯定“为”读 wi。乍一看,这个“为”字读成wi或wi似乎都无不可。但从它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编者倾向于读wi,解释为“以为、认为”,引申为“说”。我也这么认为,既然“为”和“谓”都有“以为、认为”的意思,就不看作“为”是“谓”的通假字。另外,对“知”字的理解也存在着分歧,初中语文注释中确认“知”通“智”,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把这个“知”字解释为“知识”,例句也是“孰为汝多知乎”。本人赞同后者,“孰为汝多知乎?”应译为:“谁说你知识丰富呢?”(令怡) 课外拓展阅读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译)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二者不能同时得到,放弃鱼而选择熊掌。生是我想要的,义气也是我想要的,二者不能同时得到,放弃生而选择义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