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编号5、中医诊断学—辩证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5879286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PT 页数:173 大小:4.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3编号5、中医诊断学—辩证_第1页
第1页 / 共173页
53编号5、中医诊断学—辩证_第2页
第2页 / 共173页
53编号5、中医诊断学—辩证_第3页
第3页 / 共173页
53编号5、中医诊断学—辩证_第4页
第4页 / 共173页
53编号5、中医诊断学—辩证_第5页
第5页 / 共1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3编号5、中医诊断学—辩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3编号5、中医诊断学—辩证(1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诊断学辩证,证”,是指证候,即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出现若干症状的概括。例如,感冒病人有风 寒证、风热证的不同,所谓“风寒证”是以病人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 白、脉浮紧,或鼻塞流清涕,咳嗽等症状的概括。它表示疾病在这一阶段的病因是感受 风寒之邪,病位在表,病性属寒,邪正力量的对比处于邪盛正未衰的局面等。,辨证,辨证,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中医学中的“症”、“证”、“病”的概念是不同的,但三者之间又有着密切联系,“症”,是指疾病的单个症状,以及舌象、脉象等体征。如发热、畏寒、口苦、胸闷、便溏、苔黄、脉弦等,症是疾病的现象,证则反映疾病的本质,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特点与

2、规律概括。,辨证是以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一系列症 状,进行综合分析,辨明其病变部位、性质和邪正盛衰,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而临床 上根据疾病的主要表现和特征,来确定疾病名的过程则称为辨病,“病”与“证”的确定,都是以症状为依据的。一病可以出现多证,一证可见于多病之中。因此,临床 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使诊断更加全面,准确。 历代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渐发展形成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六经 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虽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但在临床应 用中是可以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的。其中病因辨证是着重从病

3、因角度去辨别证候,是外感 病辨证的基础。脏腑辨证主要应用于杂病,是各种辩证的基础。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 证,主是是运用于外感热怀病。经络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是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相互 补充的一种辨证方法。,一、六淫、疫疠证候,辨证,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第一节 病因辩证,三、饮食、劳逸证候,二、七情证候,辨证,四、外伤证候,一、气病辩证,(一)风淫证候,(二)寒淫证候,(三)暑淫证候,(四)湿淫证候,(五)燥淫证候,(六)火淫征候,(七)疫疠证候,一、六淫、疫疠证候,第一节 病因辩证,三、饮食、劳逸证候,(一)饮食所伤证,(二)劳逸所伤证,(三)房室所伤证,二、七情证候,辨证病因辩证,四、外

4、伤证候,(一)金刃、跌仆所伤证,(二)虫兽所伤证,辨证,第一节 病因辩证,病因辨证是以中医病因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识别疾病属于 何种因素所致的一种辨证方法,内容,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属外感性病因,为人体感受自然界的致病因素而患病,七情为内伤性病因,常使气机失调而致病,饮食劳逸则是通过影响脏腑功能,使人生病,外伤属于人体受到外力损害出现的病变,一、六淫、疫疠证候,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来的致病邪气,致病特点,一是与季节和居住环境有关,如夏季 炎热,患暑病的人多;久居潮湿 之地,易感受湿邪,二是六淫属外邪,多经口鼻、皮毛侵 入人体,病初常见表证,三是六淫常相

5、合致病,而在疾病发展 过程中,又常常相互影响或转化,疫疠为自然界一种特殊的病邪,其致 病具有传染性强,并迅速蔓延流 行的特点,(一)风淫证候,辨证病因辩证六淫、疫疠证候,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辨证病因辩证六淫、疫疠证候,一、六淫、疫疠证候,(一)风淫证候,【证候分析】风邪袭表,伤人卫气,使腠理开合失常,故见发热恶风、头痛、汗出。 风邪犯肺,肝气失宣,故见咳嗽、鼻塞流涕。脉浮缓、苔薄白,为 风邪犯卫之证候。风邪侵袭经络,经气阻滞不通则见麻木,口眼歪 斜,强直,抽搐。风邪搏于皮肤,故见皮肤瘙痒。,风证,是指因感受风邪而引起的一类病证。因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开泄, 善行数变,故具有发病急、消退快、

6、游走不定的特点。,【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咳嗽,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缓,或 肢体颜面麻木不仁,口眼歪斜,或颈项强直,四肢抽搐,或皮肤瘙痒,(二)寒淫证候,【证候分析】寒邪束表,清冷收引,腠理闭塞,卫阳之气被遏而不得宣发,故 见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脉,则头痛,身痛;肺合皮毛, 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气先宣降,故喘咳,鼻塞;脉浮紧,苔 白簿,乃寒袭于表的征象。若寒邪郁结于经脉、阳气损伤,壅遏 气机,则手足拘急;寒邪凝结,阳气不达四肢,则四肢厥冷;寒 凝,气失温煦,筋脉收缩,而脉微欲绝。若寒中于里,损及脾胃 之阳,升降失常,运化不利,则见腹痛,肠鸣,呕吐,泄泻。,【临床表现】恶寒发

7、热,无汗,头痛,身痛,喘咳,鼻塞,苔白薄,脉浮紧。 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等。,寒证,是指因感受寒邪引起的一类病证。因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 故易伤人阳气,阻碍气血运行,辨证病因辩证六淫、疫疠证候,一、六淫、疫疠证候,(一)风淫证候,(二)寒淫证候,(三)暑淫证候,暑证,是指夏季感受暑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暑性炎热升散,故为病必见热 象,最易耗气伤津,且暑多挟湿,常与湿邪相混成病,【临床表现】伤暑,感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象 虚数。中暑,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口渴,气急,甚或昏 迷惊厥,舌降干燥,脉濡数,【证候分析】伤暑,为感受

8、暑,湿之邪,汗出过多,耗伤津气所致。暑性炎热, 蒸腾津液,则恶热,汗多而口渴,尿黄;暑病汗多,气随汗泄, 故疲乏而脉虚数;暑挟湿邪,湿泛上焦,故苔白或黄。至于中暑, 则是人在夏令烈日之下劳动过久,暑热炎蒸,上扰清窍,内灼神 明,因而卒然昏倒。暑热之热,灼气伤津,故发热,口渴,汗出, 气急;暑热扶湿,蒙蔽清窍,内陷心色,则神昏;暑热伤津耗气, 肝风内动,阳气不达四肢,则惊厥;暑热炽甚,营阴受灼,舌绛 干燥,脉濡数,(四)湿淫证候,辨证病因辩证六淫、疫疠证候,一、六淫、疫疠证候,(一)风淫证候,(二)寒淫证候,(三)暑淫证候,(四)湿淫证候,湿证,是指感受湿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湿性重着,粘滞,易阻

9、碍气机,损 伤阳气,故其病变常缠绵留着,不易速去,【临术表现】伤湿,则头胀而痛,胸前作闷,口不作渴,身重而痛,发热体倦, 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冒湿,则首如裹,遍体不舒,四 肢懈怠,脉来濡弱,湿伤关节,则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证候分析】伤湿,是湿邪犯表,发于多雨季节外感病初期,亦称表湿证。湿 性重着粘滞,阴碍气机,清阳失宣,故见头胀而痛,胸前作闷, 体倦,身重而痛等症状。湿邪与卫气相争,故发热,汗出而热不 退。湿为阴邪,不伤津液,故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 濡或缓,是湿邪为患之征。 冒湿则是冒犯雾露,或感受湿邪,阳气被遏所致,湿在头部,清 阳被困,则头重如裹。 湿邪弥漫全身,

10、阳气不得敷布,则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 弱,亦为湿邪困遏之征。湿邪侵入关节,气血不畅,故酸痛,湿 性重滞,故感受重着,临床称之为“着痹”。,(五)燥淫证候,辨证病因辩证六淫、疫疠证候,一、六淫、疫疠证候,(一)风淫证候,(二)寒淫证候,(三)暑淫证候,(四)湿淫证候,(五)燥淫证候,燥证,是指感受燥邪所致的一类病证。燥性干燥,容易伤津液,临床有凉燥 与温燥之分。,【临床表现】凉燥,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咳嗽,喉痒,鼻塞,舌白 而干,脉象浮,温燥,身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渴心烦, 干咳痰少,甚或痰中带血,皮肤及鼻咽干燥,舌干苔黄,脉象浮数,【证候分析】凉燥多因深秋气候转凉,燥邪与寒

11、邪合而致病。燥寒袭于肺卫, 故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等类似外感风寒表证的现象, 又见咳嗽、鼻塞、咽痒舌干,脉象浮等肺燥的证候。温燥则是秋 初气候尚热,炎暑未消气候干燥,燥热迫于肺里,灼伤津液,故 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等类似风热表证的现象,又见干 咳、痰粘量少,皮肤及咽干燥,口渴心烦等燥热伤津的症状。舌 干苔黄,脉浮而数,均为燥热之证,(六)火淫征候,火证,是指广义火热病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火热之邪,其性燔灼急迫,为 病常见全身或局部有显著热象,容易耗伤阴津,使筋脉失于滋润而动 风,亦可迫血妄行而出血。,【临床表现】壮热,口渴,面红目赤,心烦,汗出,或烦躁谵妄,衄血,吐 血,斑疹,

12、或躁扰发狂,或见痈脓,舌质红绛,脉象洪数或细数,【证候分析】火热之邪侵入气分,则见壮热、口渴、面红目赤、脉洪数。若邪 气在气分不解,进入营血,耗血动血,逼血妄行,则吐血、衄血、 发斑、发疹。火热壅盛,心肝受灼,则躁扰发狂。火毒壅于血肉之 间,积聚不散,则肉腐血败而见痈脓。舌红绛,脉数,是火热深入 营血之征候,辨证病因辩证六淫、疫疠证候,一、六淫、疫疠证候,(一)风淫证候,(二)寒淫证候,(三)暑淫证候,(四)湿淫证候,(五)燥淫证候,(六)火淫征候,(七)疫疠证候,疫疠又名温病,是指由感染瘟疫病毒而引起的传染性病证。疫疠致病的一个 特点是有一定的传染源和传染途径,传染源,一是自然环境,即通过空

13、气传染,二是人与人互相传染,即通过接触传染,其传染 途径是通过呼吸道与消化道,一特点是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临床表现】,病初恶寒发热俱重,继之壮热,头身疼痛,面红或垢滞, 口渴引饮,汗出,烦躁,甚则神昏谵语,四肢抽搐, 舌红绛,苔黄厚干燥或苔白如积粉,脉数有力。 若兼有头面,颈部红肿疼痛,咽喉剧痛,为大头瘟,兼有发热,咽喉红肿糜烂疼痛,全身遍布猩红色皮 疹,为烂喉痧,兼有咽喉肿痛,复盖白膜,咳声嘶哑,状如犬吠,吞咽, 呼吸困难,为疫喉。 若病初恶寒发热,继而阵阵痉咳不止,咳剧则面色青紫, 涕泪俱出,呕吐,咳止时伴有鸳鸯样叫声,多见于 小儿,为疫咳,又称为“顿咳”、“顿呛”、“百日咳”。 兼有腹

14、痛,下痢赤白脓血,里急后重,时时欲泻, 为疫毒痢,辨证病因辩证六淫、疫疠证候,一、六淫、疫疠证候,(一)风淫证候,(二)寒淫证候,(三)暑淫证候,(四)湿淫证候,(五)燥淫证候,(六)火淫征候,(七)疫疠证候,疫疠又名温病,【临床表现】,【证候分析】,疫疠之邪从口鼻而入,或内伏膜原,表里分传,故病初即 见恶寒发热俱重,疫毒迅速弥漫三焦,则致壮热,头 身疼痛,瘟疫疠邪上攻,则见面红,舌红绛。若移浊疫邪上蒸于舌 面,可致苔白如积粉,面色垢滞,热盛迫津外泄,故汗出量多。,热扰神明,则见烦燥,重者神昏谵语,热极生风,筋脉拘急,可见四肢抽搐,若风温毒邪壅滞于少阳胆经,致使气血壅滞于局部,而见 头面、颈部

15、红肿疼痛,咽喉剧痛,若疫毒壅滞于肺胃,上攻咽喉,则咽喉红肿糜烂,舌体鲜 红;外泄于肌肤,全身遍布猩红色皮疹,若燥火疫毒从口鼻而入,毒聚咽喉不散,则咽喉肿痛;复 生白膜,拭之不去;若白膜覆盖,阻滞气道,致咳声 嘶哑,状如犬吠,吞咽、呼吸困难,若内有伏痰,又感疫疠之邪,疫毒与痰互结,深伏于肺, 致肺失清肃,肺气上逆,而见阵发性痉咳不止。咳剧 则气机逆乱,可出现面色青紫涕泪俱出,呕吐等症。 若饮食不洁,湿热疫毒侵袭胃肠,阻滞气机,灼伤气 血,致腹痛,时时欲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辨证,第一节 病因辩证,辨证病因辩证,二、七情证候,一、六淫、疫疠证候,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当精神刺激超越了病人自身的调节能力时,便可发生疾病。 七情征候均见于内伤杂病。,特点,一是由耳目所闻,直接影响脏腑气机,致脏腑 功能紊乱,气血不和,阴阳失调。如怒则 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悲则气消, 思则气结,喜则气缓,二是与个人性格、生活环境有关。如性格急躁者, 易被怒伤;而性格孤僻者,常被忧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