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推荐》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02(20200923070743)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5905204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8.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业推荐》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02(2020092307074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作业推荐》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02(2020092307074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作业推荐》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02(2020092307074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作业推荐》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02(2020092307074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业推荐》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02(2020092307074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业推荐02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单选题(共 90 分) 1. 1920 年 10 月,苏俄有人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说:“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就只能从回忆录中知道什么是货币,而我们 的孙子就只能根据历史教科书中的彩色画片,知道什么是货币了。”这说明 A. 苏维埃政权崇尚简朴的生活作风B.苏俄政府垄断全国资源,禁止货币流通 C.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苏俄的经济侵略D.俄国参加一战使得经济形势不断恶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表明,苏俄有人担心子孙未来会不认识货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关。在该政策下, 苏俄政府取消商品交换和禁止货币流通

2、,以便国家集中大量的物力,财力打败国内外敌人,故B 正确;苏维埃政权的措施与国内 经济困难有关,不能体现“崇尚简朴的生活作风”,排除A;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军事侵略而非经济侵略,支 持苏俄国内反动势力,企图扼杀苏维埃政权,排除C;禁止货币流通与俄国参加一战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故选B。 2.1927 年,苏联国家收购到的粮食总量只有3 亿普特,比1926 年的 4.28 亿普特减少了30%。同样,“一五”计划实施时,我国 也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收支相抵,库存减少40 亿斤,形势相当严峻。上述情形均反映出当时两国 A. 工业化潜在需求旺盛B. 粮食欠收形势十分严峻 C. 工业化政策脱

3、离实际D. 统购政策损害国民利益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苏两国在大规模工业化启动之前,均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这种危机,实际上的根源于两国农业生 产发展的落后与大规模工业化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A 选项符合题意;农业生产发展落后,并不意味粮食歉收,B 选项排除;CD 选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答案为A。 3.当斯大林在 1924 年掌权后,便推动了一项急速工业化的计划,目标在于赶超西方的工业化国家。食物在其计划中占有核心地 位。这里“核心地位”的实质是指 A. 发展个体农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基础 B. 发展集体农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基础 C. 发展个

4、体农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途径 D. 发展集体农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途径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苏联农业集体化是作为工业化的一个配套措施,故D 项符合题意;斯大林在1924 年掌权后,便推动了一项急速工业化的计划。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苏联通过集体农庄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故A、 C 项不符合题意;1928 年 起,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而1937 年底农业集体化才最终完成,故B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4. 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 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 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

5、为解决这一困境,苏俄(联) A. 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C. 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D. 实行了国家工业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由材料“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依 据所学,苏俄国内战争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采取了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故排除B,A 符合题意;CD出现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 1920 年,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们

6、必须根据 实践做出判断。”“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为此,当时苏俄 A. 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B. 实行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 C. 利用资本主义因素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D. 将国民经济纳入到战时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材料“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说明列宁尚赞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将国民经济 纳入到战时经济体制,故D 符合题意;1921 年开始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资本主义因素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探索一条符合 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时间不符合,故 AC 不符合题

7、意;斯大林时期苏联实行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故B不符合题 意。故选D。 6. 农民在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 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由于广大农民不参加1924 年秋冬的苏维 埃乡村选举导致40% 的选举无效;1925 年上半年创办农会的思想广泛流传,1928 年初国家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由此可以推 知,苏联 A. 变革小农经济势在必行 B. 国家工业化建设举步维艰 C. 新经济政策的弊端凸显 D. 确立斯大林体制符合国情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材料“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1924 年冬 19

8、25 年上半年1928 年初,”等信息可知,这是新经济政策实行时期,材料表明农民对当时工业品涨价及政治的不满,要求建立维护农民权益的 农会,故C 正确;新经济政策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解决的就是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A 错误; 1925 年 12 月 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B 错误;确立斯大林体制是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 颁布,与材料不符,D错误。 7.1929 年 10 月,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6%, 1930 年为 23.6% , 1931 年为52.7% ,1932 年为61.5% ,1933 年为 65.6% ,

9、 1934 年达 71.4% ,到 1937 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农业集体化运动 A. 满足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要 B. 开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 C. 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D. 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要求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发现,从“1929年 10 月”“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6%”到“ 1937年”“超过90% 的农 户加入集体农庄”可以看出,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发展迅速,即基本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存在着急躁冒进的现象,忽视了客观 经济规律的发展要求。故答案为D 项。 A 项,根据所学

10、可知,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一五”计划的特点,“一五”计划是 1928 1932 年,该项只能解释从1929 年到 1932 年苏联参加集体农庄农户所占农户总数比重的增加,不能解释其他时段该比重 增加的现象,排除;B 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属于斯大林模式,要建设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经 济体制改革是从20 世纪 50 年代赫鲁晓夫时期开始的,排除;C 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通过国有化、工业化和集体化,生产资 料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1936 年苏联颁布新宪法,其新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苏联经济已经完全改变了,资本主义成分已被 消灭,社会主义体系已在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获得胜

11、利,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该项属于时空错位,排 除。 【点睛】 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 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 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 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 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8.据统计,苏联在 1928 年以前建立的

12、集体农庄中,没有马的占45.2% ,没有乳牛的占34.8% ,有一匹马的占38.3% ,有一头母牛 的占40.9% ;到 1930 年,加入集体农庄的46.9% 的农户集中了当地马匹总数的49.2%,乳牛总数的42.7%。这一变化说明苏联 A. 集体农庄规模在扩大 B. 旨在推进工业化发展 C. 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 D. 农庄机械化程度提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到1930 年,加入集体农庄的46.9% 的农户集中了当地马匹总数的49.2% ,乳牛总数的42.7% ”可知集体农庄的规模 在扩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与轻工业为重工

13、业服务。据此得出该做法的目的是为了推 进工业化的发展。故答案为B 项。 AC 项,集体农庄的规模扩大、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都是表面现象,排除;D 项,材料不能体 现农庄机械化程度提高,排除。 9.1923 1924 年苏联采取租让制、租赁制、合营制等企业经营方式,其中租让制是国家与资本家签订协议,将一部分企业或资源 租让给他们投资经营;而合营制是国家同资本家根据协议共同投资经营。这几种方式,总体来看都属于 A. 国营企业性质B. 外资企业性质C. 国家资本主义D. 私人资本主义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指由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与资本家根据协议进行合作,受国家

14、监督,由国家规定活动范围的一种资本主 义经济形式。材料中无论是租让制、租赁制还是合营制都是在国家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故选C;国营企业是国家经营的 公有制性质的企业,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中能看出这此方式并不全是外国资本家经营,即不全是外资企业,排除B;国家 主导的资本主义不是私人资本主义,排除D。 二、材料分析题(共 10 分) 10. 历史上,商业贸易的繁荣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 南则推新安(指激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费,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

15、,或转贩,或客粟。新安奢而山右俭 也”。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悦和特点 ( 1)据材料一,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具有哪些表现?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 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 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美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 分别为33%、 9% 、 10% 、5%。 19 世纪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季和世界贸易年增长率 年份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世界贸易年增长率 1820 1840 2.9% 2.81% 1840 1860 3.5% 4.

16、84% 1860 1870 2.9% 5.53% ( 2)据材料二,概括19 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哪些特征?说明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 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苏联兴亡史 ( 3)材料三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是哪一经济政策?这一经济政策在商业方面的举措及其作用各是什么?与 “用冲动的办法相比”,这一政策有什么特点? 【答案】( 1)不同之处: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表现:农产品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出现“商帮”(或出现徽商和晋商);城镇商业繁荣;外贸萎缩。 ( 2)特征: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新交通工具的出现;西方国家的殖民掠夺;19 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 3)政策:新经济政策。 措施: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作用: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 特点:利用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