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新课标语文艺考生冲刺复习课件: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共176张PPT)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797800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PPTX 页数:176 大小:516.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新课标语文艺考生冲刺复习课件: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共176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6页
2020高考新课标语文艺考生冲刺复习课件: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共176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6页
2020高考新课标语文艺考生冲刺复习课件: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共176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6页
2020高考新课标语文艺考生冲刺复习课件: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共176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6页
2020高考新课标语文艺考生冲刺复习课件: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共176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高考新课标语文艺考生冲刺复习课件: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共176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考新课标语文艺考生冲刺复习课件: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共176张PPT)(1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 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试说明,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真题感悟,一、真题回放 (2014全国新课标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自幼好学,善属文 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荡覆:动荡倾覆,【解析】 本题考

2、查对常见的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能力。C项,“励精”是“振奋精神”之意。 【答案】 C,二、命题特点 1.选材方面。近几年均是叙事类作品,2015-2019年都考查人物传记,字面理解难度不大。2020年仍是重点关注人物传记,同时要关注笔记体传记和散文,对这两种材料进行一定量的训练。 2.题型位置。文言实词放在第4题,且以客观判断题出现;文言虚词从2012-2019年均没有单独考查,放在翻译题中考查。 3.考查范围。一般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的文言虚词。,考点过关,(一)考点剖析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实质上就是依据上下文(语境)来判断常见文言实

3、词的含义。“常见”指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出自新课程标准规定的120个“重点掌握的常见文言实词”中以及我们学习的课本中。“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在文中的含义”就是判定一个文言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对于文言实词本身所具有的意义的把握,要重点考虑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及同义复词等文言现象。 文言实词含义的考查在文言文阅读试题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直接考查的试题为文言实词释义题和翻译题,间接考查则涵盖了整个文言文阅读试题范畴。,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指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及语法功能,“在文中”是

4、指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分析虚词用法的功能,而不是要求对虚词用法进行单纯记忆;“理解”是指运用推断技巧,通过已经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判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虚词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隐性就是将虚词放在翻译题中考查。,(二)试题类型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三)指点迷津 1.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八法” (1)平时积累法 考生对必修和选修的文言

5、文单元中的常用实词平时要积累,并熟记130个常用文言实词(见提分手册),这是基础。其他推断方法还是要依赖于比较好的语词基础。 (2)代入检验法 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出一些词语的意义。,如2008年高考北京卷: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 擢:提拔。可以组词为“擢升”,与答案所示的“提拔”近义。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愿:希望。可以组词为“愿望”,与答案所示的“希望”相近。把两个词代入原文都能作通畅的理解,所以是正确的解释。,(3)造字推断法 汉字

6、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严格来讲有四种造字法,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形声字占了汉字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就叫“义符”,它显示了这个字的表意范围,如“珍珠”,都是斜玉旁,就表示这是很贵重的。 如2008年高考重庆卷翻译题: 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背相望。 “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词语构成法来帮助推断。 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4)词语构成推断法 汉语的构词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进行合理推断。如在现代汉语中,

7、我们使用的词是“打击”“爱憎”“愉快”,词语中的各个部分有时是可以相互注释的。 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翻译题: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这里牵涉到“见”这个特殊词的用法,有两种解释比较特殊:“被”和作代词。前句是得到皇帝的召见,那么应该是被“亲信”,所以亲信应该是动词,古今异义了。这是个同义复合词,解释为“亲近信任”。所以应该翻译为: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5)修辞推断法 利用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推断词义。 如2008年高考天津卷翻译题: 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根据“恶人者”即是“憎恶别人的人”,那么“利人者”中的“利”应该是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利益”,

8、那么这句话应该翻译为: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6)语境推断法 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是无论采用什么推断方法都必须结合起来使用的方法,因为要求解释的实词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上下文中的实词。 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愉快 【答案】 C。A项应为“赈济”,因为对于“穷乏”当然只能是“赈济”而不是“振作”了。B项应为“抓获、扣留、收监”,既然官吏错误地“收访”,若是“

9、收留”,周访不用奋力反抗了。根据语境即可得知理解错误。D项属于理解不周,应该是“高兴地降服”。,(7)结合课文内容推断法 如果这个实词的表面意思在这个语境里理解不通,那么我们可以结合语境联想它在其他场合特别是教材上出现过的意思。 如2013年高考四川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郑氏数千指独完完:灭亡 B.吾居长,当任罪任:承担 C.宥之,立握得为左参议宥:宽恕 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觐:拜见 【答案】 A。先根据语境“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可知,郑氏家族不可能是获罪了,那么此处的“完”就不应该是结束,完蛋之类了,再联想教材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

10、能独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与语境相符。,(8)语法分析法 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可以在具体的选择中使用排除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虚词的用法判断和文言文的翻译中。 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 【答案】 A。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部使者”,“刚”是廖刚,廖刚做什么呢,去“抚定”,所以中间的“檄”就不是名词“文告”,而应该是个动词“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

11、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2.推断文言文虚词意义“五法” 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关键靠平时的日积月累。当然,在解答高考虚词辨析题时,如能辅之以技巧,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 (1)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以”既可作实词,又可作虚词,考生要能分清虚实,第一句是李广根据敌我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一百骑仓皇而逃的话,必遭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没,故第一句中的“以”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为介词“把”。显然,两者词性有别,一虚一实,

12、题目要求选择用法不同的一项,那么该项即为正确答案。,(2)数学代入法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再结合上下文,若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 如: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 该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意义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3)语法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 如: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 考查这两句的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

13、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4)语境推断法 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考生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判断。 如: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文写徐九思“筑减水桥,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再考查第二句,出自课文崤之战,晋襄公在遭到原轸怒斥后,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百里孟明视等三人却已经上船出发了。可见,此处“则”也为连词,但构成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已经、

14、但已经”,两个“则”用法各异,符合题干要求。,(5)标志识别法 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图”)等。同时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意为“用来的”;“其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格式,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 如:将“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成现代汉语,如果能记住这个固定格式的翻译模式,解答本题就会易如反掌,可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四)对点练习 课内信

15、心练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A.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B.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C.苟非吾之所有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答案】 A.责备; B.叫、叫做; C.如果; D.享有。,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A.火尚足以明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答案】 A.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B.名词作状语,每天; C.估计、揣测; D.动词,授予官职。,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A.金就砺则利 B.素善留侯张良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答案】 A.接近、靠近; B.形容词作动

16、词,交好; C.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D.都作动词用,“一”,把看作一样; “齐”,把看作相等。,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A.信可乐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臣具以表闻 D.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答案】 A.实在; B.名词作动词,种植; C.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D.持、拿。,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C.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序八州而朝同列,【答案】 A.均为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B.动词,改变; C.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D.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依次序排列,使朝拜。,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A.此亡秦之续耳 B.夫夷以近 C.凌万顷之茫然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答案】 A.动词作名词,后继者; B.平坦; C.越过; D.形容词用作动词,弄错,使错。,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六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