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中考复习教材梳理之七年级古诗词曲鉴赏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798992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PPTX 页数:55 大小:366.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中考复习教材梳理之七年级古诗词曲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部编版语文中考复习教材梳理之七年级古诗词曲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部编版语文中考复习教材梳理之七年级古诗词曲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部编版语文中考复习教材梳理之七年级古诗词曲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部编版语文中考复习教材梳理之七年级古诗词曲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中考复习教材梳理之七年级古诗词曲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中考复习教材梳理之七年级古诗词曲鉴赏(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语文中考复习教材梳理 七年级古诗词曲鉴赏,编者按 本梳理内容的说法和关键字最大限度按照教师教学用书; 为您提供两种复习模式:按教材顺序、按题材主题分类。,1.观沧海七上/4/山水田园类 东汉曹操,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207年8月,曹操大破乌桓和袁绍残部,统一了北方。这一决定性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日后便可全力挥兵南下攻打南方割据势力,从而实现一统天下的宏伟抱负,于是诗人在归途中登山临海,写下本诗。 (2)炼字全诗以“观”字统

2、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写登山所见,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涌”字既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也写出了诗人对海的惊叹和赞美。 (3)情感诗歌通过写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色,表现出诗人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和豪情壮志。,(4)修辞方法“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四句运用夸张,写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表现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5)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将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结合在一起。 虚实结合“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这六句写海水和山岛,是实写沧海之景;“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是虚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沧海的壮丽景色。 动静结合山岛耸立,是静态;

3、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和海水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草木是静态;洪波是动态,草木和洪波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四句,诗人借奇特的想象,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 (6)形象全诗塑造了诗人昂扬奋发、踌躇满志、胸襟阔大、满身豪气的形象。 (7)主旨本诗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观景象,表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和豪情壮志。,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上/4/送别类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本诗的诗眼

4、是“愁心”。“左迁”即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唐代县名;遥,遥想,遥祝。王昌龄仕途屡遭挫折,天宝七年(748)被贬为龙标尉。此刻,李白正在东南地区漫游,听到这个不幸消息后深表同情和关切,当即写下本诗。 (2)炼字“愁心”两字不仅写出龙标的荒远、道路的艰难,更将诗人同情好友旅途艰辛、牵挂好友的关切之情突显了出来。 (3)典故“子规”运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渲染了伤感的氛围。,(4)意象“杨花”即柳絮,常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如同浮萍,是漂泊无依的形象。“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啼声哀切,常代表伤感。明月,常用来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 (5)情感诗歌寄寓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

5、、关切之情和对友人的祝愿,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6)修辞方法“我寄愁心与明月”运用拟人,将月亮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陪伴友人的使命,从而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7)表现手法全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杨花子规与友人飘零联系在一 起,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寓情于景。“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 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意象,点明特定暮春时令,表现了内心的伤感。 后两句运用想象,诗人和友人天各一方,便想象月亮带着自己的同情和怀念,去陪伴友人一直到

6、达贬所。 (8)主旨全诗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奠定了悲凉的基调,再借景抒情,借“明月”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3.次北固山下七上/4/羁旅思乡类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本诗的诗眼是“归”。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作者王湾是洛阳人,中进士后曾往来于吴地、楚地之间,难以归家,故写此诗。 (2)炼字“平”“阔”:春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阔”字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象,在空间上给人一种广阔的感觉。 “正”“悬”:“正”是顺而和,“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的样子,写

7、出了海上孤帆行船的景象;不用“顺”而用“正”,是因为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顺而不猛,帆才能“悬”。 “生”和“入”将景物拟人化且富有生机,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表达出诗人滞留异地的思乡之情。,(3)典故尾联在诗人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典故寄托了思乡之情。 (4)意象“舟”常含漂泊的含义。“帆”常比喻游子。“雁”常是书信的代称或传递家书的使者。 (5)哲理(颈联)海日生于残夜,驱走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已经赶走了寒冬,揭示了时序交替的自然规律,暗示着时光流逝,隐含了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 (6)情感全诗表达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关键字:客、归),(7)修辞方法首联、

8、颔联运用对偶。首联以路途奔波之意表达神驰故里的羁旅漂泊之情。颔联对仗工整,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颈联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8)表现手法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9)主旨本诗写诗人一路来到了北固山下,看到了潮平岸阔、残夜归雁的早春景象,触发了心中的情思,想起了远别的家乡,抒发了诗人悠长的思乡之情。,4.天净沙秋思七上/4/羁旅思乡类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重点梳理】 (1)炼字“瘦”,瘦弱,以“瘦马”表现了游子的漂泊之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子无限的凄凉悲苦之情。 (2)意象

9、“鸦”常象征衰败荒凉之兆。“西风”常代表衰败、离别、惆怅。“夕阳”常代表美好而短暂的事物。 (3)情感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之情和浓浓的乡愁,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4)表现手法情景交融。选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白描。“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悲凉的深秋晚景图。 烘托(衬托)。通过一系列景物,衬托出游子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反衬了沦落异乡的游子的内心更加孤独),(5

10、)主旨这首散曲勾勒出一幅清冷凄绝的秋郊夕照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异地的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6)语言基本上是名词的连排,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5.夜雨寄北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爱情思亲类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此诗约于公元851年,李商隐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时作。此时,诗人的妻子王氏已经去世,儿女远在京城。本诗便是诗人滞留四川的四年间写给妻子的。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寄北”。 (2)炼字“涨”字用词准确,极富动态感。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

11、而衬托出诗人绵绵的情思。两个“期”字意义不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回家的日期,意图促其早归,己答没有确切的日期,感叹其归期无准,表现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3)意象“烛”在李商隐诗中常用来表达一种爱情的慰藉。“雨”有多重含义,常象征悲愁、希望、朦胧。,(4)情感全诗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孤独,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5)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前两句中的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实景,后两句的巴山夜雨是对未来的想象,是虚写,表现了诗人如今孤寂的心情。 衬托。后两句是回溯追想,即以想象中美好的场景来反衬今日的相思之苦。 (6)主旨这首诗通过对眼前环境的抒写和对来日重逢谈心场面的遐想,阐发了孤寂的情怀,表达了诗人

12、羁旅他乡,对团聚的期盼之情。,6.木兰诗七下/8/爱国征战类 乐府诗集,【重点梳理】 (1)炼字 b部分通过“旦”“暮”两个时间名词来体现时间的推进,介绍了木兰从离家到黄河边以及从黄河边至黑山头,形容军情紧急以及行军速度之快。“火伴皆惊忙”的“惊”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伙伴得知木兰性别后的惊讶表情和心情,也体现了伙伴对木兰身为女性却如此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的敬佩之情。 (2)情感a部分表现木兰因父亲被征兵的事情而忧思深重。d部分表现了木兰不慕富贵,一心只求还乡,表达了她对故乡和父母的眷恋之情。全诗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的高尚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品质。,(3)修辞方法互文:

13、诗中b部分画波浪线诗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烘托出木兰忙碌地准备戎装的情景,真实地刻画出木兰紧张备战的心情;诗中c部分画波浪线诗句运用互文修辞方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流露出对战乱人生的感喟,暗示出反战的思想。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征途之遥。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烘托出战场上雄壮悲凉的气氛,写出战士宿营戒备森严、战地生活的苦寒。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形容木兰战功赫赫,所得赏赐非常之多,从侧面突出了她的英勇善战。,最后四句以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雄雌”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14、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对木兰的谨慎机敏给予了讴歌和赞美。 (4)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个具有劳作不已的勤、对父母孝、对国家忠、女扮男装的智、征战的勇的优秀品质的奇女子形象。(既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平民生活,既是平民少女又是巾帼英雄,既是矫健勇士又是娇美女儿),(5)表现手法比兴。 a部分运用比兴手法,以“唧唧复唧唧”的声音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 渲染。 e部分前六句用排比铺叙和渲染的手法,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烘托了家中的欢快喜庆(欢乐)的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 衬托。 e部分后四句运用衬托(侧面描

15、写)的手法,通过描写伙伴的惊诧和赞叹,侧面衬托了木兰在从军时的谨慎和机敏。 (6)表达方式主要采用了叙述和描写两种表达方式。,(7)语言特点重章叠句(复沓)。b部分后八句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和夸张的修辞方法,使诗歌韵律和谐,朗朗上口,也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8)主旨这首叙事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孝顺、勇敢、机智、不慕高官厚禄的高贵品质和敢于担当、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热情讴歌了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7.登幽州台歌七下/20/咏史怀古类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16、独怆然而涕下!,【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本诗的诗眼是“独”。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攻陷营州。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担任参谋,多次进言未被采纳,反被贬职。陈子昂连受挫折,极度苦闷忧愤,于是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这首诗。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西南,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 (2)炼字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罗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悠 悠”是“辽阔、遥远”之意,展现了登楼所见天地的辽阔、苍茫,表达了诗人的沧桑感;“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上幽州台,茕茕孑立,悲从中来,潸然泪下,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3)典故诗人引用“幽州台”的典故,以无缘遇到燕昭王那样贤明的君主,表达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 (4)哲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 (5)情感全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和寂寞、苦闷、忧愤的情感。 (6)形象诗歌塑造了诗人忧国忧民、胸怀大志、怀才不遇、孤独悲伤的封建士大夫形象。,(7)表现手法对比。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