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

上传人:左****笑 文档编号:145934257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20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部分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问题导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这一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者叫能动的反映论,由于它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所以,又可以叫做实践论。从广义上说,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可以叫做认识论,例如,我们前面所讲的唯物辩证法,它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而且,也揭示了人类认识的规律,也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所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但是如果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则是关于认识的理论,它是揭示人类

2、认识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什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是什么?人类认识的目的是什么?等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科学地回答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是本讲和下一讲的内容。 一、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是: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前者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这两种路线的根本分歧

3、和对立就在于承认反映论,还是否认反映论。 1.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先验论。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又分为客观唯心论和主观唯心论。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产生的,即从天上掉下来的。比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就宣扬有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存在,人的知识就来源于对“理念”的认识和回忆。他说,人的灵魂是不死的,灵魂在未进入人体投生之前,是暂时居住在理念世界之中的,是和许许多多理念在一起的。在这个时候,它就已经具有对于理念的认

4、识了。但是当它接触到人体时,由于受到肉体的沾污,就把它原来认识的理念知识暂时忘记了。只是在经过一个时期之后,才逐渐地回想起来,所以柏拉图说:“认识即回忆”,那些所谓学习的人只不过是在回想,而学习不过是回忆罢了。这种说法,实际上也就是人的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说法的翻版。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正反省”的结果,即认为是自己头脑里所固有的,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例如,孟轲就鼓吹所谓“良知”、“良能”;所谓“良知”,就是一种不经过思虑就有的知识;所谓“良能”,就是一种不经过学习就有的能力,按照他的说法就是:“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而知者,其良知也。”他认为,像人的仁、义、

5、礼、智、信,这些道德属性,道德原则,就属于人的“良知”、“良能”。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即是说,这些道德原则不是由外界的影响而形成的,而是人性所固有的。他举例说,作弟弟的都懂得尊敬自己的哥哥,小孩都知道爱自己的父母,这就证明人生来就具有仁义的本性。这完全是谬论。例如,春秋战国,兄弟相争、父子相杀的事情何止一起?三国时,曹丕逼曹植,就是明证,那一首著名的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不就是写照吗?所以,所谓爱亲、敬兄之类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孟轲所宣扬的是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总之,不论是客观唯心

6、论,还是主观唯心论,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先验论,它们的认识路线,是一条从意识到物质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2.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唯物主义哲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就是所谓反映论。在唯物论的反映论看来,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 比如,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确指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韩非认为,“前识者,无缘而妄意度也”。即他认为所谓先于客观实际的认识,

7、只是毫无根据的胡言乱语而已。他并且提出了“参验”的观点,即人的认识是否正确,必须用实际效果加以检验,他举例说,当人们都在睡眠时,无从区别谁是盲人;当人们都不说话时,哑巴也不易被发现。但是,如果要让他们看东西和回答问题,盲人和哑巴就都无法掩饰了。这是很有价值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思想。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属于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范围,它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反对唯心论的先验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分歧和对立,当然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和对立,二者是一致的。但是必须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同旧唯物主

8、义的认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回答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它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所以,又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比,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第一,它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马克思以前,有些旧唯物主义者虽然也谈到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但在它的认识论中,那只是偶然的非根本的观点,而且他们对实践本身的理解也是狭隘的、片面的,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的和认识发展基础的实践,是不在他们的视野之内的。旧唯物主义由于缺乏科学的

9、实践观点,所以:(1)它就不能科学地规定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它那里,认识的主体不是从事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主体,而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因此,这种主体只是消极的受动的,只能顺应自然和适应环境,而不是能动地作用于客观对象的。而认识的客体,在它看来,也不是人们在实践中加以改造的对象,而只是人们静观的对象。(2)因此,它也不可能科学地规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只存在着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而没有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所以,认识就不是一种能动的反映,而只是消极的真观的反映。第二,它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列宁说:“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

10、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就是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由于缺乏辩证法的观点,也就不能辩证地考察人的认识,它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把活生生的认识运动凝固化了,把多方面的认识要素片面化了。最根本的,是它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只看到客观决定主观,看不到主观又反作用客观,看不到主观的能动作用。所以也就不能了解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不能把人的认识看成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的过程。正是因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上述两个严重的缺陷,所以它的反映论,就必然是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只能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回答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

11、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两个严重的缺陷。第一,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作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说明了人对世界的反映的社会性和能动性。所以:(1)它就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它那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实践着的人,认识的主体首先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而不是离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抽象的人,作为认识客体的事物是人们在实践中改造、变革的对象,正因为它是人们改造、变革的对象才能构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2)因此,它也就进而科学地规定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在它那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12、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首先是主体改造、变革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反映对象的过程。辩证唯物论运用实践观点对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规定,是解决一切认识论问题的逻辑前提。有了这个前提,就能够对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的目的和作用、认识的标准等一系列重要的认识论问题作出同旧唯物论完全不同的全新的科学解释。第二,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说明了人对世界的反映的辩证性。因此,它就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对立统一,例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等等多方面的辩证关系。所以,它也就全面地

13、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这样,就不再是把认识看成是主观对客观的机械的反映,不再是看成一个平滑地、直线的过程,而是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过程。正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了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所以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总而言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中,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既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又体现了认识论的辩证法,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本质问题。结论是:它运用实践的观点来考察人的认识,说明了人对世界的反映的社会性和能动性。它运用辩证的观点来考察人的认识,说明了人对世界的反映的辩证性。认识是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反

14、映具有模写性。其次,反映具有创造性。 所谓模写性,是指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并由此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观念重建或再造。反映的模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所谓创造性,是指在反映过程中,不仅有人对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还有人对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演、重组、整合和建构。这就是反应的创造性。创造性从根本是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前面,讲了认识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人的认识的怎样产生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

15、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为什么要进行认识活动?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人们去认识这种事物或那种事物?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一直没有弄清楚的,以往的哲学家们总是说,认识的动力是人们的“求知欲”、“好奇心”、“理论的兴趣”等等,所谓“为科学而科学”、“为理论而理论”之类的论调,就是这种看法的具体表现,这是不对的。因为,只有实践才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才是认识发展的真正动力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在古代,为了适应游牧民族和农耕

16、民族确定季节、了解气候以及后来航海的需要,产生了天文学;为了适应丈量土地、衡量容积和其他计算上的需要,产生了数学;为了适应建筑工程、手工业以及战争的需要,产生了力学;天文学和力学的发展,又促进了数学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对新动力的需要,适应这种需要出现了蒸汽机。对蒸汽机的研究和改造,又进一步推动了动力学、热力学和机械学的发展。现代科学虽然具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但归根结底还是由社会实践的需要所决定的。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对社会的认识也是如此。例如,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在当今时代,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确立,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