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行业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5864283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DF 页数:49 大小:746.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冶金行业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冶金行业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冶金行业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冶金行业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冶金行业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冶金行业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冶金行业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冶金行业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冶金行业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武汉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批准)(武汉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批准) 目 录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第三章 建设国家示范区,提升武汉战略地位 一、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二、建设全国两型社会典型示范区 三、

2、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第四章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 三、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五章 提升城市功能,建设智慧城市 一、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二、完善市政设施网络 三、加强城市信息化建设 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第六章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二、全面改善农村面貌 三、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四、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第七章 完善区域功能,优化城乡总体布局 一、有序推进空间开发 二、引导产业合理布局 三、加快区级经济发展 四、加强功能区开发建设 第八章 彰显滨江滨湖特色,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一、大力发展

3、循环经济 二、扎实推进节能减排 三、切实加强环境保护 四、保护和修复生态 第九章 实施科教兴市,打造人才强市 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二、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四、构建现代教育体系 五、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六、提高人才使用效能 第十章 推进文化强市,提升文化竞争力 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推进文化创新 三、繁荣文化事业 四、发展文化产业 五、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第十一章 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增强城市发展动力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推进所有制改革 三、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四、加快财税和投资体制改革 第十二章 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国际化水平 一、调整对外贸易结构 二、提高

4、利用外资水平 三、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四、加强对内开放合作 第十三章 发展社会事业,建设人民幸福城市 一、努力扩大就业规模 二、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五、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六、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第十四章 健全保障机制,推进规划实施 一、扩大消费需求 二、保持投资增长 三、加强政策引导 四、健全实施机制 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 年)规划纲要根据 中共武汉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编制, 是 “十二五” 时期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规划,主

5、要阐明“十二五” 时期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战 略目标和发展任务,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指导今后五年经 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 时期是武汉产业大发展、改革大推进、城市大建设,经济社会发 生新的历史性变化的五年,是为新阶段实现新跨越积蓄力量、奠定基础的五年。 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抢抓战略发展机遇,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冰雪及洪涝灾害等多种风险和 挑战,胜利完成“十一五” 规划确

6、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 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武汉发展新 篇章。 综合经济实力提档进位。综合经济实力提档进位。 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 3000、 4000、 5000 亿元, 2010 年达到 5515.76 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 1416 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390 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753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523 亿元。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更趋合 理,由“十五”末的 4.845.449.8 调整到 3.145.951。钢铁、汽车、电 子信息、装备制造

7、等支柱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远城区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集成 电路、新型显示、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移动通信、生物、激光、新动力汽 车、软件及服务外包、动漫、地球空间信息、数控机床、新材料等 15 个新兴产 业振兴方案着手实施。以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 展。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武汉中国光谷”品牌 效应和产业集聚度不断提升,“十一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 26.2%。2010 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4%。 城市建设高速推进。城市建设高速推进。坚持规划先导、建管并重,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不 断优化,武汉市城

8、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年)、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20062020 年)获国务院批复。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铁路枢纽、武 汉新港、航空枢纽、高速快速路网、轨道交通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全国综合交 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武汉至广州客运专线开通,我市进入高铁时代。7 条高 速出口公路基本建成,城际铁路开工建设。市内交通整治力度加大。给排水、电 力、燃气、邮政、环卫等市政设施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加快 建设,获批国家“三网融合” 试点城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 区、武汉化学工业区完成相应区域的托管工作,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 级开发区。武昌、青山、洪山三区

9、“插花地” 历史问题妥善解决,城中村、棚户 区和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市容环境达标街道、市民满意路、文明建设工地创建加 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农村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突破。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建设,“清水入湖” 工程积极推 进,中心城区湖泊基本实现截污。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启动实施,汉阳“六 湖连通” 工程进展顺利,主要湖泊、河流等水体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 市绿化水平全面提升,获批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空气清洁工程全方位 推进。垃圾收运处理工程进展顺利,2010 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5%。 东西湖、青山国家级循环经济示

10、范区建设顺利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全面展开,万 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均实现规划目标。绿色消费、绿色 照明、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等成为时尚,两型社区、机关、学校、村镇等创建活 动积极推进,两型社会沿江集中展示区初具规模。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武汉城市圈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国务院明确 将武汉定位为 “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 标志着武汉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规范,城市管理体制日趋完善,行政效能明显提高。国有企 业改制全面完成,战略重组进程加快,集体企业改制工作

11、全面推进。民营经济发 展环境不断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新机制逐步建立,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机制 更加完善。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外包服务中心初现 雏形,汉口银行实现跨区域经营,武汉农村商业银行完成改制组建,武汉农村综 合产权交易所创建。对外对内开放的质量和水平逐步提高,招商引资方式不断创 新。在中部率先对台直航、率先获批保税物流中心,81 家世界 500 强企业在汉 发展,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 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社区建设 883 行动计划” 和农村“家园建设行动 计划”深入实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2010 年,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

12、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20806 元和 8295 元。全民创业加 快推进,城镇登记失业率 4.1%。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社会保障 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 99%,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 盖人数达到 310 万人,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四城同 创”深入开展,“六城会”、“八艺节”成功举办,科技、教育、文化、卫生、 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服务逐步趋向均等化。社会公共安全水平进一步 提高,成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 展,“平安武汉”建设卓有成效,社会和谐稳定。 专栏 1:“十一五”规划主要指

13、标实现情况专栏 1:“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规划目标规划目标实现情况实现情况 序 号 序 号 指 标指 标 2010 年2010 年 年均增 长 年均增 长 (%)(%) 2010 年2010 年 年均增 长(%) 年均增 长(%) 1全市生产总值(亿元)420012.05515.7614.8 2全口径财政收入(亿元)14.9141629.5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4.0375329 4人均生产总值(元)4200058000 5城镇新增就业(万人)(60)(70.52) 6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30)(33.82) 7城镇登记失业率(%)54.1 8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 (

14、百分 点) (1.4)(1.4) 9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 (百分点)(4.4)(1.2) 10 R&D 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 例(%) 2.42.4 1 1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煤) 比“十五” 末降低 20% -4.4 五年累计 降低 21.97% -4.8 1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立方 米) 122 -4.3 101(-54.7) 13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650.53 14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9096.3 15城镇化率(%)6570.5 16市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年)1111.23 17*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90310 人数(万人) 1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

15、率 (%)9099 19*人口出生率()109.39 20*耕地保有量(万公顷)33.5633.83 化学需氧量(12.08) 21 *主要污染物 排放总量减 少(%) 二氧化硫 比“十五” 末减少 5%(15.43) 22森林覆盖率(%)2526.63 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1750010.02080613.9 2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6700 8.0-10. 0 829513.8 注:带*指标为“十一五”约束性指标;带()指标值为五年累计数。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 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

16、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市既面临国家战略叠加等发展机遇,也面临复杂 多变的国内外宏观环境和激烈的区域竞争。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将迎来历 史上又一个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 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居民消费将加快升级,国内市场将更加广阔, 有利于我市加快吸引国内外产业投资,将国内市场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推 进进位争先,重振武汉雄风。 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力度逐步加大。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力度逐步加大。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进入 整体实施阶段,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两圈一带” 战略,有利于我市加快建设 一批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充分发 挥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作用,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 利于创新资源的聚集、创新成果的转化、创新人才的成长,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 业为先导的高新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