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财务知识}财政的基本含义及基本特征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5780916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PDF 页数:192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财政的基本含义及基本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192页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财政的基本含义及基本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192页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财政的基本含义及基本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192页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财政的基本含义及基本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192页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财政的基本含义及基本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1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财政的基本含义及基本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管理财务知识}财政的基本含义及基本特征(1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财务管理财务知识财政 的基本含义及基本特征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财政 的基本含义及基本特征 第一章 财政概论 6第一章 财政概论 6 第一节 财政的基本含义6 第二节 中国财政发展脉络.6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10 一、市场失灵的表现10 二、公共财政的内涵13 三、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15 第四节 财政职能15 一、资源配置职能15 二、收入分配职能16 三、经济稳定职能16 第二章 财政收入 17第二章 财政收入 17 第一节 税收收入17 一、税收概述17 二、税收制度20 第二节 非税收入33 一、非税收入的概念33 二、非税收入的内容34 三、非税收入的管理35 第三节 财政收入规模

2、与结构37 一、财政收入规模37 二、财政收入结构38 第三章 财政支出 40第三章 财政支出 40 第一节 财政支出概述40 一、财政支出的概念40 二、财政支出的分类40 三、财政支出的原则40 第二节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41 一、财政支出规模41 二、财政支出内容与结构46 第三节 财政支出管理48 一、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与优化48 二、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49 第四章 财政管理体制 53第四章 财政管理体制 53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概述53 一、财政管理体制内涵53 二、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55 第二节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56 一、分税制的内涵56 二、我国分税制的主要内容58 三、近年来

3、我国分税制的调整59 第三节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60 一、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概述60 二、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内容61 三、我国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确定办法63 第五章 预算管理 66第五章 预算管理 66 第一节 预算管理概述66 一、政府预算的内涵66 二、政府预算制度的环节67 三、政府预算的分类69 四、预算管理原则70 第二节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70 一、我国传统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分类70 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内容71 第三节 预算会计制度73 一、预算会计制度概述73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75 三、行政单位会计75 四、事业单位会计76 第四节 部门预算管理76 一、部门预算概述76 二

4、、部门预算编制程序与方法78 三、部门预算的审批79 四、部门预算的执行与调整80 第六章 国库管理 80第六章 国库管理 80 第一节 国库管理概述81 一、国库的含义81 二、我国传统的国库管理制度81 第二节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82 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概念82 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主要内容82 三、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会计处理85 四、国库现金管理87 第三节 政府采购管理88 一、政府采购制度概述88 二、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框架89 三、政府采购资金管理91 第七章 政府债务管理 93第七章 政府债务管理 93 第一节 政府债务概述93 第二节 国债管理94 一、 国债发行管理94

5、二、国债市场管理100 三、国债规模管理103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106 一、地方政府债务概述106 二、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根据篇幅缩短的需要,这部分可以删除, 交由你们定夺)108 三、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思路111 第八章 会计管理 116第八章 会计管理 116 第一节 我国会计管理法律制度 116 一、会计法116 二、财务会计报告条例120 三、企业会计准则120 四、企业财务通则122 第二节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124 一、会计岗位的有关规定124 二、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人员的限制性规定125 三、会计从业资格管理体制125 四、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125 五、会计从业

6、资格证书的申领和颁发126 六、会计从业资格的后续管理128 第九章 财政政策与财政监督 137第九章 财政政策与财政监督 137 第一节 财政政策138 一、财政政策概述138 二、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143 三、 中国财政政策实践146 第二节 财政监督150 一、财政监督概述150 二、 我国财政监督实践154 参考阅读书目:167参考阅读书目:167 第一章财政概论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体现国家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政府经济活动。财 政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政治范畴。从本质上看,财政体现着以国家为主 体的分配关系,是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履行职能的重要手段,并且

7、随 着国家的发展而变化。财政通过强制性手段,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满足社会 公共需要,并通过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收入公平分配 以及经济稳定发展的目标。 第一节财政的基本含义第一节财政的基本含义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所以财政活动是一种历史 悠久的经济现象。我国几千年留存下来的古籍上,可以看到“国用” 、 “度支” 、 “理财”等用词,都是关于当今的财政即政府理财之道的记载,还有“治票内 史” 、 “大农令” 、 “大司农”一类用词,则是有关当今财政管理部门的记载。 “财 政”一词的使用,是晚清维新派在引进西洋文化思想指导下,从日本“转口”来 的新

8、名词,日文“财政”译自英文 publicfinance。 从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 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及资金,保证实 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 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 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收入分配及稳定经济和发展的目标。 第二节中国财政发展脉络第二节中国财政发展脉络 公元前 2023 年,由于境内以水、旱为主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治水专家大 禹被公众推举为首位国家领导人。当时国家征收的税收“贡”的税率是 10

9、 ,也称为“什一税” 。但当时作为组成国家的各部落,也有不愿纳税的,其中 最为著名的抗税部落酋长便是居住在今浙江德清一带的防风氏,直到年终大禹在 今绍兴柯桥召开会议,亲自审计税收收入时,他仍然我行我素,既不补缴税收, 也不出席会议,直到大禹三番五次派人去德清催请,他才姗姗来迟,而且态度也 十分傲慢,藐视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大禹,在势不两立的情况下,大禹为振纲纪不 得不下令将身材十分高大的防风氏当场处以死刑。由于刽子手身材矮小无法用石 刀将其斩首,曾筑一土塘垫高位置以便行刑,因此至今他被处死的地方仍被人们 称之为刑塘。当然,由于所处的立场不同,对防风氏之死至今钱塘江两岸的百姓 还持有不同的看法。钱塘

10、江北岸的百姓认为是冤案,应予平反昭雪,早在五代临 安籍的吴越国国王钱谬就为防风氏在今德清封禺两山之间建了一座壮观的防风 庙,以示平反昭雪;钱塘江以南的百姓尤其是绍兴人认为大禹杀防风氏有理,故 当年防风氏受刑处仍称 “刑塘” , 后来为了文雅一点在 “刑” 字下面加了一个 “土” 字,成为型塘。据说,明朝人在柯桥建造纪念唐代诗人贺知章祠时,还挖到过防 风氏长达 7 市尺的小腿骨,因此建成后的祠堂又俗称“七尺庙” ,其位置就在今 柯桥酒厂仓库。同时,当年为了纪念国家财政年度审计会议的召开,大禹还下令 把附近的茅山改名为会稽山,以示国家重视会计工作,因此古代“会稽”与当今 的“会计”是同义词。 自夏

11、以降的商、周两朝仍然实行“什一税”的农业税制度,只不过已使用青 铜器的商代实行的井田制,每户分配耕地从夏代的 50 亩(约合今 02 亩)增至 70 亩,8 户合耕当中一块公田,作为国家税收,实际税率为 111,称为助法。 到周代,由于铁器的使用,每户分配耕地增至 100 亩,鉴于人们耕种公田的热情 减退,公田产量下降,朝廷不得不改为彻法,以公私田总产量 19 作为实际缴 纳农业税的依据。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夏商周三代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 实行劳役地租制度,它们的财政收入除了供给王室享用以外,主要用于祭祀和养 兵,因此古籍中常常有这样的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由于三代前期实行 部落

12、制,后期实行分封制,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也毫无疑问地属于分税制的范 畴。 秦汉时期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制,税收制度也改为田租口赋力役制度。由于秦 始皇横征暴敛,称之为田租的农业税按“泰半”标准,即收获量 23 征收, “口 赋”即人头税,每人每年征收 1000 钱,力役则无明确期限,以至于民间至今还 流传着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苛重赋役导致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统 一中国仅 15 年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即在风雷激荡的农民大起义中被江苏沛县的 农村基层干部、泗水亭长刘邦取而代之,建立了汉王朝。汉王朝接受了秦亡于苛 政的教训,实行黄(帝)老(子)无为而治的政策,轻徭薄赋,田租先降为 115, 后再

13、降为 130,并成为定制;人头税称为口赋和算赋,其中口赋向 7 岁到 14 岁 未成年人征收,每人每年为 20 钱,汉武帝时曾一度将最低起征年龄降为 3 岁, 标准增至每人 23 钱,算赋向 15 岁到 56 岁的成年人征收,汉初时按每人 120 钱 征收,后来降为 40 钱,力役最多不超过 30 天。秦汉时期,秦代财政实行高度集 中的统收统支制度,而汉代则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办法,由于轻徭 薄赋和财政适当分权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 从而使汉代据有天下长达 426 年之久。 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和灾荒,到魏蜀吴三国鼎立时,全国人口从汉代最高近 6000 万人骤减为 700 万人,人少地多、

14、劳动力缺乏成了国家的主要矛盾。当时据 有中国北方、挟天子汉献帝以令诸侯的曹操,便适时地宣布实行土地公有制,将 汉代的田租口赋力役制度改为租调制, 即每亩地征收 4 升粟米称为租, 每户征收 2 匹绢、2 斤丝绵称为户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到隋开皇三年(583 年),隋文帝宣布老百姓可以“输庸作役” ,即交纳实物免除劳役,这对于松解百 姓对封建朝廷的人身依附作用,取得人身自由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以后,租 调制便成了租庸调制,这一税收制度一直实行到唐中叶,直到“安史之乱” 爆发, 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均田制遭到彻底破坏后,才改弦易辙。南北朝时期由于国 家分裂,地方割据势力十分强大,财政

15、体制不得不被迫实行中央和地方分权的分 税制。 唐代建中元年(780 年),为解决国家财政危机,免除贫苦百姓税外加征之苦, 唐德宗采纳了宰相杨炎的建议,认可客观存在的土地私有制,实行两税法。两税 法以唐初以来的户税、地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发展而成,分夏秋两季征收,以 资产、田亩为纳税依据,依户纳钱,依田亩纳米粟,从而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稳步增长。这一制度一直实行到明中叶才产生了新的问题,导致“一条鞭法”的 出现。隋及唐前期,财政体制属于中央集权的统收统支, “安史之乱”以后才出 现唐王朝与地方分权体制,当时的财政分割为“留州、送使(指节度使)、上供(指 朝廷)”三部分,根据有关资料估算,唐后期

16、上供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 财政收入的 13 左右。 纵观历史,凡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尚能接受前朝亡国教训,锐意兴革,政 治较为清明,执行财政税收法度也较为严格,但时间一长,随着岁月推移便会产 生腐败,穷奢极欲,支出猛增,瞒田隐产,纷至沓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国 之初曾给予 58 位分封的宗族亲藩以免税特权,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竟然剧 增至 28840 人, 由于如此之多的皇亲国戚肆意兼并, 造成国家免税田亩迅猛增加, 赋税大量流失,以至于仅到弘治年间(14881505 年),能给国家缴纳赋税的土地 只有 423 万顷,仅占全国土地总额 836 万顷的 506,日益入不敷出的明王朝 不得不依靠税外加派来增加财政收入,以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因此,到了万历 九年(1581 年), 首辅大学士(相当于明初及以前朝代的宰相)张居正不得不在全国 取消两税法,改行“一条鞭法” ,将徭役与地税合并,按亩征纳,并规定无论粮 税、差役一律改为征银。因为规定必须征银,农民所生产的农产品不得不到市场 上出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