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关雎》课时练习试题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5882880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关雎》课时练习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关雎》课时练习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关雎》课时练习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关雎》课时练习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关雎》课时练习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雎课时练 年级:八年级册次:下册单元:三单元 一语基达标训练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雎鸠 (j ji ) 未晞 窈窕 (y o ti o) 辗转反侧 B好逑 (h o qi ) 伊人 寤寐 (w m i) 钟鼓乐之 C溯洄 (s hu ) 蒹葭 荇 菜(x ng) 溯游从之 D道阻且跻 (j ) 悠哉 水之涘 (s ) 道阻且右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喜欢、爱好 ) B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一种植物 ) C溯洄从之,道阻 且长( 阻止) D溯游从之,宛 在水中央 ( 仿佛、好像 )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

2、“ 左右芼之 ” 的“ 之” 指代的是 “ 荇菜” 。 B“ 寤寐求之 ” 的“ 之” 指代的是 “ 窈窕淑女 ” 。 C“ 琴瑟友之 ” 的“ 友” 是“ 亲爱” 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 钟鼓乐 之” 的“ 乐” 是“ 快乐” 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汉字,你是中华文化的载 体。;。 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在你的舞蹈里,源远流长。 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因为你而淡泊成最美的风景 玄妙灵动的狐女、机智勇敢的屠户,因为你而随乡道草庐的茶香 流传 石壕村中的夜啼、 “ 安得广厦千万间 ” 的

3、呼声,因为你而伴着诗人 的忧愤振聋发聩 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因为你而一起被写进诗经 的抑扬顿挫 A B C D 5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元阳的哈尼梯田依山顺势,层层叠叠,连绵向上,直通云海。无 论登上哪座山顶,绕着山路转一圈,每个角度都能见到不一样的梯田。 春季,微风过处,梯田波光粼粼, 像极了木刻年画; 夏季, 禾苗生长,梯田青翠欲滴,自是清新水彩画 A然而,哈尼梯田的模样,却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 B这样,无论什么季节看哈尼梯田,它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C是啊,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D不过,哈尼梯田是什么样子,更取决于你在什么季节看到它。

4、6下列对诗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 滩幽会,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B“ 参差荇菜 ” 一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展现了诗 经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特色。 C“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 形象。 D“ 寤寐求之 ” 中的“ 寤” 和“ 寐” 分别指醒时和睡时, 可见君子思恋之 苦。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在河之洲 ( ) (2) 窈窕淑女 ( ) (3) 君子好逑 ( ) (4) 左右流之 ( ) (5) 寤寐求之 ( ) (6) 寤寐思服 ( ) (7) 悠哉悠哉

5、( ) 8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2)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3) 蒹葭萋萋,。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4) 蒹葭采采,。 (5)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6)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7)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9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10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11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 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课内精彩阅读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

6、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 国风 卫风 【注释】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你将木瓜投给我,我将回报 你珍贵的佩玉。投,投掷,此作赠送,给予。木瓜:落叶灌木,果似 小瓜。古代有用瓜果之类为男女定情的信物的风俗。报:报答。琼琚: 佩玉名,古代的饰物。后边“ 琼玖”“ 琼瑶” 同此。 匪报也,永以为 好也:并非只是为了回报,而是表示永远相爱。匪:同“ 非” 。好: 爱。 木桃:桃子。 木李:李子。 12对诗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诗选自诗经,又称诗三百。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 集,

7、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东周初年到春秋 中叶的诗歌共 300 篇。 B后世多认为木瓜是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你赠送给 我“ 木瓜” ,我回赠给你 “ 琼琚” 。回报的东西价值总比受赠的东西昂 贵得多,以此来表达对双方之间情意的珍视,和表露对对方的爱慕之 情。 C本诗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 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 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是诗经的一大特 点,通过一唱三叹的咏唱,使全诗的感情一步一步加深。 D 木瓜没有用诗经中最典型的四字句“ 投我木瓜 ( 桃,李) , 报以琼琚 (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 ” ,而是有意无意地错杂开, 造

8、成了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 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体 现了诗经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共存的特点。 13 木瓜一诗的内容和劳动的场景结合得很紧密,这可以由投予 “ 我” 的东西为证,同时这个“ 投” 字用得也非常精当,你能否从诗歌 鉴赏的角度分析一下这个“ 投” 字使用的妙处? (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 札札、盈盈、脉脉。叠词的使

9、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B一个 “ 弄” 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情景,同时也 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熟。 C“ 河汉” 既“ 清” 且“ 浅” ,而且也相距不远, 表现出了织女内心的高 兴与激动。 D“ 盈盈” 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 “ 脉脉” 都是形容织女。 “ 脉脉不得 语” 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牛郎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15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 实?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释】清溪、新安江均为安

10、徽境内的河流名。 16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色异诸水 ” 是指清溪的水色与其他河流不同,非常清澈。 B颔联中,作者描写新安江之清澈见底,清溪没有如此清。 C尾联中,直接抒发了诗人远游他乡的悲切之情。 D全诗描写了诗人在游览清溪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17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颈联采用了比喻的修辞, 把清溪水比作 “ 明镜” 、两岸群山比作 “ 屏 风” ,形象生动。 B在抒情方式上,本诗既有直接抒情(“ 空悲” ),又有借景抒情。 C全诗写清溪之清,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以侧面衬托为主。 D诗中清溪之水、猩猩之啼等客观事物都被诗人赋予了强烈的主观 感受。 答

11、案: 1. A 2. D 3. C 4. C 5. D 6. A 7. (1)水中的陆地(2)文静美好的样子 (3)配偶 (4)求取 (5)日日夜夜 (6)思念 (7)忧思的样子 8. (1)君子好逑 (2)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白露未晞 (4)白露未已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6)宛在水中央 (7)宛在水中坻 9.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 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蒹葭表达了男子对心上人的爱 慕之情,可望而不可得的心理感受。 10.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 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

12、,也 可以喻男女求偶, 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和下文“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 体的契合,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11. 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 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 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 公凄恻的情感。 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 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 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 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 景交融的境地。 12. A 13. “投”既是扔,又像是送,像无意扔去,写出了女子赠物时羞涩的心 情,显得含蓄生动。 14. C 15. 主人公既是织女, 也是思妇 ( 诗人)。抒发了虽近在咫尺而衷情难诉的 愁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遭受各种束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现 实。 16.B 17.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