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洞专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45925792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3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棚洞专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棚洞专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棚洞专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棚洞专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棚洞专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棚洞专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棚洞专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市环江滨水大道工程C3标(K20+500K22+420段)棚洞工程专项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 1、市环江滨水大道(K20+500K22+420)工程(C3标段)招标文件及签订的施工合同。 2、市环江滨水大道(K20+500K22+420)工程(C3标段)施工图设计资料。 3、国家现行的施工及验收规、市政工程行业标准及有关文明、安全施工的条例、法规。 4、施工现场实地勘察、调查资料。 5、结合本公司的施工技术水平、机械设备、管理水平及近年来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二、编制原则 1、依据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技术先进可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严格按合同文件对工期、质量、安全、环保等要求编制; 2、采取

2、平行组织、流水作业组织施工,科学合理安排各项施工工序;坚持专业化施工,安排经验丰富的专业化施工队伍; 3、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严要求,强化质量管理;尽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科学管理。合理安排施工工序,保障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做到优质、快速、安全、高效按期完成任务; 4、科学布置施工平面图,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三、工程概况1、工程概述 市环江滨水大道工程C3标(K20+500K22+420段)路线围设计有一座棚洞,二号棚洞桩号围:20+919.521+074.5m,长度为97.3m,节段布置为18.65m(端)+320.0m(中)+ 18.65m(

3、端)。棚洞结构以闭合框架+地下连续梁形式设置。上部闭合框架采用C45钢筋砼,总高8.3m,总宽13.0m,净空5.0m,顶底板厚0.5m,侧墙厚1.0m(江岸侧),侧柱为1.0x1.1m的矩形方柱(江心侧),顶板横梁宽1.5m,高1.1m,底板横梁宽1.5m,高1.5m;下部结构采用C30地下连续梁钢筋砼,截面尺寸为1.31.1m。2、自然地理概况 (1)、市环江滨水大道基本呈南北走向,现状道路基本依山而建,宽约5m,西面为丘陵,东面为柳江河岸,现状路面标高84.293.5m,棚洞位于现状路上。 棚洞东侧为河岸岩土质自然边坡,坡底位于柳江河河漫滩或一级阶地上,地面标高变化于6465m,坡顶位于

4、丘陵山脚,高差约2526m,柳江河水面以上坡度较陡,约为4050度,柳江河面以下坡度较缓,约为10 20度,坡面无支护,坡上为灌木和杂草覆盖,红花水电站蓄水后,柳江河常年水位上升至77.078.0m,河岸与水面交界处局部有轻微冲刷迹象,除局部陡坎有小型坍塌现象外,岸坡处于自然稳定状态。 棚洞西侧为地势较高的丘陵,从山脚至山顶的高差约为3435m,山脚多为人工边坡,坡度较陡,约50 70度,局部形成直立陡坎,高约510m不等,地表植被发育一般,坡面与陡坎面上覆盖层多为含岩屑红粘土,其厚度不大,约为0.,51.5m,山腰至山顶坡度较缓,约2530度,地表植被发育较好。 (2)、地层 场区上覆盖主要

5、土层为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红粘土,下伏基岩为上二叠统合山组(P2h)硅质灰岩夹薄层泥岩,据其成因及层位划分为:层素土层;层含岩屑红粘土;层硅质灰岩夹薄层泥岩。各岩层特征如下: 、层表层素填土(Q4ml) 黄褐色、褐色,结构松散,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含有少许风化碎石、有机质土块及植物根系。 、层含岩屑红粘土(Qel) 褐黄褐色,湿,土质均匀,多呈硬塑状,摇振无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中等,含少许黑色氧化铁锰结核,含较多风化岩屑及岩粉,土体多数表现为亚粘土。 、硅质汇演夹薄层泥岩(P2h) 该层基岩系上二叠统合山组(P2h)硅质灰岩夹薄层泥岩,其走向大致呈南北向,倾东西,倾角1015。该层在本区段主

6、要于柳江河河床揭露到,岩面起伏变化较大,为3.214.6m(标高59.984.8m)。岩体表面局部地段分布有风化程度较强的强风化层,厚薄不一,大约厚1.02.0m不等。往下岩体风化程度渐弱、渐呈强度较高的微风化状岩层。 (3)、地下水 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12.914.0m(水位标高为76.2477.12m),而同期柳江河水位为77.2m。与同期柳江河同期水位基本一致,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该层地下水属地下裂隙水,主要赋村存于基岩风化溶蚀裂隙中,由于直接临柳江河水,该地下水通过渗透形式与柳江河水存在联系,水位受柳江河水控制,与河水位同步升降。根据地质报告,场区水质对砼及钢筋砼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

7、。 (4)、岩溶特征发育 沿道路方向岩面起伏平缓,场区局部地段岩石由于构造裂隙的影响,掩体被切割强烈,岩块表面风化溶蚀现象明显,形成带状或团状溶蚀裂隙发育。 (5)、地震 二号棚洞位根据国家地震局1990年出版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50年超越概率10%),本项目所在地震烈度为度,地震动峰值为0.05g,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25s。3、主要工程量: C45砼: 2641.6 m3 C30砼: 10cmC20砼垫层: 91.2 m3 10cm级配碎石层:91.2 m3 M10浆砌片石挡墙:85 m3 回填级配碎石:1125.7 m3 回填素填土:4832.3 m3 文化石贴面片石挡墙:106.

8、3 m3 钢护栏:97.3m 四、施工部署与施工准备1、施工部署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结合我公司的具体条件,对该工程进行合理的施工部署。 、根据路基施工情况,2号棚洞的具体位置,施工条件,考虑在K20+500+600东侧处设置的钢筋加工场进行钢筋加工加工完成后再拉到现场进行安装;砼拟统一采购,使用商品砼,根据现场需要时再运输到工地。在2#棚洞入口处外侧(临江面)设1简易工棚,供现场材料看守人员看守及现场指挥交通。详C3标棚洞施工平面布置图(见附图)。 、以“高效、优质、安全、文明”为施工指导思想,严格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科技领先,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狠抓重点难点部位,确保工程质量。

9、 、做好施工准备,准备充足的施工力量,统筹计划、合理安排、强化计划目标管理,科学合理制订进度计划,确保各阶段目标实现,最终实现总体目标。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规化、标准化作业,全面开展质量创优活动。制订安全生产施工细则,确定奖罚制度,严密组织安全防护,树立“安全施工,人人有责”的观念。2、施工准备 (1)、项目机构设置 为优质、高效地完成施工任务,根据该工程的特点及“项目管理的具体要求,我们抽调富有结构工程施工经验的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迅速组成精干高效的现场指挥机构,全面负责、组织、指挥本工程全过程施工管理。并与业主、监理工程师、设计单位密切配合,搞好施工组织协调及保障工作。 项目经理部实行项

10、目经理负责制,分为项目领导、项目职能部门、施工作业层三个层面,按照直线职能式的结构组建,详见“项目经理部组织结构图”(详见下页)。 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经理为本工程总负责人,全权代表我公司负责该工程的施工任务,履行条款所规定的权力和义务,使业主满意。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项目管理从组织上、思想上到技术上、施工上和经济上都得到保证,确保工程施工总体目标的实现。项目总工程师负责本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 (2)、项目部下设5个职能部门,即:工程管理部、安质监察部、物质设备部、计划财务部、综合办公室、实验室,共同组成施工管理层,而施工作业由各类作业队组成。项目领导班子成员由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施工负责

11、人等具有多年施工管理经验同志组成,各职能部门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施工班组包括防护施工队、土石方机械化施工队、结构施工队等。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程师项目副经理工 程 管 理 部安 质 监 察 部计 划 财 务 部 附 属 施 工 队物 资 设 备 部防护施工 队结构施工 队土方施 工 队综 合 管 理 部3、资源准备 根据施工进度情况,对工程所需的材料,在每月25日前提交下月所需材料、劳动力、工具、后勤保障物资计划,由各职能部门人员依据计划的时间、质量要求向现场提供,保证工程顺利进行。4、技术准备 1)、根据工程设计图纸,准备相应的完整的施工规。认真进行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工作。做好工程技术、经济

12、资料的收集整理。 2)、编制好施工现场的试验计划。建立好施工台帐。5、现场准备 1)、做好现场“三通一平”准备工作。水、电按要求接入施工现场。布置好施工用料场。出入现场的道路保持畅通。 2)、建立好搞程和平面控制网。并设立控制桩。3)、熟悉结构物的地理环境,按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的要求来布置临时设施的搭设工作。五 、主要施工方法 棚洞主要施工要点包括地下连续梁浇筑以及横梁、纵梁、侧柱、顶板浇筑及浆砌片石挡墙。根据实地调查,该棚洞的埋置深度为2.0m左右,地下连续梁施工拟采用明挖法施工。 施工的难点及关键点就是顶板与框架施工缝的处理。由于棚洞靠山侧坡率较陡,为土质岩体,边坡防护的稳定性是施工的一个关

13、键。横梁和立柱钢筋布置密集,混凝土的振捣是施工时要把握的另一个关键。 棚洞施工顺序:第一步:修建截水沟,边坡开挖。第二步:棚洞立柱基础(临江侧)和地下连续梁施工。第三步:侧墙基础及底板横梁施工。第四步:立柱及侧墙施工。第五步:底板砼施工。第六步:柱间横梁施工及顶板施工。第七步:棚洞横隔梁砼施工。第八步:棚洞边墙浆砌片石回填。第九步:洞顶耕植土回填及植草绿化。第十步:洞路面施工。(一)、测量工程1、施工准备 施工测量准备工作是保证施工测量全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包括图纸的审核,测量定位依据点的交接与校核,测量仪器的检定与校核,测量方案的编制与数据准备。 、检查建筑物的平面位置、标高是否有矛盾。

14、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人员反映,及时解决。 、对所有进场的仪器设备及人员进行初步调配,并对所有进场的仪器设备重新进行鉴定。 、根据图纸和工程结构特征确定控制网形式。2、平面控制网的测设 、测设原则及要求 A、平面控制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 B、控制点选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采用砼埋置保护。 、控制网测设 根据工程的特点及结构形式,采用一级控制网测设。在施工放样时直接置站于设计给定的控制点上。细部测量采用尺量,依设计图纸,根据几何关系确定。3、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为保证工程施工的竖向精度,每一个棚洞布设3个高程控制点组成高程控制网。施工时采用绝对高程控制。高程控制点布置在距施工现场20.0米左右的埋置砼上。高程从控制点引测,待柱修好后引测至柱上并做出明显标记,为后面的施工创造条件。4、施工放样 、所有放样数据在室计算好并充分复核无误。重要部位采用换手测量,结果一致方可进行施工。在野外测量时采用便携式计算器重新计算,计算结果与室计算结果比对。一致时方可用于放样。 、根据原始地貌,首先采用全站仪放出边坡开挖边线。放样时每10.0米一个断面,订好开挖边线标志桩。在桩上用红油漆写好里程桩号。注意好保护。 、根据设计坡度,做好坡度尺。以便随时控制好开挖坡度。边坡在开挖23米后采用全站仪复测。 、在坡顶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