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最新精编

上传人:索马****尊 文档编号:145802373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2.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最新精编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最新精编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最新精编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最新精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最新精编(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应试基础必备,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 论述类文本的类型 论述类文本的结构 论述类文本中常见的论证方法,600分基础 考点&考法,论述类文本,论点 论据 论证,立论文 驳论文,基本结构:引论 本论 结论,论证结构 :并列式 层进式 对比式 总分式 综合式,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因果论证 类比论证 归谬法,三要素,类 型,结 构,论证方法,高考真题 解法实例,课标全国2017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点】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2、【论据】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论证结构】总分式。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考 例,真题文本+阅读点拨,行文结构,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答案】D,【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应考思路】对于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首先紧扣选项中的关键词,锁定选

3、项在原文中所在的信息区,找到原文中的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A项对应第一段的第句,B项对应第二段的第句和第句,C项对应第三段的第句和第句,D项对应第三段的第句。 其次,比对选项与原文的差别,甄别两者表,述是否一致,选出正确答案。比较时注意理解和整合。如本题的A项,“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错,原文说的是“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非政府组织”前缺少限定词“一些”,以偏概全。B项,“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理解片面,原文第二段论述的是在享有气候容量问题上的公平原则,不能简单理解为“限制排放”。C项,原文第三段最后一句明确指出“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A、

4、B、C三项都错误,故正确的一项为D。,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答案】 C,【考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解答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题目,首先需要确定选项所论述的角度,圈画关键词,以便回归原文。A项提及“两个维度”,属于论证方法;B项提及“立论”“指向”,涉及文本论证

5、的内容;C项中含“论证”“以大量篇幅”,依旧属于论证方法;D项“先接着最后”概括了论证思路。,【应考思路】,其次,快速浏览全文,以选项中的关键词和所涉角度为指向,梳理原文。梳理时,注意抓住原文中的角度关键词以及“因为”“总之”等表明思路的词,以及原文中的事例、数据、理论等相关内容。本文的相关内容见“行文结构”。 再次,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往往涉及全文,要善于串联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进行比对,分析选项正误。本题中,A项是对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总结,B项是对全文论述的前提和核心,的概括,C项是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D项是对全文思路的概括和提炼。C项,“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错,作者在第三段阐述

6、代际公平时说“我们这一代”“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至少从我们当代人来看”,可见其立足点是当下。故选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答案】B,【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对于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首先确定选项观点所论述的对象。本题中,A项假设气

7、候容量无限的结果,B项假设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的结果,C项论述实现代际共享的条件,D项说明气候正义只是一种视角。 其次,依据论述对象锁定原文主要信息区。A项对应原文第一段第句,B项对应原文第,【应考思路】,三段第句,C项对应原文第二段第句和第段第句,D项对应原文第一段、第二段第句和第三段第句。 再次,细读信息区及其上下文,理解作者观点,分析选项正误。A项,原文第一段第句介绍了气候正义的产生背景、关注核心和主要表现,由“气候正义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可知,“气候容量有限”是气候正义存在的前提,前提不存在则自然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B项,落实长期目标只

8、跟后代利益有关,不能保证后代的需求,尤其不能保证后代可能存在的诸如奢侈排放之类的需求,选项推断过于绝对。C项,第二段从空间维度阐述公平原则时,强调“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其和第三段“就代际公平而言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相结合,即C项内容。D项,原文从国际、国内、代际、代内及国家、地区、,个人等诸多层面展现了气候容量公平享有的复杂性,又强调气候正义作为视角有其独特的关注核心,可见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个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仅是理解这一问题的视角之一,选项分析正确。故选B。,综合考法1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步骤 综合考法2 选项设错陷阱规律 综合考法3 多重对比,识破

9、选项设错陷阱,700分综合 考法解析,综合考法1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步骤,综合考法2 选项设错陷阱规律,将一些貌似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例,课标全国20161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原文】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解析】早期小说和故事只在流传

10、形式上存在简单差异,本质区别并不明显,选项错把形式差异当成了本质差异。,主要指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作析,而选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例,天津20177A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原文】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

11、,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解析】根据原文可知,人们制造出的指时杆、日晷、漏壶等是记录时间的参照物,而非参数。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是“时间”。,这里指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并未涉及,也不能从有效信息句中推断出来。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编造出某种说法。,例,课标全国20172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原文】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

12、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解析】原文只是说“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并没有“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一是因果颠倒,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二是强加因果,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两种事物说成有因 果关系。,例,课标全国20171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

13、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原文】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解析】原文只是说中外文明的交融推动了瓷器的发展,而青花瓷是“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并没有说瓷器的转型是“社会向多元转型”的原因,选项强加因果。,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以个别替代一般,致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特别要注意一些修饰与限制词,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等。,例,安徽20151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

14、的名著佳篇。,【原文】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 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解析】选项对“中国经典”的认定范围表述不全面,除了“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和“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之外,“历史著作”“文字学著作”也应考虑。,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例,课标全国20162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原文】至于纯

15、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 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解析】原文的观点是“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 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选项中的“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直接将原文肯定的意思说成否定的了。,命题者在事物或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置干扰,有时将“先期”表述为“

16、后期”,有时将“后期”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表述为“先期和后期”。,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例,【原文】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解析】原文说“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而选项中说“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明显是错误的。,从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上看,有把“或然”说成“必然”和把“必然”说成“或然”两种错误。“或然”是指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情;“必然”是指一定发生的事情。,例,天津20166B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原文】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