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2020年整理).pdf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5893043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4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2020年整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2020年整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2020年整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2020年整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2020年整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2020年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2020年整理).pdf(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在抗日战争中,从政治、军事等方面提出了符合全 民族利益、适合国情的正确抗战主张,并且以发挥自己的无限积极性,成为实现政治口号 所提出的任务的模范,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一、积极倡导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团结在抗日的旗一、积极倡导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团结在抗日的旗 帜下帜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的抗日战争中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军队和民众, 成为全民抗 战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定因素

2、。共产党在抗战实践中,不仅是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并且是坚定的维护者。 首先,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首先,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 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的旗帜,与日本共产党联合发表声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1933 年, 又发表了在停止进攻红军、给予人民以自由权利和武装民众三个条件之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 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1935 年华北事变后,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提出了停止 内战,组织全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共同进行抗日救国的政治主张,并且在瓦窑堡 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共

3、产党提出的一系列 抗日主张,与国民党对日不抵抗并坚持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赢得了广 大民众的支持,将全国各党各界各派各军,以及广大民众紧紧地团结在抗日的旗帜下,发挥了 执政的国民党应该发挥而没有能够发挥的作用, 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群众 基础。 其次,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推动者。其次,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推动者。对共产党来说,促成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建立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同国民党的关系。而这时的国共关系在经历十年内战后,已 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国民党是执政党,掌握着全国的政权和军队;共产党没有合法地位,力量 要弱小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 推动国

4、民党政策的转变并非易事, 共产党经历了从反蒋抗战、 逼蒋抗战到联蒋抗战的艰难过程,其间,适时采取的两个重要政治步骤,对两党重新合作发挥 了重要作用。第一个重要政治步骤是从民族大义出发,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第二个重要政 治步骤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共中央以通电的形式致电 1937 年 2 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三 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和改良人民生活等五项 要求。同时表示,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将此定为国策的基础上,作出取消两个政权敌对,红 军改变名称, 在革命根据地实行新民主制度和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等四项保证。五项要求和四 2 项保证,“是带原则性的让步,

5、为着一个大的问题,就是为着抗日”,(毛泽东传(1893 1949)第 429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以必要的让步,争取了国民党抗日。通电发 出后,得到全国民众的热烈支持,并且推动了国民党内部抗日派反对亲日派的斗争。在国民党 五届三中全会上,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等十多人提出了恢复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 工”三大政策的提案。会议通过的决议虽然使用的还是语言,但事实上接受了国共两党合 作抗日的政策。毛泽东对此评价说:“如果没有这一步骤,则两党合作的建立势将推迟,而这 对于迅速准备抗日是完全不利的。”(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 363 页) 第三,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模范实践者

6、。第三,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模范实践者。抗战爆发后,共产党高举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在抗战中与国民党真诚合作,带动了各方面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在对日作战中,红军改编的八路军和英勇奋战,不仅取得 了平型关大捷,而且在太原、徐州等会战中,很好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实现了两 党军事上的友好合作。在山西抗战前线,很好地处理了同阎锡山的关系,协商成立了有中共和 八路军代表参加的各级战地动员委员会,成功地创造了以统一战线方式组织民众抗战的范例。 在国民党统治区, 利用蒋介石邀请中共代表参加国民参政会和军委会政治部的有利条件与有限 权利,动员广大民众投身抗战

7、,并且通过公开合法的身份,同国民党官员和将领、地方实力派 领导人、华侨及工商界爱国人士等广泛接触交往,宣传团结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这些工作 都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和发展。 第四,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定维护者。第四,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定维护者。抗日战争时期,尽管国内阶级矛盾 依然存在, 但由于民族矛盾是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阶级斗争必须服从民族矛盾。 因此,从抗战一开始,共产党就明确提出要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并且依靠这 一原则,既妥善处理了国共之间的关系,维护了合作抗日的局面,又没有束缚自己的手脚,这 “是把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引向胜利之途的中

8、心一环”。(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 394 页)武 汉沦陷后,伴随国民党磨擦的加剧,共产党进一步提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 对投降、分裂、倒退”的主张,并在斗争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效 策略。具体来说,在国内关系上,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毛 泽东强调,争取中间势力极为重要,因为“在,这种中间势力有很大的力量,往往可以成 为我们同顽固派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 748 页)对国民党顽固 派,则采取“又联合又斗争”, “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斗争的原则是“有理、有利、有节”。 这些重要的策略原则,对全党在复杂的斗争中正确

9、处理民族矛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巩固与发 3 展统一战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事实说明,在共产党的不懈努力下,中华民族达到了空前的大团结。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建立、 坚持和维护, 为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二、坚持和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把敌后战场变成抗击日军的坚强堡垒二、坚持和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把敌后战场变成抗击日军的坚强堡垒 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抵抗日本侵略者有效和重要的形式。 在 1937 年 8 月召开的洛川会议上,共产党就明确提出,红军在抗日战争现阶段的战 略方针, 是以游击战争为主。为什么把只有战术问题的游击战争提

10、高到战略地位呢?共产 党的依据主要是两个。其一,也是最主要的,是依据的国情。毛泽东曾这样分析:既 不是小国,也不是一个强国,而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与相对应的,是日本侵略军的强大 和兵力不足。日军因其强大在占地甚广;又因其兵力不足,战争长期性发生了。同时,由 于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 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游击战的本身,不只有战术问题,还有它的特殊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 2 卷第 327 页,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年第 1 版) 其二,红军在长期革命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游击战争经验,游击战争“才能发挥红军特

11、长, 给日寇以相当打击。”(毛泽东年谱中卷第 8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版)基于上述认识,共产党反复强调,要把游击战争“坚持到底”,并明确表示,“在战 争问题上, 抗日战争共两党的分工, 就目前和一般的条件说来, 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 共产党担任敌后的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是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的。”“游 击战争如失败,我们须负严重的责任”;“我军应坚持既定方针,用游击战配合友军作战。”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 2 卷第 427、57、85 页) 八年抗战的历史证明,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不仅在敌后战场表现出了“很大的威 力”,而且在全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极其

12、重要的作用。 首先,游击战争在敌后的开展,促成了战略相持阶段的提前到来。首先,游击战争在敌后的开展,促成了战略相持阶段的提前到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战争形势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节节抵抗、节节败退,不断消耗 日军兵力。 另一个方向是八路军奉命把游击战争发展到五台山、 吕梁山、 太行山等绵亘的山地, 扩大到冀南平原、冀中平原等广阔的平原地带,在晋察冀、平西、冀东、冀中、冀南、晋西北、 晋冀鲁豫、大青山等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华北敌后战场;奉命把游击战争发展 到华中,建立苏南、皖南、皖中和豫东等抗日根据地,开辟华中敌后战场。游击战争在华北、 华中敌后战场上迅速展开,

13、相继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对日军占领的一些交通要道和大中城 4 市形成“反包围”的军事态势。日军在未占领武汉之前,就已经深感到华北的八路军是其 的“绊脚石”,华中的“是共产军,很灵活,他容易生根”。日军在占领武汉、广 州之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被迫将原定的速决战略改为持久战略,抗日战争由此转入 战略相持阶段。其中,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是促成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到来的 一个重要因素。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在大半个将变为日军的后方的时候,“如果没有最广 大的和最坚持的游击战争,而使敌人安稳坐占,毫无后顾之忧,则我正面主力损伤必大,敌之 进攻必更猖狂,相持局面难以出现,继续抗战可能动摇”。(毛泽

14、东军事文集第 2 卷第 427 页) 其次,敌后游击战争把大量的日、伪军拖在敌后战场上,从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其次,敌后游击战争把大量的日、伪军拖在敌后战场上,从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 军正面战场。军正面战场。中共武装力量在敌后坚持和发展游击战争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在敌后战场拖 住日军的兵力,协助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从这个目的出发,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共产党领 导的游击战争在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平原、山岳和湖沼等地区广泛地开展起来。他们以自身伤 亡 40 余万人的代价,取得对敌作战 125 万次,消灭日、伪军 1714 万人(其中日军 527 万人)的辉煌战绩,同时打破了日军先确保占领地域的

15、“治安”,消灭中共抗日武装及其根据 地,从而摧毁各敌后战场,然后再抽出兵力集中全力进攻正面战场的企图,使日、伪军的兵力 深陷在敌后战场上。用毛泽东的话说:“敌人原欲摧毁敌后战场,再攻正面战场,但是不可能 了,为救死计,被迫着同时挑起这两个战场在肩上。”(毛泽东军事文集第 2 卷第 724 页) 第三,游击战争变日军后方为前方,极大地破坏了日军“以战养战”的政策。第三,游击战争变日军后方为前方,极大地破坏了日军“以战养战”的政策。战略相持 阶段开始后,日军在占领区内实行所谓“以战养战”政策,以残暴的经济掠夺,来供给它 进行侵略战争的需要,使华北、华中的占领地域成为日军的后方兵站基地。用敌后游击战

16、争破 坏日军的“以战养战”政策,是中共武装力量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各部队破坏敌人“以战 养战”政策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由于共产党坚持 和发展敌后游击战争,日军的“以战养战”政策一直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到了 1943 年,日军 在占领地域仍然不得不为一些重要军需物资的开发担忧。日军的战斗详报不得不承认,中共武 装力量“对破坏重要的战争资源地区及设施的策动渐趋激化,其手段也更加巧妙、恶毒”,不 可等闲视之。(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华北治安战(下)第 340 页,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三、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努力发挥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三、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努力发挥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 5 抗日战争爆发时,共产党已经过 16 年艰苦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