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5940271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55.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西南交通大 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西南交通大 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7 月 8 日,院长办公会议再次专门研究了院庆筹备工作,对下一阶段院庆筹备工作做了 布置安排。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更名启事“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更名启事 经二五年六月一日西南交通大学第五次校长办公会议研究 (西交校人200524 号文 件),决定原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 术学院”(简称“信息学院”),英文名称为“Schoolof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 (简称“SIST”) “信息科学与技 术学院”(

2、简称“信息学院”),英文名称为“Schoolof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 (简称“SIST”)。 经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本学院目前已拥有 1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交通信息工程及控 制),1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1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信息与通信工 程),5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 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8 个硕士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与 信息系统、密码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信号与信息处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控制理 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 3 个工程硕士点以及

3、通信与信息系统等 2 个高师硕士点。此 外,目前正在申报其它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本科专业也由原来的 3 个扩展为目前的 8 个,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安全、自动化、交通信息 工程及控制、微电子技术。学院目前已拥有各类在校学生 5000 人左右,其中博士生 100 余 人, 硕士生 1000 余人 (含工程硕士 100 余人, 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生 100 余人) , 本科生 3500 余人(含全日制成人本科生 300 余人,网络教育本科生 600 余人),专科生 200 余人。 显然,由于学院现有学科布局已经覆盖了信息科学与技术类的 6 个一级学科专业,而现

4、 有“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名称(仅仅覆盖 2 个一级学科)已不能全面准确地涵盖学院已 有学科门类和专业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新名的正式启用,将进一步促进学院学科建 设,有利于对外招生就业宣传和其它各项工作。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二五年六月十三日二五年六月十三日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传输与处理研究所简 介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传输与处理研究所简 介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传输与处理研究所建立于 2001 年 6 月,2001 年下属信号与信息处理 实验室被评为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2005 年与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建立下属西南交通大学 美国德州仪器 D

5、SPs 实验室。本研究所所在学科具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近年来,研究所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国防科工委项目和四川 省(杰出)青年基金、攻关计划项目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等研究资助。 研究所研究人员近年来在各类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发表研究论文 100 余篇,作为主研人 员获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1 项、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和重庆市自然科学三等奖 1 项。 研制、开发完成的 ZPW-2000/UM71 移频电容在线测试仪、ZD6LH-S 型转辙机微机测控台等新 产品已在铁路单位推广应用;研制、开发的智能网管型光纤收发器、电信网络 MD

6、F 远程集中 监控系统等通信网络传输设备已在成都邮电通信设备厂批量生产。 研究所与美国、瑞士、英国、新加坡等国有关大学的学者、专家有着广泛地联系,经常 邀请他们来所讲学、合作研究。与国内一些著名的电子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有着广泛的联系与 合作。 研究所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为电子科大毕业博士、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专家、四 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张家树教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张翠芳 教授,以及年轻有为的青年学者王建英、尹忠科等副教授。 研究所现有教师 7 人(其中,教授 2 人,副教授 2 人,讲师 3 人) 、博士后 1 人、博士 生 8 人(包括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博士生 1

7、 人) ,硕士生 80 余名。研究所已培养硕士生 30 余人。 研究所具备良好的科学实验条件,拥有内部 Intranet、多台高性能工作站、各类微机、 全系列 DSP 仿真开发平台、各类视频图像获取装置和 SPW、OPNET、SYSTEMVIEW 和 MATLAB 等 通 信 与 信 号 处 理 仿 真 环 境 。 研 究 所 连 网 电 脑 可 浏 览 和 全 文 下 载 IEEE/IEE 、 ElservierScience、AmericanInstituteofPhysics、ProQuest 全部刊物、会议论文、国外硕 博士论文和标准资料,学校还定有多种外文和中文学术期刊及相关研究资料

8、,具有承担各类 通信、信号与视频图像信息处理科研课题的能力。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知名教授谱任朗教授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知名教授谱任朗教授 任朗,男,1913 年生于辽宁,美国 MIT(麻省理工学院)电磁科学院院士,美国 ABI (AmericanBiographyInstitute) 研究部顾问,电波科学学报名誉主编,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1937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获 学士学位;1945 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451946 年在美国麻 省理工学院修完数学,并在美国哈佛大学完成博士论文理论工作后回国。19461950

9、 年在上 海交大物理系任教授、系主任。19511957 年在唐山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任教授、系主任。 19581961 年在中科院电子所任研究员。1961 年至今在西南交大任教授。曾任中国电子学 会理事,电子学报编委,天线学报主编,中国电子学会天线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IEEEAP 国 际会议主席和多个国际会议组委,并多次作国际会议特邀报告。 任朗教授先后出版专著三部,在国内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100 多篇。他在 IEEETransAp 和 JApplPhysics 上发表的论文获得了铁路高校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特等 奖,得到了林为干院士、黄宏嘉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 C.T.Tai(戴振铎)

10、等中外著名电磁 理论家的高度赞扬,一致评价其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创新,是电磁理论和数理方法研究的 突破性进展” 。任朗教授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六项,并主持其 它国家和部委科研项目多项。曾获詹天佑杰出人才奖;由他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 项目“自动跟踪同步通信卫星平板相控天线阵”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由他所主持的 “长精球天线理论与应用”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的专著天线理论基础受到马大 猷院士、吕保维院士、CTTai(戴振铎)院士、KKMei(梅冠香)等中外著名学者的 高度评价,认为该书是“对天线理论的重大贡献” ,该专著曾参加日内瓦国际书展和莱比锡 国际书展

11、,并先后获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1983)和世界通信年通信科技图书奖,获电子 工业部全国工科电子类专业优秀教材特等奖(1987) ,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 等奖(1988,国优 75 号) 。 任朗教授自 1946 年 8 月从美国回国后,一直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从事高等教 育事业 50 余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学生。由他指导毕业的博士后 3 名,博士生已有 20 多名,硕士生 30 多名。他的学生有许多已成为国家科技骨干和国内外知名学者,例如:中 科院院士夏培肃,曾任哈佛大学研究员、教授的沈浩明,曾任东南大学无线电系系主任、博 士生导师、校博士后专家组组长的李嗣范等。虽已年

12、愈 90 高龄,任教授仍孜孜不倦地耕耘 在科研教学工作第一线。 任教授在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方面作出了创造性的成果。他提出的理论在实际应用中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他提出的“单塔绝缘方案”为国家重点工程“银 河二号”作出了重大贡献,给国家节省了近亿元资金,得到了中央军委的高度评价。 (编者按编者按:在我们正在编发本期简报时,得到了任朗教授突发疾病去逝的消息。我们对 这一位我国老一辈的著名科学家表示深切哀悼。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知名教授谱靳蕃教授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知名教授谱靳蕃教授 靳蕃,男,1934 年 10 月 9 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52 年考入我校前身唐山铁道学院

13、电 力运输系。 1956 年毕业分配到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电气化铁道研究室, 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 课题负责人,助理研究员,在确定我国电气化铁道单相工频 25kV 电压标准,建立接触网高 速受流理论等项研究工作中取得重要成果。1973 年,在大西北工作 7 年之后,调回已搬迁至 峨眉山下的母校西南交通大学任教。 1978 年,国家开始通过统考选拔出国留学生,靳蕃教授被推荐并获录取,1979 年在上海外 国语学院留学生预备部德语班学习了一年德语口语后,于 1980 年被派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深造。他在布伦瑞克(BRAUNSCHWEIG)技术大学期间,与该校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哈特曼 (HARTMAN

14、N)教授合作取得成功。由于与德国布伦瑞克技术大学合作科研获得成果,靳蕃教授 获得了德方额外的奖励性资助, 当地布伦瑞克日报(BRAUNSCHWEIGZEITUNG)于 1982 年 4 月 27 日以“中国客人参加技术大学的科学研究,邮电部门可以节省成亿马克”为标题,刊登了靳 蕃教授与哈特曼(HARTMANN)教授合作科研的照片,并专文予以高度评价。1982 年,靳蕃婉言 谢绝了德方的报酬许诺和好意挽留,毅然按时回到祖国,并将所得的奖励大部分上交国家, 其余用于购置仪器和图书送给母校。 1982 年回国后,靳蕃教授致力于我国信息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他于 1983 年创建了一类新颖 的分组线性码(

15、复数旋转码) 。该类分组线性码不但具有模块化结构,容易掌握和实现,而 且译码速度特别高,可纠检多位错。1985 年 6 月,他在英国布莱顿(BRIGHTON)召开的国际信 息论学术讨论会(ISIT85)上宣布了该项发明成果后,受到世界同行学者的重视和引用。英 国 HULL 大学教授丹勒尔(PROFMDARNELL)称该码为 CRE 码,认为它的算法颇为新颖,既 可实现差错控制,又便于进行加密。根据复数旋转码原理研制成功的“新型复数旋转码编码 译码器” ,在 1985 年首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获得优秀发明奖,随后获得中国专利,由此而设 计制造的SC-1 微型机电报自动纠错机 在铁路通信现场试运行中

16、显示出它可靠且方便的性 能。其后,靳蕃教授和他的弟子陈志和范平志在组合数学区组设计理论基础上,相继发现一 大类性能优良的组合码,被同行誉为西南交大组合码学派。 1988 年,靳蕃教授与中国其他四位教授赴日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期间,结识当代世界著名的 人工神经网络专家 PROFDRAMARI(甘利俊一教授),由此对及早开展我国神经网络研究的 重要性和迫切性有了深刻认识。回国后他与华南理工大学徐炳铮教授一道,筹备并主持了全 国第一届信号处理与神经网络会议。1990 年,中国神经网络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他任学会 委员,1995 年被推选为副主席。靳蕃教授是西南交通大学神经网络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所 长,为推动我国神经网络和计算智能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神经网络和计算智 能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靳蕃教授为 IEEE 成员,四十多年来,长期工作在铁道电气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科研教学 第一线,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 300 余篇,出版专著 5 部,译作 4 部。担 任两届“铁道部高校计算机、自动控制及工业电气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为 11 所 铁路高校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