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5编号中医诊断学(总结)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5906697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DF 页数:61 大小:875.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775编号中医诊断学(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1775编号中医诊断学(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75编号中医诊断学(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75编号中医诊断学(总结)(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中医诊断学 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 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 、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 问诊问诊 1、问诊的一般内容 A一般情况:姓名、年龄、性别、婚否等。 B生活史(习惯):生活经历、饮食嗜好、劳逸起居等。 C家族史:传染病、遗传病。 D既往史:既往健康情况和曾患过的主要疾病。如素体肝阳上亢者,易中风;患有癫狂病者,常因精神刺激而 复发。 (问小儿:预防接种、传染病及传染病接触史。 ) E起病 F十 问 歌 (明 张景岳) G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2、 H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I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J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K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全过程(病变过程、诊 治过程、现在症状) 。 L 2、现在症状(9):寒热、汗、疼痛、头身脘腹、耳目、饮食口味、睡眠、二便、妇女。 A问寒热 恶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全身或局部有发热的感觉。 但寒不热:病人但感畏寒而无发热。特点:病人常自觉怕冷,但加衣近火可缓。 但热不寒:病人但感发热而无怕冷感觉。见于里热证。 名称表现类型临床意义 恶寒重,发

3、热轻外感寒邪 发热重,恶寒轻外感热邪 恶寒发热 (外感表证) 发热轻,恶风自汗太阳中风证 久病体弱畏寒,脉沉迟无力(沉主里,迟主寒)虚寒,久病阳气虚衰 但寒不热 (里寒)新病脘腹或其他局部冷痛剧烈,脉沉迟有力 实寒,寒邪直接侵入体内,损 伤脏腑或其他局部阳气 壮热:高热持续不退(39 度) ,满面通红、口渴饮冷、 大汗出,脉洪大 里实热, 伤寒阳明经和温病气 分阶段 潮热:病人发热定时,有规律,如潮汐 阳明潮热:热势较高,日晡(申时)热甚,兼腹胀便秘阳明腑实证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兼头身困重湿温病 (湿邪粘腻, 实遏热伏) 但热不寒 【按症状分】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1,有热自骨

4、内向外透发, 兼颧红、盗汗(骨蒸潮热) 。 阴虚证 2 *发热以夜间为主温病热入营分,耗伤营阴。 微热:轻度发热,热势较低,3738 度内伤病和温热病后期 阴虚发热:见阴虚潮热。 气虚发热:长期微热,烦劳则甚,或高热不退,兼少气 自汗、倦怠乏力 脾气虚损 但热不寒 【按病机分】小儿夏季热(血虚发热) : 夏季长期发热不已,兼烦躁、 口渴、无汗、多尿,至秋凉不治自愈; *血虚发热:时有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 气阴两虚发热 少阳病:恶寒与发热交替,无定时,兼口苦、咽干、目 眩、胸胁苦满、不欲饮食、脉弦。 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 邪 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寒热往来 (半表半里)疟疾:寒栗鼓

5、颔与壮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兼头痛剧 烈、口渴、多汗。 疟邪潜于膜原, 内入与阴争则 恶寒,外出与阳争则发热。 1午后夜间发热,亦可见瘀血积久郁热化热。 B 问 汗 : 阳 气 蒸 化 津 液 , 从 玄 府 出 于 体 表 者 。 里 证 有 汗 阳 气 虚 , 阴 虚 , 里 实 热 , 亡阴、亡阳;里证无汗阳虚或津血亏虚。 【七版】 名称分型产生机制临床意义 无汗(恶寒重、发热轻、 头项强痛、脉浮紧) 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邪收 敛束表,腠理玄府闭塞 外感寒邪表寒(实)证 有汗 (发热恶风、 脉浮缓)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袭 表,腠理玄府开张,津液外泄 太阳中风表虚证 表 证 辨 汗

6、 有汗(发热重、恶寒轻头 咽痛、脉浮数) 热为阳邪,其性升散,热邪袭 表,使腠理开,津液外泄 外感热邪表热证 名称分型表现临床意义 自汗 日间出汗,活动尤甚,兼畏寒 神疲乏力 阳虚,亦可见气虚 盗汗 睡时汗出, 醒则汗止, 兼潮热、 颧红等证 阴虚,或气阴两虚 虚冷汗淋漓,面色苍白、 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亡阳,重病、危证 实蒸蒸发热,汗出不已, 面赤、口渴饮冷、脉洪大 实热,表邪入里化热或风热内 传,里热亢盛 大汗:汗量多,津液大泄 *亡阴汗热而黏如油,躁 扰烦渴,脉细疾数 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 挣扎,继而汗出 伤寒病邪正相争剧烈之时, 病情 转折点 汗出后热退脉缓邪去正安,疾病好转 战

7、汗:多属邪盛正馁,邪 伏不去 汗出后仍发高热,脉来急疾邪盛正衰,病情恶化 里 证 辨 汗 黄汗:历节病,历节关节 肿大部位溢出黄水 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湿热 头面汗多,兼面赤、心烦、口 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上焦邪热循阳经上蒸头面 头面汗多,兼头身困重、身热 不扬、脘闷、苔黄腻 中焦湿热循阳经上蒸头面, 见于 湿温病 局 部 辨 汗 头汗(但头汗出):仅头 部或头颈部出汗多 重危病人额部汗出如油, 兼四病危,精气衰竭、阴阳离绝、虚 3 肢厥冷,气喘脉微阳上越、津随阳泄 半身汗 仅半侧身体有汗,或左或右, 或为下半身 患侧(无汗一侧)经络阻闭,气 血运行不周所致。可见于中风、 痿证、截瘫 手

8、足心汗 病人手足心出汗较多脾胃有病, 运化失常, 津液旁 达于四肢; 阳明燥热内结。 阴汗外生殖器及外阴周围汗出下焦湿热 C问疼痛 名称表现临床意义 疼痛兼有胀感气滞 胀痛 *但头目胀痛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 刺痛痛如针刺瘀血 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窜攻冲作痛气滞、气痹 胸胁脘腹气滞走窜痛 四肢关节痹病,风邪偏胜 疼痛固定不移瘀血、痈痛、着痹 胸胁脘腹瘀血固定痛 四肢关节寒湿、湿热,或热壅血瘀 冷痛 疼痛有冷感而喜暖,常见腰脊、脘腹、四 肢关节 寒邪,或阳虚 灼痛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冷火热实证,或阴虚火旺 绞痛痛式剧烈,如刀绞割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 隐痛 疼痛不剧烈,尚可忍耐,绵绵不休

9、(头、胸脘、腹) 阳气、精血亏虚 疼痛兼有沉重感(头、四肢、腰及全身)湿邪 重痛 *头重痛(头重如裹)湿邪,亦可见肝阳上亢,气血上壅 痠痛疼痛兼有酸软感湿邪,或肾虚骨髓失养 掣痛 (引痛、彻痛) 抽掣牵引作痛,由一处连及他出筋脉失养,或筋脉阻滞不通 空痛疼痛兼有空虚感(头、小腹)气血亏虚,阴精不足 D问头身 (1)头部: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脑为髓海;肾主骨生髓,髓聚而为脑。 【头痛】 a部位 前额部连眉棱骨痛阳明经头痛(面、额) ; 侧头部,痛在两侧太阳穴附近为甚少阳经头痛; 后头部连项痛太阳经头痛(头顶、后头、面颊) ; 巅顶痛厥阴经头痛; 头痛连齿(足)少阴经头痛;* 头痛晕沉,腹泻自

10、汗太阴脾经头痛。* b性质 4 I、实证:发病急、病程短、头痛较剧、痛无休止外感。 风寒头痛:头痛连项,遇风加重(与中内联系记忆) ; 风热头痛:头痛怕热、面红目赤; 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羌活) 。 II、虚证:发病慢、病程长、头痛较缓、时痛时止内伤。 气虚头痛:头痛绵绵、过劳则甚; 血虚头痛:头痛眩晕、面色苍白; 肾虚头痛:头脑空痛、腰膝酸软。 【头晕】病人自觉头部眩晕,轻者闭目自止,重者视物旋转、不能站立。 病人头晕胀痛,兼见面赤耳鸣,口苦咽干肝阳上亢; 头晕昏沉,兼胸闷呕恶痰痰湿内阻; 头晕眼花,过劳或突然起立则甚,兼面白舌淡、心悸失眠气血两亏; 头晕耳鸣、遗精健忘、腰膝酸软肾

11、精亏虚。 (2)周身:周身、四肢为十二经脉循行之处,脏腑气血所荣;又脾主肌肉、四肢,腰为肾之府。 【身痛】多见于外感风寒、风湿之邪的表证。* 若外感暑湿疫毒,面赤发斑,身痛如被杖打阳毒,湿热疫毒阻滞气血; 若久病卧床不起而周身疼痛营血不足、气血不和。 【身重】头身困重,兼见脘闷苔腻、纳呆便溏湿邪。 若身重嗜卧、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脾气亏虚。 【四肢痛】四肢关节疼痛,多见痹症外感风寒湿邪。 行痹:关节游走窜痛风邪; 痛痹:疼痛剧烈寒邪; 着痹:痛处沉重不移湿邪; 热痹:四肢关节红肿疼痛,或小腿部兼见结节红斑。 【腰痛】 (3 个) 肾虚腰痛:绵绵作痛,痠软无力肾精亏损; 寒湿腰痛:腰部冷痛沉重,阴

12、雨天加剧; 瘀血腰痛:腰部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拒按,不能转侧俯仰。 E问胸胁脘腹 (1)问胸部 【胸痛】 名称表现意义 胸痹胸痛憋闷、痛引肩臂胸阳不振, 痰浊内阻, 或气虚血瘀 (寒凝) 真心痛胸背彻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至节心脉急骤闭塞不通 肺实热证胸痛、壮热面赤、喘促鼻煽外感风热犯肺,肺失宣肃 肺痨胸痛、潮热盗汗、咳痰带血肺阴虚证,阴虚化燥生热,虚火灼伤肺络 痰湿犯肺胸闷咳喘、痰白量多脾虚聚湿生痰,痰浊上犯 肺痈胸痛身热、咳吐脓血痰、味腥臭热毒蕴肺,气血瘀结,肉腐成脓 气滞胸胀痛走窜、太息易怒情志郁结不舒,胸中气机不利 血瘀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跌扑外伤,瘀血阻滞胸部脉络 【胸闷】 (4

13、 个) 胸闷咳喘,痰多量多痰湿犯肺,因脾虚聚湿生痰; 胸闷心悸气短心气虚,或心阳不足; 胸闷壮热,鼻翼煽动热邪,或痰热壅肺; 胸闷气喘,畏寒肢冷寒邪客肺。 【痞满】胸满而不痛。 (4 个) 5 寒痞:胸满而不痛,兼胸冷、咳吐涎沫、脉迟; 热痞:烦渴、脉数; 虚痞:少气,呼吸不畅,脉弱,喜太息; 痰痞:咯痰多,脉滑。 【胁痛】 胁胀痛,太息易怒肝气郁结,情志不畅; 胁肋灼痛、面红目赤肝火郁滞,火灼胁部脉络; 胁肋胀痛、身目发黄肝胆湿热蕴结,黄疸病; 胁部刺痛、固定不移跌扑坐闪,瘀血阻滞,经络不畅; 胁痛,患侧胁间饱满,咳唾引痛:悬饮(饮邪停留于胸胁) ; 伤寒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少阳证。 【心悸】

14、惊悸,怔忡。 (2)问胃脘部 【胃痛】 (6 个,气、血、阴、阳、寒、热) 寒邪犯胃:胃脘冷痛剧烈、得热痛减; 胃火炽盛:胃脘灼热疼痛、消谷善饥、口臭便秘; 胃腑气滞:胃脘胀痛、嗳气、郁怒则痛甚气郁不舒、肝气犯胃; 胃腑血瘀:胃脘刺痛、痛有定处瘀血内停,胃腑脉络阻滞; 胃阳虚:胃脘隐痛、喜暖喜按、呕吐清水; 胃阴虚:胃脘灼痛嘈杂、饥不欲食、舌红少苔阴虚津亏,虚火内扰。 【脘痞】病人自觉胃脘胀闷不舒。 (5 个) 食积胃脘:嗳腐、吞酸; 湿邪困脾:纳呆、呕恶、苔腻; 饮停于胃:胃脘有振水声; 脾胃气虚:食少、便溏; 胃阴亏虚:干呕、饥不欲食。 (3)问腹部 a 部位 大腹:隐痛、喜暖喜按、便溏脾

15、胃虚寒; 小腹:胀痛、小便不利癃闭(膀胱气化不利) ;刺痛,小便自利蓄血(瘀血停于下焦) ; 少腹:冷痛,牵引阴部寒凝肝脉,肝脉拘急收缩; 绕脐痛,起包快,按之可移虫积。 b 性质 寒证:腹痛,得热痛减; 热证:腹痛,痛而喜冷; 实证:腹痛暴急剧烈、胀痛、拒按、得食痛甚; 虚证:腹痛徐缓、隐痛、喜按、得食痛减。 c 腹胀 虚:喜按脾胃虚弱; 实:拒按食积,或燥热结滞肠道,或肠道气机阻滞。 (4)麻木:病人肌肤感觉下降,甚至消失(不仁) 。 气血亏虚; 风寒入络; 肝风内动; 风痰阻络; 痰湿,或瘀血阻络筋脉拘挛。 6 F 问耳目:了解肝、胆、三焦、肾和其他脏腑病变。 (1)问耳(内科耳鸣、耳聋

16、:肾气不足,脾胃虚弱,情志失调,脾胃湿热,风热外感风热、痰火、肝热、 肝肾亏虚。 ) a耳鸣:耳中有响声如潮水或蝉鸣,妨碍听觉。 实证:暴鸣声大,以手按之更甚肝胆三焦之火循经上扰;或脾湿过盛,清阳不升,清窍失养。 虚证:鸣声渐小,以手按之可减轻肾虚精亏,髓海不充,耳失所养。 b耳聋:听力减退,甚至丧失听觉。 实证(易治): 伤寒耳聋邪在少阳,经气闭塞; 温病耳聋邪火蒙蔽清窍,阴精不能上达; 外感风温、鼻塞头重而致耳聋。 虚证(难治): 久病、病重心气虚衰、肾惫精脱,危重; 老年耳聋气虚精衰。 c重听:听声音不够清楚风邪,或肝经有热;或下元已亏,上盛下虚。 (2)问目 a目痛 *青(或绿、或黄)风内障 : 目剧痛,连及头痛,恶心呕吐,瞳孔散大,如云雾状,色青(或绿、或黄) 。 实证:痛剧 虚证:痛微 风热:目赤肿痛,羞明多眵; 肝火上炎:目剧痛难忍,面红目赤; 阴虚火旺:目微痛微赤,时痛时止,干涩。 b目眩 兼头晕头胀、面赤耳鸣、腰膝酸软肾阴亏虚、肝阳上亢; 兼头晕胸闷、体倦肢麻、恶心苔腻痰湿内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