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21届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45932292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21届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21届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21届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21届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21届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21届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21届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绝密启用前建平县2021届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相比于西方国家广泛流行的分餐制,中国人更习惯聚餐。其实,中国人一开始也采取的是分餐制。史记所载的“鸿门宴”故

2、事,就是分餐制的形式,刘邦一行登门拜会,项羽留刘邦等人吃饭,席间,项羽、范增、项伯、刘邦、张良等人分坐于不同方位,这正是分餐制的典型场景。如果他们几个人围着一个桌子吃饭,项庄也就不可能通过舞剑的方式去杀刘邦了,因为那样做项羽也会有危险。不仅史书记载如此,大量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也证明是这样的。山东诸城出土的前凉“髡刑图”画像砖,体现了汉代人用餐的场景。图中官吏列坐,一人面前放置一份盛有食物的餐具。还有四川郫都区出土的“宴饮舞乐百戏”画像砖,图中有五个人席地而坐,一人面前摆有一案,众人分餐而食。中国人早期实行分餐制,与家具的形制有关。中国一开始没有椅子、桌子这样的家具,人们通常席地而坐。将杯盘直接

3、放在席子上既不卫生也不雅观,于是吃饭时通常还有一种食案,只是它比较低矮。在汉墓中出土过一幅(宴饮观舞图壁画,表现的是人们就餐的场景,图中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小食案,这种小食案其实就是食盘的变形。颜师古在急就章注中解释:“无足日盘,有足日案,所以陈举食也。”与食盘不同,这种小食案下面有足,便于放在席上。后汉书记载,隐士梁鸿从太学毕业后厌倦官场,还乡后娶孟光为妻,夫妻二人后转徒吴郡,靠帮工维持生计。梁鸿每次回来,“要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孟光举的“案”,就是当时常见的小食案。魏晋以后,各民族之间加快了交流与融合,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人们的服饰、家具和用餐器具有了许多革新,进而影响

4、到用餐的形式。与汉人传统服饰不同,少数民族的“胡服”以袖窄、紧身、圆领、开权等特点而更适合活动,在用餐时不容易碰翻杯盘,也不容易沾上油行。少数民族所使用的“胡床”,类似于人们后来一直用的“马扎”,已经是一种高足坐具了。至少在东汉末年,”胡服”胡床”等已经传到内地,受到上层社会的喜爱。后汉书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京城中“贵成皆竞为之”。穿着越来越紧身的衣服,坐在更高、更舒服的椅子里,面前是高足的桌子,人们用餐时无疑会感到更舒服。这时,如果仍采取以前的那种分餐制形式,就需要在每个人面前放一张桌子,每个人坐一把椅子,不仅浪费家具,而且室内空间不足够大的话也难以摆开,于是人们逐渐聚

5、找到一张桌子上吃饭,分餐制向聚餐制悄悄转变。这种情形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发生了。在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室砖画宴饮图中,就有四个人并列坐在一个长方形大食案的一侧用餐的情景。到了唐代,聚餐制开始普及,在唐长安韦氏墓壁画野宴图中,正中间放着一张方形的桌子,食具全部放在这张桌子上,共有九名男子坐在各自凳子上分三面围着桌边聚餐。由分餐制向聚餐制转变是一个漫长的渐变过程,除了服饰、家具、食器等方面革新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外,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也是原因之一。魏晋以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儒家学说受到玄学等思想的挑战,传统的等级、礼制等观念有逐渐淡化的倾向,用餐形式更趋向实用化,其所承载的礼教色彩有所减弱,这也影响到社

6、会习俗的变革。(摘编自陈忠海分餐制在中国古代的演变)材料二:中国人的饮食方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很长时间以来,图桌共食已成为普遍习惯,也是一种文化符号。筷子是传统饮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符号,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会,许多人都习惯以彼此夹菜的方式表达情感。围桌共食中来回“穿梭”着筷子,这种场景虽然传递着情谊,但却极大增加了病菌传播的风险。形成新兴的餐桌文化,离不开多方协作共同努力。首先是政府要积极进行正面引导宣传。杭州建德市制作公筷公勺地方标准,并制作“前端金色、后端绿色,尾部标注有地域文化品牌”的公筷供全市使用,取得了良好成果。面对关系到公众卫生安全的“小事”,政府要拿出实际行动积极作为。再者

7、是餐饮企业要成为分餐而食的推动者。根据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各个餐饮企业要践行企业责任,在设施条件、服务规范、卫生条件等方面严格把关,为大众创造分餐饮食的基础设施条件,并引导人们养成正确的饮食观念。多一双公筷、一个公勺,多一份放心安心。公筷、公勺用起来,分餐进食搞起来,这些文明小节将为广大市民的健康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每一位市民都可以从自己做起,通过每个人的努力,让“公筷意识”深入人心,让“分餐进食”成为文明标配,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彻底打贏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摘编自薛正文公筷公勺分餐进食引领文明餐桌新“食”尚)材料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唾液是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除了受

8、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外,合餐很可能成为肝炎伤寒、痢疾等多种疾病以及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媒介。数据显示,成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达60%。倡导分餐制不但在疫情期间更安全、卫生,在平时也更符合健康生活的理念。但传统观念较难改变、国餐更热闹、中餐适合合餐等是一些网民不愿分餐的主要原因。还有声音表示,推行家庭分餐制比推行聚会分餐制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更大。有建议指出,在疫情的影响下,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可以率先实行分餐制,社会上加大对分餐制的宣传力度,从服务到理念,提高公众对分餐制的接受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个人和家庭,养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摘编自韩冰玉浙江走进公筷新“食”代)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

9、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鸿门宴”上采用了分餐制的形式,因为项庄担心通过舞剑的方式去杀刘邦会给项羽带来危险。B.中国的分餐制历史悠久,至少在汉代人们就采用了分餐制的形式,后来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才发生了改变。C.与分餐制相比,聚餐制更实用,可以减少使用家具,节约室内空间,并且让人不必顾忌传统的等级、礼制等观念。D.传统观念较难改变、围餐更热闹、中餐适合合餐等原因造成了些网民认为推行家庭分餐制将遇到很大的阻力和困难。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后汉书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京城中贵或皆竞为之”,由此可知汉灵帝是聚餐制的积极推动者。B.文章用直观

10、性强的魏晋菜室砖画(宴饮图)表明魏晋时期分餐制向聚餐制悄悄转变的观点,极具说服力。C.一种新的用餐习惯、用餐文明礼仪的形成需要一个渐变的过程,因此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的推广也需要有耐心。D.当前围桌共食是社会的普遍现象,这一生活方式虽然有助于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却增加了病菌传播的风险。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值得肯定的一项是(3分)A.有传染性疾病的分开吃可防传染,家人都没传染性疾病则不必分开。B.一家人分开吃饭不是疏远,对家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才是重要的。C.中国人过日子希望团团圆圆,家人坐桌各吃各的显得有点生分。D.对于家庭来说,分餐是个人习惯,不必强推,每家有每家的习惯。4.请简

11、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当前应如何有效地推行分餐制。(6分)(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旗魂薛培政“哎,老伙计们呐一走啊,咱们到大槐树下升旗去!”初夏雨霁的早晨,太阳露出了灿烂的笑靥,静谧的大山深处,回荡着一个老者那激动而悠长的声音,既像是邀约同伴,又像是自言自语。刘家凹村头,伤残老兵长安爷,习惯性地整理过身上的衣服后,便手拄拐杖,挺起胸脯,拖着那条装有假肢的左腿,郑重扛起那面五星红旗,朝前方那棵大槐树下走去。阳光透过大槐树枝叶的缝隙,在幽深的山坳里洒落下片片金黄。少顷,随着长安爷唱的那夹杂着浓重方言国歌声响起,只见老

12、人边用右手行着军礼,边用左手拉动着自制滑轮,将国旗徐徐升到了树顶。望着被风刮得呼啦作响的国旗,长安爷咧开没牙的嘴笑了。刘家凹村上了岁数的人说,几十年了,只要不刮狂风不下雨,老长安的国旗每天都会升起,他把那旗看成是他的命哩。长安爷曾从战场的死人堆里爬出来,是死过好几回的人了,他压根就不信命。然而,老人却常唠叨国旗有灵性,说那上面染着杨连长、老班长、大个李和小东北等无数烈士的鲜血。“冲啊刘长安,冲啊!”虽然大半辈子过去了,长安爷的耳边仍时常响起冲锋的号角,仿佛听到那些长眠的战友,还像以往那样呼唤着他挥舞旗帜冲向敌军阵地。他总觉得眼前有面战旗在挥舞,这旗就像块磁石吸引着他的灵魂向前涌动,只要看到电视

13、里出现升国旗、奏国歌的镜头,他就禁不住热血沸腾,壮怀激烈,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一幕募惨烈的战斗场面。70多年前的抗日烽火,燃红了神州大地的角角落落。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刘家凹村,一次走出了8名热血青年,奔向根据地当了八路军,其中就有不满15岁瞒着母亲报名参军的小安子,也就是后来的长安爷。也是在一个夏日而后的早展,对鲁西南某城日军占领区发起总攻的战斗就要打响,连长把他带到了团长的跟前。大胡子团长望着身材魁梧的小伙点了点头:“嗯,我看这小子是块打旗的料,就是他了!”随后,团长从通信员手中接过战旗交到他手中,命令道:“人在旗在,部队冲锋到哪战旗就要跟到哪,只要尖刀队撕开口子,你就要给我义无反顾地冲到前头去,

14、要把我们的战旗插到城头的最顶端!”“是,保证完成任务!”从那时起,长安爷就成了一个勇猛的旗手。往后的日子里,只要听到冲锋号响起,他就像一头暴怒的雄狮,高举战旗跃出战壕,迎着弹雨冲向敌阵,直到把胜利的旗帜插上攻克的阵地。如同手中那一面面千疮百孔的战旗,作为旗手的长安爷,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身上落下了累累伤痕,还因触雷失去了左腿。后来,他放弃了进休养所疗养,戴着假肢拉着拐枝回到了故乡刘家凹。他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带回的那一大包军功章也尘封在了床头柜里,唯一陪伴他左右的是当初离开部队时,特地申请的那面五星红旗。“把红旗打起来,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信心就在,胜利就在!当年那不可一世的小鬼子都被我们打回

15、老家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回到家乡担任了村支书的长安爷,又在家乡那座座荒山上摆开战场,带领乡亲们打响了脱贫致富的翻身仗。每一次向荒山进军,长安爷的劝员令都会让人血脉愤张。靠着当年那殷拼劲,他让全村老少过上了幸福的光景。久了,乡亲们就觉得长安爷与那一面红旗融为一体了。进入耄耋之年的长安爷,再也爬不上村子对面的特角岭了,但老人的心劲还在,就喜欢与人“摆古”过去与红旗有关的那些事儿。长安爷每次讲故事总少不了要讲“钢八连”。开头便是“那是钢铁的连队、胜利的旗”每当讲到钢八连的口号是“攻必克、守必坚,打到哪里就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哪里”时,人们就会发现长安爷声如洪钟、语气坚定,处处充满着自豪感一代代的

16、刘家凹人,就这样听着长安爷的故事长大了,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有的外出务工,纷纷离开大山,创业去了外地,但长安爷的故事仍时刻滋养他们的心灵,“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促使他们砥砺意志,战胜困难,一个个成为行业的翘楚,且口口相传、生生不息,最后就成了刘家凹人的精神名片。看!长安爷又把那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既像是邀约同伴,又像是自言自语”一句表明长安爷的行为没有得到刘家凹村村民的理解,内心有点失落。B.习惯性地整理衣服,挺起胸脯,行着军礼,唱着国歌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展现了长安爷对国旗的敬畏之心。C.“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这句话直激励着长安爷从战争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