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编制的思路和建议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782400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编制的思路和建议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编制的思路和建议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编制的思路和建议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编制的思路和建议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编制的思路和建议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编制的思路和建议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编制的思路和建议课件(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2)规划编制思路和建议模型,丁延庆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内容大纲,引言:当前的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存在的问题 规划编制的思路(1):布局调整的约束性条件 规划编制的思路(2):“标准化学校” 规划编制的思路(3):布局调整思路和建议模型 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的建议工作流程,引言:当前的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存在的问题,一个关于布局调整规划的实证研究(雷万鹏、张婧梅,2010) 研究的缘起: 学校布局调整存在问题和争议的现实 学校布局调整的本质是利益调整 学校撤并标准是布局调整规划的核心要素 学校撤并标准是指决定某所学校保留或关闭的依据和评判指标 不仅蕴含技术标准,也是价值选择 研究的设计

2、 研究方法为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搜集了截止2009年10月的172个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和政策文本,时间跨度为1998年至2009年,涵盖东、中、西三大区域,文本发布机构有省、市县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引言:当前的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存在的问题,一个关于布局调整规划的实证研究(雷万鹏、张婧梅,2010) 主要研究发现: 1、学校布局调整过于推崇规模效益 2、布局调整模型过度简化,确定学校是否撤并的指标过于单一化 约90%的文本将“学校规模”、“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视为学校撤并的核心指标;学校办学历史、学校教育质量、学校设施状况、儿童上学距离、上学时间、交通便利程度、区域

3、文化因素在规划文本中极少被提及 3、“学校规模”成为了最核心的指标,引言:当前的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存在的问题,一个关于布局调整规划的实证研究(雷万鹏、张婧梅,2010) 主要研究发现: 4、缺乏差异性标准 只有少数规划文本考虑了城乡差异、山区、丘陵、平原等地形差异,大部分地区(84%)采取“大一统”、“一刀切”的 5、学校撤并标准明显偏高 见下页的两个表,引言:当前的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存在的问题,其他问题: 缺乏“大规划”意识 “夹生饭” 缺乏对投入保障问题的考量 落实不了,“撒胡椒面”,“半拉子工程” 模型过于静态化,对趋势的预测不准确 将造成惊人浪费 基础数据不全面、不扎实 问题的成因分析 国

4、家政策标准模糊不清,引发盲目撤并学校的风潮 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过度重视客观效果,忽视农民的利益诉求 规划科研没有跟上,包括学术界提出的规划标准均过于理性和静态,不符合实际,更难以指导复杂的学校布局调整实践,规划编制的思路(1):建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标准的约束性条件,建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标准的问题是一个多目标线性规划问题,即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如何合理安排教育要素资源,使得: 学生上学距离最短; 学校服务人口最多; 教育资金投入最省; 教育教学质量最高; 未来调整次数最少; ,规划编制的思路(1):建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标准的约束性条件,建立学校布局调整标准的约束性条件(邬志辉,2010): (

5、一)物质性约束条件 所谓物质性约束条件是以物质形态存在并与物质形态相伴形成的对学校存废以及存在方式的影响条件。 1、自然地理条件 所谓自然地理条件, 就是学校所在地的地形、气候、地理构造、水文等影响学校存废与存在方式的要素综合体。自然地理条件首先影响人类的居住地选择, 进而影响人口的分布与密度, 最终影响学校的设立与撤并。 2、交通条件 所谓交通条件是指学生从居住地到学校的便捷程度与安全程度。交通的便捷程度,与交通方式、道路状况、地形特点和交通距离四个变量直接相关。,规划编制的思路(1):建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标准的约束性条件,建立学校布局调整标准的约束性条件(邬志辉,2010): (二)社会性

6、约束条件 是指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文化传统习俗、政府和百姓意愿等因素对学校存废及存在方式的影响和制约。 1、人口条件 人口数量、结构与密度的静态分布和人口生育水平与迁移力度的动态变化是影响学校布局及其调整的重要变量。 2、宗族、民族、宗教文化条件 宗族亦称家族, 系乡村社会中拥有共同祖先的人基于血缘关系、为了种姓利益而结合成的共同体。,规划编制的思路(1):建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标准的约束性条件,建立学校布局调整标准的约束性条件(邬志辉,2010): (二)社会性约束条件(续) 3、 社会治安条件 社会治安与农村学校布局之间的制约关系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一方面,是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使学

7、生安全受到威胁的程度;另一方面是可能由学校布局调整引发的社会治安隐患。 4、家庭生存形态条件 指农村家庭的日常生活形式和主要的经济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学校布局文化。 5、地方政府资金供给条件 学校布局调整是费钱的, 如果县市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供给, 那么政府承诺的预期布局调整目标就难以实现。,规划编制的思路(1):建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标准的约束性条件,建立学校布局调整标准的约束性条件(邬志辉,2010): (二)社会性约束条件(续完) 6、百姓教育意愿条件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事关7 亿多农民教育利益的大事, 应该听取并尊重农民的意愿, 这是学校布局调整的程序正义农民对乡村学校是有感情的,

8、因为乡村小学多是在国家投入极为有限的条件下由农民自己掏腰包办起来的, 有的村甚至为了普九达标还负了债。学校不仅是乡村的标志性建筑, 而且还是乡村的精神象征, 具有超出实物的符号意义。,规划编制的思路(1):建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标准的约束性条件,建立学校布局调整标准的约束性条件(邬志辉,2010): (三)教育性约束条件 1、学生身心发展条件 对大多数农村学生来说, 学校布局调整意味着上学距离变远,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利因素(特别对低幼年龄儿童)。 2、学校与农村社区关系条件 对住在同一地区的人来说, 学校是共同性的基础,或者说是社区社会的共同性基础。 3、学校自身历史文化条件 历史悠久、名人辈

9、出的学校不能轻言撤并。,规划编制的思路(1):建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标准的约束性条件,建立学校布局调整标准的约束性条件(邬志辉,2010): (三)教育性约束条件(续完) 4、学校功能发挥条件 一所学校之所以被称为学校, 从社会学的意义上看是因为要发挥一定的社会功能。为了达到这一期望的功能, 学校必须有质量地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所有课程, 按专业化的标准配足配齐相应的专任教师。,规划编制的思路(1):建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标准的约束性条件,以上12 条约束条件中, 如果相互之间发生矛盾与冲突, 则应以不能通过增加投入加以改变的条件为优先约束条件。 比如在学生身心发展条件和学校功能发挥条件之间, 后者

10、是充分约束条件, 可以通过缩小生师比和增加教师编制配置的方式来加以改变, 但前者则是必要约束条件, 不可改变。 在上述12 项约束条件中, 根据主体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的程度不同, 大体上还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基本不可以改变的约束条件, 如自然地理条件, 宗族、民族、宗教文化条件, 学生身心发展条件和学校自身历史文化条件, 这些条件将成为学校布局调整的底线标准。 第二类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变的条件, 如人口条件, 家庭生存形态条件, 百姓教育意愿条件和学校与农村社区关系条件。 第三类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条件, 如交通条件, 地方政府资金供给条件, 社会治安条件和学校功能发挥条件。,规划编制的思路(

11、2):“标准化学校”,“标准化学校”(从教育功能发挥的角度): 根据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规定, 小学需开设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 或音乐、美术) 、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共9 门, 六年累计教学工作量为6 020 学时, 按每名教师每周20 课时为满工作量、每学期工作21 周计算, 那么一所小学至少需要14 名教师才能让小学的基本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发挥。再按照国家规定的1 ) 19- 23 生师比计算, 那么小学的最低规模应为266- 322 人; 初中需要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 或物理、化学、

12、生物) 、历史与社会( 或历史、地理) 、体育与健康、艺术( 或音乐、美术)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共10 门, 三年累计教学工作量为3 502 学时, 如果按每名教师每周14 课时为满工作量、每学期工作21 周计算, 那么一所初中至少需要12 名教师才能完成初中的教育教学任务, 按照国家规定的1 ) 13. 5- 18 生师比计算, 那么初中的最低规模应为162- 216人, 考虑到初中可以适度扩大规模, 因此最低规模还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规划编制的思路(3):布局调整思路和建议模型,一个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的简化模型: 通过撤并、拆分,把所有的学校建成“标准化学校” 非“标

13、准化”学校中,规模小的撤并,规模超大的进行拆分 讨论:这样一个模型存在的问题: 忽略了其他约束性条件,过于简化 应立足于学校教育功能发挥,充分考虑其他约束性条件,建立学校布局调整的多指标考量体系 由于学校布局调整的复杂性远远高于行业技术标准, 所以不可能有完全统一的国家标准。,规划编制的思路(3):布局调整思路和建议模型,一、建立学校布局调整的学校撤并标准 下表是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研究人员根据我国台湾地区制定的小型学校发展评估指标开发的“底线标准+弹性标准”学校布局调整标准设计思路/模型(农村小学): 是截止目前国内最为成熟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学校撤并实践标准 在以往的学校布局调整实践中适

14、用过类似标准 可作为广西学校布局调整的参考标准模板,规划编制的思路(3):布局调整思路和建议模型,一、建立学校布局调整的学校撤并标准(续完) 模型中的“底线标准”就是一票否决标准, 只要符合其中任何一条, 原则上学校就不宜进行撤并。 “弹性标准”又分为“一次弹性标准”和“二次弹性标准”两类。 “ 一次弹性标准”.是经过综合评分, 分值在满分的40% - 60%区间的学校, 该类学校比较适宜变更为初小或教学点。 “ 二次弹性标准”就是经过综合评分, 分值低于满分40% 以下的学校, 此类学校可以考虑撤并。 小学阶段鼓励在交通不便和道路不安全地区保留教学点, 积极推进乡村办初小、联村办完小、乡镇办

15、中心小学。小学三年级之前原则上禁止办寄宿学校。 按照国家新的乡镇建设规划, 原则上每个乡镇只办一所初中, 人口超过4 万人的乡镇可增办一所初中, 人口不足2 万人的乡镇可举办九年一贯制学校。以前文测算的初中最低规模162- 216 人为底线, 凡满足以下条件的, 均可以考虑实施撤并: 规模小于6 个班、在校生人数不足210 人、条件差、潜力小的初中; 学生学业测试成绩平均不足65 分的初中; 初中适龄人口下降较快、未来五年内达不到最低在校生规模、服务人口不足15 000 人的初中。,规划编制的思路(3):布局调整思路和建议模型,二、建立学校的新建、扩建标准(农村学校) 农村学校布局的新建、扩建

16、标准应按五大标准综合考量: 服务半径 服务人口 学校规模( 班轨数量、班额) 资源配置 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规划编制的思路(3):布局调整思路和建议模型,二、建立学校的新建、扩建标准(农村学校,续) 农村小学的新建、扩建标准 边远山区新建扩建小学的服务半径以1. 5- 2. 5 公里为宜, 服务人口3 000- 5 000 人, 学校规模250- 400 人, 1- 2 轨共6- 12 个教学班, 班额在35- 40 人之间, 要配足配齐教师、开足开齐课程, 教学仪器设备和音体美设施标准化, 校园占地在10 亩以上, 建筑面积2 000 平方米以上。对于边远山区的寄宿制学校( 招收4- 6 年级的小学生) , 服务半径可扩大到3- 5 公里, 服务人口扩大为6 000- 10 000 人, 学校规模在375- 600 人之间, 1. 5- 3 轨共9- 18 个教学班, 在配足配齐教师、开足开齐课程的前提下, 每50 名住宿生要配备1 名生活老师, 每校配备2 名以上专职医务人员, 校园占地可扩大到15 亩以上, 建筑面积可扩大到4 000 平方米以上, 生均住宿面积不低于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