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教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5838908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30.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 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拓展知识面。 2. 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哲理的句子,从中学会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3. 回顾本单元课文,学习抓重点词句、含义深刻的情节或人物交流感受;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 惯,进一步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4. 了解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并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学会抓重点词句、含义深刻的情节或人物交流感受,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指导学生读书方法,推荐一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读好书。 ?教学策略 1. 交流平台 在“交流平台”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通过自主交流,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引导

2、学生发散思维敢说、会说。 2. 词句段运用 通过朗读例句体会加点词语的共同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品味、讨论等多种形式中,感受语言文字 的魅力,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用所给词语发挥想象,仿照例句的写作方法编写句子;体会这种写作 方法的好处。 3. 日积月累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把中国古代年龄的称谓区分识记,这是在古文阅读的过程中所必须了 解的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 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拓展知识面。 2. 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哲理的句子,从中学会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3. 回顾本单元课文,学习抓重点词句、含义深刻的情节或人

3、物交流感受;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 惯,进一步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学习“交流平台” 1. 自由读“交流平台”,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课件出示: 读名著时,我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如,在我眼里,汤姆索亚是一个热爱自由、喜欢 冒险的孩子,同时他又很有趣,还有点儿虚荣心。从小说中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出他的这些特点。 我会特别留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之前学习穷 人,读到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 把帐子拉好”,我想,她是多么温柔善良而又勇敢啊! 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评价人

4、物时角度不能太单一。如,很多人觉得尼尔斯太淘气、太顽 皮,但是当我读到他心里想:“父母回来时,发现雄鹅不见了,他们会伤心的”,我觉得尼尔斯其实也 是一个好孩子。 2. 学生自由读,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作批注,学习评价作品人物的方法。 3. 回忆人物:这段时间我们接触了不少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回忆一下,他们都有谁?(板书: 鲁滨逊、尼尔斯、汤姆索亚) 4. 教师指名反馈。 HTK (课件出示:鲁滨逊、尼尔斯、汤姆索亚)HT 5. 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6. 同桌讨论交流,全班展示:把你阅读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7.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 总结:读名著时 , 我

5、们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可以从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分 析人物性格,但是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评价时角度不能太单一,需要多方面综合考虑。 【设计意图】 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既加强了读书的指导,又走 进了文本。让学生通过“读找圈议悟”,使学生深入文本,同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 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板块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1. 学习例句。 课件出示: 读下面的例句,说说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再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仿 写句子。 村里的人排着队来到萨契尔法官家里,大家搂着那两个得救的孩子,和他们亲吻到处都像下 雨一般掉了满地的眼

6、泪。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 。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 2. 教师提示学习内容,学生阅读“词句段运用”第1 句话。 (1)同学们 , 本单元的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就是学习抓重点词句、含义深刻的情节或人物交流感 受。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把这种方法复习一下。请大家读课本第1 句话,反复多读几遍。 (2)同桌间互相交流,找出这段话中的关键句。 (3)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预设:这句话中“像下雨一般掉了满地的眼泪”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村里的人们看到两个得救 的孩子喜极而泣的情景,写出了人们激动的心情。 3. 教师提示学习内容,学生阅读“词句段运用”第2 句话。 (

7、1)同桌间互相交流,找出这句话中的关键词。 (2)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预设:“眨眼就要到了”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节即将到来人们激动的心情,用“眨眼” 写出了时间过得飞快,春节瞬间就要到来。 4. 教师提示学习内容,学生阅读“词句段运用”第3 句话。 (1)同桌间互相交流,找出这句话中的关键词。 (2)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预设:用“发疯”一词夸张地表达了八儿内心十分喜悦的心情。 5. 仿写练习。(课件出示:盼望、饿、安静、喜欢、厚) (1)从课件出示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词语,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2)全班展示交流。 6. 下面是不同译者笔下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更喜欢哪一

8、个。 (1)自由读一读,同桌之间交流你更喜欢哪一个。 (2)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预设:第一句中“伟大场面”“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比“前所未有的最辉煌的”“最激动人心的” 更能让读者体会当时镇上人们的心理活动,这是第一次,足以见得那天晚上的不一般。 7. 结合更多实例,学习寻找关键词,通过关键词体会深刻含义,学习表达方法。 (1)明确关键词的含义和类别。 抓关键词是一种很重要的理解文章主要人物形象、情感的学习方法。 (2)结合课内语段,让学生尝试抓住关键词体会概括。 (3)结合本单元课文,体会寻找关键词的好方法结合课题。 【设计意图】 读写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方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9、,水到渠成。 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加深了其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学习了写作方法。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并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1. 熟读“日积月累”,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分享课前预习资料。 课件出示: 13 岁:豆蔻年华 15岁:及笄之年 20 岁:弱冠之年 30岁:而立之年 40 岁:不惑之年 50岁:知天命之年 60 岁:花甲之年 70岁:古稀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100 岁:期颐之年 2. 读正确,正音:耄耋( m o di )、笄()。 3. 读明白: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生交流。 (2)你们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10、,教师解疑。 豆蔻年华:特指女子十三四岁。豆蔻,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 及笄之年:到了 15 岁,古时的少男少女要将头上的两个“总角”解散,男孩扎成一束髻,表示成 童。女孩则到了可以婚嫁的年龄,要用笄子盘起头发,开始学习各种生活技艺。 弱冠之年:行冠礼,是古代最隆重的仪式之一,年满20 岁的男子在宗庙里加冠,以示成年。 而立之年:孔子说“三十而立”。 不惑之年:不惑,是“不迷惑、不糊涂”之意。人到中年,对世间百态和周遭是非能洞悉明察,融 会贯通,一切恰到好处。 知天命之年: 50 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苛求结果,简而言之,就是对得失的淡 然。 花甲之年: 60 岁,是一个平静的年龄

11、,所以看什么都习惯了,听什么都可以一笑而过,想做什么也 不大在乎别人的眼光了。 古稀之年:古人一般到70 岁时辞官家居,后来人们就用“古稀”或“稀年”作为70 岁的代称。 耄耋之年: 8090岁老年人的泛称。 期颐之年: 100岁称“期颐”。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4. 练习巩固。 (1)同桌之间你考我答。 (2)师生互相考一考。 5. 熟读成诵:( 1)男女生读。( 2)小组对读。( 3)练习背一背。 6. 总结: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这是在古文阅读的过程 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资料,收集整理更多有关古人年龄称谓的词语。 【

12、设计意图】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这是在古文阅读的 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通过讲解、举例、抢答等形式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以便于课后的背诵记 忆。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 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通过“自学提示”提出自学的要求,重在学生自主阅 读,自主表达。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表达 能力。 2. 重视“语用”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节课注重“语用”的训练,关注语言表达形式, 努力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 渗透学法的指导。 学法的指导贯穿教学始终,如:教学词句段运用时,通过朗读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句子描绘的场 景,感悟人物情感,学习这种语言表达方法。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有利于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 养,实现“授人以渔”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