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辑)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精华】

上传人:w****7 文档编号:145947484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编辑)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精华】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可编辑)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精华】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可编辑)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精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编辑)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精华】(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第1单元 测量1、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 )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 米 )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 千米 )做单位,千米也叫( 公里 )。10个1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公里)=1000米。2、1厘米的长度里有( 10 )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 相等 ),都是( 1 )毫米。所以,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10毫米。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4、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因此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5、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

2、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6、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进率是101 米 = 10 分米 1 分米 = 10 厘米 1 厘米 = 10 毫米10 分米=1 米 10 厘米= 1 分米 10 毫米= 1 厘米 进率是1001 米 = 100 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 厘米=1 米100毫米=1分米 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 1公里7、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

3、的质量,可以用( 克 )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 )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 吨 )做单位。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如:3吨=3000千克 5000千克=5吨7、(相邻)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 吨 = 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 1 吨 1000克1千克 第2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 笔算加、减法要注意:(1) 相同数位要对齐;(2) 从个位算起;(3)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十

4、再减。2、 估算的方法:结合实际,把题目中的数分别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或整十的数,再通过口算确定它们的得数范围。3、 加、减法验算的方法:(1) 加法的验算: 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看两次相加的和是不是相同; 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2) 减法的验算: 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减数”; 用“差”加“减数”,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方法点拨 1、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与百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一样。2、如何又对又快地笔算万以内的数的加法和减法?(1)注意格式要书写正确,相同数位要对齐;(2)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

5、就向前一位进1,要记得加上进位1;(3)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1,要记得前一位上的数被借了1后,要比原来的数少1;(4)当被减数中间有0,要记住“0上一点记作9”。如: 700459=241 7 0 0 4 5 9 2 4 1在这里,介绍一个退位减法顺口溜给大家。3、养成检查,验算的好习惯。(1)把横式的数抄成竖式计算时,检查数是否抄错。(2)计算时检查是否看清是加号还是减号。(3)计算连续进位加时,不要漏加上进位1;连续退位减时,不要忘记比原来少1.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4)计算后一定要验算。个位上算10减9,十位上算9减5。计算减法要记清,数上有点,见点少1。0上有点,把9来请

6、,0上无点,两种分清。0减去0,还是得0, 0减去几,用10来顶。以上条条记分明,计算正确数第一。第3单元 四边形1、由4条直的边和4个角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5、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8、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正方形的(边长)。9、公式。长方形的周长 = (长+宽)2

7、 长方形的长 = 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 = 周长2长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 = 周长4第4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1、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结果中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2、公式。被除数 =商除数余数 除数 = (被除数余数)商 商 = (被除数余数)除数方法点拨 1、 熟背乘法口诀。2、 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1)商。想乘法口诀,什么数与除数相乘会小于并最接近被除数。例如:( )7 方法点拨第8单元 可能性1、 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1) 确定现象:事件发生的结果是确定的。(如:太阳不可能从西方升起;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2) 不确定现象:事件发生的结果无

8、法确定。(如:下星期一会下雨。)2、 事件发生与否有三种情况。(1) 一定(如:正方体一定有6个面。)(2) 可能(如:明天可能是晴天。)(3) 不可能(如:地球不可能绕着月球转。)3、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例如:盒子里有10个红球,3个白球,红球与白球的数量不相等,那么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与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红球多,摸到红球的可能性较大;白球少,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小。第9单元 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与组合:在解决问题时,要弄清楚实际问题与事物的顺序有没有关系,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1、 与顺序有关的是排列数。例如:用数字卡片组数、排队、站不同位置照相、扮演不同的角色等问题。2、 与顺序无关的是组合数。例如:衣服和早餐的搭配、行走路线的选择、两两通话、两两握手、安排比赛场次等问题。路线的选择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A B C 32=6(条) 从A经过B到C共有6条路线。两两通话、两两握手、安排比赛场次等问题,可以用数线段的方法来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