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业管理我国医药行业的现状及规划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5845431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85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行业管理我国医药行业的现状及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医疗行业管理我国医药行业的现状及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医疗行业管理我国医药行业的现状及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医疗行业管理我国医药行业的现状及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医疗行业管理我国医药行业的现状及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疗行业管理我国医药行业的现状及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行业管理我国医药行业的现状及规划(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疗行业管理) 我国医药 行业的现状及规划 (医疗行业管理) 我国医药 行业的现状及规划 我国医药行业的现状及规划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壹、二、三产业为壹体的产业。 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 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及医药商业。医药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 高生活质量,为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壹、基本情况 (壹)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20 多年,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医药工业

2、体系和医药流通网络,发 展成为世界制药大国。据统计口径:我国现有医药工业企业 3613 家,能够生产化学原料药近 1500 种,总产 量 43 万吨,位居世界第二。能生产化学药品制剂 34 个剂型 4000 余个品种。2000 年,我国 5 大类制剂片剂、 水针、粉针、胶囊、输液产量分别达到 2778 亿片、264 亿支、93 亿支、486 亿粒、23 亿瓶。壹些重要品种 如维生素 C、青霉素于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传统中药,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 能生产包括滴丸、气雾剂、注射剂于内的现代中药剂型 40 多种,中成药产量已达 37 万吨,品种 8000 余种。 我国能生产疫

3、苗、类毒素、抗血清、血液制品、体内外诊断试剂等各类生物制品 300 余种,其中现代生物工 程药品 20 种,生产预防制品约 9 亿人份。能够生产包括 X 射线断层扫描成像装置、磁共振装置等于内的医 疗器械 11000 多个品种、规格。仍能够生产 8 大类 1200 多个规格的制药机械产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 医药工业壹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 1978 年至 2000 年, 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 6.6,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壹。 (二)九五取得的成绩九五期间,医药行业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实施科技兴 药战略,深化改革,

4、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1、医药经济总量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000 年医药工业完成总产值 2332 亿元, 年均增长 17.5, 高于九五计划 15的目标。 实现工业增加值 578 亿元,年均增长 15.5%。医药商业销售总额完成 1509 亿元,比 1995 年增加 705 亿元,年均增长 13.4。医 药商品进出口总额达 64 亿美元,其中:出口 38 亿美元,比 1995 年增长 8 亿美元,年均增长 4.8%,医药外 向型经济逐步形成。医药工业实现利税总额 270 亿元,比 1995 年增加 155 亿元,年均增长 18.6%,实现利 润 143.8 亿元,

5、比 1995 年增加了 94.3 亿元,年均增长 24.5%,均超额完成九五计划确定的 18%的目标。 医药商业实现利润 7.6 亿元,比 1995 年增长 4 亿元,年均增长 16.1%。医药行业实现了效益增长快于总量 增长的局面,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转变。 2、医药经济结构有所改善 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医药行业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 兼且和重组, 于壹定程度上改变了医药企业规模过小、 布局过度分散的局面,提高了生产集中度。目前,医药行业已有 25 家企业进入国家 520 家大型企业的行列。 医药工业销售额前 60 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为 35.7%,比八五末的 19.7%提高了 16 个百分点,

6、壹批优势名 牌企业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发展壮大。青霉素、维生素 C、合成维生素 E、阿斯匹林、扑热息痛等大吨 位产品的生产企业数量已大幅度减少。片剂、粉针剂、水针剂、输液、胶囊 5 大类制剂前 50 家的生产集中 度分别达到 44.3%、97.6%、66.5%、58.9%和 56.2%。 所有制结构进壹步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按产值计算,股份 制经济于全行业的比重已?quot;九五初期的 12%上升到目前的 33.2,三资经济从 15%上升到 18.8, 国有经济从 55%下降到 36.1。 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医药商业打破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

7、成的国有商业壹统天下的格局,产权结 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组建了壹批较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和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 运营方式开始转变, 总代理、 总经销,集中配货,连锁运营等新的运营方式不断涌现,尤其是连锁运营于九五期间有较大的发展,目前 全国已于壹些大中城市建立了近 200 家医药连锁企业,连锁运营的药店超过 5000 个。壹批企业积极进行了 医药电子商务的探索和试点。 西部地区的医药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四川己成为我国中药生产大省,云南、贵州、青海、甘肃、内蒙、广西 等省区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 已成为我国民族药生产基地, 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优化了地区经济结构。 3、科教兴药取得壹定成绩 医药

8、行业贯彻科教兴药方针, 加大了新产品研究开发的力度, 1999 年新产品产值率达 15.8%。 九五期间, 我国医药企业和科研单位共获得各类新药证书 5043 个,涉及 2112 个品种,其中国家壹类新药证书 108 个。 临床上疗效确切、毒副作用低的 内酰胺类系列产品于抗生素类化学原料药中的比重由八五末的 5.3%提 高到1999年末的20.3%; 壹些紧缺的医药专用关键中间体如6氨基青霉烷酸 (6APA) 、 7氨基头孢烷酸 (7 ACA)、7氨基 3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7ADCA)、异植物醇、三甲基氢醌等基本实现了替代进口。 天然维生素 E,罗红霉素、阿齐霉素等重要产品实现了产业化,控释

9、、缓释、透皮等新剂型有较大发展。 高效分离和纯化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技术、微囊化及靶向技术等壹批高新技术于医 药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青霉素产率已由八五末的 0.70.8 吨年立方米发酵容积提高到目前的 1.0 1.1 吨,维生素 C 的总收率由八五末的 48%提高到 60%左右;地塞米松生产采用生物脱氢新工艺,大幅度 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国际竞争力,不仅替代了进口,而且有批量出口。 中药新产品开发加快,尤其是于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消化系统、肝炎等疾病方面的新品种有所突破。中药 杏灵颗粒、丹参滴丸已通过美国 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预审,且进入临床试验,为中药进入 国际

10、市场又迈出了壹步。藏药等民族药物也从少数民族地区走向了全国。制药装备水平和生产条件有了较大 提高。九五期间,有壹大批先进、适用的设备如双环流气升式发酵反应器、动态提取设备、微孔滤膜过滤 器等实现了产业化,且广泛应用到制药工业生产中。壹批企业通过了 ISO9000 认证。到 2000 年底,有 780 多个制药企业(车间、剂型)通过了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药品质量有所提高。 医疗器械中的壹些高、精、尖产品如磁共振、CT(X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装置)、彩色 B 超等实现了产 业化,中低能直线加速器等基本实现国产化,旋转式伽玛刀、数字减影成像系统、激光手术器、纤维光纤内 窥镜等能

11、批量生产, 符合国际技术标准的全中文直接数字化 X 线医学影像系统于我国研制成功且投入了临床 应用, 大功率二氧化碳心脏激光治疗仪研制成功且获得了国家专利。 医疗器械产品标准逐渐和国际标准接轨, 零部件的配套采购已开始实现国际化,有近 100 家企业通过了 ISO9000 认证。 4、对外开放取得明显成绩 医药行业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行业之壹,也是利用外资比较成功的行业。目前,世界排名前 20 位的制药 公司均已于中国投资建厂。医药商业的中外合资试点工作正于顺利进行。这些三资企业的建立,不仅引进 了资金, 仍带来了新产品、 新技术、 新设备和新的运营方式和管理理念, 对国内企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

12、作用。 5、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 九五期间,医药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壹批企业进行了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其中有 64 家企业的股票于国内 上市,4 家于海外上市,共募集资金约 313 亿元。九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取得明显成效。国家通 债转股、企业兼且破产、核销呆坏账、技术改造贴息等多种政策措施,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 部环境。医药国有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已从九五初的 17.3 亿元降为 9.8 亿元,国有企业的利润总额从 14.3 亿元增加到 19.1 亿元,壹批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且走上了良

13、性发展的道路。 6、医药产业于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壹步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6 年医药制造业全部独立核算企业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企业的 1.83%,列 37 个产业 的第 22 位,1999 年这俩项指标则分别提高到 2.1%和第 19 位;1996 年医药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的 1.98%, 列 37 个产业的第 20 位,到 1999 年这俩项指标则分别提高到 2.4%和第 17 位;1996 年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占 全部工业企业的 1.8%,列 37 个产业的第 23 位,到 1999 年这俩项指标则分别提高到 1.98%和第 19 位;工业 增加值率从 1996 年的 27.24%提

14、高到 34.39%,名次从第 13 位提高到第 11 位。1999 年医药工业利润总额、 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劳动生产率分别占全国 37 个产业的第 7、5、4、8 位。医药产业是我国国 民经济中成长性非常好的壹个产业,于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壹步提高。 (三)存于的主要问题 1、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突出,缺乏大型龙头企业 全国医药工业企业 3613 家,其中大型企业 423 家,只占总数的 11.7。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自 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种。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 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200

15、0 年,我国医药工业销售额最大的 60 家企业的生产 集中度是 35.7%,而世界前 20 家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占全世界药品市场份额的 60%左右。 &;2、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新药创新基础薄弱,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医药科技投入不足,缺少具 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化学原料药中 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老产品 多、新产品少;低档次和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 有些产品如庆大霉素、扑热息痛、维生素 B1、甲硝唑等制剂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即便是新产品, 重复生产现象也很严重,

16、 如二类新药左旋氧氟沙星制剂就有 34 个企业生产、 克拉霉素制剂有 35 个企业生产。 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较慢。多数老产品技术经济指标不高,工艺落后,成本高,缺乏国际竞争 能力。 3、医药流通体系尚不健全 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级批发格局基本打破以后,新的有效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非法药品集 贸市场屡禁不止。加上生产领域多年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致使多数品种严重供大于求,流通秩序混乱,治 理任务艰巨。 4、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性能较差 我国自己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数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而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 械和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需进口。常规医疗器械产品的更新换代慢、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医疗 卫生高质量的要求,产品返修率和停机率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产品的可靠性不稳定。 5、制剂品种和原料药品种不相匹配 我国已是国际上原料药生产大国, 但对药物制剂技术开发研究不够, 制剂水平低, 大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 难以进入国际市场;我国平均壹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而国外壹种原料药能做成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制 剂;制剂技术落后,制剂产品质量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