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精品专题】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下)复习素材:第十三讲 中国古人称谓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822384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5.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精品专题】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下)复习素材:第十三讲 中国古人称谓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精品专题】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下)复习素材:第十三讲 中国古人称谓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精品专题】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下)复习素材:第十三讲 中国古人称谓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精品专题】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下)复习素材:第十三讲 中国古人称谓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精品专题】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下)复习素材:第十三讲 中国古人称谓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精品专题】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下)复习素材:第十三讲 中国古人称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精品专题】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下)复习素材:第十三讲 中国古人称谓(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下)第十三讲 中国古人称谓一、姓、氏现代人说起姓和氏,往往混为一谈。事实上,从姓氏的本意来看,二者的初义大相径庭。1、姓及其来源姓字的古体为“ ”或“ ”,意思是人所生也,因生而为姓。在古代,姓生通用,左传有“蔡杀其大夫公孙姓”句,公孙姓其人常被写成公孙生。那时,姓还有生子之意,释名曰:“女生曰姓,谓子也。”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曾遇一妇女送他一只野鸡,叔孙豹问其姓,妇人说“余子长矣,能奉雉而从我矣。”姓的最终确义是由许慎定下来的。说文解字释义为“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从生。”姓的起源可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其时若干氏族公社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有

2、其独立性,相互间又有密切的联姻关系,姓作为识别区分氏族的特定符号标志,“别其种族,分其类,使相从”(孔颖达语)。由于当时是母权制社会,因此最初的姓多从女旁。 古姓来源有二:一是根据女性始祖受孕的原因而得姓。如契母简狄因吞燕卵而生契,古商人姓子(卵);后稷母姜嫄因踩熊迹而生后稷,故周人姓姬,这已经有点图腾化姓的端睨了。二是根据女性始祖生育时的地点而得姓。说文解字载:“姚,虞舜居姚虚,因此为姓。”“姜,神农居姜水,因以为姓”。其它如妊、姒、妫等姓皆孕含“统其祖考之所自出”之内涵。2、氏及其来源氏,古代汉简引石经中写作“ ”,中间一横象征地,弯曲伸延于地下的笔划象征根须,出于地头的笔划则如抽生的嫩叶

3、。可见氏字的字源本意是指木本,即植物的根。姓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属共同所有的符号标志;氏则是源于同一父性始祖的各支系的开氏始祖的符号标志。正如通鉴外纪所云:“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母系氏族后期,随着人口的繁衍发展,越来越庞大的氏族不得不分出一个个小支派,远程跋涉,重觅家园,从而衍生出新的氏族,这些新氏族一般都拥有自己的姓,但新的分化又使他们有了拥有一个区分新氏族的名号的必要。氏,便应时而生了。出产氏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最先涌现的无疑是那些祖先的图腾崇拜物。史记有文曰:“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豹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

4、志。”文中皇帝所率的“熊、罴”等猛兽,即所谓“六兽之师”,实则是以这六兽为图腾的六个氏族。后来,这些氏族又将它们用作区别其它氏族的标帜氏。若放宽一点标准,象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发明了马拉车的轩辕氏等上古先人亦应归属此列。图腾以外,在姓氏融合以前,氏的来源还有以下几种:一是以封地名和国名为氏。夏商周三代,封侯赐地成为君主奖赏臣下和子孙的主要手段,大大小小的诸候国遍布九州岛,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氏。如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鲜封于管国,周武王次子唐叔虞封于晋国,即以国为氏,管叔鲜和唐叔虞分别成了管、晋二氏的开氏始祖。夏商时期,以国为氏者有杜、雷、顾、阮、韦等姓,周朝就更多了,我们熟

5、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如齐,鲁、宋、邓、韩、赵、吴、陈、蔡、卫等国家,今天都成了大姓。诸侯国封赐给自己和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名,也陆续演化为氏,如刘、冯、卢、崔、范、商、邯郸等皆为以采邑为氏。周代讲究公、候、伯、子、男五爵之分封方式,与之相应的则为国、邑、关、乡、亭五等封地。关、乡、亭之名也象国、邑一样,被受封者和其子孙取以为氏。象苏、毛、温、尹等是以关名为氏;阎、陆、裴、郝等是以乡名为氏;欧阳等则是以亭名为氏。二是以居住地为氏。没有资格分封土地的,多以所居之地为氏。郑国大夫居住在西门,其子民便多以西门为氏;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西郭、南郭,北郭,这四郭也成了姓氏;姜太公的支庶居在营邱

6、,便姓了邱。以居住地为氏的,复姓颇多,一般都带有“门”、 “里”、“闾”等字眼,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三是以先辈的名或字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二百个。据周制,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玄孙不能再称公孙,应以其祖父的字为氏。如:邓穆公一一公子非(字子驷)公孙夏一一驷带、驷乞。若祖父无字,则以其名为氏,如:鲁孝公一一公子展公孙夷伯一一展无骇、展禽。再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以林氏传世;齐文公之子公子高,其孙高溪乃以祖父的名为氏。四是以次第排行为氏。同姓家族喜以兄弟排行取氏,老大称伯或盂、老二称仲、老三称叔、老四称季等。兄弟辈的后裔多以伯、仲、叔、季、

7、孟为姓氏。鲁庄公之弟庆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便改姓孟,或姓孟孙。其弟叔牙,为虎作伥,后饮毒自杀,其后人被立为叔氏,又名叔孙氏。以次、族排行为氏者,有别先后的,如丁氏、癸氏,有别上下的,如祖氏、祢氏;有别嫡庶的,如上所述之仲氏、仲孙氏、季氏、季孙氏等等,不一而足。五是以官职、爵位为氏。西周设掌管土地、军政、工程、官吏、刑狱的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五官,均被后代取以为氏。钱姓,出自彭祖的后裔孚周。孚周当时任钱府上士,相当于现在的国家银行行长,其后代便以钱为氏了。另管粮官的后代姓粟,管马者子孙姓牧师,还有军、仓、库、监、谏等氏,皆出于官名。另,史、太史也是。以爵位名为氏者有

8、皇、王、公、候、霸等。六是以技艺为氏。晋国屠蒯,杀牛宰羊,技艺高超,其后乃以屠为氏;用筮占卜的商王某大臣,奉祀天地鬼神,为人祈福禳灾,后便以巫为氏。其它诸如陶、甄、匠、优、卜等氏旨出于技艺。七是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八是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九是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汉初韩信被吕后所杀,其子逃往南粤,改姓韦;司马迁受腐刑,其子司马临改姓冯、司马观改姓同,隐居乡野。此外,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李唐王朝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

9、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宋代名臣文彦博,其祖先本姓敬,为了避后晋高祖石敬塘违,才改姓文;姓敬的人又有改姓苟的。后晋谨十一年而亡,有些敬姓的后代恢愎了旧姓,有些则不恢复。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并且随着岁月在不断发展,不断出现新的姓氏。例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3、姓氏的分别与相融姓与氏的不同,夏、商、周三代最为明显。当时贵族有姓氏,平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因为不仅姓、氏意义不同,作用亦相异:姓用于“别婚姻”,氏则用于“明

10、贵贱”。同姓不婚,因此贵族女子的姓比名更重要。如何区别同姓女子?待字闺中的女子若要加以分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的排行,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出嫁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则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姓前冠以自己或配偶的国名,如齐姜、晋姬、息妫、江芈;姓前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如赵姬(赵衰妻)、孔姬(孔圉妻)、棠姜(棠公之妻);姓前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如武姜(郑武公妻)、昭姬(齐昭公妻)、敬姬(鲁文公妻)、文姜(鲁桓公妻)。郑樵所撰通志氏族略云:“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今南方诸蛮,此道犹存。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11、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姓和氏混为一谈,始于汉代。顾炎武曾在日知录中讲:“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记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太史公者,司马迁也。自秦始皇一统天下,西周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被清洗殆尽,姓和氏开始合二为一。经过秦末大乱,社会进入西汉,姓氏完全融为一体了。姓氏合称,仍取姓之义,表明个人所生家族的符号,并且自天子到庶民人人皆有姓氏,姓氏的使用和发展亦即真正步入正轨。中国姓氏知多少?编自宋代的百家姓名为百家,实际上不止百家,它共收录了姓氏438个。其中单姓408个,复姓30个。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姓氏有5662个(不包括元、清两朝

12、移居中原的蒙、清两族之姓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姓氏)。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现在,中国常见的姓氏300个左右,人数最多的姓氏是张姓,据说有一亿人上下,相当于英国和法国两国人口的总和。二、名、字古人有名有字。1、名名,即人的代表符号,称呼。说文解字的解释十分有趣:夜晚相见,看不清对方,需要说出自己的形体或其它标记,让同一部落的人知道。这种符号,代表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往往需要固定,例如住在轩辕山的部落首领就称轩辕氏(后世尊称为黄帝),可能还代表着所在部落联盟。当时无所谓姓、名,后世把它看作人名或族号都无不可。每人各有自己的名,是人际交往增多的农业经济发展下形成的。古人命

13、名当然喜欢美名,但历史记载中却有丑名、恶名,例如 :魏黑卵、鲁子恶、卫侯毁、卫侯恶、褫公丑、卫司马狗、晋黑臀、公孙丑等。为何会出现这个有趣的情况?原因大概有下列三种:古人命名为丑,表示谦虚;也有是记述者因其人无德,故意改这个名字;多数是小名(乳名),晋国的黑臀应即是例子,汉代司马相如小名犬子,唐代程知节小名咬金,俱在正史内记载。直到近代人们还用猫、狗、兔之类的字作小名,寓有希望自己的孩子容易长大之意。元代不许平民取名,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元未张士诚兄弟名叫九四、九五、九六,就是出生时父母年龄的合计数字。用数目字作为人的代称,不论是父母合年还是用“阿大阿二”之类的排行,都不过是个简单的符号

14、。这种现象,直到近代仍然存有。鲁迅小说社戏里有六一公公,风波里有九斤、八斤、七斤、六斤,前者是父母合年,后面几个是出生体重。命名之礼作为社会上个人特称的“名”,最迟不晚于夏商,就已在中国出现了,如甲骨文和金文中所记太丁、阳甲、盘庚、帝乙等皆是。惟命名的具体情况,众说纷纭,可能也就是事实本身呈多样化的一种反映。迄西周建国,姬旦制礼,人们给下一代命名的形式,包括日期选择、参酌条件、遵循格式及宣示申报等等,开始形成一整套制度,并作为人生礼仪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讲,人须命名的意义远远不止是一个标识的作用。名非但是个体的称呼,也属于家族。据礼记内则介绍,命名礼仪是一个复杂但颇有条理的过程:

15、孩子出生后三个月内,父亲不入产房,惟经常使人慰问,显示对妻儿的关心。三个月后,命名礼择日举行,家族中有头面的妇女如祖母、伯母、叔母等,以及父亲已为孩子请好的老师(或保姆)都来参加。当日,母亲先行沐浴更衣,孩子也剪去胎发,并留一部分挽-对角儿。礼仪开始时,母亲抱子(女)出房,当楣东立,辈分最尊的妇人先看婴儿,并喊着做母亲者的姓氏说:“某某氏,今天要让孩子拜见父亲了。”当父亲的应答道:“我一定要好好教养他,使他守礼循善。”然后,父亲走上前去,握过小孩的右手,给其以慈爱的笑容并逗戏,百日左右的小孩,往往会以嘻笑咿哑和手舞足蹈相回报,从而给庄重的礼仪增添了融洽欢欣的气氛。 接着,最关键的程序开始了。做

16、父亲的在根据孩子的出生时日、体形目貌等各种条件进行综合参酌后,要当场宣布给孩子的命名(亦有事先拟定的)。说出命名后,母亲立刻应答,略谓一定谨记夫言,教儿成德。然后,她把孩子交给老师或保姆。对方抱过婴儿后,即依尊卑长幼的顺序,把小孩刚获得的“名”一一向参加礼仪者宣告。祝贺声中,人之初,“名”得立矣。命名礼的尾声,是告祖先告宰闾,这两道程序都由父亲唱主角。告祖先使新生儿之名获得家族内部的认可,告宰闾则为存档,其式为“某年某月某日某生”,由“间史书为二,其一藏诸闾府,其一献诸州史”。从此,如不发生更名情况,命名礼上所给予的这一特称,将伴随担当者终生乃至永远;在其有生之日,它的表现方式(如名帖、印章、证件等)有时竟比其本身更具有证明效验(这种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