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蚕长大了》教学设计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5888367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6.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蚕长大了》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蚕长大了》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蚕长大了》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蚕长大了》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蚕长大了》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蚕长大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3 课,也是第 1 课的延续。 第 1 课学生启动了蚕的饲养活动。通过一段时间对蚕宝宝的照顾,以及观察 记录活动,学生对自己饲养的蚕有了一定的感情,对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也保 持着浓厚的兴趣。本课将处于4 龄期左右的幼蚕拿到教室中,主要目的是观察研 究蚕的幼虫的身体特征及其行为习惯,继续学习研究动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对于蚕一生的观察研究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活动,许多观察记录活动是在课外 进行的。因此,实施本课教学前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展示他们的观察记录,交流蚕 在这段时间内身体、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以及饲养蚕的经验和教训。

2、 本课教学后要引领学生关注蚕未来的生长变化,进入5 龄期的蚕将要吐丝结 茧,教师要指导学生改造蚕宝宝的“家”,为其吐丝结茧做好准备。 【学生分析】 学生饲养的小蚕开始慢慢长大,学生每天认真观察小蚕如何吃叶子,坚持给 小蚕清理粪便,坚持观察记录小蚕的运动情况和外形变化(小蚕身体逐渐由黑变 灰,再变白,脚丫数量越来越多,脚丫的力量越来越强),还发现了小蚕会睡觉、 会蜕皮,但是还不是很清楚这叫什么现象,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蚕的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 2. 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3. 蚕的身体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刺激。 4. 蚕

3、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 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通过查阅资料和积累经验,掌握正确的养蚕方法。 2. 能用文字和画图的方法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 3. 会借助尺子、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幼蚕的生长变化。 2 4. 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 对养蚕活动及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 2. 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3. 理解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体会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 2. 知道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

4、一步体会到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用文字、 画图、测量的方法来记录和描述蚕在生长过程中的身长、 体重、食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难点: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 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4 龄期或 5 龄初期的幼蚕、桑叶、棉签、放大镜、尺子、饲养盒 等。 教师准备:幼蚕生长变化的资料、不同时期幼蚕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谈话:同学们,经过精心孵化,蚕卵里孵出了蚕宝宝,我们的蚕宝宝是什 么样的?长大一些的蚕宝宝又是什么样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大家带来的 蚕。 2. 学生汇报交流。 3.

5、出示图片并讲解: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蚕卵23 天就会孵化出小蚕。刚孵 化出的蚕宝宝又黑又小像只小蚂蚁,身上长满细毛,被称为“蚁蚕”,也叫“ 1 龄 蚕” 。蚁蚕体长 23 毫米,体宽约 0.5 毫米。经过两周左右的时间,蚁蚕身体逐渐 长大,颜色也逐渐从黑色变成了白色,长成了同学们熟悉和喜爱的蚕宝宝。蚕会 经历 4 次蜕皮,每蜕皮一次增加一龄,此时经过四次蜕皮的蚕称为5 龄蚕,蚁蚕 到 5 龄蚕这个阶段称为蚕的幼虫阶段。 4. 提问:从蚕卵孵化出蚕宝宝到现在,大家发现蚕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3 5. 学生回答。 6. 揭题:蚕长大了。 设计意图: 从第 1 课开始养蚕,学生已经亲历了蚕卵孵化、蚁蚕长

6、大变得白 白胖胖的过程,现在的蚕大部分已经过3 次蜕皮进入 4 龄期。教师通过谈话的方 式聚焦在现阶段饲养的蚕上,引导学生明白他们熟悉的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将 学生的生活词汇转换成科学词汇。之后,以学生的课外观察活动为基础,将学生 研究的视角聚焦到蚕的幼虫上,提出“刚出生的蚕的幼虫是什么样的?长大一些 的幼虫又是什么样的呢?”的思考问题,明确了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探索 活动一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 1. 提问: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2.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从 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

7、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3. 师生互动,完善蚕幼虫的生长变化记录表。 4. 提问:哪些条件会影响蚕的生长发育? 5. 学生回答。 6. 小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所以,我们必 须保证给蚕提供新鲜的、干净的桑叶,否则会危及到蚕的生命安全。 设计意图 :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包括蚕吃食物、排除粪便、运动方 式、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蚕不吃不动处于眠的状态以及蜕皮、吐丝结茧、身体不 断长大等现象。对于蚕生命活动现象的观察,从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构建认知。一 是通过现场观察自己养的蚕在蚕房中的行为,描述它们的生命活动现象;二是通 过观察蚕房中的粪便、被吃过的桑叶上留下的痕迹、蚕房中

8、出现了蚕丝等现象推 测蚕的生命活动;三是通过与刚出生的蚁蚕身体大小的比较,发现蚕在不断长大 等。 活动二观察并描述蚕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 1. 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蚕幼虫的生长变化。下面我们来认识蚕的外部形态。 大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2. 学生观察。 4 3. 学生汇报交流。 4. 小结:蚕的幼虫身体呈圆筒形,分头、胸、腹3 部分。头小,两侧各分布 着 6 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有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 小孔,为吐丝孔。胸部 由 3 个体节组成,每节有1 对胸足,共 3 对胸足。 5. 提问:蚕用什么吃东西?蚕的口器对它吃桑叶有什么好处?蚕的足对它的 爬行和进食有什么作用? 6. 学生猜测。

9、7. 讲解:进食时,胸足能协助口器把持桑叶。腹部由10 个体节组成,第3、 4、5、6 节各生 1 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第10 节有 1 对尾足,可用来夹持物 体,并固着身体;第8 节背面,生有尖形肉质突起,称尾角;在胸部第1 节和腹 部前 8 节每节两侧各生有1 个黑点是气门,是蚕的呼吸器官。任何生物的身体结 构都有维持它生存的功能。 8. 追问: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还有哪些变化? 9. 学生猜测。 10. 学生阅读资料。 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蚕蜕皮前不吃也不 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蚕共需蜕4 次皮。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和讨论,

10、让学生用文字和数据记录蚕的生长变化,并且 鼓励学生采用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多种方式进行记录。同时让 学生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观察记录的重要性。本部分内容除了 帮助学生了解蚕幼虫的外部特征,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提升观察研究动物外部形态特征的能力。观察记录单意在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蚕 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下来,这也是研究生物常用的方法。 三、拓展 1. 提问:照这样长下去,蚕将会怎样变化? 2. 学生猜测。 3. 讲解:一般情况下, 蚕蜕皮 4 次后进入 5 龄蚕,再经过约一个星期的时间, 蚕就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

11、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 食欲减退,食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躯缩 短,腹部也趋向透明。 蚕体头胸部昂起, 口吐丝缕, 左右上下摆动寻找营茧场所。 5 为了方便蚕结茧,我们事先要用草梗扎小架子、用纸板做格子房,也可以用小棍 搭架子。如果没有及时为蚕搭好结茧场所,它在吐丝的过程中会因中毒而死亡。 设计意图: 蚕将会怎样变化?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需要学生在养蚕 的过程中细心观察,为接下来蚕吐丝结茧做好准备。本课拓展部分是指导学生为 蚕结茧做准备及观察蚕吐丝的过程。蚕吐丝结茧时需要借助外界物体固着吐出的 丝。指导学生用纸板做成的小格子,将其放在蚕房中。 四、课堂小

12、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蚕的身体由短变长、由细变粗,体色由黑色变成 白色,身体表面有许多细毛且变得光滑,排出的粪便颗粒越来越大,吃的桑叶也 越来越多,这些变化表明我们的蚕在逐渐地长大。蜕皮4 次后的 5 龄蚕,再经过 半个月左右,就会结茧变蛹。从蚁蚕开始到结茧变蛹前这个阶段称为蚕的幼虫阶 段,是继蚕卵之后蚕生长发育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同学们回家后继续观察,看看 蚕是如何结茧的。 【板书设计】 3. 蚕长大了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用图画记录我们看到 的蚕的幼虫和它的食物。 使用说明:可以让学生每天观察 记录,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蚕幼虫的形 6 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及时记录的习 惯。教师要提醒学生,基于观察到的 事实,画出看到的真实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