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3编号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5843376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7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63编号什么是自然辩证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163编号什么是自然辩证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163编号什么是自然辩证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163编号什么是自然辩证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163编号什么是自然辩证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63编号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63编号什么是自然辩证法(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对象、内容、性质在课件上)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对象、内容、性质在课件上) P1 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 是一门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 学性质的学科。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 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而不是自然界中某一特殊现象、 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某一特殊过程或者 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 P3 意义: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 态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二、

2、关于自然界的辩证运动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自然界的辨证发展包括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演化, 也就是包括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 转化、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 天然自然可以定义为是不依赖于人和人的力量而存在的物质世界。 天然自然就是人类的 认识和行为未曾影响到的自然, 大到人类尚未认识到的宇宙现象, 小到我们周围的未曾认识 到的微观世界。天然自然的微观构成是自然物。自然物是自然界中的天然存在,作为一种天 然存在的自在之物,展现了自然的本质力量。 1) 从天然自然到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 是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够感知的那部分自然。 “人化自然”是人类进行认识自然的科学研究

3、的领域,目前存在“人化自然”主要有 : 宇宙 演化态“人化自然” 、恒星演化态“人化自然” 、地球演化态“人化自然” 、生物演化态“人 化自然” 等。 “人化自然” 是发现天然自然的规律性。 “人化自然” 由天然自然转化而来的。 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主要标志是对其规律的认识,微观构成是“认识之物” 。 2)从人化自然到人工自然 “人工自然”是“人造自然” ,是人类采取技术和工程手段 改造、创建、加工过的自然界,是人类利用自然之材发明制造的人工物。是在了解自然界的 规律,实现了自然的“人化”之后而创造的自然。 “人工自然”的范围,基本上是指现实地 球的表层。 3)从人工自然到社会自然 “社

4、会自然”是技术发明(或工程建造)的人工物与社会性 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个别的、偶然的、不自觉的人工物,通过产业、产业实践转变成为普遍 的、必然的和自觉的人工物即社会的人工自然。 “社会自然”具有普遍性、效益性结构性的 特点。 社会自然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化而拓展, 其主要形态有农业社会自 然、工业社会自然、生态社会自然等。社会自然的形成过程标志对自然界利用的新的深度和 广度,社会自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农业社会自然、工业社会自然和信息社会自然。 【理解该运动对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确立有何重要意义。 】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基本思想: (

5、1)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质 (2)运动不灭 (3)物质决定思维和 意识 (4)时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物质固有属性 (5)自然事物存在对立统一性 (6) 自然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中 (7) 人类和人类社会是基于自然发展之上 (8)人类实践产生“人化自然”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 和改造自然界的方法论, 也是自然辩证法概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观的产生与发展都是 和当时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相关联的。 辨证自然观: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有从简单到复杂,从 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推翻了把动植物看做毫无联系的、偶然神

6、造的 “万物不变论” 。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整个自然界是统 一的,其中各个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都是普遍联系的。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对立都 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变动的。 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物质形态和运动 形式都处于永恒的变化和转变过程之中。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自然观的 产生与发展都是和当时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相关联的。 自然观在历史上主要体现在古代 的朴素的辩证法的自然观、17-18 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 19 世纪的辩证唯物主义自 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 ;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

7、观和生态自然 观都是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实现了天然自然与 人化自然的统一,超越了以往狭义的自然观念,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第一,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是一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应该将两者统一起 来,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第三,天然自 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以往的自然观都是对纯粹的、天然的自然界的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 然观所揭示的自然界还

8、包括了人参与其中的人化了的自然界。 四、系统论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四、系统论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内容:系统自然观是人们以系统科学为基础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规律的认识,它是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现代发展的一种形态。 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的 机制, 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 系统自然观揭示出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 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 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 线性与非线性的辨证统一。 2、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

9、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 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 一个诸葛亮” ) ; 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 没水喝” ) 。 【(二)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 1、自然界物质世界以系统形式存在。 (1)自然界的 一切物质系统都是由若干物质要素组成的, 这些共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的诸要素具有一定的

10、 差异性,甚至是异质的。 (要素与系统的关系) (2)组成自然物质系统的各个要素是通过它 们之间内在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才能够组成为有机统一整体的。 (整体性) (3)一切物质系统都具有其特殊的功能。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自然物质系 统的特殊功能是在其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是表现出来的。 (开放性、建构性)2、自然界物质世界演化发展的自组织性。 (1) 、自组织与他组织(2) 、 时间之矢(3) 、演化的前提 : 开放与非平衡(4) 、演化的机制 : 涨落、非线性、分叉、选择】 意义: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揭示了自然界的

11、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 运动观; (3)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阐明了时空与物质的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丰富和深化了辩 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4)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和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辨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 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循环观。 2、提供了系统思维模式 五、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及意义五、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内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 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

12、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 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 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 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 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 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 家的文化和意识

13、形态的差异, 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 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 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其中,当 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 意义: 【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自然观还要求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做自觉的调控者, 当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发生 冲突的时候,人类要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调节的原则是 : “人类的生存的基本需 要高于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 ; 生物和自然界的生存高于人类的非基本需要(即过分享受和奢 侈的需要) ” 。 “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 式,以

14、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 六、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六、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本质 : 马克思曾经对近代科学的本质进行了综合的、动态的哲学分析。他从以下几个方面指 出了近代以来科学的本质。 (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2)科学是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 (4)科学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层面体现出其社会价值。 (展开)1)马克思认为,科学同工业一道,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人类 自古以来就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界的认识, 并随着实践的发展将这些经验知 识理论化,从而最终形成了科学知识。与

15、此同时,从近代科学兴起之后,人类就将这些科学 知识用来进一步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使科学知识获得了实际的价值。 这表明人在自然界 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可以通过科学和工业对自然界进行能动的认识和改造。 (2) 马克思指出, 科学也是一种劳动, 是属于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劳动。 科学作为一般的劳动, 属于“精神生产领域” ,而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劳动,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 切发明” 。 3)马克思指出,科学同技术一样,已经成为一种生产力。随着现代工业将自然力和自然科 学并入生产过程,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 “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 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

16、 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 而这 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耗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 相反地 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 由此形成的 就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4)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科学是 人类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构成了社会的精神财富 ; 同时,科学作为生产力的 要素被用于创造物质财富,因此科学本身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组织和国家的致富手段。 特征:根据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可以得出科学的如下特征: (1)科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2)科学又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 (3)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4)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展开)首先,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 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 因此, 科学具有理性和可证实性的特征。 其次, 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 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 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