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17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真题(解析版)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45852782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2017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真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物】2017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真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物】2017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真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物】2017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真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物】2017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真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2017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真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2017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真题(解析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真题、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供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1.孝感市有少数乡镇是血吸虫病的疫区,需要加强防范。一年之中最易感染需要吸虫的月份是A.12月 B.410月 C.78月 D.1112月【答案】B【解析】一年四季都可能感染血吸虫,但在气温较高的4-10月份最容易感染,这时血吸虫尾蚴最容易从钉螺体内逸出,当人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时就可能感染血吸虫病。【考点定位】生物的基本常识【名师点睛】掌握血吸虫病的类型、特点、传播途径。2.下列食品或调料在制作过程中运用了发酵技术的是米酒 葡萄干 酸奶 酱油 豆豉 刀削面A. B.

2、C. D.【答案】D【考点定位】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名师点睛】注意掌握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平时注意积累相关的例子。3.眼和耳都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器分别位于A.虹膜和鼓膜 B.晶状体和半规管 C.视网膜和耳蜗 D.视神经和位听神经【答案】C【解析】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

3、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器分别位于视网膜和耳蜗。【考点定位】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听觉的形成过程【名师点睛】眼球和耳的基本结构及其各结构的功能是重要的考点,要用心学习和理解。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做过许多次推门的动作。下列有关这个动作的分析正确的是A.推门动作很简单,无需神经系统的协调B.完成这个动作一定要消耗能量C.推门时弘二头肌会收缩,弘三头肌会舒张D.完成这个动作时,相关的骨和关节都去杠杆的作用【答案】B【考点定位】【名师点睛】5.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人们对生育质量越来越

4、关心。下列关于人的生殖和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A.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是在子宫中完成的 B.胎儿直接从母体血液中获取氧气和养料C.婴儿出生标志着人体生长发育的开始 D.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答案】D【解析】精子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卵细胞与众多精子一个结合,形成受精卵,A错误;胎儿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B错误;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从受精卵形成胚胎并且长成为性成熟个体的过程人体的发育包括两个过程,一是从受精卵发育到成熟的胎儿的胚胎发育阶段;二是从婴儿出生发育到个体成熟的胚后发育阶段,C错误;青春期是人一

5、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进入青春期之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也都迅速发育,D正确。【考点定位】胚胎的发育和营养;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名师点睛】胚胎的发育是从输卵管开始的,而不是从子宫开始的。6.在一次中考实验操作考试中,某小组按照下表的设计方案,认真仔细的完成了“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号和号试管中都变蓝了,这与实验的预测不相符。为此,该小组对实验设计进行了讨论。你认为如果要开展后续实验,首先要考虑的是试管编号加入物质控制条件检验方法馒头碎屑+2ml唾液充分搅拌;37,水浴10分钟加2滴碘液馒头碎屑+2ml清水充分搅拌;37,水浴10分钟加2滴碘液A.适当减少馒头碎屑量

6、B.改变水浴的温度 C.是否进行搅拌 D.滴加碘液量的多少【答案】A【考点定位】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确定、控制变量,其它量要处于理想状态,设置对照实验。7.下列关于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A.与艾滋病人握手会感染艾滋病毒B.艾滋病病毒的结构可以使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C.和艾滋病病人握手、共同进餐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D.性接触、血源传播和母婴传播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三个主要途径【答案】A【解析】与艾滋病人握手不会感染艾滋病毒,A错误;病毒是一类形体十分微小的生物,形体比细胞小得多,只有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它的形态,B正确;和艾滋病病人握手、共同进

7、餐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C正确;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D正确。【考点定位】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及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8.下图可用于描述生物体内的物质变化,a、b表示物质,M表示相应的结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a为脂肪,b为脂肪酸和甘油,则M为胃B.若a为动脉血,b为静脉血,则M为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C.若a、b均为动脉血,则M可能是肾小球D.若a为蛋白质,b为氨基酸,则M是口腔【答案】C【考点定位】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血液循环的途径;尿液的形成。【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血液循环和食物消化吸收

8、的过程。9.下图表示四个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表格中的四个选项与之相符的是选项1234A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B泌尿系统肾脏膀胱肾单位C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D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A【考点定位】植物的分类;泌尿系统的组成;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生物的多样性的内涵。【名师点睛】关键是理解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染色体的特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以及泌尿系统的组成。10.如图,曲线a、b、c与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可组成一条食物链的三种生物相对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若a是生产者,则c是分解者B.这条食物链可以写成abcC.若b灭绝,则c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D

9、.该生态系统由a、b、c及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a是生产者,b和c都是消费者,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a、c、b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acb,B错误;若b灭绝,c由于天敌减少而数量迅速增加,随着c的增加,a的数量又减少,所以导致c因缺乏食物又迅速下降,C正确;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可见该生态系统由a、b、c、分解者及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缺一不可。因此图中若要组成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增加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10、D错误。【考点定位】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二、简答题(10分)11.精准扶贫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建造塑料大棚生产有机农产品,开展休闲采摘,可以带动观光农业的发展,有效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扶贫工作落到实处。草莓、葡萄、黄瓜等是大棚种植的常规品种,受到农民和游客的普遍欢迎。(1)从生物体结构层次上看,从草莓植株上摘下的草莓果实属于 。(2)给棚内作物施肥的目的是给植株的生长提供所需的 。(3)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有多种,菜农在白天给大棚开门通风就是措施之一。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保证棚内空气中有充足

11、的 。(4)在种植有瓜果的大棚周围放养蜜蜂,有助于提高瓜果的产量,原因是蜜蜂能帮助植物 。(5)瓜农在大棚内将南瓜秧的芽切去并留下合适的切口,再插入黄瓜秧的芽,用嫁接苗生产黄瓜,实现了黄瓜的丰产丰收。在这里,黄瓜秧的芽是作为 (填“砧木”或“接穗”)使用的。【答案】(1)器官(或“生殖器官”)(2)无机盐(3)二氧化碳(或“CO2”)(4)传粉(或“受粉”“授粉”)(5)接穗【解析】(1)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构成,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2)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如果缺少某种无机盐,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长种庄稼需要施肥,因此肥料的作用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多种无机盐。(3)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适当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可以提高产量,大棚种植蔬菜时,菜农们常会保持大棚通风良好,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4)在种植瓜果的大棚周围放养蜜蜂可以有效地提高产量,原因是蜜蜂帮助果树进行传粉,增加产量。(5)将南瓜秧的芽切去并留下合适的切口,再插入黄瓜秧的芽,用嫁接苗生产黄瓜,黄瓜秧的芽是作为接穗。【考点定位】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合理施肥;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植物的扦插或嫁接。【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产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