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海安县里下河地区水利规划报告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5869227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DF 页数:45 大小:569.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利工程海安县里下河地区水利规划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水利工程海安县里下河地区水利规划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水利工程海安县里下河地区水利规划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水利工程海安县里下河地区水利规划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水利工程海安县里下河地区水利规划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利工程海安县里下河地区水利规划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利工程海安县里下河地区水利规划报告(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利工程海安县里下河地区水 利规划报告 水利工程海安县里下河地区水 利规划报告 规划区的概况 1.1 规划区范围1.1 规划区范围 江苏里下河地区位于苏中平原,是江苏省重要的商品粮棉 生产基地,其范围为:里运河以东,苏北灌溉总渠以南,扬州 至海安县 328 国道拼茶运河以北,海堤以西。介于东经 1190812056北纬 32253407之间。呈一碟形洼地,四周 高,中间低。 海安县里下河地区位于省里下河地区的东南角,地处海安 县西北部,东以通榆运河为界,西于姜堰接壤,南以通扬运河 为界,北于东台市毗邻。海安县里下河是南通地区的低洼地。 现辖九个乡镇的全部和四乡镇的部分地区,总面积 422.4k

2、m2, 占全县总面积的 38.1%,总人口 39 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39%, 为南通市唯一的江苏省里下河地区的一部分。 表 1:海安县里下河地区基本情况表(1999 年)表 1:海安县里下河地区基本情况表(1999 年) 地 区 人 口 (万人) 总 面 积 (km2) 国民生产总值 (亿元) 农作物产量 (亿 kg) 海安县里下 河地区 39.0422.420.652.86 1.2区域特征1.2区域特征 1.2.1地形、地貌1.2.1地形、地貌 海安县里下河地区为整个里下河地区的高地,地势南高北 低,东高西低,向西北倾斜,同时根据地形地势和水利条件, 该地区分为两片 : 南片为半高地,总

3、面积 168.4 km2,地面高程 3.04.0m(废黄河基准面,下同) ,无专门防洪除涝设施;北 片为低洼圩区片,总面积 254 km2,地面高程平均 2.5 m,最低 的仅 1.6 m,已筑堤封闭,并建闸、站配套。 表 2:海安县里下河地区地面高程情况表 2:海安县里下河地区地面高程情况 地 面 高 程 (m) 5.14.04.03.03.02.02.0 以下 总 面 积 ( km 2) 面 积 ( km 2) 百 分 比( %) 面 积 ( km 2) 百 分 比 ( %) 面 积 ( km 2) 百 分 比( %) 面 积 ( km 2) 百 分 比( %) 422.42.90.719

4、2.745.6192.145.534.78.2 海安县里下河地区以水网区和低洼圩区为其地貌特征。成 土母质为湖相沉积物和黄泛沉积物,属水稻土和沼泽土。植被 以栽培作物为主,自然植被较少,夏熟作物以三麦二豆及油料 作物为主,秋熟作物以水稻、棉花、玉米为主,辅以种植胡桑 果树、西瓜蔬菜等。 1.2.2水文、气象1.2.2水文、气象 (1)气温(1)气温 多年平均气温14.6,最高气温38.6,最低气温-10.6。 最高月平均平均气温 30.8,最低月平均气温-0.9,多年平 均日照 2176.4 小时,平均无霜期 222 天。 (2)降水(2)降水 该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受海洋调节及季风

5、环 流的影响,具有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的特点,本区多年平均降 水量为 1061.3mm,最大年降水量 1623.5mm(1954 年) ,最小年 降水量 485.3mm(1978 年) 。 因梅雨水和台风的影响, 全年约 55% 的降水量集中在汛期 69 月份,其中又以 7 月份最多,占全年 的 77%左右,而此时正值秋季农作物生产的旺盛期,易引起农 田田间积水,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全年降雨天数大于 10mm 的天 数为 31.9 天,大于等于 25mm 的天数为 10.7 天,大于 50 mm 的 天数为 2.8 天,全年平均降水日数为 121.7 天,月最大降水量 287.1 mm ,历年最大

6、三日暴雨量为 556.5 mm(1960 年 8 月 2-4 日)。 (3)内河水位 (3)内河水位 本区内河正常水位1.20m,警戒水位1.90m,每年短时间 水源紧张时水位0.50.20m。 该流域最高水位都是集中暴雨形成的,如 1960 年 8 月 4-5 日, 最低水位主要原因是长江(枯)水位和工农业生产集中大量用 水造成, (4)地下水埋深(4)地下水埋深 多年平均汛期地下水埋深为 0.5m 左右,非汛期为 0.7m 左 右,雨季接近地面。 1.2.3水系概况1.2.3水系概况 海安县里下河地区与外界连接的一级河道有新通扬运河和 通榆运河。新通扬运河通过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和泰州引江河为

7、 海安里下河地区提供主要的灌溉水源和涝水入江的通道;通榆 运河为海安里下河地区涝水入海的主要通道。海安里下河地区 一级河道情况见下表: 表 3:表 3:海安海安里下河地区一级河道现状参数统计表里下河地区一级河道现状参数统计表 河 底青 坎 河 名 长 度 (km) 高 程 (m) 宽 度 (m) 边 坡高 程(m) 宽 度 (m) 新通扬运河19.50-1.0-1.5101:23.54.5010 通榆运河8.98-1.0-1.5101:2 3.0 4.0 010 海安县里下河地区内部有8条骨干河道构成内部骨干河网, 东西向的有 3 条:墩北河、海溱河、官河;南北向的有 5 条: 串场河、胡墩河

8、、瓦南河、戚湾河、东塘河。海安里下河地区 二级河道情况见下表: 表 4:里下河地区二级河道现状参数统计表表 4:里下河地区二级河道现状参数统计表 河 底青 坎 河 名 长 度 (km)高 程(m) 宽 度 (m) 边 坡 高 程 (m) 宽 度 (m) 串场河18.72 -0.5-1 .1 825 1:0.51:2 .5 2.54. 0 010 胡墩河13.85 -0.5-1 .2 420 1:0.51:2 .0 2.03. 2 05 瓦南河24.41 -0.5-1 .7 528 1:0.51:2 .0 2.52. 9 05 戚湾河13.41 -0.4-2 .5 410 1:0.51:2 .0

9、 2.53. 8 08 东塘河17.04 -0.0-1 .8 432 1:0.51:2 .0 2.22. 7 05 宫 河11.0 -0.5-1 .0 2052 1:0.51:2 .0 2.32. 8 06 墩北河13.8 -0.5-1 .0 1540 1:0.51:2 .0 2.22. 7 07 溱 河32.170.5-2.05201:0.51:2 2.43. 5 010 1.2.4 历史灾情1.2.4 历史灾情 海安县里下河地区因其地势低洼,河网纵多,既是鱼米之 乡,也是多灾之邦。历史上平均二、三年出现一次水旱灾害。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47 年中(19501997) ,曾出现水旱灾害 22

10、 次。其中 1954、1962、1965、1991 出现大涝,1953、1959、 1966、1978、1992、1994、1997 年为大旱。洪涝为其主要灾害, 其次才是干、渍灾害。 1954 年,梅雨。自 6 月 12 日至 7 月 30 日梅雨期长达 49 天,面平均雨量 641mm,大面积农田受淹。 1962 年,台风暴雨。从 9 月 5 日至 7 日,14 号台风过境。 全区普降大雨 242.9mm,加上沿海垦区高水倒入里下河地区 5 亿 m3,全区农田全部受淹,损失惨重。 1991 年,梅雨。自 5 月 21 日至 7 月 15 日,梅雨期长达 56 天,比常年多 30 天,入梅时

11、间较常年早 20 天,梅雨总量大, 连续暴雨多,是建国后里下河地区最严重的一次水灾。 表 5:海安里下河地区农业水灾统计表(1991 年)表 5:海安里下河地区农业水灾统计表(1991 年) 地区 受灾面积 (万亩) 收失面积 (万亩) 重灾面积 (万亩) 轻灾面积 (万亩) 农业损失 (万元) 海安县里下 河地区 18.167.26.65.3616352 表 6:海安里下河地区农业干旱统计表(1997 年)表 6:海安里下河地区农业干旱统计表(1997 年) 地区 受灾面积 (万亩) 收失面积 (万亩) 重灾面积 (万亩) 轻灾面积 (万亩) 水产面积 (万亩) 海安县里下 河地区 25.7

12、61.63.6120.550.17 1.3 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1.3 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1.3.1 涝水外排出路不畅1.3.1 涝水外排出路不畅 海安县里下河地区的排洪是通过四大港(黄沙港、斗龙港、 新洋港和射阳港)东排入海的,因远离四大港,又受下游洪水 的顶托,排洪十分缓慢,每遇较大汛情,外河水位长期居高不 下。1991 年特大洪涝期间,从 7 月 16 日雨止后的 3.29m 水位 降到 8 月 3 日的 1.94m,历时 19 天,平均每天仅退水 7cm。又 因骨干排涝河道几十年来基本未曾整治,现普遍深浅不一,宽 窄不等,又完道多,小滩多,且河床淤积严重,排涝迂回不畅。 1.3.2 防

13、洪隐患没有完全消除1.3.2 防洪隐患没有完全消除 现有 750.56km 圩堤仍有 159.5km 未达标 (堤顶高程不低于 4.5m,顶宽不少于 2.5m) ,部分圩堤规划不尽合理,阻碍了骨 干河道的行洪,汛期防洪矛盾特出。半高地设防还未到位,防 洪威胁依然严峻。 1.3.3 圩内除涝降渍能力较低1.3.3 圩内除涝降渍能力较低 现还有 15 个圩区无固定排涝动力, 18 个圩区排涝模数不足 0.8m3/s/km2,加之现排涝站老化严重,实际排涝流量能力较低 ; 渍害问题则更为特出:一方面圩内河网凌乱,级差不明,排水 迂回不畅;另一方面丰产沟深度不足,又灌排混用,串灌串排, 加剧田间渍害。

14、 1.3.4 内部河网严重淤积1.3.4 内部河网严重淤积 现里下河地区河网深浅不一,宽窄不等,疏密不均,有网 无纲,水流曲折迂回。又淤积严重,目前圩外河道普遍淤高 1.02.0m,圩内河道淤高 0.71.0m,且水花生、芦柴等杂草丛 生,到目前仍有 70%以上的河道未曾改造过。 1.3.5 闸站等配套工程险工险患依然存在。1.3.5 闸站等配套工程险工险患依然存在。 圩口闸目前尚有 110 座急需修建,其中 18 座在 1991 年特 大洪涝灾害中打坝封死至今。排涝站大部分仍为苏、苏型 污水泵站,装置效率普遍较低,目前仍有 120 多座排涝站急需 改造。另外还有 1300 多座灌溉站、150

15、0 多座农桥,因资金短 缺,现仍带病运行。 1.3.6 重建轻管现象仍然严重。1.3.6 重建轻管现象仍然严重。 工程管理粗放, 管理责任制因管理经费难以落实而不到位, 人为损坏水利设施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2.2.4 规划的原则和标准2.2.4 规划的原则和标准 2.1 规划原则2.1 规划原则 根据省里下河地区防洪除涝规划的总体布置,结合海安县 里下河地区现状工情的特点,按照“区别对待,明确重点,除 险加固,全面达标,满足灌溉,及时除涝,有效控制地下水位” 的总原则,结合需要和可能,分析工程的紧迫程度和影响大小, 合理安排,优先实施最紧迫、最重要的工程。 1)本次规划以现状圩堤为主进行加固达

16、标,局部可稍作调 整; 2)堤身端面达标与堤防除险加固相结合; 3)必要的护坡工程与土方工程相结合; 4)圩堤达标与沿线涵闸除险加固统筹考虑; 5)重点考虑圩内排涝问题; 6)统筹考虑灌溉水源和水质的保护; 7)防洪、除涝、灌溉得到保证的同时,完善工程管理设施。 2.2 规划水平年2.2 规划水平年 根据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 (SL201-7)规定, “编制规 划近期远期两个水平,并以近期为重点。水平年宜于国家建设 计划及长远规划的年份尽可能一致。 ”又参照规范条文说明, “规划时多对以后的 1015 年为近期水平年,对以后的 2030 年或更远一些为远期水平年。 ”本次规划基础资料搜集截止到 1997 年。根据规范要求,并考虑实际情况,确定如下: 1、规划基准年:1999 年 2、规划近期水平年:2010 年 3、规划远期水平年:2020 年 3.防洪规划3.防洪规划 3.1 圩堤防洪标准3.1 圩堤防洪标准 根据江苏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江苏省淮河流域湖洼治理 里下河地区易涝区防洪治涝规划中提出的近期水平年的圩堤 标准:遇 1991 年雨情,里下河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