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行业管理某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穗府〔某某某〕4号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5844606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DF 页数:113 大小:855.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冶金行业管理某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穗府〔某某某〕4号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冶金行业管理某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穗府〔某某某〕4号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冶金行业管理某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穗府〔某某某〕4号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冶金行业管理某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穗府〔某某某〕4号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冶金行业管理某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穗府〔某某某〕4号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冶金行业管理某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穗府〔某某某〕4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冶金行业管理某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穗府〔某某某〕4号(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冶金行业管理某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穗府某某某4 号冶金行业管理某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穗府某某某4 号城市的重要阶段,是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建设智慧广州、低碳广州为驱动,以建设国际商贸中心、世界文化名城为战略重点,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巩固和发挥亚运延伸效应,全面开创国家中心城市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章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是广州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以举办亚运为契机,大力推进“三

2、促进一保持”“三促进一保持”: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以“大干”促“大变”,实现经济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统一,城市发展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社会民生明显改善,“十一五” 规划各项任务顺利完成,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取得良好开局,广州以现代化大都市的崭新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专栏 1-1:规划纲要将广州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专栏 1-1:规划纲要将广州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在我国改革开放 30 周年之际,国务院批准出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明确赋予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等目标定位,要求

3、广州建成全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将广州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对广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广州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贯彻实施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我市按照“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原则,制定出台了广州市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实施细则和广州市实施规划纲要实现“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等文件,规划纲要贯彻落实工作在顺利实现“一年开好局”的基础上不断向纵深推进。经济发展实现大跨越。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35%,2010 年达到 1060448 亿元,成为全国第三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城市,地方财

4、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 87265 亿元、326357 亿元和447638 亿元,均比“十五” 期末翻一番。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 204%。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明显,初步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1%。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与一批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建设同步推进,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及汽车、造船、重大机械装备等国家级产业基地发展迅猛,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产业布局基本形成。市场主体活力增强,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超过 50%。以国家级创新平台为龙头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2010 年全市规模以上

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 385%,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城市功能大幅提升。“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城市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珠江新城、广州新城、白云新城、萝岗新城等区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空间形态更加凸显。陆海空枢纽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进一步增强,2010 年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 4000 万人次,比 2004 年转场当年翻一番;广州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 425 亿吨和 1270万标箱,分别是“十五”期末的 15 倍和 25 倍;广州南站及武广高铁投入运营,广州作为国家四大铁路主枢纽之一的地位不断增强;地铁运营里

6、程达 222 公里,地铁线网主骨架基本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城际轨道交通线网日趋完善;“信息广州”建设成效明显。城市面貌“十年大变”圆满实现。城市建设和管理日臻完善,水环境、空气环境、人居环境、交通环境和无障碍环境显著改善,城乡绿道网建设成绩斐然;城市新中轴线、珠江两岸景观带和一批标志性建筑群彰显大都市文化魅力,初步实现“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成功举办高水平、有特色的第 16 届亚运会、首届亚残运会和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城市的软、硬实力大幅增强,城市国际形象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形成了推动广州后亚运时期又快又好发展的新优势。专栏 1-2:2010 年第 16 届亚运会和首届亚残运会

7、圆满成功专栏 1-2:2010 年第 16 届亚运会和首届亚残运会圆满成功广州亚运会规模为亚运有史以来之最,来自亚洲 45 个国家和地区的近 15 万名运动员及随队官员参加,参赛人数最多,使用场馆数量最大,设置项目最全;亚运会与亚残运会同城举办,开创了历史先河。为确保亚运赛事有序进行和城市正常运转,广州全力推进实施2010年亚运城市行动计划,85 万名赛会志愿者和 50 多万名城市志愿者活跃在赛场和城市的每个角落。广州全面履行了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实现了“两个亚运、同样精彩”,赢得了亚洲各国各地区参会人员的高度评价。2010 年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的成功举办, 全面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广州科

8、学发展的巨大成就,深刻演绎了中华优秀文化和岭南特色文化的独特魅力, 极大增强了全市人民对国家和城市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广州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政府机构大部制改革顺利完成,九成市属国有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造,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重组和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体制、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试点工作和法治广州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合作开创新局面,广佛同城化和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跨区域共建产业转移园区推进顺利。经济国际化水平和市场多元化程度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结构和利用外资结构明显优化,商品进出口总值达 103776 亿美元,世界 500 强在穗投资企业数达 1

9、74 家;对外交流网络进一步完善,外国驻穗总领事馆增至 39 家,国际友好城市和国际友好合作交流城市增至 36 个。民生福利明显改善。“惠民 66 条”“惠民 66 条”: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若干问题的决定。和“补充 17 条”“补充 17 条”: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若干问题的补充意见。有效落实,市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 109%和 124%,均比“十五”时期提高近一倍。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 50 万个。教育公平和教育水平实现双提升,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100%的

10、区(县级市)、100%的镇成为省教育强区、强镇,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市。一批重点医疗卫生设施相继建成,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中心城市医疗服务功能显著增强。社会保障扩面和提高标准同步推进,社保五项参保人数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均实现翻番。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08 年以来已累计解决 67197 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安全生产、城市应急、粮食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不断加强。大综合整治格局基本形成,“平安广州”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民群众安全感显著提高。专栏 1-3:“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专栏 1-3:“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规划目标规划目标实现情况实现情况分类分类序号序号指标指标单位

11、单位2005 年2005 年2010年2010年年均增长(%)年均增长(%)2010 年2010 年年 均增 长(%)年 均增 长(%)1地 区生 产总值亿元5154.23 95001210604.48*13.52人 均生 产总值元 5380987200-102238*11.7经济中心3第 三产 业%57.7959-61*-增 加值占GDP比重4高 新技 术产 品产 值占 工业 总产 值的 比重%26.430-38.5*-5常 住人口万人949.681090-1041.02*1.856户 籍人口万人750.53810-806.14*1.447进 出口 总值亿美元534.75850101037.

12、7614.1国际都会8信 息 %83.990-91.8-化 综合 指数9城 市人 均道 路面积平方米13.415-15-10城 市化率%85-85*-11外 国人 入境 旅游 人数万人172300-294.447创业之都12科 技进 步对 工业 经济 增长 的贡 献%50.855-56.08-率13研 究与 开发 经费占GDP比重%1.662-2.4*-14专 利授 权量件 572410000-1509113.9615高 等教 育毛 入学率%5865-67.5-文化名城16教育、文 化艺 术及 广播 电影 电视 业亿元50020843.45*31增 加值17万元GDP综 合能耗吨/万元0.78

13、0.624-4.40.614-4.4618“ 三废 ”处 理达 标率%9295-95.7*-19城 镇居 民人 均公 共绿 地面积平方米11.3215-15.01-生态城市20城 市生 活污 水处 理%76.2295-90.46-率( 中心 城区)21城 市居 民人 均可 支配 收入元 182872500073065810.922农 村居 民人 均纯 收入元 7080980071267612.4和谐社会23城 镇职 工基 本养 老保 险参 保%7080-81-率24城 镇职 工基 本医 疗保 险参 保率%6580-95-25人 口平 均预 期寿命岁 77.0678-79.2-26城 镇居 民人

14、 均居 住面积平方米18.725-24.5-27城 市居 民恩 格尔 系%37.335-32-数注:1.带*标记的为初步统计数;2.常住人口按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口径计算。第二章发展环境第二章发展环境经过“十一五”的不懈奋斗,广州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步入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转型、服务经济主体地位增强、创新成为发展主要动力、城市发展更加注重功能提升的新阶段。展望“十二五”,广州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巨大挑战。总体判断,机遇大于挑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发展机遇一、发展机遇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缓慢复苏,我国国际地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快速上升,与发达经济体的市

15、场互补性显著增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特大城市在区域竞争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利于广州进一步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优势,增强代表国家、引领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加速提升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全球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加速调整,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新兴领域正在酝酿重大技术变革,有利于广州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一些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内需求潜力巨大。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居民收入较快增加,经济结构加速升级,特别是国家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广州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

16、场空间和发展动力。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以广佛同城化为突破口的珠三角一体化进程不断取得新进展,“高铁时代”到来有助于广州进一步拓展经济腹地, 穗港澳台经济合作向纵深推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有利于广州强化高端要素集聚、 科技创新、 综合服务和文化引领功能,提升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规划纲要为广州注入新动力。规划纲要将广州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赋予“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有利于广州率先加快转型升级,主动破解发展难题,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率先突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亚运后续效应助推城市转型升级。成功举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极大地促进了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显著优化了城

17、市发展环境,大幅提升了城市国际影响力, 有效改善了人民生活, 将为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提供新的强大动力。二、面临挑战二、面临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压力加大。产业总体层次不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 ; 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日益加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仍有待提升;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外向型经济不断面临新挑战,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尚待完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区域和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一系列综合配套政策深入实施,国内主要区域和城市发展势头迅猛,市场、资源、人才、政策竞争加剧,广州面临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尚需强化。城市发展方式总体

18、仍较粗放,总部经济和金融服务功能优势尚不明显, 空港、 海港国际化水平还需提高,经济活动组织和资源配置的中枢功能有待提升。体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还面临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广州的行政和财政资源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要求不匹配,经济体制、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仍需深化,制约服务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瓶颈亟待突破。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加强。人口大量集聚导致城市人口总量快速扩张,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还不能适应群众迅速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社会结构加速转型,解决特大型中心城市的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问题面临新的考验。第三章发展目标第三章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广州将按照

19、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立足发展基础和有利条件,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以转型促发展,在发展中加快转型升级,真正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体现中国特色、具有广州特点的转型发展之路。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规划纲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为战略重点,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亚运后续积极效应,按照“科学发

20、展、先行先试”的要求,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迈向新阶段。二、发展原则二、发展原则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广州必须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着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重点把握好以下发展原则和基本要求:率先发展,夯实转型基础。坚持又好又快,继续保持广州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产业高端化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广州服务”、“广州创造”和“广州制造”,不断提高广州在全国经济中的位势和能级,更好地服务区域和全国发展。创新发展,增强转型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完善自主创新体

21、系,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创新型人才队伍 ; 坚持先行先试,率先在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致力扩大开放,显著提高开放型经济竞争力和城市国际化水平。绿色发展,引领转型方向。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推进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完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谐发展,共享转型成果。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富民惠民,从促进社会和谐和全面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战略高度整体推进社会建设;不断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2、和谐,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市民。三、主要目标三、主要目标到 2015 年,综合经济实力继续保持全国领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宜居城乡建设取得更大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达到 18 万亿元,年均增长 11%左右。到 2020 年,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全面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通过实现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重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和重大战略性发展载体三大突破,着力强化五大功能:国际商贸中心。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

23、系基本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更趋完善,“广州价格”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营商和贸易环境与国际全面接轨,商贸会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高端商务等功能进一步增强,初步建成具有较强全球辐射力的国际商贸中心。到 2015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6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 8000 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9%左右。世界文化名城。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整体素质显著提升。岭南文化进一步传承发扬,现代都市文化不断丰富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日益活跃,形成名校汇集、名家辈出、名作涌现的文化大繁荣局面,初步建成

24、开放、包容、多元的世界文化名城。到 2015 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10%左右,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达到 800 人。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创新主体活力明显增强,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基地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支撑;改革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与国家中心城市科学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到 2015 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3%左右,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达350 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45%。综合性门户城市。辐射全国、连通世界的现代化枢纽型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国际航运中心功能进

25、一步强化;城市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成为国内外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交汇中枢,建成我国南方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核心门户。到 2015 年,全市商品进出口总值达到 1400 亿美元,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 6000 万人次,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 5 亿吨和 1800 万标箱。全省宜居城乡“首善之区”。“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花园城市基本建成;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会管理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面建设幸福广州。“十

26、二五”期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0%以上,到 2015 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 165 平方米,平均期望寿命达 80 岁。专栏 1-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专栏 1-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十二五”时期“十二五”时期目标目标指 标 名称指 标 名称单位单位2010 年2010 年2011-20152011-2015年均增长(%)年均增长(%)2015 年目标2015 年目标指标属性指标属性监 测落 实部 门经 济发展监 测落 实部 门经 济发展1. 地 区生 产 总值亿元10604.48*11 左右18000预期性市 发展 改革委

27、、市 统计局经济发展2. 人 均地 区 生%11.7*10-预期市 发展 改产 总 值增长性 革委、市 统计局3. 第 三产 业 增加 值 占地 区 生产 总 值比重%61*-65 以上预期性市 发展 改革委、市 统计局4金融业 增 加值 占 地区 生 产总 值 比重%6 左右*-9 左右预期性市 金融办结构优化5. 文 化及 相 关产 业 增加 值 占地 区 生产 总 值%7.95*-10 左右预期性市 委宣 传部、 市文 化广 电新 闻比重出 版局6. 民 营经 济 增加 值 占地 区 生产 总 值比重%38.25*-45预期性市 经贸委7. 全 社会 研 究与 开 发经 费 占地 区 生

28、产 总 值比重%2.4*-3 左右预期性市 科技 和信 息化局8. 每 百万 人 口发 明 专利 授 权量件 150*-350预期性市 知识 产权局科技创新9. 高 新 %38.5*-45预 市 科技 术 产品 产 值占 规 模以 上 工业 总 产值比重期性技 和信 息化局10.社会 消 费品 零 售总额亿元4476.412.58000预期性市 经贸委11.商品 进 出口总值亿美元1037.7671400预期性市 外经 贸局12.机场 旅 客吞吐量万人次4098-6000预期性市 交委功能提升13.港口 货 物/ 集 装箱 吞 吐量亿吨/万标4.25/1270-5/1800预期性广 州港 务局

29、箱14.无线 宽 带网 络 覆盖率%78-90 左右预期性市 科技 和信 息化局15.单位 地 区生 产 总值 能 耗降低%4.1-完 成 省下 达 目标约束性市 发展 改革委、市 统计局16.单位 地 区生 产 总值 二 氧化 碳 排放降低%-完 成 省下 达 目标约束性市 发展 改革委、市 统计局环境友好17.主要 污 染物 排 放总 量 减少 ( 二%-完 成 省下 达 目标约束性市 环保局氧化硫、化 学 需氧 量 、氨 氮 、氮 氧 化物)18.单位 工 业增 加 值用 水 量降低%11.0-30约束性市 水务局19.城市 生 活污 水 处理率%85.65-90其 中 :中 心 城区

30、生 活污 水 处理率%90.46-95约束性市 水务局20.人 平 15.01-16.5预 市 林均 公 园绿 地 面积方米期性业 和园 林局21.户籍人口万人806.14*-860约束性市 公安局22.常住人口万人-预期性市 发展 改革委23.城市 居 民人 均 可支 配 收入元 306581049300预期性市 发展 改革委、市 统计局24.农村 居 民人 均 纯收入元 126761020300预期性市 农业局社会和谐25.每万 人 口在 校 大人 670*-800预期性市 教育局学生26.城镇 登 记失业率%2.2-3.5以下预期性市 人力 资源 和社 会保 障局27.城镇 职 工基 本

31、 养老 保 险参保率%81-95约束性市 人力 资源 和社 会保 障局28.农村 农 民(35周岁以上)养 老 保险 参 保率%87-100约束性市 人力 资源 和社 会保 障局29.城 %95-98约 市 人镇 职 工基 本 医疗 保 险参保率束性力 资源 和社 会保 障局30.平均 期 望寿命岁 79.2-80预期性市 卫生局31.新增 保 障性 住 房建 设 面积万平方米300-1000以上约束性市 住房 保障办注:1.带*标记的为 2010 年初步统计数;2.常住人口待国家公布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后再作确定;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为常住人口统计

32、口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城区户籍人口统计口径;4.带标记的为 2011 年-2015 年累计数。第二篇积极推动内外需协调发展第二篇积极推动内外需协调发展把握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大机遇,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强化投资内生增长动力,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第一章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第一章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坚持扩大本地消费与集聚外来消费相结合、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与推动消费升级相结合,充分发挥亚运及高铁效应,发挥都市消费集聚和引领作用,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一、增强消费集聚功能一、增强消费集聚功能围绕构建体现繁华、高端、时尚的国际化都市型消费市场体系,按照“项

33、目带动、品牌集聚、功能集成、错位发展”的原则,建设若干国际知名的地标式商业中心和高端消费集聚区 ; 大力培育特色消费市场,建设完善一批融合商业、旅游、文化、美食等元素的特色风情体验区,将广州建成国际品牌集聚地、 流行时尚传播地和现代消费模式体验地。拓展旅游消费链,结合城市重大活动和传统消费旺季,积极吸引海内外游客来穗观光、购物、休闲和商务消费。培育具有广州特色和国际影响的消费品牌,发展品位高雅、开放时尚的广州消费文化,营造诚信消费环境,提升城市消费形象,建设国际消费中心。二、提升居民消费水平二、提升居民消费水平落实国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各项政策,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持续增加就业

34、创业机会,切实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着力提高政府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中低收入市民的住房保障力度,形成良好的消费预期。引导住房、汽车消费,积极发展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医药保健、体育健身、养老等新兴消费。支持发展消费金融,鼓励租赁和信用等新型消费业态,拓展电子商务消费。大力开拓和繁荣农村消费市场,加快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建设,每个重点镇建设一个商业中心,引进一家知名品牌大型连锁超市,新建或改造一个专业市场;积极发挥城市化对消费升级的带动作用,进一步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第二章有效扩大投资需求第二章有效扩大投资需求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和带动作用,加

35、快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促进投资规模、结构、效益协调统一,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增强发展后劲。一、扩大投资规模一、扩大投资规模把推进重点区域、 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作为扩大投资的重要载体,加快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新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空港经济区和一批现代服务业功能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加大轨道交通、机场、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着力推进我市现代产业“300 强”项目建设,积极扩大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产业投资规模;把推进城镇化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大投资的重要支撑,加大“三旧”改造、新城开发、重点镇、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加

36、强重大项目策划,做深做细前期工作,形成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策划一批的重大项目推进格局,增强重大项目促进相关投资增长的龙头带动作用。二、优化投资结构二、优化投资结构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推进政府投资向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和自主创新等领域倾斜。着力扩大民间投资,全面落实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非禁即入”等政策,支持民间投资以投资、提供服务等多种方式参与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重点鼓励领域建设,加大对民营企业融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民营投资 100 项重大项目建设。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加强产业链招商,引导外资重点投向高端领域和产业链高端环节,积极开展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中外合

37、资、合作试点,促进利用外资形式多样化,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在穗扩大关键技术研发、关键设备生产投资。专栏 2-1:广州市民营投资 100 项重大项目专栏 2-1:广州市民营投资 100 项重大项目为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编制实施民营投资 100 项重大项目规划,支持 100 家民营企业进入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参照市重点项目的有关优惠政策给予支持。其中:现代服务业48 项,总投资额 1210 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 25 项,总投资额 78 亿元;先进制造业 22 项,总投资额 115 亿元;都市型现代农业 5 项,总投资额 23 亿元。三、提高投资效率和效益加强和规范政府投资管

38、理,增强政府投资决策科学性,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制度,严格基建程序,强化政府投资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工程组织管理,健全项目后评价制度。探索建立按主体功能区划和按领域安排相结合的政府投资模式, 完善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进一步完善“投、融、建、管、还”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鼓励投融资主体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产业、土地、节能、环保等政策措施,规范投资领域和项目准入。建立健全市区两级投资服务促进体系,加强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服务。第三章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第三章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坚持扩大内销与拓展外贸相结合,充分挖掘内销市场潜力,积极推动外贸出口转型升级,形成国内、国际市场协调发展的新

39、格局。一、积极扩大内销一、积极扩大内销依托广交会、中博会、广博会等大型展贸平台,积极组织各类广货推介会、展销会、洽谈会,创新展销方式,推动广货全国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促进企业内销的服务网络,鼓励企业在国内主要城市建立广货商品展贸基地及平台,健全营销网络,提高市场占有率。推动内外贸企业的业务整合,加快培育和发展壮大跨地区经营、内外贸一体化的大型贸易企业。完善支持外向型企业创立内销品牌和营销体系的政策环境,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二、推动出口结构转型升级二、推动出口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从贴牌生产、委托设计向自主品牌

40、制造、原始设计制造转型,扩大汽车、船舶、机电和电子信息等高端产品出口,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推动外经贸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重点扩大航运物流、软件设计、信息服务和金融保险等服务出口,培育一批知名服务贸易企业和品牌。充分发挥医药、软件、汽车及零部件等国家级出口基地的引领作用,提升出口产品价值链。三、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三、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化口岸通关模式改革,提高口岸综合功能,完善保税物流监管、服务体系,建立高效出口贸易服务平台。统筹各类资源,构建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支持和援助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进一步挖

41、掘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市场潜力,大力开拓俄罗斯、东盟、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鼓励能源、资源、关键技术和重要设备的进口,强化对广州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作用,并满足国内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在继续做大做强核心产业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基础好、成长空间大、引领广州产业高端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性主导产业,整体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第一章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第

42、一章建设国际商贸中心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 强化国际商贸中心主体功能,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全面推动高端化、战略性现代服务业大发展。专栏 3-1: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专栏 3-1: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2010 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广州列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试点任务:围绕建设国家服务业中心战略目标,以转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先行先试, 探索形成具有全国示范引领作用的发展经验。(一)探索形成开放竞争的服务业市场机制;(二)探索形成与国际接轨融合的高端服务产业体系;(三)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和珠三角服务经济一体化发展,探索形成服务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四)探

43、索形成集约型服务业发展载体建设模式,促进服务业集约用地,建设低碳型服务业功能区。行动计划:第一阶段,总体部署(2010 年);第二阶段,重点突破(2011-2012 年);第三阶段,全面推进(2013-2015 年)。一、商贸会展一、商贸会展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方式,创新商业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全面推动商贸业优化升级。精心打造广州(琶洲)国际会展核心区、流花会展区和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区,完善会展功能区配套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广交会、中博会、广博会等大型展会品牌效应,做大做强广州国际汽车展、广州国际设计周、中国(广州)机械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等专业展会。大力引进国际品牌展会,积极承办国际和全国重要

44、会议,培育发展新兴展会,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加快建设石油、化工、塑料、粮食、钢铁、木材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做强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等大型展贸市场(园区)和一批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改造提升传统批发市场,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广州价格”,增强“全球采购,广州集散”功能,建设国际采购中心。优化提升天河路、环市东路、北京路、上下九路、十三行、中山三路等知名商圈,在珠江新城、白云新城、白鹅潭等区域建设高端商贸集聚区,引进世界知名商贸企业,建成时尚商品和顶级品牌的集聚地和发布地;打造广府文化、西关文化等商贸文化旅游区,铸造“千年商都”新名片,建设国际购物天堂。保护并弘扬老字号餐饮品牌,完善美食街区设施建设,提升

45、“食在广州”的影响力。发挥中国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城市和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优势,引导批发市场向现代化展贸市场转型,提升商贸业标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支持百货公司、连锁超市、专卖店开展网上零售业务,开拓网络营销渠道;鼓励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商为中小商贸企业提供网上专业店服务,建设网络商都。二、金融保险二、金融保险实施金融强市战略,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为主攻方向,推进珠江新城员村金融商务区和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建成金融总部基地和金融创新基地,不断提高金融创新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发挥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的优势,积极开展相关金融业务创新,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

46、支点。拓展货币市场功能,构建银团贷款和票据业务中心, 加快发展外汇交易市场, 强化资金集散中心地位。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发展投资银行业和融资租赁业,加速推动企业上市,壮大证券市场“广州板块” ; 大力发展产权交易市场、股权投资市场、柜台交易市场和期货交易市场。大力培育和发展财富管理机构,打造区域财富管理中心和股权投资中心。创新发展保险市场,拓展保险风险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支持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开展综合性多元化经营。加强产融互动,重点发展物流航运金融、商务会展金融、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等。完善金融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金融资讯高地。三、现代物流三、现代物流依托重大交通枢纽,以大型物流

47、基地和企业为龙头,构建口岸物流、产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协调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亚洲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南沙保税港区、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功能,重点建设空港、南沙、黄埔、广州保税区等国际物流园区,形成以保税物流为特征的口岸物流体系。推进产业基地和物流基地协同发展,重点建设汽车、石化、电子、装备、钢铁、医药、粮食等产业物流园区,形成以第三方物流为标志的产业物流体系。实施城市配送物流示范工程,建设绿色、高效、便捷的城市配送物流体系。四、文化创意四、文化创意依托国家级工业设计产业化示范基地, 大力发展品牌策划、 时尚设计、广告营销、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产业,推动产业与创意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家软件产业

48、基地和网游动漫产业基地,扩大网游动漫产品的国内外市场份额。加快发展文化数字内容和数字传播产业,培育文化创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强规划引导和功能分区,促进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协调发展,完善推动创意产业化的服务链,打造区域创意之都。五、商务服务五、商务服务以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为导向,大力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评估、检测、认证、人力资源等商务服务业。整合商务楼宇资源,建设若干商务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商务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推动商务服务业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加快形成门类齐全、规范诚信、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六、旅游六、旅游推进旅游业品牌化发展,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

49、山、水、城、花”优势品牌,高起点、高标准、组团式开发旅游片区,重点发展历史文化、商务、购物休闲、山水文化休闲、都市景观、乡村风情、红色旅游和生态绿道游等旅游品牌, 积极拓展游艇、 邮轮和马术运动等新兴旅游。整合区域商业、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完善国际化宣传促销网络体系和与国际接轨的旅游标准化体系,推动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建设国际旅游中心城市。七、新兴服务七、新兴服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新技术为支撑,积极拓展服务业新领域、新业态和新热点。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全面建设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打造一批服务外包集聚区,形成完整的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链。加快建设

50、国家高技术服务业基地,大力发展面向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数字内容、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的高技术服务业。促进传统医疗保健与现代医疗技术相结合,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快速发展。鼓励发展在线服务、互动服务和个性化定制服务等新业态,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专栏 3-2:国际商贸中心重大项目专栏 3-2:国际商贸中心重大项目商贸会展: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南丰(中国)琶洲展贸项目、中国黄埔(国际)机械展贸城、广州纺织博览中心、广东国际贸易城、中华液晶城、广州白云万达广场、上下九十三行岭南商贸文化旅游体验区、海印又一城商业中心、宝兴 TESCO 购物中心、广百海港城、广州维泰国际名牌汇展商贸中心、广州

51、国际名店城、高德置地广场四季MALL、广州圣鑫国际广场、中大布市现代轻纺服务中心、广州现代轻工产业行业中心、保利世界贸易中心、海珠城广场、南沙海港城、太古汇、万菱汇、花城广场地下商城等。金融保险:珠江新城员村金融商务区、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南方总部、广州联合交易园、金融后台服务数据与灾备服务中心等。现代物流: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广州南沙保税港区、粤港澳台流通服务业合作试验区、 广州国际医药港、 广州市粮食储备加工中心、广州五湖四海国际水产交易中心、中央大厨房、广东塑料交易所二期等。文化创意 : 广州天鹿湖玛莎罗动漫旅游产业基地、广州北岸文化码头、广州 TIT 纺织服装创意

52、园、 从化动漫产业园、 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 番禺金山谷创意产业基地、 珠影文化创意园、太古仓、1850 创意园、南沙国际影视城、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园、广州包装印刷文化创意产业园、珠江钢琴乐器文化产业园、小洲影视文化产业园等。旅游:从化温泉养生谷、长隆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核心区、王子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深度开发、长洲岛整体开发、港中旅花都生态旅游度假项目、芙蓉嶂旅游度假区、广州九龙湖旅游度假集聚区、广州(从化)赛马场、从化蝴蝶谷森林公园度假区、中国(花都)南方青年企业家论坛暨国际青年中心、广州增城国际休闲旅游项目等。新兴服务:中山大学健

53、康产业园、南沙国际健康城、太平医疗城、中经汇通物流网高端金融服务区等。第二章创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第二章创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聚焦国家战略,集中资源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海洋工程等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专栏 3-3: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专栏 3-3: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产业类别产业类别重点行业重点行业新 一 代 信息技术软件和信息服务、云计算、物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新型显示、数字家庭生 物 工 程技术生物医药、生物制造新材料高端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材料新 能 源 汽

54、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车新 能 源 与节能环保半导体照明、新能源装备、节能产品、环保装备海洋工程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依托信息、软件等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区,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云计算、物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和新型显示产业,打造设计、制造、信息内容、服务一体化的“数字家庭”产业链,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全面融合,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信息产业集群。二、生物工程技术二、生物工程技术完善以广州科学城生物医药基地和广州国际生物岛为核心的生物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基因工程药物

55、、现代中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医疗器械等生物医药产业,大力发展发酵与酶工程、功能食品、生物质能等生物制造业,培育壮大生物环保和生物技术服务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三、新材料三、新材料依托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壮大改性高分子材料,建设全国最大的改性塑料生产基地和碳纤维生产应用基地;做大做强高端金属材料、精细化工材料、新型电子材料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型光电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环保节能建材等新材料产业。四、新能源汽车四、新能源汽车以建设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和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为契机,实施广州发展新能源汽车行动方案,

56、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适时发展燃料电池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建设新能源汽车公共技术创新、检测和试验平台,推动形成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 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 优化发展应用环境,健全产业支撑体系。五、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五、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加强光电产业园区规划引导,建设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大力推动新能源技术创新,重点培育核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装备和技术,实施新能源社区、新能源公交、绿色电力等重点工程,建成一批新能源示范项目和示范区域。加快发展清洁生产、饮用水安全保障、 大气和水污染防治、 垃圾处理等环保装备及应用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平台

57、和产品。六、海洋工程六、海洋工程依托广州国家南海深海研究中心、南方海洋科技创新基地和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支持海洋生物、海洋材料、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依托广州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大岗)和南沙龙穴岛造船基地,加快发展油气勘探开发装备、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等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建成全国重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专栏 3-4: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专栏 3-4: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广州 LG85 代 TFT-LCD 面板、多用途计算机系统芯片、中金数据系统华南数据中心、中国移动南方研发基地三期、广州超级计算中

58、心、广州天河软件园(高唐新建区)、晶科电子(广州)高亮度大功率 LED 芯片制造、中国龙芯产业化基地(广州)、广州航空电子科技产业园、广电高科技园区、网易智慧谷等。生物工程技术:广州国际生物岛、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广药集团现代医药园(首期)、白云山和黄健康产业科技园、番禺生物医药园、南沙生物产业园、南方健康产业园、生物医药检测国际化服务平台等。新材料:广州金发科技高性能 PAN 碳纤维、年产 100 万吨先进聚合物及复合材料产业化、毅昌新型平板电视机壳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天诚万吨级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产业化等。新能源汽车:东风日产纯电动汽车“Leaf”导入项目、广汽集团新能源汽车、力柏汽车动力电池等

59、项目。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广州(花都)光电产业基地、南沙光电产业园、广州迪森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广州广重风能 2MW 及以上陆地和海洋风力发电机组设计制造、广州英格风力发电机工程中心、广州智光电气能耗企业电气节能关键产品研制及产业化、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设备产业化基地等。海洋工程:南沙海洋生物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中船集团海洋装备制造及修造船、广州小虎岛成品油储备基地等。第三章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第三章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布局优化和产业链整合延伸,做大做强汽车、石化、重大装备、数控、造船、精品钢铁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整体提升在全球制造体系中的地位。一、汽车一、

60、汽车加快发展东部、 南部、 北部三大汽车产业基地及一批零部件产业基地,着力培育壮大自主品牌汽车;依托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积极拓展海外汽车市场,加快汽车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及出口,发展以汽车发动机为核心的关键零部件产业,增强国产化配套能力;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汽车产业链向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延伸,发展与汽车相关的金融、租赁、文化、体育等产业,建成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综合性国际汽车产业基地。二、石油化工二、石油化工按照大型化、精细化、集约化的思路,推动石化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升级。优化发展以炼油乙烯为代表的石化龙头产业,强化石化产品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有机化工原料及其衍生物、精细化工、新材料化

61、工和日用化工产品,延伸现代石油化工产业链。三、高端装备三、高端装备重点发展数控机床、核电装备、新型发电和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聚焦高端研发、精密制造和系统集成环节,推动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加快建设广州国家级数控系统研发基地和数控机床生产基地、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大岗)、南沙重型机械装备基地和广州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基地。四、造船四、造船以中船龙穴造船基地、广州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大岗)为核心,优化整合全市船舶制造布局,抓住国际船舶市场调整和南海资源开发的契机,重点发展高端船舶及配套产品,推动船舶产业“造、修、配”集群化发展,建设国家重要造船基地和世界级船用柴油机生产基地。五、精

62、品钢铁五、精品钢铁调整优化钢铁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高精冷轧钢板、深加工产业和集装箱板等热轧钢板。支持发展钢铁总部经济,构建华南地区钢铁新材料研发中心、钢铁物流配送中心、高性能建材供应中心,形成与汽车、造船、机械装备、家电等优势产业配套的精品钢铁基地。六、优势传统工业六、优势传统工业实施技术引领、品牌带动战略,推动钢琴、家电、啤酒、烟草、日用化工、体育用品、造纸、服装、皮革皮具等优势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建成全球最大的钢琴制造基地、全国重点家电出口基地、全国新闻纸生产基地和高档时尚印刷基地。专栏 3-5: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专栏 3-5:先进制造业重大项

63、目汽车 : 东风汽车花都工厂乘用车产能(60 万辆)扩建、 广汽本田扩产(二期)、广汽日野、广汽集团自主品牌乘用车产能扩建、北汽集团华南生产基地(增城)、广汽本田产品自主开发及能力建设、大运汽车、东风日产发动机、广汽丰田发动机、广汽本田发动机、广汽丰田整车三期工程、东风日产乘用车发动机扩建、广州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广州东部(增城)汽车产业基地、花都汽车产业基地等石油化工:南沙精细化工产业园、广州(黄埔)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广石化炼油完善配套及环保治理、花山日用品产业基地、霸王中草药日化产品产业园、中石化广州分公司柴油质量升级等。高端装备:广州南车城市轨道车辆维修组装基地、广州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

64、基地、东方电气出口基地三期、西电集团广州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核电装备产业园二期、广东西塱数控机床装备基地、广州数控产业化、广东科利亚农业联合收割机、白云电气智能电网输配电产业制造基地、广电科技园、白云先进装备业制造基地等。造船:华南船用低速柴油机(一期工程)、中船龙穴造船基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项目、广州重大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大岗)、广州柴油机厂搬迁改造、广东新中国船厂小虎岛(沙仔岛)造船等。精品钢铁:广州 JFE180 万吨冷轧钢板、联众(广州)冷轧不锈钢卷扩建、广钢冷轧带钢搬迁、南沙 150 万吨钢铁冷轧等。优势传统工业 : 珠江钢琴乐器文化产业园、狮岭品牌皮具升级示范区、广州珠江啤酒集团

65、搬迁首期工程、广州越秀水泥集团处置 235 万吨/年污泥环保示范项目、广州卷烟二厂易地改造、广纸环保迁建二期工程、广州万宝从化工业园、美的家电生产项目、浪奇股份 MES 洗涤产品生产项目等。第四章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第四章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向科技型、生态型、服务型和效益型农业转型升级,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区域服务功能,促进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一、加快优化农业结构一、加快优化农业结构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现代科技和管理方式推进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种子种苗等优势农业,加快发展水产养殖业、休闲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业,引导畜禽养殖工

66、厂化、环保化发展。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农产品高品质精深加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资金投向高新技术农业、绿色农业、外向型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二、建设现代农业基地二、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重点推广温室大棚、水肥高效利用等先进适用农机具和农业设施,加强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建设“菜篮子”重点基地,构建与特大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农产品供应保障体系。发展岭南特色水果和水果专业村,打造区域性花卉产业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园艺产业带。加快推进省部共建现代农业园区和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 全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等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

67、,培育规模大、档次高的出口创汇农业基地,壮大跨行业、跨区域经营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绿色观光休闲农业,形成一批品牌“农家乐”,建设精品乡村旅游基地。三、强化农业综合服务三、强化农业综合服务发挥农业科研资源优势,加快农业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大力推广使用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新型农业机械装备;加快发展农业会展、物流配送等农业服务业,改造提升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强化华南地区农产品交易中心功能,提高农产品质量风险预警、追溯和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强化农业科技、农产品交易和质量检测中心服务功能,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专栏 3-6:都市型现代农业重大项目专栏 3-6:都市型现代农业重大项目花都现代花卉产业基

68、地、万花园、南沙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东凌粮油广州 500 万吨/年大豆蛋白及油脂综合生产基地、广州市北部农产品批发市场、畜牧养殖育种示范工程及基地、优质家禽研发繁育基地、广州市现代屠宰加工中心、中国名优农产品采购加工中心等。第五章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第五章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坚持“总部引领、龙头带动、集群发展、布局合理”,进一步优化产业组织形态和空间布局,加快形成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一、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一、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大总部经济政策扶持力度,规划建设一批总部集聚区,重点引进世界 500 强企业、中国 500 强企业、跨国公司、大型央企、行业领先企业设立总部、地区总部和研发、投资、结算等职能

69、型总部,大力支持本地总部企业加快发展。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商务服务和政务服务体系,营造适宜总部经济发展的营商和人文环境,建设亚太地区重要的总部经济基地。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支持骨干企业规模化、国际化发展,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优势明显的企业集团。加强对市属国有企业成长性和竞争力的培育和考核,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和用地难问题,支持一批民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通过资本运作及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力吸引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符合产业结构升级方向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行业骨干企业来穗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力度,积极参与国际高端分工与合作,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

70、产权的世界级品牌。三、促进企业集群化发展三、促进企业集群化发展以国家级开发区、现代服务业功能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等为主要载体,着力提高企业规模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加快形成若干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企业集群。培育和引进一批产业链长、竞争力强、辐射力大的重大项目。积极发展研发、中介与风险投资等专业化服务平台,促进企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化升级。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导向, 根据新、 老城区不同资源优势和发展定位,明确产业发展思路和功能布局,中心城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外围城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

71、成分工合理、功能优化、发展协调的现代产业新格局。中心城区:集聚高端要素资源,强化核心服务功能,重点建设珠江新城员村地区、琶洲地区、白云新城、白鹅潭地区、城市新中轴线南段地区、广州(黄埔)临港商务区、越秀核心产业功能提升区等现代服务业功能区,着力发展商贸会展、金融、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形成中央商务及文化产业区。东部地区: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广州开发区、增城开发区、黄埔区为核心,加快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整合优化汽车、电子信息、石化、数控等产业组团和五山高校区、广州大学城等知识密集区, 着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群化,形成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带

72、。南部地区:依托南沙开发区、番禺装备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汽车、机械装备、造船、精品钢铁等产业,发挥高铁和海港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商务服务、现代物流、航运服务、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形成南部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际化临港经济区。北部地区 :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点发展临空产业和绿色产业。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中心,大力发展航空物流、空港商务、临空总部、临空制造等产业,形成临空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东北部地区的生态和人文资源,重点发展商务会议、旅游休闲、健康服务和生态农业,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旅游区。第四篇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第四篇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坚持自主创新核心战略,大力实施重大创

73、新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和国际人才港,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节点。第一章建设华南科技创新中心第一章建设华南科技创新中心聚焦国家战略,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着力优化城市创新环境,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建成华南地区自主创新策源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示范区。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广州教育和科技资源优势,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学科和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础设施,聚焦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领域,加强重大前沿技术攻关,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重要创新基地, 建设面向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工程化开发与试验检验平台,突破

74、平板显示、软件和信息服务、物联网、数字家庭、电动汽车、LED 显示和照明、生物医药、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持有条件的机构和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中试基地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实施重大产业化专项,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专栏 4-1:重大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专栏 4-1:重大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眼科学、呼吸疾病、亚热带建筑科学、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稀有金属分离与综合利用、华南肿瘤学、畜禽育种与营养研究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建设造纸与污染控制、移动通信、聚合物新型成

75、型装备、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南海海洋药物、基因药物等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再生型医用植入器械、塑料改性与加工、特高压工程技术(广州)、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广州珠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华南橡胶轮胎有限公司、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广州国家南海深海研究中心、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创新园区:建设中新知识城(首期)建设工程、

76、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南沙资讯科技园、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基地、广州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基地、南沙科技创新基地、白云国际健康产业城、南方海洋科技创新基地、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从化经济开发区三期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广东光电科技产业服务基地等重大创新园区。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创新激励政策,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对市属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创新考核制度。加大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的引导和扶持。支持一批实力较强的高技术企业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承担或参与国家

77、、省重大科技项目,发展成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归国留学人员创办科技企业,通过创新链分工方式进行专业化、模块化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完善知识产权分享、长期互助合作机制,发展重点领域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功能完善、高效融合、开放互补的产业创新集群。三、构建开放型创新合作网络三、构建开放型创新合作网络强化中央地方创新联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能力项目落户广州, 推动重大创新成果在穗转化,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建立穗港科技创新深度合作机制,推动形成以“广州深圳香港”为主轴的大珠三角创新圈。加强与中央企业、国内行业领先企业、高等院

78、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国际知名实验室。有效促成各类创新资源合作,加强对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建成我国开展国际创新合作的核心节点城市。四、完善创新投融资机制四、完善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市、 区两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完善资金使用绩效考评,实现从以补助、贴息为主向股权投资、跟进投资等多种方式转变,充分发挥示范和放大效应,加快形成自主创新稳定投入机制。推进科技金融结合城市试点,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天使投资:是权益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是指个人出资协助具有专门技术或独特概念的原创项目或小型初创企业,进行一次性的前期投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

79、企业债券, 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开展科技保险试点,支持金融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依托高新技术园区搭建科技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完善创新型企业成长全周期的金融服务链。五、营造激励创新环境五、营造激励创新环境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倡导“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增强全民创新创业意识。完善科技资源和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机制,建设集科技文献、仪器设备、信息数据等于一体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大力发展产权交易、技术评估、技术标准服务和检测认证机构,形成市场化、网络化、国际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发展知识产权交易市场,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

80、综合能力,大力创造、培育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积极创建国家商标、版权示范城市。实施标准化战略,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专利技术的企业参与制订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打造“广州标准”。专栏 4-2:八大创新工程专栏 4-2:八大创新工程1华南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程;2信息广州创新工程;3现代服务业创新工程;4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工程;5先进制造业创新工程;6创新型园区发展示范工程;7社会发展创新工程;8创新文化环境建设工程。第二章建设智慧城市第二章建设智慧城市把握世界科技产业和智慧地球发展新趋势,加快物联网等智能技术研发和全方位应用,促进智能技术高度集中、智能产业高端发展、智能服务高效

81、便民,建设全面感知、泛在互联、高度智能的智慧城市。一、建设智能型基础设施一、建设智能型基础设施以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重点信息技术应用为突破口,以传感网、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网融合为基础,构筑宽带、融合、安全的智能型基础设施。推进光纤到户,基本完成广播电视数字化双向改造;加快高速无线接入网络建设,到2015 年,全市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 90%左右。统筹新一代互联网网络过渡、业务迁移和产业链建设,建立下一代互联网新型架构体系研发和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城市智能传感网络建设,构建公共物联网应用服务平台,增强物联网应用和综合服务能力。建设高性能超级计算中心、云计算中

82、心和海量信息资源中心。着力推进交通、空港、港口、电网、水利、城管、环保、国土、园林、气象等十大智能工程,打造天河智慧城、南沙智慧岛,建设珠江新城、广州中新知识城和广州新城等智慧城市示范区,带动全市智慧城市建设。二、促进产业智能化发展二、促进产业智能化发展以建设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为契机,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和下一代互联网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控机床、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产业,大力推进智慧汽车、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智慧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开展研发、设计、生产、服务全流程升级,实现柔性制造、敏捷制造和精益制造。不断提高物流产业

83、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商贸流通体系高效联运。加快发展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 智能移动终端等技术的新一代移动电子商务,完善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建设国家移动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积极发展基于数据和知识的软件和信息服务、数字内容和网络文化产业,建设中国软件名城。三、推动城市智能化管理三、推动城市智能化管理实施新一代政府智能工程, 建设一批智能化政务处理和在线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体系,推进智能分析和科学决策,创新政府行政管理和服务模式,建设智慧型电子政府。构建统一的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体系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提高城市地理信息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动“智慧生活”,

84、构建覆盖城乡的便民服务智能化体系,促进医疗、教育、文化、社保、社区服务、食品安全等社会公共服务智能化。加快建设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基地,引导建立一批智慧城区、智能社区、智能建筑和智能家居示范,发展基于信息网络的全方位社区服务,营造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智能化人居环境。第三章构筑国际人才港第三章构筑国际人才港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实施广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和重点人才发展工程,建成海内外高端人才集聚地和知识创新策源地,成为辐射华南、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国际人才港。一、加大招才引智力度一、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完善人才引进工作机制,实施更加开放灵活的柔性引才策略,大力实施

85、“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和“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加强项目引才,重点吸引科研创新团队、领军人才、优秀中青年人才和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来穗创业发展,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支持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广州大学城、南沙智慧岛等创新型园区探索开展“人才特区”试点。进一步提升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影响力,密切联系海内外著名人才服务机构和华侨华人专业社团,建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国际人才交流平台。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重大研发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基地,发挥高层次领军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支持企

86、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立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国内外交流、培训资助制度。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提升人才队伍素质和创新能力。专栏 4-3: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1+10”政策体系专栏 4-3: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1+10”政策体系2010 年 7 月,广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及 10 个配套办法,包括:高层次人才认定和评定办法、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实施办法、创业领军人才创业发展扶持办法、羊城学者特聘岗位计划实施办法、高层次人才住房解决办法、高层次人才医疗保障实施

87、办法、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解决办法、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促进办法、羊城功勋奖评选表彰办法、高层次人才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1+10”政策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工作机制,努力营造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生活有保障的人才集聚和发展环境。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落实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创新人才管理服务方式,推动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加强与国际高端人才服务机构

88、合作,完善全球性人才引进工作网络,加快培育高层次人才服务市场。 实施支持高层次人才创业发展的融资、 产权激励和保护政策,完善以政府激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激励为主体的人才激励体系。进一步提升城市人居、文化、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和宽松的工作环境。强化人才发展基础支撑和信息保障,建设广州人才信息港。专栏 4-4:十一项重点人才发展工程专栏 4-4:十一项重点人才发展工程1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2“羊城学者”特聘岗位计划;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4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5医疗卫生人才保障工程;6文化艺术名家工程;7社科智库和理论大家工程;8青

89、年英才推进计划;9高技能人才精工工程;10农村实用人才星农工程;11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第四章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第四章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坚持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按照总体部署、重点突破、统筹兼顾、综合配套的思路,率先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围绕构建与特大型中心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服务型政府,促进政府服务向规范透明、高效公平、亲民便商转变。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比重,探索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政府公开购买为社会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公共服务。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

90、革,实行行政审批事项动态管理,规范行政备案制度,推行网上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推进行政审批“零收费”,成为全国行政效能最高、办事成本最低的城市之一。完善政府绩效评价制度及干部考核机制,强化行政问责。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建立现代事业单位管理和运行模式。二、大力推进简政强区二、大力推进简政强区全面推进以简政强区为重点的事权改革,重点围绕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国土房管、项目投资、城市管理、市场监管、民生事业等领域进一步向区(县级市)下放管理权限,市一级主要负责全局性和涉及跨部门、跨地区重大事项决策、协调和组织实施,研究制定政策法规和标

91、准,加强监督和考核;区(县级市)具体负责辖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管理工作。按照分类推进原则,越秀、海珠、天河、荔湾、白云、黄埔等中心城区重点下放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事权,优化创业及居住环境,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增城开发区享受市一级管理权限和中央赋予的行政审批权限;花都区、番禺区在保留现有行政管理权限基础上进一步简政放权,确保法律法规和上级党委、政府赋予从化、增城的经济社会管理事权落实到位。深化市、区(县级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财随事转”的原则科学配置各级财力,增强基层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建立符合主体功能区要求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三、加快金融改革创新三、加快

92、金融改革创新完善国家中心城市金融服务体系,争取国家金融监管部门设立专门对穗业务机构,完善国家、省、市间金融监管协调服务机制。创新金融市场交易服务平台,加快发展私募股权、环境资源、农村产权、文化产权、物流、林权等专业化交易市场,积极发展区域产权交易共同市场;推动国家期货交易所、票据交易所、外汇交易清算所等资源在广州布局,探索设立区域性柜台交易(OTC)市场,搭建非上市公司特别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流通转让交易平台。 创新发展新型信贷产品、结算产品、 离岸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等, 推进保险业综合改革试验,大力发展科技保险、航运保险等各类责任保险业务,建立保险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推进保险资产证券化

93、。深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推动进口贸易、跨境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交易使用人民币结算,探索推进资本项目人民币结算。四、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四、深化企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推进市属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和产权多元化改革, 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整体改制上市, 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创新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鼓励建立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等以市场为导向的长效激励机制,合理分配和使用国有资产收益。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认真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的各项政策措施,以放宽市场

94、准入和公平待遇为重点,落实金融、财税、土地、产业等扶持政策,建立市区联动、协同服务的民企辅导和促进机制,鼓励优势非公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工程,加快建设一批民营和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到 2015 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 45%。专栏 4-5: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工程专栏 4-5: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工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民营和中小企业进行梯度扶持,每年滚动筛选300 家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民营和中小企业,从税收奖励、资金支持、融资服务、用地和人才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实施动态管理,采取一年一评的方法,每年年初对上年入选的企业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和效益评估,

95、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五、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五、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依托较为完备的商品市场体系,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建设,重点发展金融、人才、土地、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全面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健全城市垃圾处理、资源回收利用等环保收费制度。完善信用法规制度和实名信用信息系统,推进建立征信共享、预警及失信惩戒机制,健全政府采购、市场准入等与企业信用等级挂钩的制度,培育企业信用评级和个人征信的市场需求,优化社会诚信环境,建设“诚信广州”。六、加快建设法治广州六、加快建设法治广州全面实施依法治市五年规划,健全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工作机制,增强决策透明

96、度和公众参与度,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推进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优化法治环境,完善地方立法,更加注重社会各群体的法律保障,扎实推进“六五” 普法工作,切实做好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法制宣传工作。推进司法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满足社会诉求,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推进依法行政,健全执法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重点提高基层政府和行政执法队伍依法行政能力。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加强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引导群众通过互联网等渠道理性表达诉求。健全基层民主制度,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全面贯彻党的

97、民族和宗教政策,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侨联、残联等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七、扎实推进改革试点七、扎实推进改革试点坚持整体推进与先行先试相结合,主动对接国家和省重大改革部署,推动重要改革试点实现重大突破。推进国家级开发区创新发展模式和增城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探索开展重要战略性区域管理体制创新。扎实推进金融、低碳城市建设、海洋综合开发、民主法制等领域改革创新,为全国、全省改革探路。积极推进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领域市级改革创新试点。全力争取国家、省赋予我市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专栏 4-6:“十二五”时期十大重点改革任务专栏 4-6:“十二五”时期十大重点改革任务

98、1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2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3民主法制建设试点;4广州国家级开发区创新发展模式试验;5增城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6低碳示范城市;7海洋综合开发示范区;8简政强区事权改革;9社会管理体制改革;10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第五篇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第五篇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建设低碳广州为目标,以实施低碳经济“十大工程”为抓手,推进经济发展低碳化,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专栏 5-1:低碳经济十大工程专栏 5-1:低碳经济十大工程1低碳产业促进工程;2能源高效利用工程;3低碳技术开发应用工程;4碳汇产业发展工程;5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提升

99、工程;6绿色建筑推广工程;7低碳交通出行工程;8低碳园区示范工程;9碳市场培育工程;10低碳型消费模式创建工程。第一章推动建设低碳城市第一章推动建设低碳城市建立健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体系,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和产业,推进形成若干低碳试点项目、试点园区和示范社区,构建低碳生产、生活新模式,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创建低碳示范城市。一、推进低碳产业发展一、推进低碳产业发展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积极培育新兴低碳产业。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脱硫脱硝、排放监控、新一代生物燃料、热电冷联产、光伏发电、二氧化碳捕获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新能源、智能电网、节能环保、LED 照明设备

100、等产业,规划建设若干低碳产业集聚园区。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探索开展碳标识、碳计量、碳监测等工作,培育碳交易和碳金融市场发展,积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扶持低碳服务产业发展。二、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二、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制定低碳产品补贴政策,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 逐步提高节能节水产品和再生利用产品的比重。建立低碳产品认证体系,扶持企业生产和销售低碳产品,限制过度包装。鼓励市民使用节能家电、小排量汽车、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增强垃圾减量、分类和循环利用意识。引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方式出行,提高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率。三、深入推

101、进节能减排三、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加大节能减排考核监察力度,加强项目节能评估,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积极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品、技术和工艺。加强用电需求侧管理,建立节电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建筑节能,以新区开发和“三旧”改造为契机,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进建筑用能智能化管理。加强交通节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智能交通体系,增强车辆通行能力,建设低能耗交通系统。四、构筑清洁安全能源保障体系四、构筑清洁安全能源保障体系强化能源储备体系建设,推进广州大型煤炭中转基地、成品油储备基地、天然气储备设施建设,确保城市能源战略供给。着力优化能源结构,进一步推进“

102、上大压小”、热电联产机组建设,加快发展智能电网技术,形成安全可靠、结构优良、适度超前的现代化电网;推进天然气高压管网的规划和建设,提高管网的覆盖率和使用比例,构建多气源供气格局,大力发展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站。加快新能源开发,加大开发应用太阳能等新能源力度,实施太阳能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光伏屋顶(幕墙)等应用示范工程, 重点支持一批兆瓦级发电项目。积极开发生物质能,开展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应用示范点建设,在农村探索推进大型多村集中式沼气工程。专栏 5-2:能源保障项目和新能源应用示范工程专栏 5-2:能源保障项目和新能源应用示范工程能源保障项目:广州电网输变电工程、特高压工程技术(广州)国家工程

103、实验室、西村天然气蒸汽联合循环冷热电三联供能源供应站、广州珠江电厂燃气(LNG)蒸汽联合循环二期扩建工程、广州珠江电厂 11000MW 超临界机组改造扩建、恒运电厂扩建工程、2390MW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冷三联供机组工程、 中电荔新 2300MW 热电联产机组、南沙分布式能源站、广州南沙 LNG 接收站(应急调峰站)、广州市天然气利用工程等。新能源应用示范工程: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太阳能热泵综合制冷供热改造工程、农村沼气、太阳能利用示范村(乡)工程、生物质替代燃料生产和应用示范工程、工商企业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风光互补路灯照明示范工程、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工程

104、、电动汽车示范运行工程等。第二章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第二章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坚持节约优先,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一、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一、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清洁生产管理力度,支持企业建设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工程项目,优化生产流程,加快建设资源回收利用、集中供热系统等设施,探索开展中水和雨水综合利用,实现产业园区内资源能源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 完善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 推进废物处理产业化经营,提升固体废物、电子废弃物等循环利用水平。完善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体系,重点推进南沙开发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广州开发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等

105、试点建设,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二、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二、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按照生态优先、城乡一体、节约用地、规模适度的原则,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城乡土地利用布局。创新土地储备机制,积极推进“三旧”改造,发挥拓展用地空间、优化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的综合效应。创新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根据区域功能定位推行差别化供地政策和用地准入标准,探索建立与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和发展现代产业相适应的供地制度,优先保障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大产业和重要民生项目用地需求。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提高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创新土地管理和执法机制,严格落实耕地资源保护责任,继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

106、增减挂钩试点,加大违法用地查处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加强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栏 5-3:“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工程专栏 5-3:“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工程计划每年启动 10 平方公里的“三旧”改造工作,力争用 3-5 年时间启动 52 条城中村全面改造,基本完成“退二”企业和与城中村改造相关的集体旧厂土地处置工作;用 5-10 年时间,基本完成城市重点区域成片改造重建和全市在册的 138 条城中村改造。三、提高固体废物管理水平三、提高固体废物管理水平大力提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置水平,利用建材、冶金和环保等产业推进工业固体废物资

107、源化处理,利用热电厂、垃圾焚烧厂、水泥厂等推进污泥资源化处理。遵循“超前规划、源头削减、分类收集、综合处理”原则,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和分流处理系统,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综合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垃圾处理服务外包机制和专项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加强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的监管。第三章全面建设花园城市第三章全面建设花园城市推进实施广州市建设花园城市行动纲要,巩固和发展亚运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完善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推进“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取得新成效,努力建设全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一、优化城市水环境一、优化城市水环境提升城乡供水保障系统。 实

108、施饮用水源保护计划, 强化饮用水源保护,重点保护流溪河、东江北干流、沙湾水道等重要饮用水源地、水环境敏感区,启动花都区北江引水工程。完善城市供水水源布局,加快水厂改造,进一步提升供水水质,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完善城乡污水处理系统。加强污水管网建设,实现中心城区污水管网全覆盖,推进雨污分流,加强农村污水和工业废水治理,实现重点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持续推进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到 2015 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90%,其中,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95%。推进河涌综合整治。继续整治荔枝湾涌、东濠涌、猎德涌、石井河等河涌,保护和疏通城市河网水系,促进河涌水质全面改善 ; 提

109、高珠江、河涌长效保洁水平,落实珠江水域保洁的区域对接;实施生态修复和绿化工程,注重体现水文化元素,丰富滨水园林景观,恢复和提升水系生态休闲功能,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岭南水乡、生态水城”。完善城乡防洪排涝体系。提高城区排水标准与城乡排涝标准。继续完善水利防洪减灾体系,增强中小河流和山洪灾害防治区的防洪能力。专栏 5-4: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专栏 5-4: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推进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开展河道清淤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关停、搬迁工作;设置饮用水源保护区界标、交通警示牌和宣传牌, 在重点区域设置围网、 引水渠等物理隔离设施。污水集中处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

110、设,中心城区及重点区域新增污水实际处理能力达 130 万吨/日以上;加强新建工业园区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能力。河涌综合整治继续对荔枝湾涌、东濠涌、猎德涌、石井河等河涌进行综合整治,建设白云湖、海珠湖等水系,明显改善内河涌水质。跨界水污染综合治理完成广佛交界地区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二、持续改善大气环境二、持续改善大气环境加大空气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继续落实“空气整治 50 条”及“新 31条”,深入实施企业污染控制、产业“退二进三”、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餐饮油烟污染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工地扬尘污染控制和区域环境污染控制等计划,科学推进二氧

111、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控制,全面实行机动车环保达标管理,深化降氮脱硝工作,有效治理灰霾天气。健全空气环境综合整治机制。创新大气污染防治机制,逐步完善覆盖全市的空气质量监测、预测、预警和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多部门并联审批、联合查处、信息共享的工作机制,大力推动区域联防联治,适时开展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专栏 5-5: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程专栏 5-5: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程机动车污染治理工程:推广使用粤 IV 标准车用柴油,对压缩式发动机汽车实施国 IV 标准,完善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查与强制维护制度(I/M 制度)和机动车排放监督管理系统, 强化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加大力度促进黄

112、标车淘汰。挥发性有机物控制工程:结合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重点监管企业名单,深化 11 个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整改工作。油烟治理工程:所有饮食服务业安装油烟净化设备。锅炉淘汰工程:加快淘汰 4t/h(含)以下和使用 8 年以上的 10t/h 以下燃煤、燃重油和燃木柴锅炉。三、营造优质人居环境三、营造优质人居环境建立健全“后亚运”时期城市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加强和改进管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房更靓、城更美”的成果。全面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按照布局生态化、园林艺术化、管理精细化要求推进城市绿化美化工作。构建“社区公园城市公园郊野公园” 三级公园服务体系,结合城区“退二进三” 、

113、城中村改造、拆围复绿,完善公共绿地系统,切实提高中心城区绿地率。完善广州绿道网建设,构建市、区、社区三级绿道网络。进一步加强珠江两岸、花城广场等重点区域夜景光亮工程的规划和管理,优化和提升广州夜景景观水平。大力推进社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社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优化生活居住环境。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推进旧城改造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探索鼓励业主积极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新机制。进一步强化城市噪音管理,有效降低噪音污染,加快路灯节能改造,进一步营造优美和谐的街区环境和村镇环境。四、完善城乡生态安全体系四、完善城乡生态安全体系根据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建立

114、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统筹开展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依托山、水、城、田、海自然生态条件,继续实施“青山绿地”二期工程,完善森林、自然保护区、绿道网、湿地、沿海(江)防护林等自然生态系统,构筑“一屏四片”生态屏障和“三纵五横”生态廊道,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安全格局。完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森林覆盖率保持在 38%以上。加强水源涵养林、生态防护林、生态公益林建设和改造。 有效保护湿地资源, 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建设。专栏 5-6:“一屏四片”生态屏障、“三纵五横”生态廊道专栏 5-6:“一屏四片”生态屏障、“三纵五横”生态廊道一屏:北部山地构筑天然生态屏障

115、。四片:从化、花都、增城、番禺生态农业片。三纵:洪奇沥水道大夫山芳村花卉保护区流溪河生态廊道、蕉门水道南沙港快速路万亩果树保护区生态廊道、狮子洋东江增江生态廊道。五横:江高北二环新塘生态廊道,珠江前、后航道生态廊道,金山大道、莲花山生态廊道,沙湾水道海鸥岛生态廊道,横沥水道凫洲水道生态廊道。第六篇优化城市发展格局第六篇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强化规划引导,坚持功能定位指导空间开发,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城乡一体、功能协调、高效有序的城市发展新格局。第一章完善市域空间开发体系第一章完善市域空间开发体系坚持“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空间发展战略,按照发展导向明确、功能配置合理、空间利用集约的

116、原则,统筹市域空间开发,重点打造“一轴两城三中心”“一轴”即城市新中轴线;“两城”即东部山水新城和南沙新城;“三中心”即花都新华、增城荔城、从化街口三个片区中心。,构筑“一主六副多组团”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空间形态,引领城市发展全面升级。一、统筹城市功能布局一、统筹城市功能布局强化各区(县级市)、各组团发展定位与全市总体功能的衔接,合理布局产业、城镇、生态、农业等用地,引导产业相对集聚发展和人口相对集中居住。实施分类发展、分类管理和分类考核的区域政策,完善城市空间开发调控体系,保障区域开发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序性。二、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品质二、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品质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白云、

117、黄埔中心六区更加注重功能提升,以强化高端服务功能和提高国际化、现代化水平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快城市功能优化调整,大力推进“三旧”改造、“退二进三”和“腾笼换鸟”,减轻人口及交通负荷,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及都市型产业提供空间。 高效整合资源, 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批国际级高端功能区,重点建设城市新中轴线,建成汇集商务金融、商贸会展、行政办公、科技文化、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发展轴,打造集中体现国际大都市繁荣繁华的核心载体。三、加快建设综合性现代化新城三、加快建设综合性现代化新城萝岗、番禺、花都、南沙、增城、从化外围六区(县级市)更加注重功能拓展,依托大运量的城市快速交通通道,

118、承接中心城区功能重构和溢出,充分发挥新城区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疏解中心城区人口的作用。以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加速推进产业聚集,培育提升国家级开发区及一批高端产业功能区,打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按照宜居宜业的理念, 建设一批经济发达、交通便捷、生活方便、生态良好的现代化新城,重点加快东部山水新城、南沙新城和花都新华、增城荔城、从化街口三个片区中心建设。四、分类推进城镇建设四、分类推进城镇建设强化城镇承载城市功能扩展、推动城乡一体和促进农村繁荣的作用,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产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形成“城带镇、镇带村”的协调发展格局。统筹推进重点镇和一般镇协调发

119、展,重点镇作为新城功能的有效补充和城乡统筹的核心节点,强化与全市产业体系和产业布局相融合,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增强居住功能,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和农村人口集聚,推动区位优势明显、建管水平较高、产业和人口集中的重点镇率先建成“卫星城”。一般镇结合区位优势和自身资源条件,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精心打造若干个具有广州特色的名镇名村。五、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善农村规划和建设布局,加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保障力度,显著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提高村庄绿化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合理安排农田保护

120、、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注重保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鼓励农民集聚居住、集约用地。按照“更新型、引导型、保育型”三类,加快旧村改造,拆除空心村、合并自然村、保护古村落、建设特色村,因地制宜推进一批中心村建成岭南特色的新农村。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第二章强化重点区域第二章强化重点区域引领带动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推进、集聚发展,结合市域开发和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培育和发展若干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的重点区域,集中力量形成一批整体提升城市功能、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发展载体。一、创新开发管理机制一、创新开发管理机制借鉴国内外先

121、进经验,根据重点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条件,积极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开发管理机制。加强跨行政区资源整合,形成推动重点区域发展的合力。建立对重点区域的政策支持体系,在管理权限、用地指标、资金使用、项目布局等方面予以适度倾斜。加快建立全面反映重点区域开发成效的综合统计评价体系, 实施差别化的绩效考核。二、实施分类发展指引二、实施分类发展指引重点发展区域分为功能强化型和优化拓展型,功能强化型区域主要位于中心城区,突出完善高端服务功能、提升国际大都市城市品质和形象;优化拓展型区域主要位于外围,突出拓展城市空间、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专栏 6-1:重点发展区域专栏 6-1:重点发展区域功能强

122、化型区域:珠江新城员村地区、琶洲地区、城市新中轴线南段地区、白云新城、白鹅潭地区、广州(黄埔)临港商务区、越秀核心产业功能提升区、天河智慧城。优化拓展型区域: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新区、空港经济区、广州南站商务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化温泉地区、大学城周边地区、广州新城、白云国际健康产业城。第三章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第三章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提升农村发展水平,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一、建设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一、建设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加

123、快推进基础设施向外围城乡区域延伸,逐步形成覆盖到村、延伸到户、城乡衔接的公共设施网络。完善路网规划,加快建设连接北部、东部、南部产业功能区的高、快速道路和城市轻轨,建设中心城区连接从化、增城及花都的轨道交通,推动建设镇际快速经济干道,加快公路主干道市政化改造和农村道路建设,全面实现自然村通水泥路,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打造高效快捷的城乡交通路网体系。大力推进城乡水务、电力、燃气、环卫、有线电视、社会治安公共设施和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村收、镇运、市(区)处理”的环卫管理机制,实现城乡生活垃圾统一收运处理。二、健全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二、健全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缩小城乡

124、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探索建立保大病、保住院为主,兼顾门诊费用定额报销的合作医疗保障机制,加快镇村卫生院(站)标准化建设。积极搭建城乡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拓宽农民就业创收渠道,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人才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安置办法,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完善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三、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三、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动“镇村”型农村社会管理向“街居” 型现代

125、城镇管理模式转变,实现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倾斜,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积极发展服务“三农”的各类金融业务,形成“三农”投入稳定增长保障机制。按照“一区带一镇”的原则,加强经济发达强区对北部贫困镇“对口帮扶”,全面开展农村扶贫开发“双到”工程。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创新耕地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开规范转让的管理机制。按照“集中留地、统筹利用” 的原则,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制度,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

126、加快转制社区城市化进程,全面实行城乡户籍一元化管理,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中小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权益。第四章积极推进海洋综合开发第四章积极推进海洋综合开发科学规划海洋开发空间,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创新海洋开发综合管理机制,建设海洋经济综合开发示范区。一、优化海洋经济布局一、优化海洋经济布局坚持海陆统筹、互动发展,制定实施城市用海规划,加强海岸、海滩、海湾、海岛、海域管理和开发,提高海岸带综合利用效率。加强涉海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安排围填海容量,构建高标准的海堤防灾体系,实现海域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加快建设海洋产业集聚区,重点推进形成南沙、莲花山、黄埔三大

127、海洋经济功能组团。二、提高海洋综合利用能力二、提高海洋综合利用能力整合各类涉海科研资源,加快人才、技术、项目和资本集聚,加强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及海洋气象监测及灾害预报预警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建设国家级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开发示范基地和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三、建立海洋综合开发管理机制三、建立海洋综合开发管理机制积极推进海域使用权和临海土地使用权改革,探索完善岸线有偿使用制度,形成体现岸线与海洋资源稀缺程度的定价机制,建立健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体系,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第七篇强化综合性门户功能第七篇强化综合性门户功能坚持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方

128、向, 集中力量加快建设和完善一批枢纽型、功能性、 网络化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着力增强城市国际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建成我国南方对外开放合作的核心门户,为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第一章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第一章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完善现代化空港、海港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构筑白云空港、南沙海港、广州铁路主枢纽为主骨架的门户枢纽,拓展国际航运服务,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与港澳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中心。一、打造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一、打造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建成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完善综合交通换乘体系,实现空港与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的无缝衔接。加快建设国际、国内航线均衡发展的干、支线航

129、线体系,扩大空域和航权,拓展国际航线和货运航线,提高国际航班中转率,推进建设南航、深航、海航等基地航空公司,争取更多基地航空公司进驻,建成亚太地区复合型门户枢纽。多元发展航空客运、物流和仓储业务,推动临空指向性的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产业发展。以白云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为核心,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空港经济区,形成机场、综合保税区和空港经济区融合发展的整体格局。二、提升主枢纽港国际服务功能二、提升主枢纽港国际服务功能优化广州港整体布局,着力推动南沙港区建设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加快推进黄埔港区、新沙港区技改扩能和内港港区功能调整。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适时建设珠江口公共锚地。积极发展港口休闲产业,建设国

130、际邮轮专用码头和游艇码头,加快培育国际邮轮母港。探索设立粤港澳国际航运综合试验区,推动港区联动发展,实现主枢纽港功能多元化。加快整合区域港口资源,促进区域港口群产业分工协作和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和水水中转,提高港区国际中转和内河转关能力。加快与周边区域合作建设“无水港”,建成我国华南、中南和西南地区的国际出海“大通道”。将广州港建设成为亚太地区综合性枢纽港和国际集装箱运输枢纽港。三、强化国家铁路公路主枢纽地位三、强化国家铁路公路主枢纽地位推动轨道交通网、高快速路网与空港、海港有机衔接,构筑与城市发展高度融合、整体效能显著的现代集疏运体系。加快推进贵广、南广、广深港、广汕、广东西部沿海铁路

131、等贯通国内重要发展区域的高速铁路建设。进一步优化铁路枢纽布局,形成广州南站、广州东站、广州站、增城新塘交通枢纽为主,广州北站、庆盛站为辅的“四主两辅”格局;加快建设大田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南沙疏港铁路,完善广州铁路枢纽物流体系。积极推动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推进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线网。推进区域高快速路网一体化建设,加快辖区内国道省道改造,逐步实现与城市重要功能区的快捷联系,建成覆盖珠三角、辐射华南地区的“四环十九射七联络”一体化高快速路网络。专栏 7-1: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专栏 7-1: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国际航空枢纽港建设工程: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

132、新科宇航广州飞机维修基地项目、联邦快递配套产业园区、广州航空产业城等。主枢纽港建设工程:广州港出海航道三期工程、广州港南沙港区粮食及通用码头工程、广州港南沙港区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广州港新沙港二期工程、广州港南沙港区散货码头工程、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广州港小虎作业区航道工程、桂山引锚地扩建工程、坭洲头锚地扩建工程、沙角锚地扩建工程、沙仔岛码头二期工程等。铁路主枢纽建设工程:广州东部轨道交通枢纽站,贵广高速铁路、南广高速铁路、广东西部沿海高速铁路、广深港客运专线、广汕铁路(含外绕线)广州段,广珠铁路广州段、南沙疏港铁路、大田集装箱中心站、广州东部(增城)交通枢纽中心,广佛、穗莞深、佛莞、广清

133、、广佛肇、广佛环等城际线广州段。高快速路网建设工程:广州东沙至新联高速公路、广州至河源高速公路广州段、广州至高明高速公路广州段、新洲至化龙高速公路、广州增城至从化高速公路、广州增城沙庄至花都北兴公路二期工程、大庆至广州高速公路粤境连平至从化段工程、 白云六线、 知识城快速路网、新广从路快速化改造工程、黄埔区疏港通道网络等。专栏 7-2:“四环十九射七联络”一体化高快速路网络专栏 7-2:“四环十九射七联络”一体化高快速路网络四条环线:内环路、外环路(东南西环华南路三期及东延线广清联络线)、北二环东二环广明高速、珠三环。十九条放射线:广清高速、机场高速广州至乐昌高速、新广从快速街东高速(大广高速

134、)、京珠高速、广河高速、广惠高速及延长线、广汕快速、广深高速、广园东快速、广深沿江高速、广珠东线高速、南沙港快速、迎宾大道南沙大道虎门高速、东新高速、广珠西线高速、广江高速、广佛高速、广三高速广梧高速、新广肇高速广贺高速。七条联络线:增槎路、广园西路、永福路、黄埔大道、东晓路、西南线(龙溪大道、芳村大道南)、珠江大桥。四、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四、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海港、空港和保税区、保税港区的复合优势,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增强对国际航运资源的配置能力。建设航运交易信息平台和交易市场,积极发展航运金融、保险、结算、经纪、咨询和船舶交易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加快发展航空保税物流业、临空会

135、展、临空商务服务和临空总部经济。借鉴国际自由贸易区的通行规则,探索建立新型保税区管理模式,优化口岸通关环境,建设按国际惯例办事、与国际市场融合、开放高效、功能完善的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区。第二章构建枢纽型国际化信息港第二章构建枢纽型国际化信息港发挥广州作为三大国家电信枢纽、互联网交换中心和国际互联网出口之一的优势,构建覆盖全市、高速互联、安全可靠和业务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打造汇聚华南、服务全国、沟通世界的枢纽型国际化信息港。一、推动区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一、推动区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以信息一体化助推区域一体化,加快推进以珠三角、港澳台合作为重点的区域信息一体化进程。协同推动珠三角城际信息基础设

136、施统筹规划建设,促进珠三角无线宽带网络同城化和光纤网络一体化,建成以广州为中心、覆盖珠三角的无线宽带城市群,共同建设开放融合的信息网络体系和“随时随地随需”的信息服务网络。积极构建服务珠三角乃至更大区域的电子商务平台、物流公共服务平台、企业信用网和便民公共服务平台。探索穗港澳通信和网络运营新模式,建设穗港信息服务合作园区,推动穗港澳城域网高速互联,加快实现信息平台互通。积极推动泛珠三角城市在电子身份认证、信息标准等领域的合作及信息共享。二、增强国际信息服务功能二、增强国际信息服务功能强化电信枢纽功能,提升互联网国际出口能力,积极发展国际转接业务。引进国际信息服务高端产业和先进技术,参与电子商务

137、、电子政务、信息产业等国际性信息活动和标准制定。强化国际信息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积极举办全国性、国际性的信息会展活动,加快建立一批国际人才库、技术知识库和成果库,大力发展网络虚拟合作平台。吸引和扶持全国性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在穗发展,大力发展国际电子商务,建设面向全球的大型国际采购电子商务平台,构建物流信息交换中枢,跻身亚洲信息化先进城市行列。三、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三、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平台建设,健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安全测评、应急演练等监管制度,构建良好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体系。完善网络信任体系建设,推广电子身份认证。支持建设一批国际和国家级重点

138、领域、重点行业的容灾备份中心。加大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着力突破信息安全关键技术,扶持拥有自主技术的信息网络安全产业,建立健全新技术、新业务应用的安全风险应对机制。第三章建设国家对外交往中心第三章建设国家对外交往中心充分利用亚运城市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 不断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完善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强化广州作为综合性门户城市的国际交往功能。一、进一步提升城市国际形象一、进一步提升城市国际形象加强亚运城市品牌的综合策划开发,借助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等国际平台,广泛开展城市品牌形象推介和宣传。拓展“国际友好城市友好合作交流城市友好城区友好单位”的立体国际交往网络。积极营造

139、有利于促进外来文化交流融合的城市氛围,改善国际化语言环境,提高市民对外交流能力,建设沙面、沿江路等若干国际文化风情区,形成相互包容、彼此尊重、和谐相处的城市文化。创造国际化的生活和服务条件, 为各类来穗人士和机构提供高效服务。二、促进营商环境和做事规则国际化二、促进营商环境和做事规则国际化以全面落实 CEPA(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为契机,以推进穗港澳营商环境与做事规则紧密对接为突破口,在企业注册、认证许可、引进人才、征用土地、融资、跨境交易、保护投资者、履约、结算等方面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等便利程度,建立在穗外籍人员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使广州营商环境居于全国城市前列。三、

140、建成国际组织集聚地三、建成国际组织集聚地加快城市新中轴线南段和赤岗领事馆区建设, 改善领事馆区周边环境,争取更多国家在穗设立领事馆。营造有利于国际组织集聚的国际化社区氛围,积极吸引国际组织在穗设立总部、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探索建立亚洲教育论坛等各种与国际组织开展密切交流合作的有效机制,充分利用各类国际资源服务城市发展。四、组织策划重大国际活动四、组织策划重大国际活动发挥广州作为华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势,积极争取主办或承办国家级和国际级会议、展览、论坛等对外交流活动。支持国际机构及组织在穗举办大型展会活动,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度高、品牌影响力大的国际体育赛事和大型文化活动。推动广州动漫影视、艺术品

141、旅游、时装等节庆和时尚文化活动“走出去”,构建多功能、高层次的国际交流平台。第八篇提升文化软实力第八篇提升文化软实力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着力强化教育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以文化氛围丰富城市精神、以文化品位塑造城市形象,加快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发展,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和竞争力的文化强市和世界文化名城。第一章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第一章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广州市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142、,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一、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良好格局,整体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建立完善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和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制度,着力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和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加大对财力困难地区、学校的扶持。合理配置优质资源,优化基础教育学校布局,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和学校延伸,整体提高办学水平。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发展、特色发展。深化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考试制度改革,激发学校发展活力,推动基础教育特色化和多样化发展,满足

143、市民对优质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提高特殊教育的保障水平。二、建立创新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建立创新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公办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改革,整合优化职业技术院校资源,加快建设一批与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相适应,集教育、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院校,新增 12 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打通技能型人才深造发展渠道。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健全职业学校学分制,深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模式。促进职业教育区域联动发展,搭建珠三角地区职业教育院校交流合作平台,探索与国外知名高职院校合作办学,打造我国南方职业教育培训基地。

144、三、加快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三、加快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紧密结合广州现代化建设实际,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加强市属高等院校国家、省级重点学科及相关博士点建设,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快推进广州大学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完成广州医学院新造校区建设和改名为广州医科大学的工作。创新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市属高校在完成全员聘用制基础上实施岗位管理,率先开展自主招生试点。大力推进部省市共建和市校战略合作,支持广州地区重点高校发展壮大,集中力量打造12 所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高等院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港台地区及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培训咨询机构等来穗合作办学。促进民

145、办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四、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和学习体系四、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和学习体系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加强行业、企业教育与培训。建立健全社会教育体系,加强社区教育网络和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积极拓展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和农村教育,满足社会群体学习和培训需求。促进各类教育机构向社会开放教学资源,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化远程教育。鼓励创建学习型家庭和组织,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五、增强教育服务辐射能力五、增强教育服务辐射能力充分尊重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引导民办教育向高端化发展,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利用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契机,深化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教育科研方面的合

146、作,探索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增强名校名师带动作用,向更大区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专栏 8-1:教育重点工程和教育改革试验专栏 8-1:教育重点工程和教育改革试验教育重点工程 : 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农村幼儿园建设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工程、民办学校资助工程、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健康促进学校工程、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工程、“数字教育城”建设行动工程。教育改革试验:改革招生考试制度试验、完善教育财政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试验、探索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保障机制试验、国际交流和合作试验。重大建设项目:广州医学院新造校区、

147、钟落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集聚区、广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广州萝岗文教园区、广州市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 广州市公用事业高级技工学校凤凰校区、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钟落潭新校区一期工程、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新校区等。第二章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第二章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重点,全面提升城市文明水平。一、培育广州现代人文精神一、培育广州现代人文精神大力弘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断丰富“敢为人先、奋发向上、团结友爱、自强不息”的新时期广州人精神内涵,大力宣传和发扬广州亚运精神,塑

148、造新时期广州城市精神之魂,融入市民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大力倡导社会志愿服务,完善志愿者服务制度,增强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二、整体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二、整体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扎实推进“爱国、守法、诚信、知礼” 现代公民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公民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倡导顺应时代潮流的社会文明风尚。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诚信守序的社会心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加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

149、建设,推进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大创建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和文明单位活动力度,激发市民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热情。三、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三、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推动社会科学人文基地建设。结合广州后亚运时期的发展需要,重点推动一批重大理论研究,形成一批有广州特色的应用研究。打造广州论坛等国际学术平台,加强与国际一流社科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一批处于国内外前沿的重要学科和学术品牌,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学术造诣精湛的学术名家队伍,创作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精品力作,显著提升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水平和整体实力,扩大国际学术声望。第三章优化

150、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第三章优化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以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供给能力为重点,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一、完善基本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一、完善基本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坚持服务全民、面向基层,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和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提高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广播电视信号无线覆盖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和“绿色网园”建设工程,健全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公共文

151、化设施网络。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使用效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的专业性、科学性、有效性,探索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场馆的管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推动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场馆设施提供免费或低票价服务,高校、科研机构图书馆向社会开放。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委托生产等形式,支持文化企业提供丰富质优价廉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配送体系,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和民间民俗文化品牌,提升市民文化欣赏水平。提高

152、档案事业发展水平,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利用服务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三、加快建设国际体育名城三、加快建设国际体育名城充分利用亚运综合效应,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增强体育发展能力。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管好用好亚运体育场馆, 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各类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切实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探索具有广州特色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做强做大羽毛球、足球、乒乓球、篮球等品牌项目和体操、举重、击剑等优势项目,向国家输送更多优秀体育人才。创新体育发展体制,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办好国际品牌赛事及国内重大体育活动,规范体育市场,促进体育消

153、费,引导体育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体育用品研发、交易中心和国际体育交流中心。第四章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第四章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传媒集团, 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一、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架构,进一步简化文化行政审批事项。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巩固和发展全市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成果,推进转制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国有文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确保

154、国有资本完整、安全的基础上,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支持有条件的大型文化企业跨区域、跨境、跨行业经营和多元化经营,培育若干大型文化产业集团。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吸引境内外知名文化传播、新媒体企业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二、加快发展重点文化产业二、加快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新闻出版发行、文化会展、广告、文化旅游、文化设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培育发展创意设计、电子出版、文化博览、动漫游戏、影视后期制作等新兴文化产业,推动规模化、集团化和品牌化经营,培植文化产业新的增长极。强化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培养引进文化产业发展专业人才,推动新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拓展新型文化产品

155、。三、完善文化市场体系三、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广州市文化产权交易所、动漫衍生品交易中心等载体建设,促进中国(广州)优秀舞台艺术产品交易机制化、品牌化,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交易中心,强化文化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和配置功能。完善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版权代理、知识产权评估、演艺经纪、工艺美术品拍卖等文化中介产业,强化信息服务、管理咨询、市场交易、技术支持、产权保护等服务。发挥文化产业各行业协会作用,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推动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第五章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第五章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大 力 实 施 广 州 建 设 文 化 强 市 培 育 世 界 文 化 名

156、 城 规 划 纲 要(20112020 年) ,不断提升广州文化品牌效应和城市文化品位,深入推进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营造开放包容、更具活力、魅力时尚的大都市文化氛围。一、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魅力一、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充分发挥“四地”“四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岭南文化中心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当代改革开放前沿地。优势,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城内涵, 合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历史城区格局、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建筑和文物、重点寺观教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建立“一城(历史城区)、二带(城市传统轴线、珠江两岸)、多区(多片历史文化街区)”的

157、保护框架,重现历史风貌,传承千年文脉。加大“千年商都”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保护利用特色商业街区、“老字号”和传统商业带。积极推进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南越国遗迹”等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力开展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做好“三雕一彩一绣”(木雕、牙雕、玉雕、广彩、广绣)工艺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推动传统文化品牌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二、构筑广州特色大都市景观二、构筑广州特色大都市景观坚持以风格塑造文化,在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功能区打造等关键环节,加强标识性景观、夜景景观规划和整体风貌设计,高水平构建传统中轴线、珠江沿岸和新城市中轴线三大城市景观带,划分特色风貌区,精心设计城市

158、雕塑、公共艺术装置、夜景照明等,构建城市公共视觉艺术系统,打造传统内涵与现代精神相结合、本土特色与国际气魄相统一的多层次城市文化景观体系。继承和发扬亚运遗产,保护、利用和开发好亚运景观资源,使“亚运城市”成为城市形象的鲜明标识之一。三、完善标志性文化设施体系三、完善标志性文化设施体系按照功能完善、特色鲜明、格调和谐、内涵丰富、布局合理的理念,抓好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努力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充分发挥市、区积极性,规划新建一批代表广州文化形象的重大文化设施,形成富有广州特质的城市文化标识。进一步挖掘南越王宫博物馆、五羊雕像、镇海楼、陈家祠、南粤先贤馆、黄埔军校、南海神庙、琶洲塔和省博物馆、广州塔、广

159、州大剧院、广州新图书馆等标志性设施文化内涵,完善周边配套,推动功能延伸。在珠江沿岸、白鹅潭、新中轴线、南沙新区、广州新城、白云新城等重点区域规划布局一批国际顶级文化设施,打造若干具有独特魅力的建筑群落。专栏 8-2:重大文化设施项目专栏 8-2:重大文化设施项目辛亥革命纪念馆、广州新图书馆、广州市电视台新址工程、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新馆工程、 广州新电视塔综合配套工程、 广州报业文化中心、南越王宫博物馆、 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 南粤先贤馆一期主体工程、广州海事博物馆、广州画院暨当代美术馆、广州博物馆新馆、广州工业博物馆、黄埔古港古村历史文化景区保护、广州市第三少年宫等。四、推进重大文化功能区建设

160、四、推进重大文化功能区建设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着力培育具有战略支撑作用的文化服务功能区和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广州北岸文化码头、广州设计港、广州 TIT 纺织服装创意园等工业创意设计园区为载体,加快形成一批设计产业集群;推进越秀创意大道、信义国际会馆、黄花岗信息园、羊城创意产业园、从化动漫产业园、广州天河软件园、金山谷创意园、1850 创意园、“太古仓” 、黄埔文化创意中心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建设珠影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国际性的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地。积极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促进文化资源聚集与合理配置,推进集聚区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形成具有广州特色的文化功能区发展格局。五、增强

161、城市文化国际影响力五、增强城市文化国际影响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着力推动芭蕾、杂技、绘画、雕塑等优势项目走向世界,加强文学、粤剧、影视和音乐等领域的精品创作和生产,进一步办好中国音乐金钟奖、羊城国际粤剧节、中国国际漫画节、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广州国际设计周等国际性文化节会,继续争取举办更多国际性高层次的文化艺术、会展活动,探索设立以广州命名的国际性文化艺术奖项,形成有较大影响力的广州文化品牌。大力培养本土文化领军人物,加大高端文化人才引进力度,努力构筑文化大师汇聚之城。推动文化走出去,增强海外华侨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加大与海外城市文化交流合作力度,积极开展文化周和各

162、类互访活动, 面向世界推介广州, 引领广州走向世界。第九篇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九篇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州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保障有力的要求,着力形成持续改善民生福利的长效机制,使市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更有尊严、更加幸福地生活。第一章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第一章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把扩大和稳定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推动就业、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实施更加积极灵活的就业政策,稳定提高就业水平,较快增加居民收入。一、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一、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大力发展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公共服务领域就业岗位,

163、 扩大就业规模。 完善创业优惠政策,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就业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基本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技能培训制度,制定和落实税费补贴制度,创新就业援助模式,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加快蓝领队伍技能升级。完善就业工作责任体系,建立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加强失业监测及调控,完善就业失业统计制度和预警机制。“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5%以内。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致

164、力改善劳动条件,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提高劳动争议仲裁结案率和调解结案率。倡导和谐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畅通企业和职工利益诉求沟通机制,推进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建设,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三、切实提高居民收入三、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适时发放低收入群体临时价格补贴,探索建立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最低工资标准与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同步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垄断性、专营性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维护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第二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二章健全

165、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完善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市民生活和发展保障水平。一、推进基本社会保险应保尽保一、推进基本社会保险应保尽保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健全面向本市常住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统筹、制度衔接的社会保险体系。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着力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地方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开展企业年金工作,到 2015 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农村农民(35 周岁以上)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 95%和 100%。 建立城乡统筹的居民医疗保险管理体系。深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制

166、度在保障生活、 促进就业、 预防失业等方面的功能作用。提高工伤和生育保险保障水平。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完善社保基金的筹集、 保值增值和监督管理机制。 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实现社会保障卡覆盖所有参保人群。二、健全公平高效的社会救助二、健全公平高效的社会救助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以专项救助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为辅助,以社会互助制度为补充的综合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社会救助标准调整机制。建立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和救助制度,完善低保对象退出机制。健全临时救助体系,确保重大灾害发生后 24 小时内基本救助措施到位。鼓励发展面向救助服务的非营利性服务机构

167、,推动社会救助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三、发展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三、发展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坚持家庭、社区和福利机构相结合,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完善多样化的孤残儿童养育和残疾人社区康复政策,健全覆盖城乡全体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和相关服务业,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积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推动公共政策和服务向妇女儿童倾斜,促进妇女儿童健康发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优抚安置政策,扎实开展拥军工作。营造乐于助残、济困的社会氛围,积极培育慈善组织,促进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四、完善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四、完善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

168、龄化挑战,完善社区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积极推行面向困难群众的政府购买社会养老服务办法,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障制度。促进老龄事业和产业健康发展,支持发展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团体,让老年人生活更舒心、更幸福。专栏 9-1:社会福利项目专栏 9-1:社会福利项目广州市第二老人院、广州市第二福利院、广州市老年病康复医院、广州市残疾人工业生产就业及培训基地、广州市聋人学校新校、广州市盲人学校新校、广州康复实验学校、广州市第二革命公墓等。第三章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第三章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着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

169、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健康广州建设,实现市民主要健康指标居全国前列。一、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一、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支付限额,适当降低统筹基金起付线,提高统筹基金支付封顶线和支付比例,强化医疗保险保障功能。有效衔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缩小城乡医疗保障差距。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到 2015 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 98%。二、增强公共卫生能力二、增强公

170、共卫生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职业卫生、应急救治、120 指挥系统、采供血和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网络建设,强化资源共享、协调互动。大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综合卫生管理为核心的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居民健康管理。 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医疗机构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推动城市医院在农村卫生站挂钩设点,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推行基本药物制度,规范药品供应保障机制。三、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三、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根据城市发展和人口分布,引导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外围城区扩展

171、,实现每个新城、新开发区域均有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中心,优化大医院布局。新建、续建、改建一批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继续加大区县医院、中心镇医院、其它镇卫生院、行政村卫生站建设力度。建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实施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推动农村卫生机构向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转型,构建 15 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重培养培训全科医生。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对人员实行分类管理等办法,促进提高诊疗水平,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四、建设国家医疗服务中心四、

172、建设国家医疗服务中心加强资源整合,推进医疗卫生专家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促进市属医院做大做强。发挥中医药在医疗服务中的独特优势,着力培育影响力大、医疗水平高的中医名院、名科、名医,率先建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发挥广州地区医疗服务和科研资源综合优势,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多形式提供高端医疗保健、康复、养生服务,强化医疗服务中心功能。专栏 9-2:重大医疗设施项目专栏 9-2:重大医疗设施项目广州市中医医院新址、广州红十字会医院综合楼、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州市公共卫生综合大楼、广州南沙中心医院二期、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整体

173、扩建、广州市精神病医院江村院区扩建、市八医院迁建二期、广州胸科医院门诊楼、广州皮肤病防治所住院部等。第四章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第四章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层保障、循序渐进,加快形成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房和商品房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一、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一、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强化政府住房保障公共服务职能, 进一步完善以廉租房、 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和限价商品房为基本内容的“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的住房保障政策框架,健全梯度住房保障机制。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长效供应机制。严格保障性住房管理,完善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的租赁管理和

174、退出机制。建立住房保障标准适当调整机制,适时适度提高住房保障标准。二、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二、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形成长期稳定的廉租住房财政预算资金来源。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采取建、购、租和盘活存量住房等多种方式,拓宽保障性住房房源。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解决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和限价房,解决“内夹心层”和“外夹心层”住房困难。改善保障性住房社区及周边环境,降低生活和出行成本。通过土地、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与社会力量有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新增保障性住房建设面积 1000 万平方米以上

175、。三、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三、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把保障基本住房、稳定房价和加强市场监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目标。坚持以居住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抑制投机性需求。完善住房租赁管理制度,积极发展存量住房市场。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提高公积金使用效率。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发布制度。第十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十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总结推广亚运管理经验,以加强城市管理为重点,注重依法和长效管理,形成有序、高效、安全的现代化社会管理格局。第一章强化城市管理能力第一章强化城市管理能力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加强城市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保障,全面提高城市管理

176、的制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一、建立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一、建立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城市管理立法工作,把亚运期间行之有效的城市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转化为常态长效制度,完善城市管理各项标准和规范,不断提高维护管理水平,保障城市设施有序运行。按照属地管理和权责一致原则,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管理重心下移和事权下放,强化区一级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健全“建管分离、管理执法联动”模式,完善责权明晰、关系协调、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推进数字化、网格化等新型管理方式覆盖全市,形成综合管理、执法、监督和社会公众参与的四位一体城市管理体系。二、优化市民出行环境二、优化市民出行环境

177、按照“功能疏解、网络贯通、公交优先、智能服务”的理念,优化城市路网,提升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基础的公共交通体系,加快完善现代化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稳步发展快速大容量公交系统,到 2015 年末,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 450 公里。以智能化、一体化、便捷化为目标,优化公交线网,合理布局中心城区公共停车场建设,结合城际轨道网建设不断完善调整城际快巴客运线路和运力,实现市域公交线网与区域客运网络的有效衔接,加强各类公共交通无缝对接。推进交通管理智能化, 建设公众交通信息服务平台, 提高道路交通管控能力和通行效率。深化公交、出租车行业管理运营体制改革。实施

178、亚运后广州中心城区缓解交通拥堵方案,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舒适。专栏 10-1: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工程专栏 10-1: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工程广州地铁六号线首期、六号线二期、七号线一期、九号线、十三号线、八号线延长线、十一号线(环线)、十四号线及支线(从化线及知识城线)、二十一号线一期、三号线东延段、七号线二期、四号线南延线、十六号线、二十一号线二期等。三、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三、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强化“平安广州”建设,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活动严打高压态势,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对治安重点地区和问题的排查整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全面推行重大社会决策、重

179、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发挥区(县级市)、街(镇)、居(村)三级平台作用,形成大综治大维稳工作格局。 加强安全生产,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十二五”期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 36%, 工矿商贸 10 万元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 26%。强化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完善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体系。提高粮食、药品、成品油、燃气等重要物资储备管理水平,完善粮食流通网络和调控手段,确保粮食安全。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人民防空和公共安全事件的预警和应急机制,完善城市消防体系,加强城

180、市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增强气象服务能力,完善气象预警系统。强化反走私和海防工作。完善国防动员机构、机制和基础设施,全面增强国防动员能力。第二章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第二章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适应社会转型的迫切需要,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一、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一、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 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开展社会管理综合改革试点,重点在社会组织、社区建设、社会工作等领域先行先试。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立法。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各

181、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广泛动员和组织公民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形成政府与社会组织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社会管理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社会工作政策体系,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建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管理和教育培训体系。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积极推行社区矫正,把各类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管理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社会管理机制。二、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二、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城市社区组织体系,推进社区居委会直选工作,完善社区居民代表会议、议事协商、居务公开和事务听证等

182、制度,扩大社区居民自治范围,完善社区民主管理制度。探索完善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的协调联动机制。加大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大力推进“五个一”工程“五个一” 工程:一个小公园、一个文化娱乐活动中心、一个卫生医疗机构、一个服务中心、一个视频监控中心。建设,健全社区服务中心信息网络平台,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齐抓共管”的社区服务网络,提升社区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开展帮扶志愿服务和邻里互助服务,鼓励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区服务,引导社区开展便民利民商业服务,满足社区群众多样化需求。三、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三、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进一

183、步简化社会组织登记手续,推行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制度,强化社会组织评估体系建设和动态管理。加强对社会组织发展的指导和服务,推动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自律管理。发展和规范行业协会、商会、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各类基金会,强化枢纽型社会组织在社会组织管理、发展、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吸引全国性和区域性行业协会落户广州,逐步建立与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竞争机制和评估考核机制,采取补贴、项目委托等方式,选择家庭及儿童、老年、青少年、残疾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矫正、劳动关系协调、 就业培训等八大类社会服务项目进行政府购买服务试点,依法推动具体事务性工作转由符

184、合资格条件的社会组织承接。第三章全面强化人口管理第三章全面强化人口管理按照控制规模、调整结构、优化分布、提升质量的要求,切实加强人口调控管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一、促进人口结构优化一、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创新人口调控模式,统筹运用人口政策、产业政策和居住政策,加快人口综合调控管理的信息化、法制化建设,完善人口综合调控体系,实现人口规模在结构优化基础上的适度增长。完善“统一规划计划、统一准入条件、统一管理办法、分级分部门负责”的人口机械增长管理制度,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调整完善户籍人口迁入政策,提升入户人口的整体素质。二、推动人口合理布局二、推动人口合理布

185、局发挥规划引导作用,加强重大项目对人口综合影响评估,促进人口合理分布。实行分类管理的人口政策,综合运用人口计划指标、准入条件等手段,加快完善新城区和重点镇等区域的教育、文化、卫生、就业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鼓励和吸引中心城区人口向外转移,有效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三、提高人口管理水平三、提高人口管理水平适应特大型城市科学发展要求,以完善人口管理制度为主要抓手,健全职能部门联动的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构建统一的人口基础信息库,推行居住证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证通”制度,加强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加强外籍人员管理和服务。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健全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人口计生公共

186、服务体系和人口计生预报预警工作体系,实施优生促进工程,综合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第十一篇深化全方位第十一篇深化全方位开放合作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立足珠三角,以穗港澳合作、泛珠江三角洲合作及中国东盟合作为重要平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 更高层次上推进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国际化, 增创开放合作新优势。第一章引领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第一章引领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创新一体化发展模式,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以广佛同城化为突破口,以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切入点,推动珠三角地区实现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一、深入推进广佛同城化一

187、、深入推进广佛同城化促进广佛城市功能合理分工,优化区域整体空间结构,构筑“一核强化、两脊两带携领、多极带动”的空间布局,加快建设广佛交界的空港地区、金沙洲、芳村桂城、广州南站、五沙等重点协调区,将白鹅潭地区建成广佛都市圈的国际商业中心。以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对接为先导,构建紧密衔接的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市政基础设施网络全面衔接,推动移动通信、电信同城化。促进汽车、机械装备、家电等重点产业链条延伸,统筹商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布局,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推进水环境污染、空气污染联防联治,联合查处跨界环境违法行为。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利用,推动跨界固体废物、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促

188、进教育、文化、医疗等资源共享,共建优质生活圈。二、加快广佛肇经济圈联动发展二、加快广佛肇经济圈联动发展加快推进市政、信息、能源、口岸通关等设施对接,基本建成以高速轨道和高快速路为骨架、开放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整合利用区域科教文化等资源,促进广佛肇产业和劳动力优势互补,建成若干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共同保护西江流域生态环境,整体扩充区域环境容量。深度开展公共服务领域合作,促进三地社会政策基本接轨,整体提升三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三、推进珠三角地区协调发展三、推进珠三角地区协调发展深化与深莞惠、珠中江经济圈的合作,推进产业协作分工,提高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快推动社会管理、市场秩序等方面的一体化,推

189、动建立珠三角地区统一要素市场。加强珠三角地区与广州南站、白云机场、南沙港、新塘枢纽等战略性枢纽快捷联通,推进建设以广州为中心、连通区内所有地级以上市的城际轨道交通和快速干线铁路,构筑覆盖区内所有县(市)的高速公路网,实现与珠三角各城市一小时互达。探索建立珠三角地区共享的高层次人才库,破除人才流动体制性障碍。加快推动珠三角通关一体化改革,推进区域电子口岸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实现跨检区申报、核查、验放。四、带动环珠三角地区发展四、带动环珠三角地区发展推动完善贯通珠三角、连接周边地区的高快速路、铁路通道建设,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产业梯度转移。以加快“双转移”为纽带,推动产业链条跨区域延伸。做好对梅州、阳

190、江、湛江、茂名等地区的对口帮扶,统筹推进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积极参与共建省级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增强对我省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地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协作,鼓励职业院校和技能培训机构面向环珠三角地区扩大招生规模和培训容量。第二章加强穗港澳台合作第二章加强穗港澳台合作按照互利共赢、优势互补、先行先试原则,深入推进穗港澳台在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紧密合作。一、全面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一、全面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全面深化粤港、粤澳合作框架下的穗港、穗澳政府间合作,加强政府间在政策规划制订、 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披露等方面定期交流与协作,完善与港澳在联合投资推介、国际市场开拓、

191、政策沟通协调、高层对话、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扩大自主协商范围,共同制定区域合作规则。推进简化穗港澳居民出入境手续,实现人员便捷往来。加强在海港、空港等基础设施运营、保税区运作管理方面的合作,推进建设南沙实施 CEPA 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等重点合作区域,将南沙新区打造成为服务内地、连接港澳的商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临港产业配套服务合作区。发挥港澳商会、协会等中介机构在推动穗港澳合作中的积极作用, 有效扩大合作领域和范围,在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务会展、信息服务、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生态保护及公共服务等领域深化合作交流。二、开创对台合作新局面二、开创对台合作新局面发挥广

192、州作为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优势,加大对台推介宣传力度,强化黄埔军校旧址、大元帅府旧址等历史文化资源在促进穗台合作中的积极效应,加强穗台社会团体交流交往,拓展穗台经贸、文化、新闻、教育、体育、旅游等合作领域。推动落实 ECFAECFA: 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协议,重点加强光电、软件、现代农业等台湾优势产业合作,大力吸引高素质台湾企业来穗投资,支持在穗台企转型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赴台投资。深化广州港与高雄港的合作。强化穗台多种交流机制建设,使广州成为两岸大合作、大交流的重要平台。第三章主动服务全国第三章主动服务全国发展深化与国内重要区域和主要城市合作交流,积极推进实现互促共赢,不断扩大经济

193、腹地,提升广州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在服务全国过程中实现城市功能的进一步提升和内需市场的不断扩展。一、促进泛珠三角地区合作一、促进泛珠三角地区合作借助“友城合作”、“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市长论坛”等平台,加强与中南、华南及西南等地区的主要城市在人才、科技、能源、产业、市场、环保、旅游和信息化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广州综合服务优势,强化“高铁经济”效应,促进要素在区域间便捷流动,以点带面,进一步扩展广州的辐射范围。二、主动推进跨区域合作二、主动推进跨区域合作积极破除行政壁垒,深化与国内重要区域和主要城市间在重大基础设施、科技、人才、信息、城市管理运营机制和先进发展理念的合作联动,搭建经贸交流平台

194、,推动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促进投资便利化,共同拓展内需市场,鼓励本市优势行业和企业走向全国。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部署,以重点产业链延伸为切入点,继续加强与中西部地区在资源和特色产业方面的合作,与东部地区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在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海洋经济发展方面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不断提升广州的产业能级。三、积极开展对口援助三、积极开展对口援助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 把帮扶与资源开发、 产业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帮扶协作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广西百色、重庆巫山、西藏波密等对口支援地区城乡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帮扶力度。充分利用新疆疏附县地处我国与中亚、南亚国家黄

195、金通道的独特区位优势,科学引导当地产业和社会发展,帮助农牧民加快脱贫致富,促进民族团结和繁荣发展,争当全国对口援疆工作排头兵。第四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合作第四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合作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合作,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一、扩大与东盟的战略合作一、扩大与东盟的战略合作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逐步建成中国与东盟合作主要枢纽城市。高标准规划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加强在经贸、技术、园区管理、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建成吸引高端人才、汇聚高端产业、提供高端服务的典范和中国东盟区域性创新中心。通过友城合作等方式,建立与东盟国家城市政府及

196、各类协会(商会)的交流机制,推进投资贸易、资源开发、工程承包、旅游文化深度合作,支持企业在东盟国家建设工业园区或基地,开展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种植加工等多领域合作。二、加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合作二、加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合作开展与国际经济区域和新兴市场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扩大与欧盟、北美在经济、技术、人才、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大力开拓印度、俄罗斯、巴西和中东地区等新兴市场,加强与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南美、非洲各国的经贸合作,构建多元化的国际经贸合作格局。三、加快“走出去”步伐三、加快“走出去”步伐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鼓励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引导优势企业充分利用国外

197、市场和国外资源,到东盟、非洲、南美、中东等地区投资设厂,建立境外工业园区和研发基地,支持企业并购境外企业和知名品牌,参与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本土跨国公司。提高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水平,鼓励企业承揽技术含量高、带动出口能力强的大型工程项目。健全“走出去”促进服务体系,为企业外汇审核、人员进出、货物通关、项目管理、风险防范、信息发布等方面提供便利。规划实施规划实施确保“十二五”规划有效实施,必须建立有力、有效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更好地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一、加强规划协调一、加强规划协调强化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各类规划中的主导地位, 加强规

198、划衔接,注重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间的协调,确保专项规划、区县规划与总体规划之间的衔接,实现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间安排上科学有序,形成层次分明、定位清晰、各有侧重、统一协调的规划体系。专栏 12-1:市“十二五专栏 12-1: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重点专项规划1服务业发展规划;2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3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4城市建设规划;5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规划;6社会事业发展规划;7环境保护规划;8能源发展规划;9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10金融业发展规划;11穗港澳合作发展规划;12重大项目安排及实施规划;13农业发展规划;14安全生产

199、规划;15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二、加强责任分解二、加强责任分解本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规划,并分解到市有关部门和各区(县级市)。各牵头单位要将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指标和主要任务进一步分解到年度,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进度要求和具体政策,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按步骤得到落实。三、加强项目支撑三、加强项目支撑围绕本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政策导向,精心组织、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充分发挥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一是完善重大项目储备机制,围绕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提升功能、改善民生等方面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形成动态有序的项目储备制度。二是实施重大项目目标

200、责任制,加强全过程管理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重点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水平。三是创新重大项目投融资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形成投资良性增长的长效机制。专栏 12-2:“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专栏 12-2:“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31 项,总投资 1238 亿元,“十二五”时期投资925 亿元;现代商贸和优势产业项目 25 项,总投资 2481 亿元,“十二五”时期投资 1824 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 39 项,总投资 1471 亿元,“十二五”时期投资 884亿元;富民惠民项目 38 项,总投资 840 亿元,“十二五”时期投资 586 亿元;花园城市建设项目 36 项,总投资

201、7537 亿元,“十二五”时期投资2457 亿元;现代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31 项,总投资 1714 亿元,“十二五”时期投资 1326 亿元。四、加强评估检查四、加强评估检查做好对规划指标、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认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科学分析评价规划实施效果,做好重大战略问题的跟进研究,提出解决规划实施问题的对策建议。规划实施期间,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和实际需要对规划进行修订,修订方案由市人民政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主题词:计划规划通知主题词:计划规划通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处 2011 年 4 月 21 日印发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处 2011 年 4 月 21 日印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