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诗的诗学本质及其精神史意义(正文)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45904829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怀古诗的诗学本质及其精神史意义(正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怀古诗的诗学本质及其精神史意义(正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怀古诗的诗学本质及其精神史意义(正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怀古诗的诗学本质及其精神史意义(正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怀古诗的诗学本质及其精神史意义(正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怀古诗的诗学本质及其精神史意义(正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怀古诗的诗学本质及其精神史意义(正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容摘要读怀古诗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知人论世,一是要品赏韵味。所谓“知人论世”,就是理解诗作的思想感情。古人读诗主“以意逆志”,即用读者的“意”,根据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去探索追溯作者写作时所要表达的“志”。怀古诗的作者是在怀念古代史实的基础上抒发个人情怀的,诗中必然涉及到历史典故,也必然反映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解读这类诗首先要根据诗中的物象确定史实,理解典故容和它所包含的意义,再看作者抒情的角度。所谓“品尝韵味”,就是在反复吟诵、体会中,玩味诗作的情致韵味。关键词:怀古诗;韵味;抒情;思想感情;理解典故;怀古诗的诗学本质及其精神史意义绪 论尽管现实生活与人审美感知指向多元而多端,但中国古

2、代文学怀古主题却在其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了较为恒定的表现形式。在古代诗词中,怀古诗是容与思想都比较沉重的一类作品。这类诗都是怀古惜今,“有感而发”,往往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之下,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自己心产生共鸣,不禁发出对古人业绩的慨叹或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因此,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读怀古诗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知人论世,一是要品赏韵味。所谓“知人论世”,就是理解诗作的思想感情。古人读诗主“以意逆志”,即用读者的“意”,根据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去探索追溯作者写作时所要表达的“志”。怀古诗的作者是在怀念古代史实的基础上抒发个人情怀的,诗中必然涉

3、及到历史典故,也必然反映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解读这类诗首先要根据诗中的物象确定史实,理解典故容和它所包含的意义,再看作者抒情的角度。所谓“品尝韵味”,就是在反复吟诵、体会中,玩味诗作的情致韵味。例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是杜甫迫于“安史之乱”而入蜀后,于乾元三年春天写的。诗中提到“锦官城外”的“丞相祠堂”,提到“三顾”和“出师”,我们就可以知道杜甫是在拜谒武侯祠后写的这首诗,所涉及到的是三国蜀相诸亮的事迹。诗人面对武侯祠旧址,想到诸亮生前的才智和业绩,赞颂他“三顾频烦天下

4、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同时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胸怀壮志而未酬表示惋惜,以至“泪满襟”。杜甫所以产生这样的哀情,是因为他当时也遭遇乱世,胸怀报国之志却无力回天,想到诸亮的结局,而发出怀古之哀叹,实际上不也在叹息自己吗?仔细品味这首诗,可以发现诗的首联一问一答,自开自合,开门见山地指明自己感怀的容是城外的武侯祠。“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个写景的句子中,一个“自”,一个“空”,既是写实,又体现出自己对如此一个历史人物的墓地,如今却荒凉冷清,无人关怀的感叹。全诗的情调悲凉,这正与诗人的心世界是一致的。经过这样的思考,对杜甫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就可以准确把握了。一、是要知人论世有的

5、学者认为,怀古是就其在诗中地位而言,在咏怀和咏史之间,咏史诗是有感于某一历史事实,怀古诗是有感于某一历史遗迹。但历史事实或历史遗迹如果在诗中不占主要地位,只是用作比输,那就是咏怀诗了。其实,这种较严格意义上的划分,在古人那里本是不甚分明的。萧统的文选中只有咏史类,实为借咏史以咏怀;方回瀛奎律髓有怀古、感旧类,而又无咏史、咏怀,其怀古类序里认为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从创作契机与情感表现侧重着眼;至袁枚随园诗话卷六更有:咏史有三体:一为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左太冲之咏史是也。一为隐括其事,而以咏叹出之,景阳之咏二疏、卢子谅之咏蔺生是也。一为取对仗之巧,义山之牵牛对驻马,韦庄之无忌对莫愁是也。

6、这里,咏史与咏怀是不分的。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又谓:古人咏史,叙事无意,史也,非诗矣。唐人实胜古人。如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武帝自知身不死,教修玉殿号长生;东风不假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诸句有意而不落议论,故佳。若落议论,史评也,非诗矣。宋以后多患此病。注意了诗歌艺术创作比兴特质同议论之弊的区分。吴乔围炉诗话卷三认为: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并引了杜牧的赤壁1折戟沉沙铁未销一诗,言其用意隐然,最为得体。然而若达到这一介乎史与诗之间的标准,许多咏史即为怀古,杜牧这首诗严格说即是怀古诗。杜甫八阵图功

7、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惜憾诸亮赍志以殁,以怀古寄寓着自身垂暮无成的伤惋,亦非咏史。因此,我们似应更多地注意到咏史、怀古、咏怀三者的共同性,而对它们尽量不做严格的区分。事实上,这三者往往也很难明确区别。因为相当多的史实都连带着历史遗迹,而后者又脱离不开特定的史实容,它们都因主体性情而有了超越历史的意义,为创作者所注目、所借重,因而我们均将其归于较宽泛意义上的怀古主题一类,尽管其视主体情感的介入程度可以作某些区别。见古迹,思旧邦,睹物伤情最常引出怀古之嗟。人,在其生活环境中刻下了自己代复一代的文化印记,而世事沧桑,风雨剥蚀,特别是战乱兵燹等等人为造成的旧迹残存、胜景不在的景观,引发人不由得抚今追昔

8、,思古情生。亦如袁枚随园诗话卷六所谓:怀古诗,乃一时兴会所触,不比山经地志,以详核为佳。于是这种感触,常常集中到历史上的一人一事上,且大多为悲凉慷慨的情韵。当然39怀古不只是伤感,如辙2上枢密太尉书的过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但此类壮语却绝非怀古正宗,逝事不回的憾恨与自我情感抒发的需要,连同中国文学的忧患特质,决定了历代怀古者的眼中常含泪水。美学家指出过:旅行的益处和一切可见的古迹的非凡魅力,都在于获得集中了许多散漫知识于其间的种种形象,否则就不会一起联想到。此种形象是许多潜伏的经验之具体象征,联想的深根使得它们能够吸引我们的注意,正如一个侥幸获得的形

9、式或一种富丽堂皇的材料肯定会吸引我们的注意一样。何以诗人喜好瞩目既往?只因现实场景与记忆中的材料撞击才能最大程度上激活诗兴。于是饱学之士每每喜好将昔时书本上获得的记忆,与眼前胜迹两相印证,可是他看到了什么?且在特定文化视野里又能看到什么呢?杜甫玉华宫咏: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唐代诗人眼中的唐太宗墓不过如此,那么更不用说古远的越王宫殿了。白越中怀古3的感伤性联想,也因他了解这宫殿昔日的豪华: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眼前的一点,恰恰是与记忆中的历史参照结合来看的。看到的虽只一点,说明的却是许许多多。古代文人多

10、通达史实,神州遍布的胜景古迹构成了他们观瞻题咏的丰富材料和话题。本来,几乎每一古迹都不再是原生态的物质外壳,早己镌刻上重重叠叠的文化遗存积累,构成了一个个有着特定历史与价值蕴涵的文化丛,何况又有诗人的情感媒介有意加工!因而睹物怀古就不仅仅是览旧址认残碑,或如颜延之还至梁城作那样感伤丘垅填城郭,铭志灭无文,更在前人题咏的若干文化库存上感兴生思,古迹旧址意象不过是主体相关联想丛集的载体与象征。以朝代论,怀古对象多为春秋吴国、六朝、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主旋律重在揭示某一历史时段的盛衰规律,从而感伤或痛责君主荒淫,导致国衰祚亡。这些亡国故事本来就史有所载,有稽可查,而回忆的金网又滤掉了亡国的其

11、他原因而咎归一责,旨在戒君王勿贪湎酒色,言下常常饱含叹惋惜憾之忱。如白居易隋堤柳写道: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此种作品,在忧外患严重,当道者治国不力之际为多。二、是要品赏韵味以地点论,怀古对象多以帝王曾经建都的地方为伤悼中心,如姑(吴宫)、长安(汉宫、渭水)、邺都、(北邙山)、金陵(建康)、汴京、临安(钱塘、西湖)等等;当然也不乏曾经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地点,如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等等。再就是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如湘妃祠、乌江亭、武庙、白坟等等。由贾的吊屈原赋起,历代凭吊怀古之作多以临故地睹旧景抒发自己的牢愁,因为古人推

12、重的是咏史不著议论,像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一诗,薛雪一瓢诗话如此评价: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著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自然压倒元、白。咏史怀古者在国将不国,或改朝换代之初为多。其中也有更深层的文化习俗方面的原因,那就是文人喜好在名山胜景处题辞,评论风物掌故、历史人物以标举风雅。如宋人周华清怀古言:吾家居处本关西,旧记遗踪事不迷;屡过华清无一字,恐人笑我不留题。又如早期诗话就注意到此,像宋人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在按门类辑录诗话时,还特于第十五卷、第十六卷设立了留题一门。但也有凭着对史事的了解,在想象中围绕特定的地点空间咏叹的。如元人陆挚作怀古等以地名置于怀古前的散曲十七首,分

13、咏、夷门、邺下、颍川、汝49南、广陵、京口、吴门、钱塘、金陵、浔阳、武昌、江陵、襄阳,都编织进了自身的感触情怀,感伤情调。像金陵怀古吟咏:记当年六代豪夸。甚江令归来,无花。商女歌声,台城畅望,淮水烟沙。问江左风流故家?但夕阳衰草寒鸦。隐映残霞,寥落归帆,呜咽鸣笳。至于养浩作山坡羊骊山怀古等,则气势贯注,分别咏骊山,沔池、北邙山、潼关、未央、,而又均以令人无可置疑、无从辩驳的二难推理句式收束。如怀古咏:桥上,凭栏遥望,舂陵王气都凋丧。树苍苍,水茫茫,云台不见中兴将。千古转头归灭亡,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骊山怀古其一咏: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14、列国周齐汉楚。赢,都变作了土;输,都变作了土。仿佛一切,在历史云烟过后都消逝无遗,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从而有力地表达出一切终归空幻的历史哲学。由于这些古迹较为集中,作者很可能的确实地亲临,从而也就不像陆挚那样多凭记忆兴感,而是以实景观照展开,逼真地再现出古迹如今的空间状貌来。汤式中吕普天乐怀古四首则分咏维扬、金陵、姑、钱塘,每首前均冠以问字,似在与古迹古事对话,像姑怀古:问姑繁华地,曾闻鹿走,漫说乌栖。黄金销蠡身,花露滴西施泪,一代英雄如昨日。卧骐麟高冢累累。长洲野草,孤城流水,古殿残碑。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英雄美女的残迹,也已为一片荒芜所掩。怀古在旧迹废址的空间上展开,即使纯写景状物,也自然透

15、露出不尽的凄凉失落的主体情怀。上述两点的时空结合,往往构成了怀古之作具体篇章的在情感网络。每个故国亡君、旧朝胜址,前代名贤、逝去往事,都带有各自辛酸又发人深省的历史与文化蕴。可见怀古之咏,并非原封不动地再现史实,而是在主体价值系统中取其所需,回忆的同时呈示着希望与期待。怀古的核心是记忆和对古人古事旧址那温馨的情感,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在创作主体这里,是复现经其筛选重塑的历史;在接受主体那里,是根据文字代码转译重现心中的历史,均非历史之全面客观的本来面目。如果撰写历史著作,总是无可回避地要进行选择。美国史学家贝克尔的论断是科学的,他说史学家们去选择和确认即使最简单的一堆事实,便是去给它们在某种观念模型以某种地位,仅仅如此便足以使它们取得一种特殊的意义。因此说话的并不是那种未经区别的事实,而是历史学家的理解。而充分诗意化情绪化了的怀古文学主题,更因其咏古即咏怀的绵长传统而更加主观化情意化,哪怕看似再客观的题材场景意象,也不免带有经主体现实感中介加工过的明显烙印。在主客信息交流的双向建构过程中,主体含有对未来向往的期待视野,根据这种向往来选择与复原记忆。而传统的兴象,即为怀古主题十分重视。祥龙论词随笔以诗经为典,认为咏古即是在咏怀,可以说道出了怀古之作的一条理想化标准:榛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