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5842552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16.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 那个星期天 ?教学目标 1. 会写“媚、蚁”等15 个字,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等15 个词语。 2. 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3. 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4. 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 ?教学重难点 1. 默读课文,感受“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2. 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策略 1. 生词教学 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如:“惆怅”可以结合课文

2、情景和 “我”当时的心境来理解;“惊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家务繁忙的母亲面对“我”突如其来的 哭泣只是惊惶,而并没有责怪,充分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疼爱。 2. 阅读理解 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事物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细腻 的心理变化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从而体会“我”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的心情变 化。 3. 习作运用 学习作者在描写“我”等待母亲带“我”出去玩时是如何消磨时间的侧面描写,又或是借助周围环 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 作方法。写的时候,注意要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清

3、楚,把情感真实而自然地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1. 预习提纲 :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 准备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 会写“媚、蚁”等 15 个字,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等15 个词语。 2. 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读题目,提疑问 1. 质疑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预设: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呢?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去解惑吧。 3. 介绍作者

4、,出示课件。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史铁生的资料,相互补充。 (2)教师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 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21岁时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我与地 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 年、1984年全国 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1998 年首届鲁迅文学奖。 (3)回忆旧知,抓住特点。 上学期我们也学过一篇有关“盼望”的课文盼,谁能把那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地说一说? (盼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小女孩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把小女孩万分期待的心情描写得十分生 动) 【设计意图】 学贵有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

5、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质疑问 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 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板块二 走入文本,理清脉络 过渡:不同的经历,同一种期待的心情,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那个星期天,一起去文中深入 探讨小男孩的期盼历程。 1.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词语。 2. 检查学生字词认读的情况。 课件出示: 媚 m i 蚁 y 叨 do 绊 bn 谅 li ng 耽 dn 糅 ru 绽 zhn 惆 chu 怅 chng 搓 cu 惶 hung 吻 w n 偎 w i 逝 sh (1)开火车认读生字。 (

6、2)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课件出示词语:惆怅、惊惶、 荒凉、耽搁、依偎、消逝、急遽、念念叨叨) 3. 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却一直没等到,伤心、失望之 时得到母亲安慰的经历。 4. 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交流汇报,理清脉络。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 26):讲了“我”从兴奋期待到疑惑暗生,但依然在焦急无奈的心情中耐心等候,最 终彻底失望的过程。 第三部分( 7):讲了“我”最后失望委屈以致

7、伤心到哭泣,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设计意图】 小学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习作的基础,只有加强生字词教学,才能让学 生掌握字音、字形、字义,并正确运用到生活中去。科学合理地进行问题的设置, 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 量。教学时抓住课堂中的有利时机提问, 能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 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重要。 2. 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写出成长体验;摘抄好词好句。 3. 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课时目标 板块一 整体感知 , 体会

8、人物感情 1. 小男孩那么真切地希望母亲能够实现他小小的愿望在一个星期天带他出去玩。可是母亲最终 没能履行诺言,小男孩的心情怎么样? 2.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找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 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语句并做批注。 思考“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3. 默读描写早晨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圈画出相关语句。(第25 自然段) 课件出示: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这段时光不好挨。 焦急又兴奋。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1)指名学生朗读。 提示:抓住“阳光明媚”“焦急又兴奋”“空空落落”“念念叨叨”等词,体会“我”在漫

9、长的等 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2)说一说:你从这些词语里体会到了什么? 提示:“这段时光不好挨”写出了“我”在耐心等待;“空空落落”写出了“我”等待时的无聊与 孤独 (3)师生合作朗读。 4. 默读描写下午“我”心情变化的片段。(第6 自然段) (1)“我”盼着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 课件出示: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 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学生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再不”“再不”“决不”三个词,体会男孩“盼”的心情) (2)指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件出示: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

10、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 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读一读,说说环境描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 预设:通过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烘托出在漫长的等待中,“我”的期盼落 空;用环境来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 5. 默读描写黄昏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第7 自然段) (1)母亲为什么“惊惶”?表现在哪些行动上? 课件出示: 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 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抓住“甩、拉”等表示动作的词

11、来感受母亲的形象) (3)从这些动词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从“甩、拉、亲吻、说”这些表示动作的词中,我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 自责、不安,所以惊惶;可以感受到其实母亲是很爱“我”的,只是被家庭生活所迫,因为有做不完的 家务事而忽略了“我”,忘记了自己的承诺。 (4)分角色朗读。 6. 师生共同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 学生交流,整理总结。 课件出示: 心情变化: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 时间(光线)变化: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以 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和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12、体会“我”在一天期盼中的心情变化和特别的成长 体验。 板块二细细品味,感受人物性格 1. 再读课文,感受人物性格。 在这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她是一位好母亲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 法。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从课文第7 自然段母亲的一些动作和语言可以看出,她因为家务缠身而没有兑现承 诺,并因此感到自责、不安,可以看出她对“我”的疼爱,她是一位好母亲。 2. “我”既然这么希望出去,为什么不是直接拉着母亲去,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等待母亲做那做不完 的一件又一件事? (1)学生交流。 (2)示例:文中的“我”乖巧又懂事,体谅母亲的辛劳,所以才一直都在等待,而并没有任

13、性撒 泼。 3. 回想自己的亲身体验,你是否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 (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虽然母亲最终没能兑现她的承诺,但是小男孩也并没有抱怨母亲,我觉得我们也应 该像作者那样,多多体谅一下辛苦工作的父母。 【设计意图】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探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需扮演好舵 手的角色,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联想,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真正落实从语文课本走到生活当 中去。 板块三 领会主旨,学习写法 1.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感想? 父母要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不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忘怀的伤害。孩子也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想 法。 2. 通过对比,体会写法。 课

14、件出示: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 同点和不同点? (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点拨。 (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课件出示: 相同点:都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同身受。 不同点:匆匆一文中,作者借助描写景物和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表达 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那个星期天一文中,作者进行了语言、环境、动作、心 理、细节等描写,细腻真实地向我们表达了“我”在那一天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融情 于景、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3. 积累语言。摘抄本课好词好句,使之成为自己的语

15、言。 4. 小结: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我们要学习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将一件事情写具体。 5. 推荐阅读。 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深沉凝重,优美隽永,引人深思,给人带来启迪。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 健全而丰满的思想。那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他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同学们 课后可以找来阅读,了解一个全新的史铁生。 6. 聊经历,悟主旨。 同学们,大人们可能无意间给我们许诺过一些事情,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布丁,也许是你期待已久 的一个玩具,也许他们最终并没有实现我们小小的心愿,你愿意与大家分享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吗? (1)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经历。 (2)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 语文老师

16、最大的功德就是让学生爱上阅读。我推荐阅读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 记,以及他的其他优秀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再让学生聊聊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亲身体验进一 步领悟文章的主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节选自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文章主要写了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经历 了由盼望、兴奋、期待、到焦急无奈再到失望、委屈等心情变化的过程。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 体现“我”的心情历程。为了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语文要素,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 1.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期盼”经历。 通过品读文中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作者这一天的心 情变化,体会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重要。这种体会是感同身受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2.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让真情自然流露。 作者从语言、环境、动作、心理、细节等方面的描写,细腻真实地向我们表达了在那一天漫长的等 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融情于景、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特别是通过写光线的变化来烘托人 物心情的写法,值得学生借鉴。因此,在课堂的结尾,我引导学生由本课延伸到作者的其他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