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记者的选择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841235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记者的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记者的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记者的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记者的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记者的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记者的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记者的选择(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战争中,一个村庄被炸毁。一个小女孩身上着了火,正哭喊着往前跑。一名持着相机的战地记者正从这里经过。面对眼前的情景,他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抓紧时间拍照,并立即离开给报社发照片;第二种,他拍下照片后,过去灭火;第三种,顾不上拍照,赶紧过去把小女孩身上的火扑灭。有人就这三种选项让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进行选择。小学生都选择第三种,因为被火烧多疼啊。中学生有选第三种的,也有选第二种的,选第二种的学生认为,拍下照片可以让更多人看到战争的残酷。大学生中有人为第一种行为辩护,认为职业素质更重要,记者这一职业决定了他应该这样做。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

2、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限制性1.材料内容的限制。材料由两段构成,第一段是创设一个情境,交代背景材料,提出问题战乱中,一个战地记者,面对身处险境的着火的小女孩应该怎么做,并且给出了三种选择;第二段材料展现特定人群的的选择。综合来看,重心应该在第二段,第二段是后续观点生发的基础,观点的生成和支撑都不应离开第二段材料所划定的范畴。2.审题立意的限制。任务指令为:“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材料第二段中明确给出了三个群体的具体取向,这便是审题立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必须对三个群体和他们的三个取向进行思

3、考、斟酌、权衡、比较,不可再另起炉灶。3.价值观取向的限制。从材料的第二段来看,三个群体的三个取向在价值观层面都有可依之据,但是深究其深层指向和人性的价值高度,还需理性考量。所以考生在审题立意、裁剪选材时,要能够正向立意,直接或间接地传达出“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文体的限制性。不管是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必须明确文体,不可文体不分,写成“四不像”。注意:本题是创设情境+多种观点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为特定情境多观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要读懂情境,辨析各个观点的优劣,进行理性批判和辩证思考,从而选择最利于自己发挥的角度来构思行文。作文材料的重心在第二

4、段,应该仔细审读;命题人设置了一个道德陷阱,目的是首先考验一下考生的道德水准、道德境界,而后才考查其表达功夫。这道作文题貌似可以从三种做法中任选一个来立意,但如果选择了大学生的观点,就掉进了陷阱。审题思考:需要注意两点:(1)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这三个身份暗含着其接受教育程度和知识、阅历的不同;并且伴随着年龄的递增,教育的加深,认知的深入,理智的逐渐发展。(2)三种不同的选择体现的是不同的价值判断:第三种做法把救人作为第一位,更合乎人性;第一种做法把职业道德作为最高价值追求,非常理性却忽视了人生命的重要性;第二种做法能够较好地兼顾两者。把以上两个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出材料所蕴含的意思:

5、随着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人知识、阅历的增加,人的理性精神在增强,但一些本初美好的人性似乎在逐渐减弱。切题立意:1.强调职业素养,但不能违背人性。2.人理性思维的提升,不能以牺牲善良为代价。(忽视人性当休矣)3.在增加知识和阅历的同时,还要保持人本初的善良。(穷尽世间理,殷殷人间情)4.教育要保护人的善良天性。(教育之重在于人性之光恒照)5.敬畏职业素养,更要敬畏生命。 偏题立意:1.平衡人性和职业素养。2.学会变通。3.理性决定选择。4.感性和理性。 职素诚可贵,品德价更高战争中的一个记者,面对身上着了火的小女孩儿,该怎么做?就这个问题,让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进行选择,选择的结果引发了人们的

6、热议。我认为在危急时刻,人性品德比职业素质更重要。有部分大学生认为,记者应抓紧时间拍下照片,并立即离开给报社发照片。如果从记者的职业素养出发,确实应该如此;作为一名记者,就应该让人们更快速地了解信息,这也是记者最核心的价值。可是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记者此时离开,那么等待着小女孩的可能就是死亡;如果为了一条新闻而放弃一条生命,那么这则用生命换来的新闻只会让人觉得血腥冷酷。遵守职业品德确实可贵,可是一味地遵守死板的规定,带来的结果可能会南辕北辙;记者如果离开了,那么他确实践行了他的职业素养,可他却失去了他最珍贵、最基本的人格品德。遵守职业素养,并不意味着要把人培养成冷血的工作机器。乐于助人、救死

7、扶伤,本就是人们的基本品德,也同样是亘古不变的道德素养,是我们必须遵守的。乐于助人、救死扶伤是我们从小就懂得的道理,如今在面临选择时,小学生都会明白的道理,为什么这些学识渊博的大学生却忘记了呢?这可以说与当今社会风气的影响密不可分。反观当下社会,人们都在为自己的生活而奔忙劳作,什么事都要讲究效率、遵守规则。在这种模式化的生活状态下,不少人活得越来越像一个机器,失去了自己的本性,甚至连小学生都懂得的那些道理都已不甚明了。康德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星空因其寥廓而深邃,让我们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庄严而圣洁,值得我们一生坚

8、守。所以,在危急时刻,记者应该放下身上的摄影机,为那个小女孩灭掉身上的火;即便因此失去了一则新闻,但收获的却是内心世界的快乐与满足。“被火烧多疼啊”,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却反映出小学生内心的朴实与善良,犹如干净而璀璨的星空。在职业素养和品格道德中做选择,本就是一道十分简单的选择题。如果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人性上还不如没受过高等教育的时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当一个生命遇到危险的人出现在你面前需要帮助时,我们因为职业素养产生了犹豫、迷失了人性,这又是一种什么素养?世事艰难,即使生活的压力繁重,一个人也应该秉持人性,坚守品德;所以我认为,危急时刻,职业素养固然重要,可是人格品德更加可贵。

9、本文立意深刻,感情充沛又不乏理性思辨;紧扣人性和职业素养的主次关系,立足核心问题和主要矛盾,切入自然,由浅入深,说理透彻。难能可贵的是能够反观社会现实,联系材料观点为之佐证。整体看来,语言情感能量足,有高中生的朝气和锐气,表达准确流畅,并且言之有物,堪称考场佳作。他山之石:梁晓声先生说:“如果我们培养的知识化了的人,在人性上还不如他们没上学的时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教育,应该是让天生存在人的骨髓里的东西得到更好的发挥,在这一点上,我赞同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但是无论人天生存在怎样的品德,都需要教育来完善,教育脱离不了的中心就是,指导人向善。对一切常怀感激和怜悯之心,才是教育的意义。

10、来自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的一段话:“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那么想想教育的结果到底是什么?思考:小学生反而真正懂得珍惜生命中学生一方面珍惜生命,一方面看见新闻发布让世界都不要有战争大学生看见新闻价值,忘记了什么?生命的珍贵与教育的意义为什么没有重叠?所以教育的结果连给予世界爱与温暖都没有做到,那么只为生存,和机器零件有什么区别?人区别无情物特点是有心识,有给予的能力,如果精致而高学历利己主义者大行其道,这个世界又有什么意义,最终走向哪里?

11、题目:生存还是死亡,人性还是职责用人性之花,立职业之德左手相机,右手人性小照片,大生命凌驾于职操上者,生命也依善良之桨,渡选择之舟愿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学生习作:逻辑严谨:首先,将照片传播给更多的人让他们看到战争的残酷是否能挽救更多的生命还有待商榷。再者,面对身上着火的小女孩,如果不救,那和那些制造战争的人又有何区别?如果说记者本意是为了唤醒更多人内心的真善美,见死不救,违背了初衷,更谈何职业操守!(陈思琳)先做人,后做事。同样,先有道德,后才有职业素养。正因人性本善,才有人恪尽职守,才让冰冷的义务、职责添上一抹暖色,才使这个社会温暖和谐。若这世上无人心怀善念,即使所有人都尽职尽责又如何?失

12、去了道德这精神底线,又如何使社会发展进步?若只行善举,枉顾职业素质,却也不可取。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行同样重要,前者可使战争的消息传遍世界,后者可拯救一个弱小的生命。在恪守职业素质的同时,将道德铭记心中,二者相结合,才是上上之选。(林娜)值得关注的是,面对职业素质和道德素养的天平,小学生都选择了救人。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文化水平的增加,选择拍照却成了主流。究竟是渊博的学识冲淡了人性,还是理性思维失去了柔软的本真?“旧游无处不堪寻。堪寻处,惟有少年心。”可谓悲哀。成长不应是失去善良,在这个简单的选择题中,学识尚浅的小学生能交出一份优秀答卷,的确是社会所需要认识到的缺漏。尽管如此,却也不能将理性思维与职

13、业素质视为洪水猛兽,而是要认识到思维的提升不能以牺牲善良为代价,在提高知识与阅历的同时,要保持人最初的善良。(郑慧颖)语言整饬有感染力:在这职业素质的背后,是金钱,是利益,是名誉,为获取这些外在而牺牲纯洁美好心灵的人,是悲哀的,是黑暗的,也是不为人所苟同的。这火,烧的不仅是那个小女孩,烧的更是人心。(长短句结合)也许从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来看,这么做确实也没有什么不对,拍下照片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战争的残酷,让更多的阻止战争的发生,阻止像这样的苦难再发生。但是,这样一条令人触目惊心的新闻背后却(有可能)是一个生命的逝去。这是多么可悲!用生命所换来的职业道德还应该被标榜吗?泯灭了良知和人性的人还应该被

14、称为“人”吗? 人生在世,我们都是背着行囊去探索,不忘初心,方得花开满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眼界的不同,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也有所改变,但仔细想想,在这行进途中,我们是否遗失了属于自己的本心?我们是否因为路途的艰辛和快节奏生活的压抑下蒙蔽了自己内心的那一份善良和仁慈?我们所看重的东西是否已经变质? 比喻类:但人即使饱经生活的沧桑,也应坚守住自己心里的那片月光,护住自己的人性。纵使看遍了世间高峰与低谷,我们也应坚守心中的善念与人性,在生命之花快要枯萎时为其浇上一捧清泉。一株好的君子兰,其根必定茁壮。我们是祖国大树的根,倘若树根溃烂发黑,国家复兴大梦只会是白日梦。当我们的一切行动都被利益所

15、驱使,(忘记了灵魂深处的那份善良,那份对生命的敬畏),那么黑夜的天空中将不复灿烂的星光,人将只是一个空荡荡的躯壳,从此迷失方向,坠入深渊。引用分析:挪威剧作家易卜生曾言:“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做好掌舵的准备。”而能使社会这条船驶在正确航道上的,决非只有那冷冰冰的规章制度),更要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若人没有丝毫良心,那么与只会执行代码的机器又有何区别呢?若是面对浑身着火的小女孩而选择袖手旁观,何异于“非我也,兵也。”这个社会不仅需要严格的法制,更需要一股股由良心组成的正能量推动社会的前进。中国青年报有言:“苦难需要的是感同身受的正视和救助,而不是站在苦难之外的感动和抒情。”面对苦难与不幸,我们在怜悯的同时,更应以实际行动相助。同情与人性,绝不只是一个响亮的口号,更应是一个实在的行动,一个真实的善举。面对被火烧着的小女孩,面对正在经受着苦难折磨的人,同情、为之宣传扩大影响远远不够,我们更应该先放下相机,作出实际行动。古今对照:回想历史,助人为乐,救死扶伤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正因如此,才有那么多路见不平的侠客,才有那么多忧民伤国的骚人。但反观当下,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长,道德境界却似乎愈发低下了,这难道不是我们在教育方面的缺失吗? 人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