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说明书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5866419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DF 页数:89 大小:979.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说明书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说明书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说明书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说明书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说明书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说明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说明书(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海棠湾分区规划及 城市设计说明书 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海棠湾分区规划及 城市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第一章导言 1.1规划背景1.1规划背景 2005 年海南省政府、三亚市政府提出开发海棠湾旅游度假区设想,受到中国数家大型企业的 认同和参与,海棠湾开发的前期工作正式展开。2005 年 5-8 月,三亚市组织了海棠湾概念性总 体规划国际竞赛,评审后委托美国 EDSA 公司编制概念性总体规划综合方案,2006 年 4 月,省规 委原则通过概念性总体规划综合方案。 概念规划达成 4 个共识: 1、总体定位:“国家海岸”国际休闲度假区 2、国际品牌:世界级品牌的引入 3、开发理念:生态保护与开发

2、建设双赢 4、划定三区:划定北、中、南三区 综合方案对场地各种要素作了比较全面、细致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守则。对旅游产品开 发提出初步的意向。对结构和开发模式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建立了一个可供讨论和深化的平台。 但是综合方案缺少企业参与,欠缺可操作性,同时原定启动区的前提已经改变,需要应对形势进 行调整。 为了加快推进海棠湾区域规划建设进程,三亚市政府决定编制海棠湾分区规划,2006 年 5 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海棠湾分区规划项目组正式进入现场,分区规划工作全面展开。 1.2规划范围1.2规划范围 本次分区规划的规划范围为 : 南起牙龙岭山边,北至三亚市行政边界,西起东线高速公路,东

3、 至海边,包括南田温泉片区和蜈支洲岛,规划区范围约为 98.78 平方公里。 1.3规划期限1.3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 2006-2020 年。 1.4规划目标1.4规划目标 海南省和三亚市期望通过海棠湾的规划、开发,整合琼南热带滨海旅游资源,创建国际一流的 热带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区,打造世界性品牌;创造新的带有示范意义的开发模式,提升海南省、 三亚市国际旅游形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度假区;满足中国人对热带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巨大需 求,为三亚市提供持续的税收,促进三亚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1.4.1 本次规划的两大任务1.4.1 本次规划的两大任务 1、开发的法则分区规划不是替代发展商的规划。

4、作为国家法定规划,在整个海棠湾现实 与未来 20 年的动态开发过程中,既是城市政府的管控法则,也是发展商之间的游戏法则。 2、利益的支点面对海棠湾众多强势利益主体的介入,本次规划不仅是城市政府确保海棠 湾整体战略构想的落实、保障城市公共利益的有效操作平台,更是城市政府平衡多方利益、最优 化配置资源、实现多赢保障海棠湾健康持续开发的主要支点。 1.4.2 本次规划必须达到的总目标1.4.2 本次规划必须达到的总目标 1、对海棠湾的未来发展进行多视角战略性研究,明确城市发展宏观定位,确定海棠湾在未来 中国与世界旅游经济区域竞争格局中的地位; 2、梳理和整合现有资源,理顺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

5、,确定合理的开发规模,保护 重要的敏感生态资源; 3、总体把握海棠湾整体空间形态和功能结构,宏观确立未来城市设计的总体框架和思路,为 下一步具体项目的引入、建设和管理提供指导和依据; 4、整体性策划海棠湾的目标行动计划与项目实施计划,确定具有现实操作性的近、远期建设 时序和各阶段开发控制目标策略, 探索并创立具有全国性影响作用和地域特色鲜明的海棠湾模式 ; 5、协助甲方逐步建立具有地方特点的、并适应未来区域市场变化的土地利用与开发控制的动 态管理机制,把海棠湾建设成为区域中具世界影响力的示范地区。 1.5规划原则1.5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协调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统筹安排海棠湾生态

6、资源的保护和 利用,以生态经济的理念发展旅游,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 2、区域协调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处理好海棠湾旅游与琼南旅游圈发展的关系,处理好 与三亚市其它旅游区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旅游业发展与海棠湾城镇建设及其它产业之间的关系, 发挥和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三亚市旅游业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协调发展。 3、以人为本把游客需求、当地群众利益和民生问题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旅游发 展和社区发展结合起来,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给海棠湾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并给未来发展预 留足够的空间。 4、文化为魂强化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联动,提升海棠湾度假区文化内涵,反映三亚市 特色,

7、建设文化型、生态型旅游区。按照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切实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 作。 5、特色精品树立特色、精品意识,打造世界级品牌,把创造特色作为海棠湾建设的生命。 1.6规划依据1.6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 年 4 月 1 日)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年 4 月 1 日)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 年 6 月 8 日) 旅游规划通则(2003 年 2 月 24 日) 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海棠湾概念性总体规划综合方案及专家评审意见(2006 年) 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 年) 海南省改善城镇环境建设、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和容积

8、率的若干规定(2001 年) 三亚市山边、河边、海边景观控制管理规定(1997 年) 海南省政府及三亚市政府关于海棠湾开发的相关设想 第二章第二章概况 2.1区位2.1区位 海棠湾位于海南岛南端、三亚市东部,距市区 28 公里,与亚龙湾、大东海、三亚湾、崖州湾 并列三亚五大名湾,具有较好的旅游区位条件。海棠湾地区的西北多为山地,东南为较宽平坦的 河流冲积地和滨海平原,区内旅游资源丰富。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 98.78 平方公里,现状人口约 3.8 万人,海岸线总长 21.8 公里。 2.2现状基本数据2.2现状基本数据 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98.78k,沙滩长度:18.7km 片区 用地 名称

9、用地 面积 (k) 国道东 侧面积 (k) 岸 线 长 度 (km) 沙 滩 长 度 (km) 水 域 面 积 (k) 山体 面积(k ) 现 状 人 口 (人) 片区名称 用地面积 (k) 其中 (k) 土福片区4.82 椰洲片区17.71 椰子洲保 护区:1.9 北部 用地 31.720.76.96.61.515769 风塘片区9.52 中部20.917.44.74.70.86662龙江塘片区19.85龙江塘: 用地蜈支洲岛1.120.6 林旺片区10.37 南部 用地 46.133.110.27.47.24.315934 铁炉港片区35.39 铁炉港: 6.5 合计98.7871.221

10、.818.79.54.33836598.78 另海棠湾(包括土福湾)岸线全长 26.1km,沙滩长度 22.6km。 2.3自然状况2.3自然状况 1.气象特征 本区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16 月份为东北季风期,612 月为西南季风 期,30 年平均气温 25.8 度(19712000 年),没有严重的低温。510 月半年雨量占全年雨量 的 90%,为雨季;11-4 月,降水量仅为全年的 10%,为干季。6-11 月受热带气旋影响较多。气候 特征可以总结为:长夏无冬,秋春紧接,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干湿各半,雨骤旱酷;台风较多, 雨急风大。 2.地形地貌 海棠湾为一开口东南的耳形

11、海湾, 属海蚀海积型港湾, 海岸地貌类型为沙坝泻湖海岸和沙质 海岸构成。沙滩分布沿岸呈“L” 型,朝向东南,沙滩连绵长达 18 公里,沙滩洁白,沙滩后缘为 高大沙坝,海岸地形平坦。海棠湾至蜈支洲岛海区水深最大为 18 米,为浅海区,地形较平缓, 其东部由蜈支洲岛岸边向西北海域的方向倾斜,坡度 2025%:西部由大灶村岸边向东南海域的 方向倾斜,坡度 1520%,在中部偏东位置形成一深槽。海棠湾主体为沙质海岸,岸线较平直, 潮间带为沙滩,由中砂、细砂构成;后海山、铁炉礁和蜈支洲岛东南部海岸为岩岸,海岸在海浪 的冲蚀作用下略有后退,海蚀槽沟发育。 3.海拔坡度 整个海棠湾规划区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

12、伏,大部分地区海拔在 100m 以下,东部沿海地区多 在 1030m。区域内地形较为平缓,大部分地区坡度在 15 度以下,仅在东南部山区边缘地区达 到 25 度左右。规划区域周边地区为山地地区,坡度相对较陡。 4.岸滩类型及泥沙运动 由于受偏东向海浪的作用, 海棠湾沿岸普遍堆积有与岸线平行的沙堤, 沙堤内侧向海积阶地逐 渐过渡。由于该岸段风浪作用分布均匀,整个岸段泥沙侵蚀与淤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岸线相对 比较稳定。湾内有藤桥河入海,是湾内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泥沙运动形式主要表现在风浪作用 下沿岸输移。海棠湾开口东南,夏季受 S、SE 向浪作用,冬季受 E、ENE 向浪作用,常、强浪向 均为 E

13、NE 向,沿岸净输沙方向为由北至南。后海码头所处海岸泥沙主要来源于沿岸侵蚀来沙,输 沙方向也是由北向南。 5.波浪特征 本海区波浪以风浪为主,由于受季风影响,近岸波浪方向亦随季节变化。冬春季主要盛行 EENE 季风,浪向以 EENE 为主,而夏、秋季盛行 S、SW 风,浪向则以 S、SW 向为主。根据蜈 支洲岛南部的亚龙湾一年的波浪观测资料分析,本区全年各向平均波高以 EENE 向最大,平均 值为 0.60.8m,而 SSSE 和 NW 向较小,均为 0.3m,其余各向平均值在 0.40.5m 之间。实测 最大波高以东至东北向较大,其值为 2.23.6m,而南西南向最大值为 0.3m,其余各向

14、最大波高 在 0.51.7m 之间。 6.潮汐类型 根据新村、 榆林潮位站的一年观测资料进行调和计算分析得出, 本区潮汐性质为不正规日潮混 合潮型,以日潮为主,每月 14 天为日潮,其余为不正规半日混合潮。根据实测潮位统计,该海 域年平均潮差为 86cm,属于弱潮区,这对开展海洋旅游活动是有益处的。其年变化表现为:2-4 月及 811 月的平均潮差低于年平均,其中 3、9 月份的平均潮差最小,为 78cm;其余月份平均 潮差则高于年平均,其中 6、12 月份最大,为 96cm,年变幅为 17cm。 7.潮流特征 本海区的海流主要受风场和密度场控制,也受外海环境及地形影响,流场特征较复杂。本区潮

15、 流有以下特征 : 流速较小。 流速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小。 涨潮流大于落潮流。 涨潮流流向基 本在 NNWENE 范围,落潮流流向基本在 SSSW 范围,底层流流向不稳定。潮流为往复流。由 此可见,周围海域潮流普遍较弱,属于弱流区。 8.自然灾害 第三纪以来,本区地壳以上升为主,形成多级海蚀地及相应的沙堤。新构造运动断续了早期构 造的控制作用,并继续活动,如地震、热泉等分布在东西向构造带上,但强度较弱。现今构造活 动较弱,区域稳定性较好。 海棠湾所处区域容易受到严重气候灾害(台风、暴雨和洪涝) 的影响。这些灾害带来的强风和 洪水可给附近社区带来危险的洪涝破坏。同时本区域是三亚市雷电灾害多发区之一

16、。虽然灾害不 能全部避免,但是重建的海滩生态系统将有助于保护基地免受突如其来的大灾祸袭击。 2.4人文状况2.4人文状况 海棠湾现状总人口 38365 人,其中城镇人口 9074 人,农业人口 29291 人,包括汉、黎、回、 苗等多个民族,拥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多姿的民族风情和多彩的民族艺术。海棠湾原有藤桥镇、 林旺镇两座小城镇。藤桥镇建设用地主要在环岛东线高速公路以西的海榆东线公路两旁,建成区 土地面积 98 公顷,是地区性农副产品批发和加工的商贸小城镇,现状人口 6300 人,镇区现有建 设用地总面积 105 公顷,镇区范围包括龙楼、东溪、藤桥村委会所在地居民点及其辖管的一些村 庄,现有人口 1774 人。藤桥镇、林旺镇两镇合并成海棠湾镇后,政府的大多数办事部门设在藤 桥镇区,只有镇教育委员会、工商所的市场管理部门、中心医院、税务部门等等设在林旺。由于 林旺地处海棠湾镇域南部中心地区,以及当地的习惯,林旺的集贸、商饮、服务业等仍保持以往 的兴旺。 规划范围内共有 17 个居(村)委会,总人口约 3.2 万人(不含土福湾),主要从事农业、海 洋捕捞和水产养殖, 有基本农田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