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亥革命纪念100周年文史研讨会上的讲话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45893371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6.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辛亥革命纪念100周年文史研讨会上的讲话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在辛亥革命纪念100周年文史研讨会上的讲话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在辛亥革命纪念100周年文史研讨会上的讲话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在辛亥革命纪念100周年文史研讨会上的讲话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在辛亥革命纪念100周年文史研讨会上的讲话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辛亥革命纪念100周年文史研讨会上的讲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辛亥革命纪念100周年文史研讨会上的讲话(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辛亥革命纪念100周年文史研讨会上的讲话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在辛亥革命纪念100周年文史研讨会上的讲话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重新了一下发到这里。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谢广东省政协和广州市政协的盛情邀请,使我有机会来到美丽的羊城参加纪念l00周年座谈会和 _72烈士殉难l00周年纪念活动,并能和广州市的政协委员们见面,谈谈自己研究辛亥革命史的心得体会,感到十分荣幸和高兴。 不久前刚出席了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大会最后通过的政治决议中指出:要“以振兴中华、复兴为主要内容,举行辛亥革命l00周年纪念活动,发扬光大辛亥革命精神,广泛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为推进祖国

2、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凝聚力量。”我觉得广东省和广州市政协是第一个响应大会号召,举行隆重纪念活动的地方政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过几天还要去西安参加陕西省的辛亥革命研讨会和祭黄帝陵的活动。) 广州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在近现代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l70多年前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虎门销烟和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拉开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序幕。而辛亥革命时期就有1895年兴中会广州起义、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三二九广州起义等。辛亥后,又有 _在广州领导的护法运动,召开 _一大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黄埔军校等。还有在广州开始北伐战争,爆发省港

3、大罢工和l927年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等等,可谓不胜枚举。其中三二九广州 _起义是辛亥革命时期 _和同盟会直接领导的历次武装起义中影响最大、最重要而且最为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一次起义。 _先生曾在建国方略中回忆道:“是役也,集各省革命党人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一搏。事虽不成,而 _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慨己震动全球,而国民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可以说它是辛亥年革命党人反清武装斗争的第一幕,打响了辛亥反清起义的第一枪,是辛亥革命的第一声春雷。关于 _起义今天上午座谈会上许多发言已作了充分阐述,我不再重复了。其实广州有许多研究孙 中山、辛亥革命和广州起义的专家、学者(如中山大学、省市社科院),我不敢

4、在此班门弄斧。今天主要谈谈自己研究辛亥革命史的一些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并敬请批评指正。今天讲的总的题目是辛亥革命的意义,主要讲五个问题:一、辛亥革命为什么会爆发?二、清王朝为什么会灭亡?三、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四、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五、辛亥革命的历史启示。 一、辛亥革命为什么会爆发? 我们今天考察和认识辛亥革命应该有历史大眼光和国际大视野。按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的说法,要看到三个一百年,即先看看辛亥前的一百年,理解辛亥革命是怎么发生的。再看看辛亥后的一百年的发展变迁,反思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还要展望今后的一百年,可以研究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我们先来看看辛亥革命为什么会爆发?是不是如有人所

5、说是由 _等少数革命者人为地制造出来的呢?它发生在1911年是不是仅仅是 _偶然呢?实际上,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长期顽强斗争的结果,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当然,革命并不是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的。列宁曾经指出没有革命的形势就不可能有革命。他列举了革命形势的三个特征:一是下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二是上层也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三是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大大提高。而我们回顾20世纪初的中国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形势。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已经使 _和 _空前尖锐。 _的野蛮掠夺和清政府的残暴压榨加上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已使中国下层人民实在活不下去,忍无可忍,只得逼上梁山了。发出了“四万万人齐下泪,

6、天涯何处是神州?”的呐喊。而上层清王朝 _也因倒行逆施,众叛亲离,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已经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各阶级、各阶层群众已经纷纷行动起来,出现诸如抗租、抗税、抢米、罢工、反洋教、拒俄、抵抗美货、收回利权、保路运动等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正如 _形容的那样,当时中国已经布满了干柴,只要有星星之火,即可成燎原之势。然而,革命的发生还需要有主观条件,如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初步发展,和近代新型 _群体的产生(各种新式学校、大批留学生)。许多爱国 _在当时的形势下从主张改良走向革命,组织革命团体(从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到同盟会等等);进行革命宣传(办报刊、写文章、翻译书刊,尤其像邹容的革命军一书,

7、影响极大);发动武装起义(仅同盟会就组织了多次)。而且形成了同盟会那样的革命核心力量,出现了 _、黄兴等革命 _物,提出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在这种客观革命形势和主观革命条件都已经比较成熟的情况下,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有其必然性,决不是几个革命家就能煽动制造出来的。 就像三二九广州起义(实际上是阳历4月27同,俗称 _起义)也是革命党人作了长期策划发动的。早在1910年11月, _就亲自在马来亚槟榔屿召开会议,具体筹划布置广州起义。决定向南洋等地华侨募集10万元经费,联络新军、巡防营、民军,还选拔了敢死队(选锋),许多留日学生和华侨青年也毅然赶回国参加起义。计划一举发动,攻下广州,号召

8、全国。后来因为消息走漏,清政府有了防备,大肆搜捕。黄兴在已经通知改期的情况下,孤注一掷,冒险出击。结果孤军奋战,终因敌我力量对比太悬殊而悲壮失败。假设这次起义成功,说不定会出现广州首义各省响应的效果。当然我们说历史不能假设,同时也不能苛求前人。 至于l919年10月10日爆发武昌起义,虽然也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但也是在湖北的客观形势(如张之洞在湖北搞洋务、练新军、办学校、建兵工厂、派留学生、造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和革命派长期艰苦工作打下的基础上(文学社、共进会在新军中活动),加上湖北革命党人当机立断抓住 _机遇,发挥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献身精神,发动了武昌首义,很快得到全国响应,终于形成革命高

9、潮。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在一个月内,就有了13个省(包括上海)及其他省的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二、清王朝为什么会灭亡? 清王朝自1644年清军入关取代明朝,统治了中国260多年,曾经出现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一度辉煌于世界(那时GDP世界第一,远远领先欧美)。那么它为什么会被辛亥革命一举推翻呢?20世纪初清朝 _也曾推行过新政改革(清术新政),为什么不能挽救其灭亡的命运呢?或者如有人所说如果没有辛亥革命,让清政府按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的路子搞下去,中国是否会更早进入现代化呢? 其实,清王朝的覆灭也是近代中国封建统治逐步衰败、腐朽

10、、没落的必然结果。清王朝自乾隆后期就开始由盛转衰走下坡路(如红楼梦描写的外强中干,里面已腐败不堪了)。尤其是 _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以致落伍于世界潮流。鸦片战争失败签订南京条约后,又迷信和议,苟且偷安,不思改弦更张,亡羊补牢,丧失了十年改革良机。以后遭到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沉重打击,清廷统治已是摇摇欲坠,只得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地主官僚镇压农民起义。虽然以后曾、李等洋务派办工厂、建海军,一度出现所谓“同治中兴”,但也只是如李鸿章说的是“纸糊的老虎”,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就 _暴露了清政府的 腐败无能。举个例子,正是前线战事吃紧之时,慈禧太后却在那里大办其六十大寿,皇帝大臣们只得放下军务陪她

11、听戏,大小官员们一心想的只是送什么礼物才能博得“老佛爷”的欢心,这样的政府能不打败仗吗?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使中国丧尽元气。难得年轻的光绪皇帝想有所作为,在 _梁启超等维新派的鼓动下实行戊戌维新,却又被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所扼杀,清王朝最后一次主动改革的机会也丧失了!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在刺刀下签订了辛丑条约,慈禧太后宣布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清廷己成列强之走狗、“洋人之朝廷”。此时,清政府实在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不得不开始了清末新政改革。其中有不少措施正是当年维新派的主张,如改官制、练新军、订法律、废科举、兴学校、奖 励工商业等。故不能简单把清末新政斥之为“假维新”、“政

12、治骗局”。有些改革措施对以后中国近代化转型也有很大意义(如废科举、订法律等)。但是这时清王朝统治毕竟已经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它自己已经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完成改革任务。正如 _所指出,清政府已如完全腐朽要倒塌的房子,难道用几根 木头就能把它撑起来吗?而且当权的贵族官僚也不肯轻易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千方百计阻挠拖延改革。因此清末新政不但没能挽救清王朝,反而更加激化矛盾,加速其垮台。如新政措施需要大量经费,清政府巧立名目,增收苛捐杂税,而经手官员们又乘机从中贪污、挥霍、大饱私囊,人民苦不堪言。新政中派出的留学 生、训练之新军,反而成了清王朝自己的掘墓人。特别是清廷尽管宣布要预备立宪,但又不肯放弃自

13、己的权力和既得利益,一再拖延立宪法开国会的期限,甚至倒行逆施成立“皇族内阁”,并镇压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和收回利权运动,致使原来尚试图通过立宪维护清政权的立宪派也对其完全失望,纷纷倒向革命。武昌起义后,清廷已无力镇压革命,只得依靠手握兵权的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而袁世凯这个大野心家则乘机“逼宫”,迫使隆裕太后与宣统小皇帝于l912年2月12日颁布退位诏书,统治中国267年的清王朝终于寿终正寝了。辛亥革命主要是革命派运用暴力革命手段,武装斗争的方式,同时也加上了立宪派的配合,袁世凯北洋实力派的“逼宫”等因素。在这种“合力”的作用下终于推翻了清王朝。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正是清政府自己的腐败反动

14、最后埋葬了自己。 三、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 谈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文革时期曾因其是资产阶级革命而加以否定、抹杀。现在也有人贬低其意义,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多少进步。甚至认为正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和皇帝,中国失去了统治权威,才出现后来的军阀混战、政治动荡,似乎反而是 _倒退。事实果真如此吗?因此我们必须阐明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就是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 _势力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振兴中华和民族复兴 开辟了道路。当时,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它仍要维护其既得利益,决不肯自动退出历

15、史舞台。因此辛亥革命用革命暴力推翻了清政权,正是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打开了闸门,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巨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至于辛亥革命后出现的军阀混战、政治动荡,一方面说明了正是因为辛亥革命打乱了中外反动势力的阵脚, _和封建势力再也难以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 _ 性,并没有真正推翻 _、封建主义的统治,而袁世凯和军阀势力则利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妥协性乘机篡夺权力,并依仗其军事实力割据、混战。因此, _才要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辛亥革命的另一丰功伟绩就是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即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_(中华民国)和资产阶级政权(南京临时政府)。也可以说是亚洲大国的第一个 _(菲律宾1897年革命曾一度成立 _和共和政府,但时间很短)。这也是一个历史性的巨变,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共识。因此,这以后当袁世凯、张勋企图复辟帝制时,就受到社会舆论的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