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5882817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05.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7难忘的泼水节 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叙事记叙文,讲述的是1961 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到西双版纳 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课文语言热情洋溢、朴实动人,体现了周恩来总理亲民、 爱民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感情,也表达了人民对周恩来总理的崇敬和爱戴。 课文共有 8 个自然段。 第 1、2 自然段写了1961 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 的日子, 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他们共度了这个欢乐的节日。第 3 自然段写了傣族人民热 烈欢迎周恩来总理的盛况。第46 自然段写周恩来总理身穿傣族服装,同傣族人民一起敲 鼓跳舞,互相泼水祝福的热闹场面。第7、8 自然段则直抒胸臆,连用两个感叹句,表达了 1

2、961 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永生难忘。 课文配有插图,画面喜庆、祥和。图中周恩来总理身穿傣族人民的服装,笑容满面地端 着银碗,正在向人们泼水、祝福,周围的傣族人民载歌载舞,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 插图生动突出, 真挚感人, 旨在让学生体会傣族人民和周恩来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 乐。 1通过语境识字和图片识字等方法会认“泼、族”等生字,会写“忘、泼”等生字, 认读“铺、盛”两个多音字,理解和识记“难忘、泼水节”等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能 抓住“象脚鼓”等事物来描述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3借助课文插图和故事背景,

3、体会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4积累描写周恩来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周恩来总理的平易近人。 教学重点 1会认“泼、族”等字,会写“忘、泼”等字,认读“铺、盛”两个多音字,理解和 识记“难忘、泼水节”词语。 2借助课文插图和故事背景,体会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能抓住“象脚鼓”等事物来描述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1字词教学 本课的生字较多,在教学时,需要根据生字的具体特点选择恰当的方式。如“敲、踩、 驶、穿、泼、盛、铺”都表示动作,就可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做动作识记。对于“龙船、 象脚鼓、花炮、柏树枝”等词语都表示具体的事物,则可以借助图

4、片来认识和识记。另外, 还可以结合语境进行识记,将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相结合。写字教学中, 则采用学生自主观 察,教师示范指导,以及借助顺口溜等方式进行指导。 2朗读指导 本文的朗读重点有两个:一是长句朗读的停顿,二是文章结尾四个感叹句的语气语调。 长句朗读的停顿可以通过范读和跟读的方法带领学生进行练习。即教师先范读, 让学生听清 楚停顿在哪里, 再跟着教师进行朗读,在练习时注意循序渐进,即从短语到短句,从短句再 到长句, 由易到难地练习。而结尾感叹句的朗读,需要学生在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的基础上 进行指导,教师在范读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注意语调、声音的长短、重读等情况,在学生 练习时, 宜指名学

5、生单独朗读,引导其他学生去发现问题,从而进行再次指导,以加深印象。 3阅读教学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傣族人民欢迎周恩来总理的盛况和互相泼水祝福的热闹场面。在教学 时,要借助重点词句和图文对照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感受。感受傣族人民欢迎周恩来总理 的盛况时,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傣族人民欢迎他的语句,然后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傣族人民急切、 激动的心情,体会布置的隆重,欢迎场面的热烈,从而体会傣族人民对总理的热爱。感受互 相泼水祝福的热闹时,可以借助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对周恩来总理的衣着、神态进行观察, 感受周恩来总理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情感。再对泼水场面的描述进行想象,感受总理与民同 乐的心情。 1读课文,圈出生

6、字词,认读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搜集周恩来总理和泼水节的相关资料。 2 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泼、族”等字,会写“忘、泼”等字,认读“铺、盛”两个多音字,理解和 识记“难忘、泼水节”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 乐。 板块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泼水节的视频,学生认真观看。 2指名学生说说视频展示的是什么场面。根据学生回答的“泼水节”进行板书。 3教师教读“泼水节”,学生跟读。 4让学生观察“泼”是由哪两个部分构成的,并思考可以如何识记这个字。 5学生自由分享对“泼”的识记方法。 泼水会打湿头发,所以“泼” 字是三点水加头发的“

7、发”。 6指名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分享自己对泼水节的理解。 泼水节是傣族的重大节日,时间为傣历六月中旬(公历四月中旬),当火红火红的凤凰花 开时,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也就到了。节日期间,傣族人民举行赛龙舟、斗牛、泼水等活动, 人们穿上漂亮的衣服,背起象脚鼓,互相祝福。 7通过学生已有的泼水节每年都会举行一次的认识,引导学生明白“一年一度”也就 是“一年一次”。 8过渡:泼水节每年都会举行一次,但是对于1961 年的这个泼水节,人们却永远难忘。 (同步补充完善课题的板书)为什么呢?这一年的泼水节有什么不一样呢?让我们进入到今 天的课文 难忘的泼水节中一探究竟吧。 9学生齐读课题。 板块二初读课文

8、,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 3 至 4 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正音,并同时教读相关生字。 “族、踩 ”是平舌音, “驶、盛、寿、穿、祝”是翘舌音。 “民、碗、健 ”是前鼻韵, “ 龙、容、康、忘、向、令”是后鼻韵。 “难”是多音字,在“难忘 ” 中读 n n。 3出示本课要求掌握的字词,指名认读,教师根据情况指导读音。 4指导“铺、盛”两个多音字。 (1)让学生找出这两个字所在的句子。 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 上了鲜红的地毯。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 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 (2)学生朗读这两个句子,并想一想

9、这两个字在句子中分别是什么意思。 (3)通过“铺路”“铺床”等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回忆“铺”这个动作及其目的,从而 理解其含义;通过“盛饭”等日常现象,引导学生回忆这个动作来理解“盛”的含义。 铺:把东西展开或摊平。 盛:把东西放在容器里。 (4)这两个多音字在词语和句子中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引导学生由该字在常用词语中 的读音明确该字在句子中的读音。 (5)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找出这两个字的其他读音和词组,并理解其读相关读音时的意 思。 铺 读音: p ;意思是:店铺;用板子搭成的床;组词:店铺、床铺、铺面。 读音: p ;意思是:把东西展开或摊平;组词:铺床、铺盖、铺路。 盛 读音: ch ng

10、;意思是:把东西放在容器里。组词:盛饭、盛水。 读音: sh ng;意思是:兴盛,繁盛;盛大,隆重。组词:茂盛、盛大、丰盛。 (6)学生朗读两个多音字及其组词。 5出示“泼、踩、敲”这几个字,指名学生做出相关的动作,从而理解这几个字的意 思。 6依次出示“龙船、象脚鼓、花炮、柏树枝”的相关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来识记和 掌握这几个词语。 7出示本课中要求会写的字词,指名学生进行认读。 8让学生观察每个字的结构和笔画。 9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教师适时指导,并示范书写。 忘:上窄下宽, “亡”的竖折的折段在横中线上,下边 “心 ”字宽扁, 稳稳托住 “亡”。 泼:左窄右宽,“发”的长撇沿竖中线撇向左

11、下,“又”的横撇沿横中线起笔。 度:广字头横短撇长,里面的“廿”宽扁,下面的“又”略小。 龙:竖弯钩沿竖中线起笔,短撇向左下撇出。 炮:左窄右宽,右边“包”的 “巳”沿横中线起笔,竖弯钩向右舒展出钩。 穿:上宽下窄,穴宝盖覆盖“ 牙”,“牙”竖构写在竖中线右侧,撇舒展。 向:上小下大,撇画在横中线上靠近竖中线起笔,外框宽阔,“口”收紧。 令:上宽下窄,“人”要扁阔,撇捺舒展,覆盖下部,下边两点都写在竖中线上。 10强调“令”与“今”的区别,让学生在写“令”时不要少一点。 11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针对部分书写不标准的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12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书写作

12、品进行展示,全班评价,教师根据 情况进行强调和纠正。 板块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尤其注意本课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同桌互相交流。 4指名学生进行回答,教师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形式来指导并明确。 课文主要写了1961 年周恩来总理在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的欢乐情景。 5同桌讨论交流: 为什么 1961 年这个泼水节让傣族人民难忘呢?找出课文的原句,并 用“因为所以”这个句式来说。 6学生自主分享,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或纠正,教师适时指导。 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来和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所以,傣

13、族人民感到难忘。 7小结:周恩来总理是如何与傣族人民一起过节的呢?当时的情景又是如何呢?我们 下节课再一起去感受。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周恩来总理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场景, 感受幸福和欢乐的氛围。 2能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 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板块一赏“欢迎 ”场面,感受隆重 1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指名学生进行认读。 2指名学生说一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自己的收获。 3过渡:当傣族人民知道周恩来总理要来参加泼水节的时候,他们做了哪些准备来欢 迎周恩来总理呢?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傣

14、族人民对周恩来总理的欢迎呢? 4学生自由思考,教师指名回答,适时指导并明确为第3、4 自然段。 5学生自由朗读第3 自然段,教师同步出示自读任务。 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请画出相关的句子。通过这些描述,你仿佛看到了什 么?听到了什么? 6指名学生进行交流,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适时指导。 句段 1: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1)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关于方向的知识明确“四面八方”指的是各个不同的方向,并 让学生想象人们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向某个地方聚拢的情景,感受参加泼水节的人之多。 (2)小组合作讨论:是否可以将“赶来”换成“走来”?为什么? (3)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的讨

15、论结果,全班交流。 (4)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赶”和“走”的状态,并请一名学生来表演这种状态,引导学 生体会“赶”的含义。 不可以更换。 “赶来 ”有急切的意思, 表现出了傣族人民急切地想要亲眼看看周恩来总 理,害怕来晚了就错过了与周恩来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心理,因此急匆匆赶来。“赶”字体 现了傣族人民急切、激动的心情。“走”则是一种很休闲的状态,无法体现这种心情。 (5)指导学生用急切的语气来读这个句子。 句段 2: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1)师生接读句子,教师读画线的句子,学生接读未画线的句子。 (2)引

16、导学生结合描述想象当时的场面。 (3)引导学生抓住比喻词“好像”体会第一句运用的比喻修辞手法,并明确是将铺在地 上的花瓣比作鲜红的地毯。 (4)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明白在生活中一般是在特别隆重的场合接待尊贵的客人时才 会铺上地毯, 而这里将撒满的花瓣说成铺上了地毯,可以看出场面的隆重,表明了傣族人民 对周恩来总理到来的重视。 (5)出示句子进行对比朗读。 一条条 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一 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花炮升上天空。 (6)学生自由朗读这两个句子,小组合作讨论哪个句子更能表现节日的热闹喜庆。 (7)小组派代表回答,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指导。 第 1 句更好。 “一串串 ”“ 一条条 ”说明龙船、 花炮之多, 突出了泼水节隆重而热闹的 场面,这是傣族人民为迎接最尊贵的客人准备的。 (8)小结:人们铺上鲜红的地毯,用最热情的方式迎接最尊贵的客人 敬爱的周恩来 总理。 (9)让学生结合课前查找的关于周恩来总理的相关资料,说说为什么傣族人民会这么欢 迎他。 (10)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周总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他每天都要处理很多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