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45818616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0.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0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20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20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20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期中语文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得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1. 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运用,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 微风习习,远处 飘来阵阵歌声,也 飘来了缕缕的花香B. 蜜蜂 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 酿出了美好的生活C. 萧瑟的秋风 吹落枝头的黄叶,却 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D. 风和日暖,小院 关闭了柴门,却 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2. 填写作品原句。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王羲之与文人雅士在兰亭集会,那天“ _ , _ ”,他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酒”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诗人借它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

2、范仲淹苏幕遮“ _ , _ ”,即是借“酒”来传达相思之愁。古人写文常注重针砭时弊。如韩愈师说中“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_ , _ ”批判了士大夫以“从师为耻”的风气。王勃滕王阁序中有登高望远的语句:“披绣闼,俯雕甍, _ , _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清晨,36名身着戎装的国旗护卫队员和62名武警军乐团队员护卫着国旗从天安门拱形桥洞走出,跨过金水桥和长安街来到天安门广场进行大升旗。现场演奏三遍国歌,国旗升起时,在四周观看的各族同胞,凡是军人要行军礼,少先队员要行队礼,其他人也应立正行注目礼。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从地面升到杆顶

3、需2分零7秒,而这个时间正好是升旗时奏三遍国歌的时间。参照上述材料,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描写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场面的文字。(要注意描写的对象和特定的氛围,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4. 根据你对红楼梦的阅读和理解回答问题。王维在使至塞上脍炙人口,“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红楼梦里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是否同意香菱的话,为什么?请结合香菱学诗的有关内容加以解答。

4、五、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5.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开愁歌李贺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注释】本诗为作者途经陕西华山时所作。衣如飞鹑:衣衫褴褛。旗亭:酒肆。贳(sh):抵押。豗:冲击。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一、二句写景:秋风萧瑟,百草干枯,华山苍碧的身影在傍晚中寒意愈浓。 B三、四句中,“枯兰”形象写出人生失意的悲苦,也喻指诗人高洁的品质。 C九、十句乐景写哀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

5、,诗人却愁绪满怀、把酒唤天。 D最后两句点题,写酒肆主人劝解诗人应保养身心,不要为世俗之物所困扰。“临歧击剑生铜吼”句借“击剑”这一动作抒发情感。下列诗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所抒发的情感与“临歧”句最接近的一项是 _ A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李颀别梁锽) B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高适送浑将军出塞) C尔奋空拳彼击剑,水纵长澜火飞焰。(李咸用西门行) D拔剑舞,击剑歌,青云路遥心奈何。(张咏淮西有答)本诗七、八两句与下面诗句都写到以物换酒,从中可看到诗人的形象。请结合这些诗句,分析诗人形象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六、

6、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3.0分)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杂说欧阳修夏六月,暑雨既止,欧阳子坐于树间,仰视天与月星行度,见星有殒者。夜既久,露下,闻草间蚯蚓之声益急。其感于耳目者,有动乎其中,作杂说。 蚓食土而饮泉,其为生也,简而易足。然仰其穴而鸣,若号若呼,若啸若歌,其亦有所求邪?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苦其生之陋而自悲其不幸邪?将自喜其声而鸣其类邪?岂其时至气作,不自知其所以_而不能自止者邪?何其聒然而不止也!吾于是乎有感。 星殒于地,腥矿顽丑,化为恶石。其昭然在上而万物仰之者,精气之聚尔。及其毙也,瓦砾之不若也。人之死,骨肉臭腐,蝼蚁之食尔。其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其

7、精气不夺于物,则蕴而为思虑,发而为事业,著而为文章,昭乎百世之上而仰乎百世之下,非如星之精气。随其毙而灭也,可不贵哉!而生也利欲以昏耗之,死也臭腐而弃之。而惑者方日:“足乎利欲,所以厚吾身。”吾于是乎有感。 天西行,日月五星皆东行。日一岁而一周。月疾于日,一月而一周。天又疾于月,一日而一周。星有迟有速,有逆有顺。是四者,各自行而若不相为谋,其动而不劳,运而不已,自古以来,未尝一刻息也。是何为哉?夫四者,所以相须而成昼夜四时寒暑者也。一刻而息,则四时不得其平,万物不得其生,盖其所任者重矣。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万世之所治,万物之所利,故日“自强不息”,又日“死而后已”者,其知所任矣。然则君子

8、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吾于是乎有感。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仰视天与月星行度行:运行B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抑:抑制C其精气不夺于物夺;改变D其动而不劳劳:疲倦下列虚词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处,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_ A故 B亦 C以 D然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而惑者日:“足乎利欲,所以厚吾身。”作者认为,人“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请根据文意解说这里“精气”的含义。请根据文章第四段的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从“日月天星”的运行中得到生命感悟的。作者说“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请你结合所积累的名言警句或参考下列链接材料,谈谈对“君子之任”的认识。 链接材料: 士不可以不

9、弘毅,任重而道远。(春秋-曾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明杨继盛)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七、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9.0分)7.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 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

10、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

11、。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

12、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绮罗 q B脍炙人口 kui C河朔 su D脂粉气 zh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_ A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B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C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D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 材料二: 在 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

13、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

14、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

15、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下列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_ A宋词最初以“婉约”为正宗,此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C边城中的小城叫茶峒,小说中的人物有翠翠、天保和傩送。 D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有边城长河四世同堂等。下列对“材料二”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