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作品欣赏-

上传人:左****笑 文档编号:145937799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风眠作品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林风眠作品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林风眠作品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林风眠作品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林风眠作品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林风眠作品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风眠作品欣赏-(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林风眠是广东梅县人,原名凤鸣,出生于1900年。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在第戎美术学院,后又来到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20年代,年仅25岁的林风眠出任国立北平艺专的校长。1928年又在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出任校长。抗战期间,林风眠辗转西南,生活清苦,每天面壁作画,极力试图打破传统绘画程式。1950年林风眠辞去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之职,迁居上海南昌路的一幢法国式的二层楼房里,专门从事绘画求索。不久,法籍妻子携女离国,他孑然一身,过起略似重庆大佛般的生活。除了美协组织他到农村、山区、渔场深入生活外,他就闭门作画,每天子时已过,邻居五能看到林风眠画室里的亮光。十几个春秋过去,艺坛几乎忘记

2、了林风眠,然而这正是他的艺术黄金时代,“林风眠格体”在寂寞耕耘中臻于炉火纯青。50年代,他的艺术更受到贬抑,生活拮据,每月只得上交两幅画以换取一点儿生活费。10年动乱期间,面对一次次抄家,无奈之中的林风眠将其数十年的心血千余张精心之作浸入浴缸,从抽水马桶中冲出去。80年代,在其晚年又在香港过着隐居般的生活。老人的头发几乎全部脱落了,人老了但艺术却不老,他的画色彩更热烈、笔墨更放纵、韵味更醇厚。林风眠终生致力于溶合中西绘画传统,创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原名林风鸣,后来改成风眠。生于1900年,卒于1991年8月18日。终年91岁。 林风眠先生1900年出生于广东梅县的一个石匠艺术家庭,现代

3、画家、美术教育家。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其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并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9岁画中堂松鹤图被县里商人购去,首次卖画,名震乡里。19岁,即开始留学于艺术与浪漫的国度-法国的学习生涯,开始了其浪漫之旅。1925年26岁的他与法籍蒂戎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阿丽丝瓦当结婚。同年冬天,在蔡元培先生推荐下,林风眠先生任北京国立艺专校长兼教授,遂偕夫人阿丽丝返国。其后,人生多转,北京、上海、杭州的城市到处都有其辗转的背影。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学校内迁,先至浙江诸暨、江西,后到湖南长沙。迁徙时只带走国画作品

4、,油画舍弃,被日军作雨布用。这是林风眠作品第一次大批损毁。 1940年,41岁,目睹侵略者暴行的他,开始隐居重庆嘉陵江南岸弹子石破军火库中,潜心创作。画出一批深刻揭露日军屠杀罪行的抗日宣传画,作品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展出。1955年秋,太太阿丽丝与女儿蒂娜移居巴西,从此他开始了后半生的独居生活。 可怕的文化大革命到来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林风眠被逼无奈将自己毕生所画的国画一千余幅浸人浴盆捣成纸浆,从马桶冲掉,一部分油画用火炉烧掉。作品第二次惨重损毁。红卫兵共抄家十几次,时间最长的多达十几个小时,将大部分手稿及画稿掠去。这不仅是个人心血的毁灭,更是中国艺术界的损失! 1967年68岁

5、的他,开始接受所谓的“劳动改造”。1968年8月政府以“日本特务”“特嫌”罪名被上海公安局拘捕,后转入上海南市第一看守所,开始长达四年半的狱中生涯。1972年11月28日晚,这位“艺术的老人”终于获释。拖着病躯,他继续在申城孤独探索,并且开始尝试以立体派手法作画。 1977年10月,在叶剑英元帅的关心下获准移居香港。并于1978年,举办个人画展,林风眠画集出版。 1991年,这位92岁,这位历经艺术沧桑与社会波折的老人终于抵抗不住病痛的折磨,走上了天堂之路。 这一代的学生最爱的依旧莫过于他的夜枭和秋艳。夜枭满是愤恨,郁闷、孤独,看了即觉阴暗压抑,常给人那种孤独感,人生又有谁不曾孤单,此画,正契

6、合我们心中的那份孤独;秋艳给你的不只是一个“秋”的感觉,把北方的那种秋的寂莫也给人带出来了,看完,不觉有丝凉意。 从1938年至1977年,整整40年的漫长光阴,林风眠始终作着寂寞的艺术探索。这期间包括了重庆时期(1938l945)、杭州时期(19451951)、上海时期(19511977)。三个时期略有变化,但内在的精神追求是一贯的。就题材而言,这一时期主要是风景、仕女、禽鸟、花卉、静物和舞台人物。作品的色调明朗,情绪转为平和,对现实人世的实感演化为对自然和虚幻人物情境的描绘;水墨和彩墨成为主体形式,油画渐少甚至不见了。激越的呐喊和沉重的悲哀转换为宁静的遐思和丰富多彩的抒写。 笔者在论中国现

7、代美术一书中对他这时期的审美情调作过简单概括,说它们“有明快、艳丽、热烈、清淡、幽深、忧郁、寂寞、孤独、活泼和宁静”并在总体上“涌动着大自然的生命,编织着美和善的梦境”。长达40年的探索也经历了变化,如画题渐次广泛,情感渐次深挚,形式语言渐次成熟完整等。但基本的审美追求是一致的,那就是美与和谐、内在抒情性。 你看过他笔下的小鸟么?无论它们是独立枝头,还是疾飞而去;是在月下栖息,或是在晨曦里歌唱,都那么自如平和。抚琴的仕女,灿烂的秋色,窗前的鲜花,泊留的渔舟,江畔的孤松,起舞的白鹭,也都奏着同样的音韵, 没有冲突、倾轧、黑暗、丑恶和肮脏。它们独自存在着,自足自立着;它们沉静而自信,把力量隐在内里

8、;它们远离血与火、是非纷争和喧嚣的市俗纠葛。它们从不张扬跋扈,狂怪奇异和歇斯底里,也不孤傲冷涩或顾影自怜。 这个和谐而美、绚丽而宁静的世界,不只是为了躲避什么,也是为了寄托什么和指向什么。疲惫受伤的灵魂可以在这里歇息,情感的倾斜能够借此得以平衡;花卉禽鸟并不喻比抽象的人格伦理(像某些古典花鸟画那样),也不是市井铺面上炫耀媚美装点高雅的摆设。无月份牌般的妖俗,也无文人土大夫式的古雅。这是一个深刻感觉到人间痛苦与不平的艺术家在相对与现实隔离的、温馨自足的境遇里贡献的艺术美。这美,诚如林风眠自己所想象的,“像人间一个最深情的淑女,当来人无论怀了何种悲哀的情绪时,她第一会使人得到他所愿得到的那种温情和安慰。” 我想,这就是林先生吧,一生与孤寂为伴,也一生与孤寂为战,寂寞的艺术,伴随着他生命的始终。 夜枭 秋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