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2020年整理).pdf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5893261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58.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2020年整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2020年整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2020年整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2020年整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2020年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2020年整理).pdf(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问题 一、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及特征内涵及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 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 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走社会主义道路; 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不照抄、 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

2、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 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 它既不同 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第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民为本” ,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既不同于“以官为本,又不同于“以人为本” 。中 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

3、属于人民。 ”江泽民同志曾经强调指出,贯彻“三 个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还号 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 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所以,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计划、行政 手段来配置资源,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4、。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 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 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是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 有动力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实现共同富裕, 要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 我们要实 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第四、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十八大报告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 经济

5、社会发展的基础上, 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逐步建立以权 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第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什么?是广大人民。国 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因此必须受人民的监督。必须转变法治理念,从以法 2 治民、以权治民转向依法治官、以法治权。孟子说过: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把加 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6、,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二、二、 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问题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问题 (一)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冲击着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冲击着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认同。 1988 年, 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预言, 到 20 世纪末, 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将 “不 战而胜” 。不久,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联东欧原执政的 15 个共产党,有 10 个丧 失了政权,广大非执政的共产党力量锐减,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的挫折。一时间,西 方舆论和资产阶级人士欣喜若狂,纷纷预言:社会主义的历史已经“终结”

7、,社会主义要从世 界上灭亡了,21 世纪将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苏联东欧剧变和冷战结束,一方面对我国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带来严峻挑战, 使得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受到一定程 度的影响; 另一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速推进全球化, 并且加紧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 化的活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二)历史上的政策失误影响着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1984 年 6 月邓小平发表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讲话时指出:什么叫社会 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 发展生产力。 我们讲社会主义

8、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 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 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 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动摇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使得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国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

9、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 立性、 选择性、 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 人们的价值取向、 行为准则出现重经济、 重物质、 重实惠、重消费、重市场等观念,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 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 欠佳等问题。另外,随着收入水平的变化,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消费层次,导致了一部分人 心理严重失衡,长此下去就会引起不同群体之问的裂痕。 (四)政治表达与参与不足削弱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 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

10、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 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 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 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 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维护国家法制统一、 尊严、 权威, 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 但是,当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不够,人民群众政治表达与政治参与能 力的不足也导致人们对政治主体的政治认同削弱。如人大代表选举制、政治协商制度、基层 群众自治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传统

11、的政治参与制度,仍然需要自我发展和完善。比如 选举代表过程中买卖选票、 形式主义和随大流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的选民对候选人完全不了 解,对代表是否能反映选民意图持怀疑态度。再如政协制度仍然缺少完备的制度化、规范化 程序,一些民主党派人士出于种种原因未能充分行使参政议政的权利。近几年来,更多的公 3 民可以通过信访制度、 岗前公示制度、 听证会制度实现政治参与的愿望, 但他们同时也反映, 这些参与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传统参与制度的缺陷, 却有执行力度不足、 执行不到 位和走形式等诸多问题。 (五)各种社会不公正现象阻碍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党的十八大指出: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

12、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 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 设的基石。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和政 府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公平正义如果缺失和谐社会将面临考验。当 前社会不公正现象主要体现在贫富差距拉升幅度过大、 社会再分配力度较弱、 市场经济领域 中竞争规则不公正、政治生活中权利不公正、社会生活中的机会不均以及腐败等,这些必然 会影响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六)多样化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困扰着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由于经济生活的多元化带来的人们社会文化观念、 政治价值观的多样化也从一定程度上 削弱了社会公众对政治主体的政治

13、认同。 一方面, 我们倡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人 们,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不良思潮影响人们的成长成才,这实际上已经影 响了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三、三、 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建议和措施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建议和措施 人类社会在未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之前, 社会主义只能在不同的民族国家实 践,不同民族国家实践的社会主义,必然带有民族特色,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 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14、和制度自信。 为此, 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通过纵向历史维度的比较研究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让人们深刻领会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告诉我们, 只有社会 主义才能救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 但它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 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 付出各种代价、 接力 探索取得的。 它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 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 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

15、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 国的必由之路。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 创造、 积累的根本成就。 ” 由于它来之不易,所以必须备加珍惜;由于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所以必须始终坚 持;由于它要面向未来,所以必须不断发展。 第二,通过横向现实维度的比较研究,让人们深刻领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被实践证 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 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 国内忧外患

16、、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 兴的历史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旗帜的指引下,我们用 30 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需 要几百年才能走完的路程。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切合中国实际、能够指引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和实现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 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是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制度, 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 4 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第三,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让人们深刻领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 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充分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 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人民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