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3月摸底考试(一模)语文试题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5890598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7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3月摸底考试(一模)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3月摸底考试(一模)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3月摸底考试(一模)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3月摸底考试(一模)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3月摸底考试(一模)语文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高三年级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第卷( 阅读题 ) 和第卷 ( 表达题 ) 两部分,其中第卷第三、 四题为选考题, 其它题为必考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中性 ( 签字 ) 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 黑色线框 ) 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 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 号涂黑。 第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必考题 ( 共 45分

2、)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 3题。 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的产生,承沿了“诗六义”之一“赋”的表现手法,是诗经 基础上的发展。赋之名称由诗经而来,它与诗经有着密切关系。赋与楚辞也有承继关系,只 要细读楚辞作品即可发现:楚辞中出现了铺陈现象,有些篇章显然已具备较多赋的成分。但 是,楚辞毕竟又不同于赋。楚辞内容长于“言幽怨之情”,抒情成分浓;而赋“铺采摛文, 体物写志”,抒情成分淡,咏物说理多。宋玉的风赋、 钓赋,内容为咏物,以不带抒情 成分的客观者口吻描述,符合“直书其事”、 “体物写志”特征。严格说,楚辞也应是赋的近 源。 赋在战国后期形成,秦时只产生

3、了一些杂赋。到汉朝,突发勃兴, 涌现出大量的赋家及 其赋作品。汉帝国的强盛,使帝王贵族奢侈淫逸之风滋长,伴之而成的,便是歌功颂德文学 的畸形发展; 汉代献赋制度的产生,促使文人竞相撰著赋作。但它们过于追求词藻、堆砌铺 陈、多奇字僻字,又因长于铺陈,自不免失之繁琐、累赘、堆砌。而文学成就较高的如班固 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也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它们对研究汉代社会的政治、历史、 文化、风俗、地理、艺术等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赋发展到魏晋,出现新趋势:篇幅减小,题材扩大,抒情成分增多。这种趋势,虽汉时 2 已萌发, 并出现了一些抒情小赋,但整个文坛尚未形成风气,且数量不多,故而主宰汉文坛 的仍是大赋

4、; 而到魏晋时, 由于赋在风格特征上逐步趋向于诗歌化,因而在赋史上开始了一 个新的阶段。 建安以后文人作赋,大多旨在抒情,而不注重献赋媚上,这使赋成了抒情工具。这一时 期的赋,多半产生于宴席、聚会场合,文人常常即席命题作赋,因而客观上限制了篇幅。赋 的题材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登临、 凭吊、 悼亡、 伤别、游仙、 招隐等内容均出现在了作品中, 它们不限于咏物,抒情、叙事、咏物并现,且抒情味增浓,文字趋向清丽,逐步摆脱了汉大 赋大段铺陈、堆砌辞藻的陋弊,作品中反映现实、表现人生、追求理想、描画田园山水的内 容占了主要地位。如曹植洛神赋、王粲登楼赋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等,它们感情 真挚, 清雅动人,

5、展现了魏晋小赋的清新风貌。这主要是由于赋的作家继承恢复了楚辞的抒 情传统, 积极接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吸取了建安诗歌的比兴手法,使赋这一文学形式充分发 挥了它的特长,减弱或避免了它本身的弊病,体现出了以文寓情、借文寄情的文学特性,从 而提高了文学鉴赏性与审美性。 南北朝时期,赋走上了骈丽阶段,追求形式技巧,讲究韵律音节。这一阶段,赋的内容 单薄,文学价值削弱。艺术形式的追求大大强于思想内容,文辞的骈偶化,成了一种时尚, 与文坛上崇尚骈丽的风气紧相呼应。 赋从开始产生、发展,到南北朝,走过了包括从大赋到小赋到骈赋的历程,对一种文学 形式来说,它已走向衰落。唐宋以后,形式上还存在的律赋,已没有什么文

6、学价值了。而文 赋,从文学价值看, 不少作品在文学史上很有地位与影响,如杜牧 阿房宫赋、欧阳修 秋 声赋 、苏轼赤壁赋等,但仔细辨之,它们已基本上接近散文,丧失了作为赋文体的基 本特征,只是标以“赋”题而已,其价值与声誉似乎不能全记在赋的账上了。 (节选自徐志啸赋文体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有删改 ) 1下列关于“赋”这一文体的表述,不 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在“诗六义”之一“赋”的表现手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且赋之名称就是从诗经 中来的,可以说诗经是赋的远源。 B在汉帝王贵族奢侈淫逸之风滋长和歌功颂德文学的畸形发展的背景下,又正好产生 了献赋制度,文人竞相撰赋,因此汉涌现出大量的赋家及其赋作。 C魏

7、晋时期,出现了赋史上一个新趋势,那就是产生、发展并盛行了篇幅减小、题材 扩大、抒情成分增多且风格特征趋向于诗歌化的抒情小赋。 D南北朝时期,赋发展到了内容单薄、追求形式技巧、讲究韵律音节的骈赋样式,它 呈现出形式的追求大大强于思想内容以及文辞的骈偶化的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内容上直书其事,抒情成分淡,咏物说理多。 宋玉的风赋 钓赋是以不带抒情成分的客观者口吻来描述事物的。 3 B班固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文学成就较高,也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对研究汉代 社会的政治、历史、文化、风俗、地理、艺术具有一定意义。 C建安之后赋的题材有了拓展

8、,抒情叙事咏物相互结合,有的感情真挚,如曹植洛 神赋 、王粲登楼赋 、陶渊明的感士不遇赋展现了魏晋小赋的清新风貌。 D唐宋以后的文赋,如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 、苏轼赤壁赋 ,它们在 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要归功于其作为散文文体而不是作为赋文体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中有些篇章出现的铺陈现象,已具备较多赋的成分,因而赋与楚辞应有承继关 系,楚辞也应是赋的近源。战国后期赋形成了,秦时只产生了一些杂赋。 B建安以后的文人作赋,大多重在抒情,使赋成为文人的抒情工具,并且赋的篇幅大 受限制而成短篇,这些是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紧密关联的。 C魏晋时期的赋吸收和继承了

9、楚辞、乐府民歌和建安诗歌的优秀传统,减弱或避免了 它本身的弊病,体现了借文寄情的文学特性,提高了鉴赏性与审美性。 D赋到了南北朝时期,已走过了从大赋到小赋到骈赋的历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来说, 已走向衰落。唐宋以后,形式上还存在的律赋,就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 一) 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允,字伯恭,勃海人也。司徒崔浩以国史之被收也,敕允为诏,自浩已下百二十 八人皆夷五族。允持疑不为,频诏催切。允乞更一见,然后为诏。诏引前,允曰:“浩之所 坐,若更有余衅,非臣敢知。直以犯触,罪不至死。”世祖曰:“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 矣。

10、 ”浩竟族灭,余皆身死。 高宗践祚,司徒等皆受重赏,允既不蒙褒异,又终身不言。其忠而不伐,皆此类也。而 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 以待之。礼敬甚重,晨入暮出,或积日居中。 有上事陈得失者,高宗省而谓群臣曰:“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闻者, 皆侃侃言说, 无所避就。 朕闻其过, 而天下不知其谏,岂不忠乎! 汝等在侧, 曾不闻一正言, 不自愧乎?”遂拜允中书令。有司曰: “允虽蒙宠待,而家贫布衣,妻子不立。”高宗怒曰: “盍先言?今见用,方言其贫。”是日幸 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 高宗重允,常不名之,恒呼为“令公”

11、。 “令公”之号,播于四远矣。高宗崩,显祖居谅 暗,乙浑专擅朝命,谋危社稷。太后诛之,引允禁中,参决大政。允曰:“臣闻经纶大业, 必以教养为先。请制郡国庠序 。立博士取博关经典、世履忠清、堪为人师者,学生取郡中清 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显祖从之。郡国立学,自此始也。允秋月巡境,问民疾苦。 至邵县,见邵公庙废毁不立,乃曰:“邵公之德,阙而不礼,为善者何望。”乃表闻修葺之。 4 劝民学业,风化颇行。后允以老疾,频表乞骸骨 ,诏不许。卒,年九十八,谥“文” 。 ( 选自魏书 ?高允传,有删改 ) 【注】 “谅暗”,指帝王居丧时所住的房子。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而允

12、谏言帝 / 从容 / 听之或有触迕 / 帝所不忍 / 闻者命左右扶出/ 事有不便允 / 辄求见帝 / 知允意 / 逆屏左右以待之 B 而允谏言帝 / 从容听之 / 或有触迕 / 帝所不忍闻者/ 命左右扶 /出事有不便允/ 辄求见帝 / 知允意逆 / 屏左右以待之 C而允谏言 / 帝从容听之 / 或有触迕 / 帝所不忍闻者/ 命左右扶出 / 事有不便 / 允辄求见 / 帝知允意 / 逆屏左右以待之 D 而允谏言 / 帝从容 / 听之或有触迕 / 帝所不忍 / 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 / 允辄求见帝 / 知允意逆 / 屏左右以待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 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设

13、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本文中的“有司”与出师表“宜付有 司论其刑赏”及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一样,均指专职官吏。 B封建时代皇帝亲临某处,叫“幸”;受皇帝宠爱,也叫“幸”。本文“是日幸允第” 的“幸”与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都含有这两个意思。 C “庠序”,指古代乡学, 与帝王的 “辟雍”、诸侯的 “泮宫” 等大学相对。 后泛指学校, 如寡人之于国也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庠序”就是指学校。 D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称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 乡去。本文的“乞骸骨”和张衡传“上书乞骸骨”中的“乞骸骨”意思一样

14、。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为人正直,敢于直谏。司徒崔浩因国史案被判灭族,高允进谏,认为崔浩 对朝廷虽有触犯,但判罪过重,宜轻判。世祖最终听从了高允的建议。 B高允尽职忠君,受帝礼敬。高允忠诚而不自我夸耀,很多情形都如此,并且得到皇 帝高级别礼遇和尊敬,有时早晨进宫晚上出来,有时几日居住在宫中。 C高允一心为公,清贫廉洁。高允身为高官,可家里贫穷得如同百姓一样,妻儿都无 以为生,家中只有几间草屋、粗布被子和破旧棉袍,厨房中只有咸菜。 D高允重视教育,劝民学业。高允认为治国大业必须以教育和培养为先导,建议在郡 府设立学校;他巡视邵县时鼓励百姓学习问业,使风俗教化

15、盛行起来。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言说,无所避就。(5 分) 译: (2) 乃曰:“邵公之德,阙而不礼,为善者何望。”乃表闻修葺之。(5 分) 5 译: (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菩萨蛮 韦庄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 注:这首词创作于韦庄浪迹江南、思乡怀人之时。红楼:代指富豪家的楼阁。流 苏帐:装饰着彩须花缕的帐子。金翠羽:本指美人的金钗,这里代指歌女。 8、请从虚与实的角度对词的下片

16、进行赏析。(6 分) 9、清代张皋文认为此词是词人“留蜀后寄意之作”,看似思乡怀人,实际上借用了离骚 中的“众芳之所在”和“美人譬于君”的比喻手法,流露出“惓惓君国之思”。请结合词的 上片进行简要分析。(5分) ( 三) 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写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 子是: _ , _ 。 (2) 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_, _ _。 (3) 在论语十则中,孔子用“_ , _ ”两句话概 括了学习的三个层次。 乙选考题 (25 分) 请考生从以下三、 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的小题。考生作答时, 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