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实践报告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45855483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34.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实践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全面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实践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全面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实践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全面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实践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全面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实践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面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实践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实践报告(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面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实践报告 全面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实践报告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湖北是一个农业大省,长期以来积累的体制性矛盾比较突出,省委、 _把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问题作为长远性、基础性、根本性的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综合配套起源于农村税费改革的要求,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而不断深化完善。湖北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为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建立与税费改革相适应的农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制度建设,省委、 _经过充分调研,xx年11月出台了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 _(试行)(鄂发xx17号);x

2、x年7月下发了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农村公益性事业发展 _(鄂发xx13号);xx年3月又下发了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加强农村公益性的试行意见(鄂办发xx14号),全面推进并不断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 一、改革动因 湖北进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与农村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编制管理,构建新型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对“三农”的服务水平,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湖北省委、 _作出这个

3、决策,主要是为了应对四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应对农民负担反弹的挑战,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从xx年开始,湖北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农民负担不断减轻,农村分配关系逐步规范,呈现出农村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干群关系大为改善的喜人局面。但是,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尚未解决。一是财政供养人数多。这在我国是一个带共性的问题,湖北这方面的矛盾更为突出,财政供养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周边省份。湖北人口6000多万人,财政供养统计数为142万人(有人分析实际超过二百万,其中3/4集中在县乡两级),财政供养人员系数为2.36,而周边的河南、安徽、

4、江西和湖南四省的财政供养人员系数分别为2.14、1.64、2.28、2.16。吃财政饭的人多,发工资困难,一直困扰着各级政府,乡镇政府困难更多。二是财政收入窄。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免征农业税后,给予乡镇的转移支付资金是一个固定常数,乡镇的财政收入短期内难有大幅度的增长,收支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由于经费不足,有些地方日常工作无法运转,只能靠借、赊、欠过日子。三是乡镇债务重。全省大部分乡镇负债,少的几十万元、几百万元,多的达千万元以上。这些情况表明,不精简乡镇财政供养人数, _改变“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的状况,必然导致一些地方、一些单位想方设法向农民收费,又会回到“收费养人,养人收费”的

5、老路,农民负担势必反弹。一些地方在税改后出现农民负担转移现象,收费由农业税费向行业税费转移;乱收费的对象由农民向学生转移;由直接要钱要物向强制服务收费转移;乱收费向乱罚款转移。一些地方流传“吃了财政吃专款,吃了专款吃借款,吃了借款吃罚款”的说法,反映了乡镇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吃来吃去,最终都是吃农民的。因此,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无法回避的“坎”,是必须闯过的“关”。 第二,应对农村基层管理体制落后的挑战,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不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一是机构设置层次过多,部门之间职责交叉重复,工作效率低。二是政企、政事、

6、政社不分,政府包揽了许多本应由企业、市场、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管的事,该管的事没管好,不该管的事管得过多。三是行政执法随意性大,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乡镇职能的错位、越位、缺位现象非常普遍,与市场经济要求严重不适应,直接制约经济发展,危害党的执政基础。过去的改革由于没有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关键问题,或在改革中没有把它落到实处,只是在机构的裁减和隶属关系的转移上想“点子”、“抠人头”,乡镇究竟管什么、怎么管一直没有解决好,工作模式还是老一套,不少乡镇虽然领导叫累,干部叫苦,但农民还是不满意。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政治经济制度,从体制创新入手,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

7、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服务型、法制型政府,实现政府管理职能和治理方式的转变,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制度保证,已成为势在必行的现实选择。湖北从建立有限责任政府、建立新型的农村管理体制着眼,将乡镇政府职能概括为五句话:落实国家政策、发展乡村经济、兴办公益事业,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从乡镇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体制创新入手,全面改革农村中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扩大基层民主,实行简政放权,建立充满活力的乡镇政府。 第三,应对基层干部工作方式简单的挑战,建立高素质乡镇干部队伍。乡镇干部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措施能否落实到基层,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

8、众中的形象。广大乡镇干部长期战斗在第一线,任务重、待遇低、风险大,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持农村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农村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乡镇干部的要求越来越高。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对现代行政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掌握不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适应农村发展新形势,既要靠干部的自我加压来学习提高,也要靠良好体制的推动来促进他们。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引入竞争机制

9、,有利于提高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有利于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 第四,应对农民科技服务缺乏的挑战,加强农村公益服务。农村生产力水平高不高,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否完善。以传统的“七站八所”为主要载体的农村公益服务体系,作为政府向农村提供公益服务的主体,曾经做出过重要贡献。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原因,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是,用人机制不活,缺乏竞争,做好做坏一个样,做不做事都拿钱,真正懂技术的人才难以留下来,留下来的人大多数不懂技术,服务质量不高;经费保障不足,县乡财政困难,拔给事业单位的经费不足,主要靠向农民收费

10、办事养人,税费改革后堵死了向农民收费的渠道,许多乡镇事业单位,已经负债累累,难以为继,一大批人员在另谋生路,不少单位多年来处于“有牌无人,有名无实,有人无技”的状态,早已是“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职责不清,乡镇政府对应该承担的公益服务职能,没有真正履行到位,农民没有得到应有的公益服务。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对农民的服务,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改革,创新机制,把农村社会化服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实践证明,农村税费改革已直接触及到农村积患已久的深层次体制和上层建筑问题,单抓减负,不仅税费改革难以深入,而且已取得的成果也难以巩固。省委、 _深感解决根本问题要做好“加减法”,一方面

11、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加总量;另一方面要压缩财政供养人员,减少支出。只有下定决心,突破乡镇改革这个难题,否则,加快湖北发展,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难以实现。省委、 _的领导同志讲,现在搞改革很难,不改今后更难,我们这一届共同解决了这一难题,下一届就好办了。只有在农村税费改革的同时,配套抓好乡镇体制改革,才能避免“减轻加重再减轻再加重”的“黄宗羲定律”怪圈;只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才能避免“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帕金森定律”怪圈;只有同时抓好这两方面的综合改革,才能跳出“黄宗羲定律”和 “帕金森定律”这两

12、个怪圈。 二、改革内容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是继农村税费改革后更为深刻的农村改革。改革内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乡镇行政机关改革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这两个大的方面。 (一)推进乡镇行政机关改革。核心是“一规范三精简”:即规范乡镇机构设置,精简领导职数,精简内设机构,精简工作人员。同时逐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规范乡镇机构设置。乡镇设党委、人大、政府三个领导机构,不再设立政协机构(政协工作由一名党委成员分管)。乡镇设立人民武装部。乡镇共青团、妇联、工会组织的设置按有关章程执行。乡镇与村之间不设立中间层次的管理机构。 2、精简领导职数。实行领导班子交叉任职。每个乡镇设党委委员7-9名。其中,党委书记原

13、则上兼任乡镇长;党委副书记3名,1名担任人大主席,1名兼任纪委书记,1名兼任常务副乡镇长;其它党委委员兼任副乡镇长、人武部长、组织宣传委员等职务。 3、精简内设机构。将原乡镇的所有内设机构按相应职能重新合并,成立三个“办公室”,即党政综合办公室(加挂综治办牌子)、经济发展办公室(加挂防汛抗旱指挥部牌子)、社会事务办公室(加挂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3个内设机构。规模较小的乡镇,只设1个综合性办公室。 4、精简工作人员。在各县(市、区)已核定的乡镇行政编制总额内,一、二、三类乡镇的行政编制分别不超过45名、40名、35名。按照这个要求,清退非在编人员,重新核定编制。机关干部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

14、原则,采取考试和考评相结合的办法,实行全员竞争上岗。 5、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方面扩大乡镇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民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扩大党员群众在乡镇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民主,在乡镇领导班子换届选举中,逐步推行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党 _和人民 _选举的“双推双选”办法产生乡镇党委和政府班子成员,具体办法是:自荐报名,资格审查;“海选”推荐,组织审定;差额竞选,依法选举。召开由党员、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参加的推荐会,推选出党政班子的初步候选人,经县市委审查批准后,再召开党代会,差额选举党委书记。根据领导班子交叉任职要求,从党委书记、副书记、委员中提名正副乡镇长和人大主席候选人,提交乡镇人民

15、_依法选举产生。同时,进一步试行乡镇党 _对党委书记、副书记“差额直选”。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乡镇政务公开制度。依法规范乡镇干部行政行为,强化对乡镇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规范政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公开办事依据、程序和结果,让群众依法享有对乡镇政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二)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核心是“两转三建立”:即转变经费管理方式,转变单位用人机制;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建立公益服务考评机制。 1、设立新的财经所。将原财政所与经管站合并,重新设立财经所,属乡镇直属事业单位。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以县(市、区)为单位,平均每乡镇不得超过17人,人员由原财政所与经管站人员按同比例竞争上岗组成,并根据免征农业税的实际逐步核减。 2、规范设置县级延伸、派驻乡镇机构。县级法院、公安、司法、工商、地方税务、国土资源、交通、林业机构可以延伸、派驻乡镇,原则上实行区域设置,不搞一镇一所(站),精简人员,定编定岗。江汉平原及沿江滨湖地区的原乡镇水利站,在精简人员的基础上,由省有关部门提出范围和标准,按流域(水系)整合、组建水利管理站,属县(市、区)水利部门的派出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员实行招聘。延伸、派驻乡镇的机构,人员经费由县市主管部门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