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6乡村振兴汇报材料

上传人:滴喜 文档编号:145944249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16乡村振兴汇报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9.16乡村振兴汇报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9.16乡村振兴汇报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9.16乡村振兴汇报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9.16乡村振兴汇报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16乡村振兴汇报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16乡村振兴汇报材料(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强化措施 狠抓落实开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局面中共县委 县人民政府2020年9月日近年来,我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有关重要指示批示及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农业农村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实际出发, 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体现到各个方面,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积极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衔接发展、协同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开展农村人

2、居环境整治,大力推动农民脱贫增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三农”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得到进一步优化。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县情概况位于江西省西北部江上游,辖11镇12乡1个风景区,面积方公里,人口万。县情有四个特点:一是红色摇篮。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的重要策源地,体现在“三个第一”: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在这里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这里组建,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第一枪在这里打响,全县有10余万优秀儿女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在册烈士10338人。二是绿色家国。素有“七山半水二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是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之,森林覆盖率达73.46,是开门见

3、绿、满眼入画之乡。这里是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修何源头,江在境流长130余公里。三是古色文化。在殷商时期即为古艾候国封地,唐德宗贞元十六年设分宁县(公元800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全县有古文化遗址116处,尤以上奉山背跑马岭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最为著名。还是北宋“诗书双绝”黄庭坚和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的故里,黄龙寺是中国佛教禅宗黄龙宗的发祥地,全丰花灯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是特色产业。是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全国特色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和全省最大的蚕桑基地县。现有茶园18.7万亩,金丝皇菊3万余亩,桑园9.3万亩,油茶面积近20万亩、水果面积6万余亩,中药材面积4.8万亩。

4、 同时,也是一个贫困地区。1994年被定为国家贫困县,2002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被列为省定特困片区县。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327户88752人,共有133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21个)。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正确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届县委、县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至目前,全县133个贫困村已全部退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脱贫84713人,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于2020年4月贫困县成功摘帽。近年来,在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聚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

5、兴,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增进百姓福祉,为建设产业兴旺的富裕乡村、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安居乐业的幸福乡村打下了基础。先后荣获全国科普县、全省三农工作综合先进县、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全省第一批美丽宜居示范县等荣誉30余项。二、主要工作及成效(一) 以“产业兴旺”为前提,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结构、调好方式、调顺体系,走质量兴农之路,加快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迈进步伐。1、调优调顺农业产业结构。围绕“传统产业稳增长,特色产业促增收”的要求,一是稳定粮食生产抓好“米袋子”。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统筹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任务15

6、.3万亩,已完成10.58万亩,巩固18万亩水稻绿色源料生产基地建设,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质量提升行动,推进土地流转,强化对稳定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的硬约束,将早稻落实、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抛荒耕地复耕等列入年度高质量发展考评考核内容,稳定粮食作物75万亩,总产29万吨目标任务,确保粮食安全。二是恢复生猪生产端好“肉盘子”。把生猪稳产保供作为重要民生保障,积极抓好非洲猪瘟等疫情防控工作,鼓励贫困户利用好产业直补政策发展生猪饲养,加大现有生猪养殖户和规模养殖场补栏增养,在坚持环评达标的条件下,采取适度招商方式推进规模化生猪养殖,新建、改扩建规模场52个,新增生猪产能7.96万头,有两个10万头大型养殖

7、场项目正在洽谈中。到8月为止,全县生猪存栏25.94万头,母猪1.85万头。三是发展蔬菜产业巩固“菜篮子”。提升现有蔬菜基地供给能力,加强对100亩以上蔬菜基地基础设施、排灌设施、蔬菜大棚、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全县建立50亩以上商品蔬菜基地100余个,目前何市火石村200亩现代化高标准蔬菜连栋大棚正在施工建设,全县蔬菜生产总面积51780亩,其中农户自种自用的非商品蔬菜种植面积31500亩,商品蔬菜种植面积20280亩,蔬菜生产大棚占地面积约4610亩。四是加快特色产业发展鼓起“钱袋子”。按“深度发展蚕桑产业、加快发展茶叶产业、保护发展林业产业”要求。做大做强做实“两片叶子”富民文章,全县

8、有蚕桑面积9.3万亩,是江西省目前最大的蚕桑基地县;抢抓全省“四绿一红”品牌发展契机,加快茶叶发展,全县茶叶面积达18.7万亩,金丝皇菊种植面积3万亩,茶菊综合产值达21亿元;林果产业及林下经济发展较快,全县林地面积532万亩,其中油茶面积近20万亩,是全省油茶生产试点县,青钱柳等中药材种植面积4.8万亩、水果基地6万余亩;积极推进畜禽水产特色养殖,稻虾共作种养面积2万余亩,鳄鱼养殖基地1个;“富硒农产品”开发已成为黄坳乡等地开发热点。至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26万余亩,千亩以上农业示范基地达50个,100亩以上的流转大户达501户。形成了马坳、漫江、大椿、黄沙等一批产业兴旺示范乡村。2、推

9、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是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做好“接二连三”文章,让农民合理享全产业链增值效益。我县积极推进“一园多区”、“一乡一园”的现代农业发展。成功创建九江国家农业科技园1个、何市、杭口、马坳省级现农业示范园区3个、黄沙、西港等市级园区4个,2020年各乡镇以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要求建设“一乡一园”35个。着力将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打造成为农业产业聚集区、优势农业企业展示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农旅融合示范区。二是打造三产融合综合体。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开发适应市民休闲消费需求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积极开发一批集绿色生态、休闲娱乐、农业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景点。如:宁州水乡田园

10、综合体项目初显成型;马坳镇黄溪村按“五化四有”发展理念,开展“确权确股不确地”改革试点,打造了乡村振兴样板;杭口洋沃小镇、桑果园每年到园区观光采摘人数约10万人;四都东岭桃花产业,每年吸引了省内外游客到山村采风留念,确有“桃花依旧笑春风”的风情;杭口双井文化进士村小镇,把茶叶发展与诗书文化融合一起,开展游园、品茶、学书等活动、一次旅行,受益终身;漫江小镇是我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典型范例,“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村庄,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写照;上衫乡宫选屋把荷花与红色教育有效融合,开展“我到当红军”活动;还有宁州桃里陈门五杰故里、黄沙箔竹古村、渣津长潭“蝶恋花”基地等。这些特色产业样板,推进

11、了农业与休闲度假、农耕体验、文化教育等深度融合,形成了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和乡村民宿产业田园乡村综合体。3、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食尖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县把农产品质量安全贯穿于源头餐桌。强化“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创建意识,累计创建“三品一标”产品97个,着力将生态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加强农产品质量日常抽样检测,添置快速检测一体机8台,查验农产品进货渠道、产品质量、检测数据等情况,规范发放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从严从重处理食品安全案件,至目前,已有40多家农产品生产主体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7586张。全面推进追溯体系建设,已有72家农产品生产主体进入江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

12、台,46家进入国家管理平台。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县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全面完成,山塘堰圳得到有效治理,全县15.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目前已完成10.58万亩,基础得到夯实;农业机械化耕作水平整体提升,全县农机总动力达26.58万千瓦,机械化耕作率达 94%;农业植保推行无人机统防统治、代防代治,良种良法推广运用转化率大幅提高。5、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900余家,家庭农场160家,合作社有入社社员10870人,带动农户3.4万户,资产总额3.5亿元,2019年实现农产品销售7.2亿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在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下,为广大

13、农户提供良种、技术和产品销售等服务,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减少了经营中间环节成本,增强了农产品抗风险能力。如:碧水菊花种植合作社采取“三免一保”方式,带动39户贫困户脱贫增收;成功人士范天祥以前在外从事矿山行业,回乡后发展火龙果等产业200余亩,建设洋沃小镇旅游休闲餐饮项目,转变了农业增长方式;白岭虾妹水产合作社带领23户农户参与“稻虾共作”生产;江西盐津铺子有限公司吸纳农民工就业600余人,年创税收6000余万元。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真正发挥了技术传递的“火炬手”、产品营销的“传输带”、农民致富的“聚宝盆”的功能。6、强化农业招商项目引领。突出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思路,积极依托自然资源、产业

14、资源、地理资源等优势,围绕桑、茶、林、畜、蔬菜等产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统计显示,近年来县累计农业招商引资项目45个,项目签约资金60亿元,实际进资45亿元。全县形成了以信德保制丝、养蚕人实业、英才食品为龙头的茧丝叶加工,以鸿远养殖、阿兵牧业、兴源牧业为龙头的畜禽加工,以久木木业为龙头的竹木加工,以宁红集团、神茶实业、新华茶叶为龙头的茶叶加工,以盐津铺子、裕发食品、金源食品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以赣北药业为龙头的中药材精深加工链。农业项目建设为农民增收、产业链条延伸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工作健康快速发展。(二)以“生态宜居”为目标,推进美丽生态乡村建设。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

15、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资源环境节约集约利用,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生态优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1、突出示范创建,塑造乡村“村居美”。近年来,县按“三清七改五普及”新村建设要求,依山就势、就地取材、留住乡愁建设秀美乡村,投入资金20亿元,建设国家森林乡村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4个、省级传统村落1个,传统建筑自然村188个、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村48个,聚集提升类村庄3603个、城郊融合类村庄203个、特色保护类村庄360个,美丽示范风景带3条、美丽宜居示范乡镇10个。拆除了“两房”危旧房、空心房共计52012栋,拆除面积294万,拆除违章搭建棚垛

16、21103处,面积92.7万。按照生态风格或客家风格实施沿线村庄民居改造工程,改造沿线村庄民居1.2万余栋,进一步提升了靓丽主轴形象, 成功创建了“甜蜜小镇”、“宁州水乡”、“宁红小镇”、“双井文化进士村”等一批主题鲜明、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宜居宜业宜游的主题村庄,创建了太阳升镇杨梅渡村、四都镇六都村、溪口镇南田村、马坳镇东津村、布甲乡画湾村、新湾乡回坑村等一大批融合环境保护、生态发展、个性突出的美丽宜居示范村庄。2020年投入2.4亿元,重点提升良山线、提升婺桃线两线两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建4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重点打造、BB、CC、DD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全县通过有效的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有效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品位。2、突出齐抓共管,铸造城乡“生态美”。围绕打造最美河道、最美岸线、最美水体、最美田园为抓手开展各项工作,持续抓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