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各地2020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797714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各地2020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河南省各地2020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河南省各地2020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河南省各地2020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河南省各地2020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各地2020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各地2020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述类文本阅读九师联盟9月质检(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让文化热情涵养更多经典石羚近几年我国话剧市场爆款频频,但“爆点”不一。去年窝头会馆的抢票热潮,热在明星大腕齐聚一堂;哈姆雷特因文学名著的号召力而票房飘红;而今年荼馆开票的场景又火爆异常,则归功于北京人艺这块金字招牌。“排队”现象是观察公众文化生活的有趣切面,而那些被争相抢购的文化产品,最能折射时代的需求。1956年在南京,观众为了一睹梅兰芳的风采,带着铺盖卷买票;1986年在北京,歌迷排队花半个月工资只为听一场搖滚演唱会。而今夭,文化消费方式更加多元,资源获取更为便利,但人们对髙质量文化产品的

2、热情始终如一。从“故宫跑”到“通宵等”,从“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开启夜场到妇好墓展”预约全满,为文化排队日益成为常态。化解“一票难求”的尴尬,一味增加场次并不现实。毕竞,观看者数不胜数,而老戏骨精力有限,经典数目也有限。长远来看,戏台上不能只有茶馆和雷雨,音乐会不能只听莫扎特和贝多芬,用匠心浇灌更多的重量级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工业品不同,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能毕其功于一朝一夕。经典化的过程、演员的成长,与喝茶一样得慢慢“泡”。这就需要观众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理解,不放过佳作的成熟老到,也不妨看看新作的崭露头角,说不定你我当下相遇的,就是未来的经典。另一方面,经典作品已是难得的文化名片,也可以进

3、行多侧面的开掘,既丰富经典的表达,也丰富公众的生活。一部茶馆,焦菊隐导演版珠玉在前,曲剧版唱出了抑扬顿挫的京味儿,四川话版则别有一番“摆龙门阵”的江湖烟火,虽然都是茶馆掌柜王利发,不冏的演绎调和岀不同的滋味,也挖掘出作品的深度。而与之相关的回忆著作、纪念商品层出不穷,就连剧中一碗烂肉面,也被商家复原出来作为招牌。它们共同打开了作品的广度。而观众爱屋及乌,关注剧中演员的其他作品,不也算是一部戏带动起来的“周边产品”吗?在过去,人们休憩消遣的方式比较单一。而当下,“生书熟戏,听不膩的曲艺”,文艺活动获得了更多样态与空间。据统计,2017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有15752个,全年演出293.77万场,是

4、10年前的3倍。看演出不再是稀缺品。一些作品因套路化、娱乐化而缺乏生命力,一些表演盲目追求声光电、大场面而脱离艺术本体,将艺术“改革”搞成“改行”,在文化供给持续发力而居民文化消费潜力依然巨大的今天,文艺作品“保量提质”同样很重要。文化产品也需新陈代谢,与其坐等市场大浪淘沙,不如自觉提高创作品质。一位老艺术家在排演话剧龙须沟时,特意在排练厅门口备一堆泥,表演前在泥上踩踩,因为,这样可以找到人物的感觉。其实,对所有文艺工作者而言,踩在泥巴上、扎进现实中,“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不正是最大的创作秘诀吗?(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6月12日第5版

5、)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演员阵容、文学经典以及品牌力量等多重效应导致近几年我国话剧市场持续火爆。B“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开启夜场等现象反映了当今人们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热情。C.新经典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文艺工作者的匠心,观众也要多一份耐心和理解。D.从当前的文艺演出的现状看套路化、娱乐化和大场面是文艺作品生命力的大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我国话剧市场的火爆现状说起,论述如何让文化热情涵养更多经典。B.文章将过去“排队购票”和如今“故宫跑”对比,说明民众文化消费需求的旺盛。C.文章从创作新经典和挖掘老经典两方面开出了

6、化解“一票难求”尴尬的良方。D.文章以老艺术家踩泥找感觉的例子告诉人们艺术创作的最大秘诀是走进生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话剧茶馆开票火爆异常的现象是在演员阵容豪华这个因素影响下才形成的。B.过去人们休憩消遣的方式比较单一,文艺作品稀缺,因此对艺术质量要求不高。C.优秀经典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多方挖掘可以丰富公众的生活,带动“周边产品”。D.文艺市场上大浪淘沙,经典作品因为不能贴近群众,而被市场淘汰是很常见的。1.D(“套路化、娱乐化和大场面是文艺作品生命力的大敌”错误,根据原文“一些作品因套路化、娱乐化而缺乏生命力,一些表演盲目追求声光电、大场面而脱离艺术本体”才

7、是问题根本,由此可见,作者并没有绝对否定娱乐化和大场面,反对的是因娱乐化而缺乏生命力、盲目追求大场面而脱离艺术本体。)2.B(“过去排队购票和如今故宫跑对比”错误,根据原文“为文化排队日益成为常态”,说明现在依然排队,“排队购票”和“故宫跑”也无法形成对比,都体现了民众文化消费需求的旺盛。)3.C(A项,“演员阵容豪华这个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错误,根据是原文第一段“今年茶馆开票的场景又火爆异常,则归功于北京人艺这块金字招牌”;B项,“因此对艺术质量要求不高”结果错误,无中生有。D项,非“经典作品”,指因套路化、娱乐化而缺乏生命力的文艺作品。南阳一中第三次月考(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

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中国历史语境中,什么是“天下”?人们多倾向于从政治层面为其定性,如邢义田所言:“天下观是指人们对这个世界政治秩序的概念。”但是,当中国人以美学视野规划他的生存境域时,天下不仅是空间性的,也是时间性的。时间为人的世界经验植入了运动和过程,它的价值则在于为主观经验建构的天下秩序增添了变量,使其由井然有序的状态,变化为活泼生动的状态。中国传统天下观念从河洛中原出发,相关时间观念的形成也必然受这一区域的土壤以及气候和物候条件影响。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国人对时间的认识起于对土地生命特质的体认。这是一种农业时间,即“农时”或“农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物候乃至天象变化成为

9、时间的标识。同时,这种时间观念起于河洛中原,然后不断向外扩大它的描述疆域,直至成为一种与中国人的天下观齐平的概念。这种时间观念之所以是审美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它并非来自自然界先天的给予,而是来自人后天的感性经验。更具体地讲,在传统中国,时间不过是处于世界一隅的黄河中游的乡土经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虽然因自认为居于天下中心而赋予它普遍价值,但它毕竟受到了特定生产方式和地理区域的限定,是人基于区域性经验的主观建构。它得以成立的美学理由要远远大于科学的理由。在传统中国,时间的审美化是天下观念审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被“天下”一词规划的世界呈现出活态化的审美特征。首先,在这一地带,中国早期农事活动对土地

10、生命特质的发现,为中国人的自然审美提供了一个奠基形式。以此为基点,从大地上的植被到天空的飞鸟,再到遥远天际的斗转星移,形成了一个连续性的时空放大模式。在这一界域之内,既潜隐于泥土又四散洋溢的自然生命感,使人栖息的世界成为一个气韵生动、大化流行的审美世界。其次,自然生命总是在运动中表现为过程,并通过大地上的花开花落、草木枯荣使时间获得感性表征,这种自然性的时间运动被中国人规划为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等,从而为人的农事活动建立规律。中国农事的规律也是审美的规律,中国最早的历法就是农事诗,两者均体现出时间进程、自然审美体验与农事乃至政治实践相协调的特点。后世的“四季歌”、文学的伤春悲秋主题、绘画的

11、“四条屏”等,均是这种时间模式的艺术延伸形式。最后,在这种审美化的自然经验中,时间被空间化,空间也被时间化,从而使天下体系成为时空协调的审美体系。根据现有文献,中国人的四季感知至少自吕氏春秋十二纪始,已被纳入到了“中央四方”的空间架构之内。其中,东方因与春天关联而气候宜人、关乎理想;南方因与夏天相联而炽热、富于浓情;西方因与秋天关联而消极、充满肃杀;北方则因为与寒冬关联而代表一种否定的精神。据此,由时空交会生成的世界就成为人的情感和价值取向的符码,所谓四季、节令之变则通过与空间方位的配置,将世界带入到一种节奏化、韵律化的动态和谐之中。 (摘编自刘成纪论中国美学的天下体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

12、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美学的角度看,传统的“天下”体系是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审美体系。B中国古人的时间观念,依托于对土地气候物候和天象变化等的过程性经验。C河洛中原的人们居于天下中心,他们基于乡土经验的时间观念有普适性。D时间进程、农事活动、自然审美体验在中国最早的历法中,是协调一致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否定对天下概念的政治层面的定性,接着展开论证。B第二段分析了两个问题:中国传统时间观念形成以及它具有审美特征的原因。C第四段到第六段从三个方面对第三段的观点进行论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D文章引用的文学、绘画、历史典籍方面的

13、例证,增强了说服力,支撑了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研究中国人时间意识与天下观念的关系,要考虑中国早期农耕文明对其时间观念的影响。B中国传统的时间观念,是从中原出发对世界的想象性建构,没有科学性,只有审美价值。C自吕氏春秋十二纪始,中国人才把四季感知纳入到“中央四方”的空间架构之内。D农事是规律性的活动,中国人据此划分了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使时间获得表征。1C(原文是“自认为居于天下中心”。作者认为,他们的时间观念“受到了特定生产方式和地理区域的限定”,是“基于区域性经验的主观建构”。实际上,基于河洛中原的自然物候特点制定的历法,超出这一区域后,存在着历法

14、与四季感受的错位。)2A(“否定对天下概念的政治层面的定性”错误。)3A(B项,“没有科学性,只有审美价值”错,原文是“它得以成立的美学理由要远远大于科学的理由”。C项,缺少限制,原文是“根据现有文献,中国人的四季感知至少自吕氏春秋十二纪始,已被纳入到了“中央四方”的空间架构之内”。D项,关系颠倒,见第五段。)新乡市2020届新高三调研考试(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戏被誉为“百戏之祖”。南戏是以宾白和曲牌联套相结合、以歌舞故事为主体的早期戏剧表现形式。南词叙录是我国古代唯一的一部南戏专著,作者徐渭是我国古代著

15、名的作家和戏剧理论家。 南戏和北曲是最早的两大戏曲形式,一些流行的观点认为北曲的地位远远高于南戏,依据是南戏起源较晚,盛行于明初,因此可视为北曲的支流。而依据南词叙录,南戏早在宋朝就已经开始萌芽,要早于形成于金末元初的北曲杂剧。这实际上是将南戏从北曲的附庸中脱离出来,赋予了南戏更加独立的历史地位,明确了南戏与北曲为并行的两大戏曲系统。南戏温婉轻柔,北曲刚劲高亢;南戏多以管乐伴奏,北曲多以弦乐配合。这些都从侧面佐证了南戏与北曲虽然相互交流影响,但并不存在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早期的南戏无论在剧本文学上,还是在曲体上,都有其局限性,也正因如此,南戏受到文人学士们的鄙视,但这并不能否认南戏在我国古代戏曲史上作为较早戏曲形式之一的历史地位。同时,我们还应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南北戏曲的交流,南戏受北曲杂剧的影响与熏陶,其文学性已发生了质的飞跃。南戏从其起源到南词叙录的撰写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在这段时间里,南戏已从民间的村坊小曲,走进城市,走进宫廷。不论从文辞声律、结构排场,还是思想意义、人物塑造,各方面都已达到不可低估的高度。 南戏是在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南戏以曲牌连缀的形式讲述长篇故事,综合了当时众多的艺术形式,诸如宋杂剧、傀儡戏、歌舞大曲、唱赚以及诸宫调等,因此其文化价值是立体的,可挖掘性很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