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整理西方音乐史 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5885513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2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整理西方音乐史 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020年整理西方音乐史 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2020年整理西方音乐史 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2020年整理西方音乐史 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2020年整理西方音乐史 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整理西方音乐史 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整理西方音乐史 复习提纲.doc(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方音乐史西方音乐发展的各个时期:第一章、古希腊与古罗马音乐(约公元前12世纪公元5世纪)第一节、 古希腊音乐一、古希腊的音乐发展状况1、音乐与神的崇拜2、诗歌的繁荣(1) 史诗: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2)抒情诗歌的繁荣 较早的抒情诗作者萨福、阿西乌斯、泰潘德。3、古希腊的戏剧(1) 特点:希腊的“悲剧” 集音乐、诗歌、舞蹈、表演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艺术;音乐(尤其是声乐)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独白或对白都是用歌唱来表达, 歌唱的同时也有器乐简单伴奏;合唱是载歌载舞的;舞蹈动作简单。(2)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匹得斯n二、古希腊的乐器希腊的乐器主要有弦乐和

2、管乐两类,弦乐的代表是里拉琴,管乐的代表是阿夫洛斯管。n三、古希腊的音乐理论1、音阶和调式理论 在当时的古希腊,音阶的构成以四音音列为基础。四音音列可以根据全音和半音的不同位置,排列成7种不同的音阶,它们分别是多里亚、弗里几亚、利第亚及其各种变体,是以古希腊的几个重要氏族部落的名称为其命名的,排列方式自上而下。各种调式2、音乐社会功能的学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利士多德等人认为,音乐是净化心灵、教化品性的重要手段,重视音乐在社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n四、总结古希腊音乐的特点:织体:单声部音乐,即使有合唱、伴奏,也是以同音或八度伴和。旋律和节奏:自由,与诗歌的韵律、节奏一致。调式:古希腊调式,排列

3、自上而下,以希腊部落民族定名。记谱法:用希腊字母或类似字母的符号记谱。第二节、古罗马音乐n一、古罗马的音乐特点1、基本沿袭希腊音乐,但由于罗马人崇尚武艺,因此铜管乐器相当发达。演出规模极度扩展,最多时达几百件乐器。图 拉 真 凯 旋 门 /君 士 坦 丁 凯 旋 门2、古罗马人的音乐观念和希腊很不相同:在古希腊,人人都参与音乐活动,认为音乐是健全人格、有着高尚修养的表现;古罗马却仅仅把音乐看作一种纯粹的娱乐,失去了希腊艺术 的高尚与纯真。n二、基督教音乐兴起n基督教于公元1-2世纪在罗马帝国产生、流传。n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定基督教为国教。n基督教发展出一种新的音乐观:排斥任何世俗、娱乐性的

4、音乐,音乐集中于教堂和修道院,成为精神拯救的工具;基督教会提倡纯声乐,竭力反对使用乐器伴奏;在圣咏的演唱方式方面,由男女老少都可咏唱改由经过训练的唱诗班咏唱。n公元476年,古罗马灭亡。基督教成为即将到来的中世纪从古代继承下来的唯一的文化遗产,从此主宰着中世纪的大部分时期。第二章、 中世纪音乐(约公元4501450 年 )圣 马 可 大 教 堂 ( 意 大 利 ) / 圣 玛 德 林 教 堂( 法 国 )/圣 安 布 罗 乔 教 堂( 意大利 )/ 巴 黎 圣 母 院 第一节、格里高利圣咏一、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公元6世纪末,格里高利一世派各地僧侣收集整理各地的圣咏,经过修订、补充,选编成两本唱

5、经歌集,并订立了许多演唱的规则,命令各地教会广泛采用,从而统一了罗马教会仪式和所 用音乐。统一后的圣咏以格里高利一世命名,称为“格里高利圣咏”,也因表情肃穆、风格朴素而称之为“素歌”。二、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情绪:情绪肃穆、超脱,采用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排斥人世激情。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和语言的抑扬顿挫有着密切的关系。节奏:自由而无固定节拍,依照歌词韵律的长短抑扬而定。织体:和古希腊音乐一样,也是单声部音乐。歌词:以拉丁文为歌词,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演唱方式:大致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四种。调式体系:教会调式。三、格里高利圣咏在礼拜仪式中的运用罗马教会的

6、礼拜仪式分为日课和弥撒两大类。弥撒仪式中的条目分为专用弥撒和常规弥撒。其中常规弥撒分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五个部分。四、格里高利圣咏的扩展 (1)附加段是在原有的格里高利圣咏的基础上进行附加或插入的材料,可以在原圣咏前附加或 在圣咏中间插入新内容,目的是对圣咏的内容进行说明、解释。(2)继叙咏是附加段的一种表现形式,用于弥撒仪式中。它在弥撒礼拜中紧接在“哈利路亚”之后,开始是在“哈利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最后脱离哈利路亚成为一种独立的形式,因此也称为“哈利路亚附加段”。(3)宗教剧是以圣经故事为内容的戏剧表演形式,由对话体附加段演变而来,其表演过程始终有音乐伴随。后来这种形

7、式发展成为神秘剧(mysteryplay)。第二节、多声部复调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一、奥尔加农(organum) 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是产生在公元9世纪,是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固定调,在它的上方或下方加上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声部,从而构成简单的二声部音乐,这种最早的复调音乐叫奥尔加农,也叫平行奥尔加农。1、 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 : 2、花唱奥尔加农:大约在12世纪左右,奥尔加农声部由原来的下声部转向上声部,音符增多,越来越具有流动性和装饰性,与低声部格里高利圣咏构成了多音对一音的关系,低声部圣咏曲调的单个音被拉长,原有的旋律感被削弱。二、迪斯康特(discant)12或13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复调形式,定旋

8、律声部和对位声部以反向进行为主,是一音对一音演唱的风格,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与奥尔加农即兴式的松散结构有很大区别。三、巴黎圣母院乐派巴黎圣母院复调有两种特征:华丽装饰的花唱奥尔加农和节奏规整的迪斯康特,与以前所不同的是,圣母院复调常把两者结合使用,即在花唱奥尔加农之后接上迪斯康特,前后形成风格上的对比。圣母院乐派的两位杰出的作曲家是莱奥南和佩罗坦。莱奥南以擅长写作花唱奥尔加农著称,这种复调体裁在他手中被发展到顶峰;佩罗坦的复调特色主要体现在迪斯康特。四、康都克特 (conductus) 12、13世纪教会流行的一种歌曲体裁,在多声部形式的康都克特中,定旋律声部是作曲家新创作的曲调而

9、不是取自圣咏,采用迪斯康特风格,各个声部的节奏大致相同,歌词自由,内容涉及宗教或政治、历史、道德等世俗事物。五、经文歌(motet) 13世纪兴起的一种重要的复调体裁,是圣咏与俗乐的有趣“结合”。缓慢的圣咏做“持续调”,用拉丁语唱着教义;在它的上方有两个快节奏的声部,用本国语以民歌的曲调唱着世俗化的歌词。到后来,圣咏的持续调干脆被乐器所代替。第三节、教会音乐理论一、记谱法1、纽姆记谱法(neumatic notation)在歌词上方标出一些与语言重音、抑扬相对应的符号,以简明扼要地指示上升或下降的语言声调变化。2、 意大利的僧侣规多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出四线谱,发明了六声音阶唱名法及“规多手”的视

10、唱教学法。3、有量记谱法(mensural notation) 13世纪,记谱法的发展从对音高的关注扩展到对节奏的关注。包括三种重要的节奏符号:长拍(旗形)、短拍(方形)、次短拍(菱形),把节拍的三分法视为“完整拍划分”,即一个长拍等于3个短拍,一个短拍等于3个次短拍,“不完整拍划分”中拍与拍之间是二分比例关系。二、教会调式:分为四个正调式和四个副调式8种形态,每两个一对,副调式音阶的音域比正调式低四度。沿用古希腊调式名称,排列顺序是自下而上。 第 四 节 、中 世 纪 的 世 俗 音 乐一、流浪艺人二、法国的游吟诗人游吟诗人的歌曲以爱情题材为主,分以下几种类型:康佐(canzo)、晨歌(al

11、ba)、田园恋歌(pastorela) 、传奇(romance) 、叙事歌曲(chanson dhistoire) 、莱歌 (lai)。三、德国的恋诗歌手兴起于1214世纪,出身贵族,所唱的歌曲大都是爱情歌曲。音乐旋律稳重严肃,有时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恋诗歌手的主要歌曲体裁是“巴体歌曲”(bar),结构是aab。 第五节:中世纪的乐器中世纪的常用乐器有弦乐(拨弦、击弦、弓弦)和管乐两类。1、弦乐:a、拨弦乐器:竖琴(harp)、琉特琴(lute)、索尔特里琴(psaltery)b、弓弦乐器:维埃尔琴(vielle)(现代提琴的原型)、轮擦提琴(hurdy-gurdy)2、管乐:竖笛、横笛、肖姆管

12、、短号等。允许使用于教堂的乐器管风琴,分大型和中小型类别。第六节、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时期过渡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的音乐一、14世纪法国的“新艺术”人们习惯以“新艺术”来通称整个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的音乐。“新艺术”之“新”是相对于被称为“古艺术”的13世纪的音乐而言的。1、等节奏型经文歌(isorhythmic motet)将经文歌的定旋律声部分化出两个因素:克勒(color,不包括节奏因素只有音高的音型)和塔列亚(talea,短小的不包括音高的节奏型),两者可用不同方式相结合、运用。这种形式表明了纯音乐逻辑思维的进展。2、法国“新艺术”的代表人物马肖(G.Machaut ,1300-1377

13、)的音乐创作(1)宗教作品:主要体现在经文歌方面,以法文作为歌词;在创作技巧上非常重视等节奏技术的运用;为经文歌附加了一个新的“对应持续声部”,以四声部取代了通常的三声部织体。(2)世俗作品:主要是世俗歌曲,最有影响的是世俗复调歌曲,根据自己的感情来创作。二、14世纪的意大利音乐1、14世纪意大利音乐的重要体裁()猎歌(1)猎歌(caccia)是一种有标题的世俗多声部音乐,一般有两个声部,以卡农式的同度轮唱,歌曲性格活跃,常常与狩猎情景有关,也可以表现集市上的叫卖、喧闹。(2)牧歌(madrigal)多为二声部,偶尔有三声部,低声部是新创作的旋律,并非取自圣咏。所有的声部通常都有歌词,表现内容

14、多是田园诗和爱情诗。(3)巴拉塔(Ballata)原指舞蹈伴唱歌曲,13世纪是单声世俗歌曲,14世纪是意大利的复调世俗歌曲,通常为二或三声部。2、兰迪尼(Landini Francesco, 1335-1397)兰迪尼流传至今的作品全部都是世俗音乐,他的音乐以甜美、抒情见长,著名的“兰迪尼终止式” (Landini Cadence)(指导音下行到第六音后再进入主音,即在终止音之前出现其低二度和三度音),是兰迪尼独特风格个性的体现。中世纪音乐风格概述旋律:以级进为主,是歌唱性(或吟诵性)的,和语言的抑扬顿挫有着密切的关系。节奏:圣咏节奏是自由的,有时会重复某个模式。调式:通常以8个教会调式为基础

15、。较自由地使用不协和音。音乐织体:单声织体非常重要。从公元九世纪开始有了24个声部的复调织体。主要音乐体裁:圣咏;由成套的圣咏组成的弥撒曲;宗教的和世俗的经文歌;世俗歌曲(包括牧歌、猎歌、回旋歌等),器乐舞曲。第三章、文 艺 复 兴 时 期 的 音 乐(约公元14501600年)“文艺复兴”时期相比中世纪来说,在文化上是以一种新的时代精神打破教会的精神统治和思想上的禁锢,来创建新的文化,是长期以来为宗教神学思想所束缚的理性的觉醒和人性的复苏,是一次新的文化建设运动。在这场变革中,思想基础是和中世纪的宗教神学针锋相对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即提倡反封建、反教会,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宗教压制,赞美爱情、歌颂爱情,肯定现世的享受,驳斥死后的永生。蒙娜.丽莎(意大利)达芬奇 /最后的审判(意大利)米开朗基罗 /西 斯 廷 教 堂 天 顶 画 / 西 斯 廷 圣 母第一节、尼德兰乐派一、勃艮第乐派(Burgundian school)(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