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概论PPT医学课件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5847994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4.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菌药物概论PPT医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抗菌药物概论PPT医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抗菌药物概论PPT医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抗菌药物概论PPT医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抗菌药物概论PPT医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菌药物概论PPT医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菌药物概论PPT医学课件(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抗菌药物概论,2,化疗药物:指用于治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所致疾病及恶性肿瘤的药物。包括抗菌药、抗病毒药、抗真菌药、抗寄生虫药和抗恶性肿瘤药。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化疗): 应用化学治疗药物对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及恶性肿瘤进行治疗的统称称化学治疗简称化疗,3,抗菌药物,病原菌,抗菌作用,耐药性,抗病能力,防治作用&不良反应,体内过程,机 体,致 病,4,第一节 常 用 术 语,5,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抗生素(antibiotics):某些微生物(细菌、

2、真菌、放线菌等)在其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作用和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6,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定义: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范围 窄谱抗菌药:仅对单一菌种或一属细菌具有抗菌作 用,抗菌范围窄,如异烟肼。 广谱抗菌药:对多种不同病原菌具有抗菌作用, 抗菌范围广,如四环素、氯霉素、第三四代氟喹诺酮类,7,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无杀灭作用如四环素类、红霉素类、磺胺类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杀灭病原菌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8,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

3、ctivity),抗菌药物抑制和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MIC) 体外抑制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 体外杀灭或使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9,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评价化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 LD50/ED50或LD5/ED95 化疗指数 (3-5),治疗效果 ,毒性 ,临床应用价值,10,抗菌后效应:指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暂接触后,随着药物浓度逐渐下降,甚至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细菌生长仍然收到持续抑制的效应。抗菌后效应时间越长,其抗菌活性越强。 首次接触效应:是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

4、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地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氨基苷类抗生素有明显的首次接触效应。,11,第二节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化代谢过程,或因此而破坏其结构的完整性而产生抑菌或杀菌作用,12,13,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糖类、蛋白质、类脂质 G+:壁质(黏肽、多糖肽) 50%-60% 耐胞内20-30个大气压的渗透压 G-:黏肽层较薄,胞浆渗透压低 外膜构成:脂多糖、磷脂、膜蛋白和Porin蛋白,一. 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14,Pepti- Doglycan Layers,细胞膜,细 胞 壁,外膜,磷脂,黏肽,15,N

5、-乙酰胞壁酸,N-乙酰葡萄糖胺,16,A 作用于胞浆内黏肽合成阶段的药物 磷霉素、环丝氨酸 B 作用于细胞膜黏肽合成阶段的药物 万古霉素、杆菌肽 C 作用于胞膜外黏肽合成阶段的药物 -内酰胺类,17,二.损伤细菌细胞膜及其功能,18,三、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苷类:与30S亚基结合,阻止终止因子与A位结合,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 四环素类:与30S亚基结合,阻碍肽链形成 氯霉素、林可霉素和红霉素:抑制肽酰基转移酶,阻止肽链形成和延长 大环内酯类:抑制移位酶,19,1. 抑制细菌核酸合成 影响细菌叶酸代谢 干扰敏感细菌叶酸合成,如磺胺类药和甲氧苄啶 抑制核酸合成 喹诺酮类:抑制DNA螺旋酶

6、利福霉素类:抑制RNA 聚合酶,四.影响细菌体内生命物质合成,20,21,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22,耐药性的分类,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的,先天对某些抗菌药先天不敏感,且代代相传的耐药性,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获得耐药性:大多由质粒介导,携带有耐药基因的z质粒可通过结合、转化及传导方式在细菌细胞间传递,使细菌避免被相应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如金葡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注意:与耐受性相区别,23,耐药机制一,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 1、产生灭活酶 使药物的化学结构发生改变,失去抗菌活性。 水解酶:如 -内酰胺酶 青霉素型:水解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型:水解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 合成酶(钝

7、化酶): 如乙酰化酶、磷酸化酶、核苷化酶等 将相应的化学基团结合到药物分子上使药物失活,24,耐药机制二,抗菌药作用靶位改变 靶酶的改变 对-内酰胺类耐药1)产生-内酰胺酶 2)靶酶PBPs改变 通过:靶酶与抗生素结合的亲和力 靶酶的生成 产生新的靶酶,25,耐药机制二,靶位结构改变 链霉素:菌体核糖体30S亚基的靶位结构改变 林可霉素、红霉素:核糖体23S亚基RNA上腺嘌 呤甲基化,26,耐药机制三,抗菌药物渗透障碍 细菌细胞壁、膜通透屏障作用 (1)G-菌 外膜:铜绿假单胞菌天然耐药 通道蛋白丢失:-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 (2)G+菌:细胞壁坚厚,27,耐药机制四,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泵出作用

8、特点: (1)主动泵出:需能量 (2)非特异性 (3)产生多重耐药性 (4)泵出系统由跨膜蛋白,外膜蛋白和辅助蛋白组成 (5)主要对-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及氟喹诺酮类耐药,28,耐药机制五,细菌代谢途径的改变 金葡菌对磺胺类耐药的原因: & 对氨基苯甲酸生成增多 & 耐药菌株直接利用外源性叶酸,29,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合理选用抗菌药 足够的剂量和疗程 必要时联合用药 有计划的轮换供药 开发新的抗菌药,30,第四节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31,应用原则,病原菌的确认诊断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肝、肾功能不良者抗菌药应用 老年人、儿童、孕妇抗菌药应用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32,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联合用药结果: 无关:联合应用较强的单一药物作用 相加:联合应用=各药作用之和 增强:联合应用各药作用之和 拮抗:联合应用无效或疗效减弱,33,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