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纲要精品幻灯片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5811135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PPT 页数:120 大小:3.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纲要精品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纲要精品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纲要精品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纲要精品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纲要精品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纲要精品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纲要精品幻灯片(1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纲要,1,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一、辨证原则,1、全面分析病情 2、掌握病证病机特点,外感时病主要应按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进行证候归类。,内伤杂病,肺系病证:主要按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脾(胃)系病证:主要按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分析,心系病证:应按血脉运行障碍和神明失司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肝系病证:主要按肝气疏泄不畅、肝胆升发太过、肝风内动等 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肾系病证:主要按肾阴、肾阳不足的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气血津液病症、肢体经络病症应按其寒热虚实、隶属脏腑的不同进行辩证。,2,3、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 辨病 辨证

2、与辨病相结合,3,在同一疾病可以有不同的证,称为“同病异证”。,不同的病又可以有相同的证,称为“异病同证”,中医内科学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均以证为名,反映了辨证论治的治疗体系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基 本精神,体现了中医治病的基本指导思想。,通过辨证就能够突出疾病的主要矛盾,给予相应施治。尤其是在辨病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有时可通过辨证取得疗效,解决问题。因此,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根本手段。,辨证,4,辨病是对中医辨证的必要和有益补充,有利于进一步对疾病性质的认识,有助于掌握不同疾病的特殊性及发展、转归。,辨病,5,中医内科临证时既要辨证,亦要辨病。其中辨病 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

3、过程中基本矛盾的手段;辨证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主要矛盾的手段。因此辨病与辨证是相辅相成的,在辨证的基础上辨病,在辨病的同时辨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有利于对疾病性质的全面准确认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6,二、治疗原则,、 调节整体平衡原则,2、 审证求机论治原则,3、 明辨标本缓急原则,4、把握动态变化原则,5、顺应异法方宜原则,6、 据证因势利导原则,7、 先期治疗未病原则,8、 重视调摄护理原则,7,1、调节整体平衡可以从调整阴阳入手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里的“以平为期”,就是通过调整阴阳,以达到恢复整体平衡的方法。调节整体平衡,恢复和建立相对平

4、衡的阴阳关系,不外去其有余、补其不足两个方面。,2、调节整体平衡,还要求对各种治疗措施和方药的运用都应适可而止,不可矫枉过正,以防机体出现新的不平衡。,8,“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就是审证求机论治在临证中的基 本应用。“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说明“证”是决定治 法方药的最可靠依据。,“同病异治”的应用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生在不同的患者身上, 或处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不同,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同。在同病异治时,不要忘记其毕竟属于同一种病,证虽异但仍有“同”的一面。,“异病同治”的应用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即形成 相同的证候时,

5、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 在异病同治时,不要忘记其毕竟属于不同疾病,证虽同但仍有“异”的一面。,9,在临证时必须分清疾病的标本主次、轻重缓急,而采取 “甚者独行,间者并行”,也就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和“标本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这就是明辨标本缓急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紧急危重的证候,影响到病人的安危时,就必须先行解决,而后再治疗其本的原则。,缓则治其本: 是指再病情缓和的情况下,应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因为表病产生于本病,本病解决了,标病自然随之而解。,标本同治: 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须采取标本同治的原则。,10,【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语出素问标本病传论

6、。间,指病势缓而较轻,且症状较多;并行,指参用主药、佐药的方剂。如咳嗽日久,痰白而多,容易咳出,胸闷噁心,大便不实,舌苔白滑而腻,当用具备主药、佐药的“燥湿化痰”法。甚,指病势危急严重而症状较少;独行,指专一有力的方剂,用以挽救。如突然出血不止,面色白光白,气短脉微,阳气欲脱,须用专一有力的独参汤。,11,疾病的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 动态变化,分阶段进行治疗。,把握动态变化治疗原则,在外感方面的应用:,初期阶段邪气正盛,正气未衰,病较轻浅,可急发散祛邪;,中期阶段病邪深入,病情加重,更当着重祛邪减其病势;,后期阶段邪

7、气渐衰,正气未复,既要继续祛除余邪, 又要扶正以祛邪,使邪去正复。,把握动态变化治疗原则,在内伤方面的应用:,初期阶段 一般不宜用峻猛药物,中期阶段大多正气渐虚,治当轻补;或有因气、血、痰、火、 郁结而成实须用峻剂而治者,亦只宜暂用;,末期阶段久虚成损,则宜调气血,养五脏,兼顾其实。,12,因时治宜,因地治宜,因人治宜,治疗应结合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特点, 考虑用药的原则,称为“因时治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考虑治疗 用药的原则,称“因地治宜”。,根据病人年龄、体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 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人治宜”。,13,据证因势利导原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祛邪,

8、 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14,未病先防:是指对有可能发生疾病的个体和人群,及早 提出预防措施,运用药物培补人体的正气, 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既病防变:是指医者可根据疾病传变规律,防其传变 对 可能受到传变的脏腑和可能受到影响的气血津 液,采取预防措施,阻断和防止病变的发展和 传变,把病变尽可能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以利 于疾病的彻底治疗,取得最好的疗效。,15,恰当的调护,有利于正气的恢复、邪气的祛除和促进病人 早日康复。忽视调摄护理,不仅会延误康复时间,还会出 现“食复”、“劳复”等情况,以致病情反复,因此,必须重 视调摄护理。,16,第二节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17,概述,一、六气和六淫的

9、基本概念,六气:在正气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 是自然界 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统称为“六气”。,六淫:“淫”是淫乱、太过的意思。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统称为六淫病邪。,二、 六淫的致病特点,1、六淫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2、由于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以及人体的各体差异,虽在同 一季节里,也可感受不同的病邪而发生不同的疾病。,3、六淫致病,既可以是单一的,更多是混合的,4、六淫之邪侵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转化,18,辨证论治,一、风,风邪的致病特点有四:,1、风性轻扬,2、风性疏泄,3、风性善动,4、风性善行而数变,四季与五行,19,1 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和肌表,故

10、临床常见头痛,感冒等病证。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20,2、其侵袭人体,可使肌腠开泄,故多见恶风,自汗等症状。,21,3、其临床表现多见动摇不定,所谓:“风胜则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如痉证的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即属于风。,22,4、其症多游走不定,变化迅速,如痹证中风邪偏盛的行痹 常见游走行关节肌肉疼痛等。,23,24,二、寒,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主收引,其性凝滞,寒邪的致病特点,25,26,三、暑,暑邪致病特点有三:,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善发散 :,暑邪致病可致人体阳气亢盛,腠理开泄,而 致汗液过渡外泄,津伤气耗。,2、暑气通心:,若暑

11、热内犯心营,心神被扰,可出现高热昏迷, 不醒人事等症。,3、暑多夹湿:,由盛夏时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湿热蒸腾, 故常见暑热夹湿的症状。,27,28,四、湿,湿邪致病特点有四,1、湿为阴邪,粘滞固着,不易速去,故湿邪为病,往往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缠绵难愈。,2、湿性重浊,3、湿性趋下,4、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胃,“重”即沉着,重着:湿邪困遏,阻滞气机的升降出入,清阳不升,在上则为头重如裹,昏蒙眩晕;在中则胸脘痞闷,胃纳不香;湿滞经络则四肢沉重,倦怠乏力。,“浊”即秽浊:湿邪伤阳,气化不利,易出现水湿浊秽的病证, 症见面垢眵多,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混浊,妇女带下稠浊,舌苔垢腻等。,“伤于湿者

12、,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故湿邪为病,多见淋浊,带下,脚气,足肿等下部病证。但外湿伤人,又可与风邪相合,郁遏卫表,而致肢体酸重,肿痛。如湿毒浸淫肌肤,可出现多种皮肤病。,因“脾恶湿”,湿盛则伤脾,故外湿与内湿有 一定的联系,可以互为因果。,29,30,五、燥,燥为秋令主气,故燥邪为病,多发生于气候干燥 、 湿度较低的秋季。外感燥邪有温燥和凉燥之别。,温燥:初秋有夏火之余气,燥与热合,出现类似风热的症状;,凉燥:深秋有近东之寒气,燥与寒合,出现类似风寒的症状。,燥邪的致病特点:既具有外感病临床表现的一般特征, 又有燥邪上犯上焦肺经,耗伤津液的症状。,31,32,六、火,火邪的致病特点有三:

13、,1、火为阳邪,发病急骤,变化较多,病势较重,表现为热证、实证,且最易耗伤阴津:可见高热面赤口渴引饮,烦躁不寐。,2、火性阳热,易生风动血: 如火热燔灼肝经,耗伤阴液,使筋脉失养,而致肝风内动,称热极生风,可见高热,抽搐,项强,角弓反张等症状;火热太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可引起各种出血证,如吐血,衄血,咯血等。,3、 火性燥动,可扰乱神明:如内陷心包可见神昏谵妄、不省人事等症;火热内扰,心神失守,可出现烦躁不安等精神失常症状 。,33,34,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征辨治概要,35,概述,一、内生五气的概念,内生五气,是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 在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液和脏腑生理

14、功能的异常,从而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二、内生五气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相同点两者均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 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不同点前者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 、液 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所产生。 后者是在异常情况下, 如气候突变,或人体抵抗力下降,机体不能及时应变, 六气就成为外感病的致病因素。,36,辨证论治,一、 内 风,1、病因病机,肝病则风从内生,称为“肝风内动”。,2、临床表现,轻则头晕目眩,四肢麻木,抽搐或 震颤,重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3、病理属性,虚 阴虚风动,实 肝阳化风 热极生风,37,38,二、内寒,1

15、、病因病机,脾肾阳虚而生,其中尤以肾阳虚衰为主。,2、病变脏腑及临床表现,表现为脾肾阳虚的证候。,39,40,三、 内 湿,1、病因病机及病变脏腑,以脾的运化、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聚而成湿。,2、病理因素,内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3、病理特点,内湿黏腻,更易阻滞气机,导致中焦气机不利, 脾胃升降失常。,4、临床表现 湿郁化热,或湿热内生,则可形成湿热证候。由于湿热阻 滞的部位不同,因而出现不同的病证。,41,4、 临床表现: 湿热蕴结胸膈,上蒸于口,可见口舌生疮、糜烂, 或口干口苦等。 湿热郁结肝胆,胆汁,胆汁泛滥肌肤,可发为黄疸。 湿热阻滞大肠,清浊不分或肠络受损者,可出现泄泻与痢

16、疾。 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可出现淋浊、尿血。 湿热损伤冲任,女子可见赤白带下。,42,43,四、内 燥,1、病因:是津液耗伤的一种表现,多由热盛津伤,或汗、吐、 下后伤亡津液,或失血过多,或久病精血内夺等原因引起。,2、病机及病变脏腑:主要病机是津液耗伤,阴血亏耗, 病变可涉及肺、胃、肝、肾 。,3、 临床表现:以口咽干燥,皮肤干涩粗糙,毛发干枯不荣, 肌肉消瘦,大便干结等津伤血少的症状为主, 故又称为“津亏”或“血燥”。,44,45,五、内火,1、病因病机:多由情志抑郁,劳伤过度,导致脏腑阴阳失调, 内热炽盛而引起,称为“五志之火”。,2、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火多属心肝气郁化火,或胃热 火盛,有火旺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