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外戏剧史》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858105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6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外戏剧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外戏剧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外戏剧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外戏剧史》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外戏剧史》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外戏剧史》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外戏剧史》课件(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外戏剧史课程陈永明,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2007年10月,2007年10月,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古希腊罗马戏剧,中外戏剧史,一,二,三,四,五,六,印 度 梵 剧,日本能、狂言与歌舞伎,文 艺 复 兴 到 十 九 世 纪 的 欧 洲 戏剧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欧美戏剧思潮,西潮东渐与中国戏剧变革,七,八,中 国 戏 曲,世界各地戏剧的发展状貌,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戏剧,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悲剧和喜剧是人类最早的成熟戏剧, 也是欧洲戏剧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 古希腊延续了300年,其后被古罗马承接继续繁衍近600

2、年。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由古希腊开创的戏剧演出传统断绝。,定义:摹仿说(亚里士多德),悲剧是对 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 行动的摹仿,喜剧是对 丑的、滑稽的事件的摹仿,萨提洛斯剧 用来调节悲剧表演的沉重气氛,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2007年10月,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希腊戏剧发展概况,悲剧:前534产生 喜剧:前487产生,发展繁荣,衰败:前120,1、酒神祭祀;狄俄尼索斯 2、“山羊之歌” 3、忒斯庇斯登台 4、社会环境和条件 5、戏剧比赛,三 大 悲 剧 家 喜 剧 家,1、埃斯库罗斯 2、索福克勒斯 3、欧里庇得斯,1、阿里斯多芬 2、

3、米南达,随着公元前120年 大酒神节的最后一次 举行而永远退出了 历史舞台,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2007年10月,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戏剧,古罗马戏剧发展概况,前240产生,发展繁荣,衰败:公元476,希腊奴隶编剧 李维乌斯安德烈尼斯库,喜 剧 家 悲剧家,1、普劳图斯 2、泰伦提乌,塞内加,随着西罗马帝国的 灭亡而永远退出了 历史舞台,早期罗马戏剧是一种粗鲁的即兴喜剧阿特拉笑剧(闹剧),结构松散, 情节不定,表现一些笑柄人物的愚蠢或奸诈,包含笑闹场面和即兴幽默。,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2007年10月,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戏剧,中世纪

4、宗教戏剧发展概况,萌芽 公元10至11世纪,发展 公元12至13世纪,衰败 16世纪前后,在基督教弥撒仪式中重新 萌芽,随即发展成为宣扬 基督教教义的教会戏剧, 如著名的探访圣墓。,12世纪,教会戏剧走出 教堂,成为较普通的艺 术形式。 13世纪后,戏剧开始脱离 教会控制,产生了“神迹剧”、 “道德剧”、“世俗剧”等。,公元476年15世纪文艺复兴,前后约千年,史称“中世纪”,是 欧洲历史上的“黑暗时期”。 宗教戏剧大行其道,宗教成为戏剧艺术必须反映和表现的唯一内容。,古代剧场(略),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2007年10月,2007年10月,Nanyang Nor

5、mal University,古希腊罗马戏剧,中外戏剧史,一,二,三,四,五,六,印 度 梵 剧,日本能、狂言与歌舞伎,文 艺 复 兴 到 十 九 世 纪 的 欧 洲 戏剧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欧美戏剧思潮,西潮东渐与中国戏剧变革,七,八,中 国 戏 曲,世界各地戏剧的发展状貌,第二章 印度梵剧,人类文明史上第二种古老而成熟的戏剧样式。 出现在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后最为繁盛,公元12世纪走向衰竭。 舞台形式:歌舞与诗歌结合; 写意型:重在象征性地表现人生情境,并不刻意摹仿现实生活。 戏剧观念:更直接地建立在对于舞台形式美的欣赏之上。,印度梵剧发展与佛教关系,印度梵剧与中国戏曲的关联,拓展

6、思考,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2007年10月,第二章 印度梵剧,梵剧的形成也是从祭祀仪典发展而来,由颂神歌曲和拟神行为逐渐演变而成戏剧。 “史诗时代”(前6-前4世纪)的两大著名史诗 摩柯婆罗多、罗摩衍那对其内容和形式产生直接影响。,历史演变,早期 前4前1世纪,成熟期 13世纪,鼎盛期 47世纪,衰落期 812世纪,民间阶段 作家作品无从考察,走向成熟 进入文人阶段 马鸣、跋娑 首陀罗迦,黄金时代 光辉顶点 迦梨陀娑 戒日王、薄娑菩提,王顶,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2007年10月,第二章 印度梵剧,(一)不是彻底的代言体,有明显的史

7、诗和说唱艺术的痕迹 (二)梵剧表演具有浓郁的指事性和象征性 (三)剧种和角色类型体系比较完备 (四)演出时空自由变换,节奏由鼓点掌握 (五)戏剧语言散文体与韵文体杂糅 (六)追求实现观众生理和心理的愉悦,着重发挥戏剧的 抒情和观赏功能,以人的基本情感为中心,热衷于 大团圆结局,舞台特征,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2007年10月,第二章 印度梵剧,1、剧作家简介:杰出的佛教诗人 其戏剧作品标志着印度梵剧的成熟和进入文人阶段。 2、叙事长诗代表作品:佛所行赞、美难陀传。 3、梵剧残卷:代表作舍利弗,剧情介绍、人物分析,马鸣戏剧残卷,Nanyang Normal Univ

8、ersity,2007年10月,第二章 印度梵剧,1、跋娑十三剧的发现及简介。 2、惊梦记:最典型的英雄史剧。剧情、特色及其影响简介。 3、断股:唯一一部悲剧。风格独特,剧情介绍、人物分析。,跋娑十三剧,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2007年10月,第二章 印度梵剧,1、剧情简介:以婆罗门商人善施与妓女春军的爱情为主线,思想深刻、情节丰富, 戏剧性极强,印度梵语文学的经典。 2、突出特色:成熟的结构艺术; 淳朴流畅、善用比喻、充满幽默感的语言艺术,人物语言既符合性格, 又能够传达出作者心中流动的诗情画意; 宽广的社会画面、丰富的情节内容,展现了古印度下层社会的生动图景,

9、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 道德情操的宣扬:积德行善、以德报怨、克己让人的道德情操; 典型的人物形象。 3、人物分析:善施:慷慨仁慈、乐善好施,美誉广被,重视名誉和友谊胜,同情弱小, 克己让人,是古代印度文学所树立的道德和人格典范,但不缺少人间烟火。 春军:聪明美丽、热情善良、助人为乐,品格端正,不爱财富爱人品, 对于邪恶势力拼死抗争。印度下层女子的理想化身。,首陀罗迦小泥车,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2007年10月,第二章 印度梵剧,“迦梨陀娑”,印度梵剧史上最为响亮的名字。朝廷“九宝”之一的宫廷诗人。 中古印度最杰出的诗人和剧作家。其创作不仅代表了印度梵语

10、文学的最高 成就,而且在世界古代文学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 被誉为“印度的莎士比亚”。 18世纪起,西方梵语学者逐步介绍和翻译了他的作品。 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推荐他为世界文化名人,在全世界举行了他的1500 周年的纪念和研究活动。 “迦梨”为女神名字,“ 陀娑”是仆人的意思。,剧作家简介,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2007年10月,第二章 印度梵剧,三部英雄史剧:沙恭达罗、摩罗维迦与火友王、优哩婆湿 格律长诗云使也盛极一时,剧作简介,1、摩罗维迦与火友王:早期作品,五幕剧,受跋娑的惊梦记影响,剧情介绍、人物分析。 特点:结构严谨、情节生动、戏剧性强,对后世影响

11、较大。,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2007年10月,第二章 印度梵剧,英雄史剧:沙恭达罗,剧作简介,剧情,代表作,七幕剧。 在印度社会长期享有盛誉,影响极为深远。 取材古代史诗摩柯婆罗多, 经迦梨陀娑的关键性艺术加工, 化铁成金,焕发奇异光彩, 成为极其美丽的文学创造。,国王豆扇陀外出行猎,和净修女沙恭达罗一见倾心,两人遂以干闼婆的方式 (不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自主婚姻)私自成婚。国王离开净修林时留给她一只 戒指作为信物。分别后,沙恭达罗思夫情切,无意中怠慢了仙人达罗婆娑。仙人大怒, 诅咒国王丧失记忆,直到见到信物时方能相认。日后,已有身孕的沙恭达罗 进城寻夫,国王

12、果然拒认。她想拿出信物却无法找到,原来途中不慎失落河中。 她呼天喊地,求告无门,被她母亲、天女尼诺伽救到天上。后来一渔夫从捕获的鱼腹中发现戒指,送交国王。国王恢复记忆后,深为自己的拒妻行为懊悔。 这时,天帝因陀罗请豆扇陀出战,去征服恶魔阿修罗。 得胜后,豆扇陀飞往仙境,在那里和妻儿合家团圆。,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2007年10月,第二章 印度梵剧,沙恭达罗,人物分析,沙恭达罗的“美”与“悲”,美 1、自然美:在自然界中长大, 秀色天成,洁质自生 2、质朴美:简单直率,善良纯真 勇敢大胆 3、青春美:渴望自由和幸福 温柔多情而又羞怯娇弱 4、人性美:忍辱负重而又嫉

13、恶如 仇,敢于抗争,悲 1、社会制度悲剧:中古印度的等级制度, 森严宗法制度 2、王权男权悲剧:国王享乐至上, 玩弄女性、荒淫无道 3、神权命运悲剧:命运抗争也无法逃脱 天神的摆布 4、团圆幻像悲剧:神力之助,子嗣之力, 佛学和谐哲学倾向,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2007年10月,第二章 印度梵剧,豆扇陀,人物分析,豆扇陀的“真”与“伪”,真 1、作为国王的寻欢作乐、荒淫无耻, 追求美色、满足自己的个人欲望 2、统治者对被统治阶层的压迫 3、对爱情的所谓信誓旦旦、甜言蜜语, 虚情假意,内心自私丑恶,伪 1、风度翩翩,勇武善战 2、爱护臣民、清洁高尚, 3、勇于认错、

14、敢于承担责任 4、把豆扇陀塑造成英明的君主, 反映了 诗人作为一个宫廷墨客的时代局限性。,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2007年10月,第二章 印度梵剧,表现了印度人重精神轻物质的倾向,视精神的解脱为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迦梨陀娑的创作看印度梵剧的宗教性, “万物有灵”观对印度人的审美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弥合了人与宇宙的鸿沟。,印度的宗教禁欲与纵欲并存,对性爱大胆和率真的表现成为印度宗教文化 显著特点之一。,印度的非暴力精神已超越了人类社会,成为惠及整个宇宙的一种自由倾向。,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2007年10月,第二章 印度梵剧,1、剧作家简介 古印度著名帝王。 2、作品 三部英雄史剧:妙容传、璎珞传、龙喜记。 龙喜记:较有特色,五幕剧, 剧情介绍 人物分析。,戒日王,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2007年10月,第二章 印度梵剧,1、剧作家简介 迦梨陀娑之后杰出的梵剧作家,语言大师 2、作品 茉莉与青春、大雄传、罗摩后传。 罗摩后传:艺术最成熟的作品,五幕剧,剧情介绍、人物分析。,薄婆萨提,梵剧剧场:课外阅读了解,课后作业:1、预习第三章内容;2、准备第九周的课堂演剧,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2007年10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